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梦幻初唐 >

第117部分

梦幻初唐-第117部分

小说: 梦幻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家的女儿都不能做小,那这个事情就是两难。

第一百九十六章 没法活了() 
”要皇帝真的赐婚了,子瑜和襄城公主,谁做大,谁做小?”发泄了一顿后,心态平和了许多,主要是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武元庆的态度已经很明显,无论是襄城公主还是妹妹子瑜他都不会放手,那就只能看看他要怎么解决两人大小的问题了,于是王伦问出了所担心的事情。

    ”娥皇女英的故事知道吧“武元庆愣了下说道。

    娥皇女英的传说王伦自然是知道的,两人是中国古代华夏族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共侍一夫。

    共效娥皇女英之事,那是每个男人的梦想。

    可此等美事艳福谈何容易,更别说一个公主一个门阀嫡女千金了。

    ”我当然知道不容易了,不然我为什么要贿赂皇帝呢,还不就是为了哄得皇帝高兴了可以请求他下旨让她们两个不分大小同为正妻的一起嫁给我啊。也就是现在赶上的机会不错,正值蝗灾来临,关中要遭大灾,粮食缺口太大皇帝都没有什么办法,我这个又是捐粮又是低价卖粮的行为算是雪中送炭能博得皇帝的看重,以及好感,不然这要放在太平年间,这些粮食别说雪中送炭了,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我估计别说这三十万石的粮食,就是再翻倍皇帝也没有任何可能答应这样的事情的“说完这段话,武元庆很是庆幸的露出了个笑脸。

    ”嗯,听你这么说,我发现你这个贿赂皇帝的办法还是有很大机会成功的,可是你为什么要一下就把二十五万石的粮食全卖给皇帝呢,难道你不怕皇帝认为你武家还有更多的粮食没拿出来吗,要知道被皇帝猜忌可是很危险的。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几万石几万石的卖,这样不但能让你多次在皇帝面前露脸,让他记着你的好,而且还能尽可能的减少你的损失,也许你卖个几万石,或者十几万石粮食皇帝就同意了你的请求也说不定啊“王伦已经把之前生气的事情抛到脑后了,开始积极的为妹妹将来的地位做打算了。

    武元庆左右晃着手指,做出我不认同你的话的手势,开口解释道:“这你就不懂了,贿赂人必须要一步到位,你直接给他来个狠的,直接把他砸的晕晕乎乎的,让他连拒绝的心思都起不了。这要比你一次给一点,一次给一点好的多。相信我,一次给十万贯比好几次加起来给十五万贯效果绝对要好上许多”。

    说完这点,武元庆停顿了下才开始回答王伦一开始的那个问题:”至于皇帝可能怀疑我家粮食还有更多的问题,我看你是想太多了,皇帝又不傻,手下的百骑也不是瞎子,怎么可能不知道我武家会有多少粮食呢。“

    “呦呵,听你说的这么头头是道的,看来很熟练啊,说说,你这都贿赂过哪些人啊,也让我长长见识开开眼界,看看什么人竟然够资格让你来贿赂的”听了武元庆的话王伦放心了许多,都有心情打趣了。

    “哥要说这是天赋你信吗”武元庆笑着问。

    “滚”

    “那我是在梦里学到的你信吗”武元庆又问。

    “滚”回答他的依然是一个字。

    。。。。。。。。。。。。。。。。。。

    这边刚送走了王伦,那边皇帝赐婚的圣旨就下来了。

    诏曰:公主襄城,朕之长女,雅礼有度,淑慎性成,勤勉柔顺,雍和粹纯,性行温良,克娴内则,淑德含章。着即赐于武功侯武元庆为妻,钦此!

    武元庆拿着赐婚的圣旨乐的合不拢嘴,连跪下谢恩都忘了。

    他没想到皇帝赐婚来的这么快,快到他连去求皇帝下旨让襄城和王子瑜一起共为正妻都没来得及。

    原来,武元庆的大伯武士棱也是个急性子,当最后的柴令武把钱补齐后,核准了一下数额无误后,他就迫不及待的把所有的筹措到的钱粮账簿拿到了宫中呈给了皇帝。

    李世民看着账簿上边那又多了好几万石的粮食,以及几十万贯的钱数,大喜过望。

    这一高兴,办事的效率就高了,立刻马上就写了圣旨让内侍送到了武家。

    计划赶不上变化,武元庆虽然高兴的疯了,但还是第一时间就进了宫,除了亲自谢恩外,就是拿出所有的筹码,全部的底牌来请求皇帝再次下旨。

    李世民本来下旨的时候就耍了个心机,光是说了赐婚女儿襄城公主的事情,没说王家的闺女怎么办,意思就是让武元庆识相点,让自己女儿做大的正妻,王家的闺女做小的。

    谁成想,武元庆非但没有理解他的意思,还特么提出了更加过分的要求。

    李世民这个气的呀,恨不得不顾脸面收回刚发出的圣旨了。

    可当武元庆把筹码拿出来,说要按涨价前的粮价卖二十五万石粮食给他的时候,李世民一腔怒火生生被憋回了肚子里。

    又想要粮食又不愿意答应武元庆的无理要求,可把李世民给纠结的呀,八字胡都给拽下来好多根,疼的直咧嘴。

    现实是残酷的,皇帝也是无奈的,李世民最终还是在蝗灾面前,在未来可能的饿殍千里,易子而食的惨状面前屈服了。

    武元庆付出的代价就是又挨了五十大板,让刚刚愈合好了的屁股再次变成了血肉模糊,颜色五彩缤纷的样子。

    皇宫中的发生的一切很快传遍了长安城,这下可苦了那些不甘不愿被武元庆坑了一次又一次的大臣们。

    一个勒石记功让他们损失惨重,将近一年的收入全搭进去了,这还是封地比较多,买卖比较多的人,有些封地食邑不多,买卖做得又一般的,一下子损失了几年的收入。

    这些人聚在一起正在商量怎么报复武元庆这个坏的流脓的罪魁祸首的时候,皇帝第一道旨意传来了,然后全傻了。

    太原王家的闺女都要嫁给武元庆,皇帝还赐婚,这圣眷太隆了,怎么报复啊。

    然后没等这些人心灰意冷的准备回家洗洗睡的时候,第二道圣旨又来了,圣旨多么匪夷所思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杀的武元庆竟然又以一斗十文的价格卖给了皇帝二十五万石粮食。

    尼玛,还让不让人活了。

第一百九十七章 麻烦事() 
一帮子被坑的死去活来的朝臣,纷纷上书反对皇帝的旨意,说二女同为正妻不合礼法,并且有辱皇家尊严。

    可他们的那点小心思李世民知道的是一清二楚的,自然不会被说服,一句嫁女乃皇家家事就给顶了回去。李世民是打定了主意,这次要挺武元庆这个女婿到底了。

    朝中的纷扰武元庆无心理会,有什么问题便宜老爹武士彠自会处理。

    除了到司农寺看看土豆那些作为之外,剩下的时间武元庆就安心钻在家里准备当新郎官了。

    结婚这种事古代和武元庆穿越那时候是有很大不同的,像他穿越前那会,简单的领个结婚证就完了,隆重热闹点的也就是请亲朋好友参加个婚礼,吃喝一顿。提倡自由恋爱的,很多连介绍人都没有更别说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

    就算有媒人介绍,也就是先相互见个面,看看有没有交往的意愿。然后有这个意思,那就处处看,觉得处的可以,打算结婚,那就双方父母见见面,男方家里提上礼物到女方家里商讨结婚的事情,其实多数的就是商量彩礼的问题,然后就是有没有房,有没有车,存款几何,等等一系列有关钱财的问题,都妥当了那就开始筹办婚礼就行。

    可这古代却是完全不同的,每一步都有严格的仪式,成法,规矩多的武元庆看的都头大,更别说要跟着学了。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顾名思义就是傍晚开始举行的仪式,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早在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两者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

    正如《礼记》对贵族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後有夫妇,有夫妇然後有父子。”所谓神道设教,是指在时间、服饰、仪式上都要象天法地。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实都对结婚年龄有着立法的规定,不过嘛,这遵守的人还真不多,尤其是古代,更是如此。

    除了年龄,在一个就是古代成婚对姓氏也有要求,西周初期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称为同姓不婚,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不过到了唐代的时候,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

    也不知道是不是李家皇族对民间流传的李家有胡人血统的这一传言做出的反击。

    武元庆曾经恶意的想过,会不会李渊当初恢复这个制度的时候,心中想的就是你们特么不是说老子一家有胡人血统吗,可你们看看一个个同姓之间还特么结婚呢,反倒是老子却要恢复周礼,禁止同姓结婚,究竟谁特么才是有胡人血统的?

    婚礼已经够麻烦了,武元庆这还是一下娶俩,其中一个是公主更是麻烦。

    按礼制,公主出嫁又叫“出降”、“下嫁”或“厘降”,娶公主的也不叫娶叫做尚公主,这么叫真的很好,因为结婚的确是为了上公主的。

    公主结婚和普通人结婚有些不同,首先主婚人就不同,天子嫁女,不自主婚,以同姓诸侯主之,故曰公主。唐代以亲王主婚。

    李世民的兄弟两个年纪大点的前年就被他砍了,剩下的都是年龄不大的,做不成主婚人,只能退而求次,用郡王李孝恭来主婚。

    李世民下旨赐婚后,要行纳采问名礼,武家备礼物表文于家庭,望阙再拜。主婚人李孝恭还要到皇宫内东门走一串的流程。

    纳吉仪与纳采同时进行,李孝恭需要说各种致词,像什么“加诸卜筮,占曰从吉,谨使臣某敢告纳徵。”或者是“朝恩贶室于应国公武士彠之子武元庆,有先人之礼,使臣某以束帛、乘马纳徵。”等等的话,得到应允,还要说请期词曰:“武士彠命臣李孝恭谨请吉日。”

    反正流程是一大串的一大串,走完了亲迎之前的流程后,面临的就是公主住哪的问题。

    依例,公主嫁后不能住在夫家,而要新建公主府,李世民准备给襄城造一个豪华的公主府,结果雅礼有度的襄城却推辞了:“妇人事舅姑如事父母,若居处不同,则定省多阙。”

    白话说就是:儿媳对待公婆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早晚侍奉在身边,如果不住一起,那么晨昏定省的礼节就会缺失。

    这番话说的和历史上襄城嫁给萧瑀之子萧锐说的基本一模一样。

    最后,李世民拗不过,只能死了这个心,只是让武家重修修缮一下府邸,然后门列双戟好符合公主府的标准,配得上公主的身份。

    当武元庆得知襄城这么说的时候,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她的寝宫去。

    当然,他想这么做,既不是感动于襄城的那一番话,更不是为了去感概一下历史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他想的是去把襄城这个败家娘们臭骂一顿,送上门来的房产就这么拒绝了,真是个大棒槌。

    但不管武元庆心中怎么心疼飞了的大房子,他都不得不承认襄城这件事办的的确是很漂亮,不但在没出嫁的时候就给自己挣了个好媳妇的称谓,还让他少了个大麻烦。

    要不然,襄城要真是依例住到公主府里,那结婚的时候武元庆就要到公主府去完婚的,那样他也别想着能同时和王子瑜完婚了。

第一百九十八章 堪忧() 
武元庆觉得结婚是麻烦事,可对于李世民来说怎么应对蝗灾才是最大的麻烦事。

    早在两个月前,蝗灾初现端倪的时候,民间就开始小规模的有传言说蝗灾是对李世民的惩罚,惩罚他屠戮兄弟,残忍嗜杀怎么怎么,说的活灵活现的,好像跟真的一样。

    等到半个月前,蝗灾开始大规模爆发,各地频频有求援的奏表传来的时候,这种谣言也跟着大范围扩散开来,甚至已经到了长安城中,皇帝的眼巴前都有人开始传这些瞎话了,还有什么说蝗灾是前太子李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