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清伐谋 >

第9部分

回清伐谋-第9部分

小说: 回清伐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暂时没有。”杨越回到。

    石达开沉思后说道:“这个营没有军饷粮饷,必须打胜仗才能存活,不如就叫做得胜营吧。”

    杨秀清摇头思索后说:“杨越年轻,得胜太过老派,不好。我想此营必须胜利而归,不如,就叫凯旋营吧。”

    “好!那就叫凯旋营吧,本王希望你的独立营成为我太平军中新锐,让四海之内清狗尽皆闻风丧胆!”洪秀全笑说。

    “谢东王赐名!谢众王恩典!”杨越伏在地上,面色坚毅。

    ……

    武昌城易主,有人振奋有人震惊。富贵华丽的金銮殿,百官静静的跪在地上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桂林被围一个月不下!长沙被围三个月不下!武昌被围二十天失守!偌大省城说丢就丢!你们谁能告诉朕!是朕错了吗!”然而整个大殿之上数百人,却没人敢回答他。

    “你们腹中的治国之道呢!为何没有一人敢说话!”咸丰皇帝是彻底的愤怒了,他二十二岁的脸庞上,已经有皱纹悄悄爬了上来。

    (本章完)

第11章 立营() 
作为一个皇帝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个昏君,可是道光皇帝留下的烂摊子却还是像把枷锁压在他的肩膀上。

    纵观国内外上下,外有西方列强步步紧逼,内有天地会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如今太平天国越闹越凶,官员无能钦差无能八旗绿营无能,他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快要被撕裂了。

    咸丰皇帝身体一歪,身后的安德海见状,连忙将他扶上龙椅。

    “臣弹劾徐广缙!武昌城破时作为钦差竟然还在湘阴逗留!”军机大臣瑞麟奏。

    咸丰皇帝两眼一翻,徐广缙的贪生怕死他现在也是真正见识到了,他挥挥手:“将他革职拿问。”然后望着满朝重臣:“如今粤匪全数聚于武昌,你等谁该如何是好?”然而他话音落下却没人敢接话头。

    “朕的兵部尚书呢?”咸丰皱眉。

    “臣在!”桂良脸上紧张,见上方的皇帝眼睛直视自己,他知道今天就算他是没有把握也得装得胸有成竹的样子,否则乌纱帽不保是小事,皇上怒起人头落地是大事。这种念头在脑中一转,他清清嗓子:

    “臣以为,当以钦差大臣兼河南巡抚琦善,负责北路。琦善的兵力有直隶提督陈金绶等部约万人,驻防南阳、信阳、罗山和光山,控制湖北和河南边界,防止粤匪北出中原。

    钦差大臣向荣手下约有两万兵将,他久经战阵,如今没有徐广缙掣肘,可率军追击粤匪,寻找时机合围全歼。

    同时钦差大臣陆建瀛率部立刻组织沿江防御,防守南京!”

    咸丰皇帝听后望向众臣,知道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便说:“武昌之乱便依桂良所言吧。众爱卿还有否奏?”

    “臣还有一言,不知该讲不该讲。”桂良这时候向前一步说道。

    “讲。”咸丰有些不耐烦的摆了下手。

    “这两年粤匪之事越闹越大,那贼首洪逆昔日只是一介农民之后,如今却能自封为王。臣在想,莫不是他祖上积德,或是在一风水之地,如今在抢夺陛下龙脉?”桂良一边看着咸丰皇帝一边说。

    咸丰皇帝闻言陷入沉思,仔细一琢磨发现还有那么些道理,拍了下大腿便吩咐说:“桂良爱卿妙言!传旨下去,命广西总督派人挖了洪秀全的的祖坟,嗯,把其他几个自称伪王的祖坟也给朕挖了!”

    。。。

    在北京城还在试图断了太平天国龙脉的时候,武昌城却热闹非凡。城中一处大宅,原本是武昌豪绅的财产,现在却被杨秀清送给杨越做了练兵场。

    空旷的大院中,三百新征募的青壮正在杨越的指挥下进行最基础的队列训练。杨越将这个独立于太平天国正规军以外的独立营规定了新的军制,二十人为班,设班长;五班为排设排长;三排为连设连长;三连为一协设协长;三协为一营设营长。

    这种军制近似于近代军制,杨越原本想尽数照搬,但是考虑到洪秀全只允许他组建一营兵的命令,为了避免出现争议,他就用协替代了营,营再替代了团。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从此一个协一千人变成了独立作战单位,但这是后话,他现在手中只有一个连,而且全是未经训练的新兵。

    杨越将林凤祥给他的四十多个老兵分散在这三百人中,让他们做了班长、排长。然后统一一遍又一遍的训练着他们射击队列的交替与替换,这几天时间下来,虽然这些人并不是特别熟练,但是在他们心中都有了一个概念,只是需要时间去熟悉,然后将它印在脑中。

    这个时候林凤祥穿着盔甲从大门外“哐哐”走进来,对杨越笑着说:“你挺忙的嘛。”

    “我必须抓紧时间训练。”杨越道。他知道再过一个月,太平军就会杀向他们最后的归宿南京,在这之前这些兵必须有一定的战斗力。

    “你不是还有亲信叫石信天吗?让他帮你监督训练呀。”林凤祥坐在他的椅子上咕噜咕噜喝水。

    杨越神色黯淡下来,林凤祥瞧见他脸色不对便问怎么了,他说:“老石头死了。”

    没想到村长的远亲是住在武昌城外的一个铁匠,老石头和他们全部暂住在那个铁匠家里,谁知常大淳一把火就把整个城外烧成一片。

    破城之后,石头去找他爹,几经辗转,最后才知道老石头已经在大火中离开人世。从那一天起,石信天就沉默了很多,和杨越以前熟知的那个石头不一样。

    没了开朗,话少了很多,最后他找到了老石头的衣钵,跟杨越讨钱买了棺材之后他就天天去祭奠。

    林凤祥听了之后叹了口气,道:“他才十几岁,很正常,时间过了也就淡了。”

    杨越也叹了口气,他也想去祭拜,但眼下他必须忙着训练新兵。

    “城里情况如何了?”

    “还顺利吧,东王今天已经发布止杀令了,早上已经组织百姓把清军的尸体丢进江。估计下午就会开始讲教义了。”他答到。

    太平军出生农民,每到一地施行的是官员清兵尽数处死,商贾大户也是抄家充公,平民便是无伤普之教义。

    “我们不用去吧?”太平天国的宗教是强制性的,国内军民必须信奉上帝,不允许其他信仰。

    “不用。”他笑说,然后看见排着整整齐齐正在稍息立正的士兵,“你也太贪了,殿下给的钱如果省一点八百人的队伍都可以募到,可是你却只募了三百兵,其他钱呢?”虽说是在问,但是林凤祥的眼神正在告诉杨越他懂的。

    “不必全部用来招募士兵,其他的自有他用,要知道现在我的兵可是没人发饷给粮,铜板用一个少一个,必须打胜仗才能得到补充。”杨越道。其实杨秀清给的钱的确比预算的要多得多,粮食也够五百人的队伍一个月的补充,但是他并不想招募太多兵,他要在武器上来一点小小的改动。

    林凤祥笑道:“谁让你自己放着实实在在有粮饷拿的三千兵不要,偏要来自己组建一个独立营,现在弄得军中都人尽皆知,有些人说你是脑子不好使。还有流言说,这个营是东王私下命令你为他训练的亲兵营。”

    杨越呵呵一笑:“我脑子健康得很。”

    林凤祥起身道:“走吧,东王把批条给我了,让我领你去武器库领武器。”

    “清兵留下来的武器库?”杨越诧异道。

    “嗯,那里面武器多得很,东王让我们快一点,明天开始其他武器不够的部队就要排队进去补充武器了。”林凤祥小声道。

    杨越闻言马上站起来,“那我得多叫点人去试武器。”

    “全体集合!”

    随着他的命令正在休息的士兵连忙集合,短短十秒之内就排列得整整齐齐,杨越满意地看了一眼惊讶的林凤祥,然后回头命令:“两人为一排!目标军械库!慢跑!”

    随即,武昌城内出现一道奇观,三百个士兵目视前方,分成两列,统一步子从人群中不快不慢地跑过。后来那些人才知道这是由东王殿下心腹杨越率领的亲兵营。

    清朝的军械库挨着巡抚衙门不远。打开被封住的大门,里面像是一个仓库,林林总总摆放着数不尽的武器。

    但是杨越深知清朝官府腐败,这些武器看上去很多,但是能用的却只是极少数,所幸他只需要三百把火铳,不是太多。

    在杨越的指挥下,士兵们将仓库里找出来的鸟铳聚集成一堆,然后几个士兵搬来些木靶子。

    杨越随即命令他们挨把的测试,先将能开火的区分出来,然后再从这些好的鸟铳里面挑出最稳定的三百把。

    其实太平军和清军的士兵主要武器都是火铳加大刀长矛,其中大刀长枪等等冷兵器占了清军中武器的八成,只有剩下的两成才是火器部队,而且就是这些火器部队的士兵有些有刀剑的都会背一把防身。

    然而早在十八世纪,在西方列强,火枪就已经成为了军中主要战斗力。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总共一万多兵英军用全火器加大炮的军队打败了十倍于他们的清朝军队,清朝伤亡数万人,而英军伤亡百余人,对比之悬殊。当然,其中也有官府无能、军中腐败、无战斗力的原因。

    但是经过后来史学家考证,清朝的武器比西方落后了两百年左右,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朝使用的火器主要是抬枪、鸟铳。其中抬枪是自发研制的,主要是全国各地因为起义不断,起义军遇到围剿就躲进山中继续抵抗,让清军的红夷大炮无法发挥优势。于是就发明了一种重型火铳,他有形状类似于架子上的加长火铳,便于携带、射程远、威力大,但是需要两个人操作。在鸦片战争中这种抬枪大规模加入战场,但是效果不理想,被英军大炮火枪打个稀烂。

    其实杨越心中的理想装备是英国现如今的普遍装备,前装燧发火枪,也是鸦片战争英军士兵的主要轻武器。但是显然现在条件不足,他只有退而求其次,用清军遗留的鸟铳作为装备。

    鸟铳前端小,形似鸟嘴,火力准确度和装弹的速度都比英国的前装随发火枪差得不是一个档次。

    但是杨越相信只要挑出其中质稳定性最好的那些,组成一支火器部队。虽然现在远远不能与英军匹敌,但是打清军还是绰绰有余。

    (本章完)

第12章 天国的武昌() 
挑选工作虽然麻烦,但是人多,随着火铳一堆一堆的过滤下来,火药和弹丸都用了不知道几桶,就连木靶都换了好几批。

    这里连绵的火铳声像过年的烟火一样,当然躲不过其他人的耳朵,他们愤怒其捷足先登,但在知道那是东王杨秀清的亲卫队之后就不敢再说话了,反正只有三百人,先挑就先挑呗,多大点事呀。

    虽然亲兵团纯属舆论,但显然,这个公认的身份却给了杨越不少便利。

    三百把火铳,精挑细选之后。这些新营士兵一个个就地坐在地上,很有兴趣的摸着将会陪着自己上战场的家伙。

    杨越见差不多了便扭头问林凤祥:“你找了多少个铁匠?”

    林凤祥道:“很多,我给他们说是东王的命令,他们现在还在铁匠铺里等。”

    “太好了,这样打造就快了。”杨越喜道。

    “你想要打个什么?”他问。

    “刺刀。”

    林凤祥翻了翻白眼,道:“你费那个劲做什么,趁现在这满仓库都是开锋的武器,你再挑一套刀剑什么的,没人会说。”

    “士兵带两套武器太累赘,而且到了战场不一定有用。”杨越说。

    然后对其他人命令说:“所有人集合!”随着密集整齐的脚步声,士兵排成整齐队列。“武器统一管制,不允许未经许可私自使用,否则军法处置!现在,所有人跑步回营地!”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杨越随手拿起一把火铳对林凤祥说:“走去看看那些打铁匠。”

    武昌城内一所大型的铁匠铺,这里的主人是附近有名的铁匠师傅,姓张,邻居都叫他张铁头。

    太平军进城之后对于那些权贵和富商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张铁头这种下层劳动人民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换了一个政府交钱交粮罢了。

    在陷城第二天,一个义军将军就找到他说是东王有任务,让他把城里的铁匠聚集在这里等东王派人来。

    张铁头哪里敢怠慢,挨家挨户把城里的铁匠通知个遍,然后全部在他的铺子里坐等。可是一眨眼一整天快过去了,却没有一点消息。

    “师傅,喝点水吧。”他最近新收的学徒恭恭敬敬的端来水。

    “嗯。”张铁头嗯了一声,接过刚沾到嘴皮子,就听门被推开,紧接着两个将军模样的人走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