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梦幻初唐 >

第208部分

梦幻初唐-第208部分

小说: 梦幻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百八十三章 百感交集() 
长安皇宫丽政殿。

    一个两岁左右粉雕玉琢的小女娃娃正在地上蹒跚而行,走两步晃一晃,然后蹬蹬快跑两步停下再晃一晃,小手握拳高兴扭头挥两下。

    长孙紧跟在小女娃娃身后一步之遥,双手张开做保护装,见女娃娃回头挥小拳头,长孙也笑着充她挥了挥手,眼中满满的慈爱宠溺。

    这个女娃娃正是长孙的第五个孩子,去年出生的城阳公主。没错长孙在贞观二年生了李治后,时隔两年,在武元庆和长乐离开长安的三个月后又生了一个。

    以前就说过,原本历史上长孙没活多大,一来因为有气疾这种遗传病,二来就是跟她生孩子太多有关系。

    当然生孩子多也和李世民最宠她,又没有避孕措施有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原本历史上长孙皇后年纪轻轻的就去世,和她这么频繁的生孩子绝对有相当大的关系。

    生孩子那肯定是要大伤元气的,不然也不会有坐月子一说,还不就是为了将养好身体啊。

    几乎两年生一个,也就是生完一个没歇一年呢,就差不多又怀上了又要生,这么频繁,就是身强体壮的妇女都抗不住,更别说从小就身娇肉贵,还有遗传病的长孙了。

    关于这个事情,当初长孙生了李治后,武元庆还拐弯抹角的提醒过长孙,也让孙思邈大神医和长孙说过,以她的身体情况,不适合频繁的生育。

    现在看来长孙没把完全没把他们的提醒放在心上,又或者作为皇后,也作为深爱着丈夫的传统女性,长孙认为作为妻子最大的责任就是为丈夫生儿育女,开枝散叶。

    长孙继续护着女儿满地上跑,在一边的小案几上,一个同样粉雕玉琢的稍大小正太正端端正正的跪坐着拿着毛笔写大字。

    小正太正是李治,去年的时候被封为了晋王,年仅三四岁,就被分为了亲王,还是晋王,这个宠爱也是没谁了,就连李泰那个深受宠爱的小胖子都比不上。

    同样是封王,同样是亲王那尊贵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从封号上就能最直观的看出来。

    秦代以后的历代封王中,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

    这四个最尊贵的封号也就是当时的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具体指哪五个众说纷纭,但秦、晋、齐、楚四国是必定位列其中的,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剩下的一个才是让人们争论不休的。

    然后次一级的就是战国七雄里边的除了齐楚秦以外的燕韩赵魏四国,而这四个国家里边,韩赵魏三国又是他们三家分晋后形成的。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秦、晋、齐、楚的强大和尊贵。

    李泰已经够受宠了,李世民没当皇帝的时候李泰就是正一品的卫王了,李世民当皇帝后又封他为越王,但他目前也只是越王,连以燕韩赵魏命名的封号都还没混上。

    而皇子中另一个出挑的,被李世民称为英果类我的李恪这时候更只是被封为蜀王而已。

    而李治却一步到位直接被封为了最尊贵之一的晋王,比他的这两个哥哥强多了。

    至于其他比他大的去年和他一起受封的几位哥哥们,更是比他差远了。

    所以,不得不说这皇后亲生的嫡子,待遇就是不一样,李治要不是投胎投的好,亲妈是长孙,就他这么点年纪,别说封晋王了,连封王都不会有他的份。

    不过李治也的确当得起帝后两口字这么宠爱,长得好看可爱不说,小小年纪还聪明的很,现在才四岁就认识很多字,会背很大一段三字经了,而且每天练字练的也很勤快,不用督促他都不会偷懒的。

    李世民斜靠在床上,手里拿着一本奏折却没有看,而是微闭着眼睛有一下没一下的轻轻的拍着,享受着这舒心的时光。

    忽然,外边传来急促的说话声,然后就是贴身内侍的低声通报,被吵到的李世民眼睛睁开,一丝不快在眼中一闪而逝。

    “进来。“李世民沉声道。

    吱呀

    殿门被推开,内侍微微弓着腰快步来到李世民身边:“陛下,岭南快马送来的消息。“说着呈上一份书信。

    岭南?李世民心中一动,不过却没有急于拆开信封,而是冲内侍摆摆手道:“行了,你退下吧。“

    等内侍出去后,李世民才拆开信封观看,看到内容,他脸上先是充满了惊喜,接着微不可闻的冷哼了一声。

    “二哥,出什么事了吗?“长孙将女儿交给宫女照看,自己则走到李世民身边关心的询问。

    “没事。“李世民摇了摇头,脸色变了几变,似激动,似生气,似无奈的接着说道:“死丫头要回来了。“

    长孙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明白过来这死丫头是说谁了。她一把抓住李世民的手,喜极而泣的追问:“真的吗,什么时候回来。“

    “你自己看吧。“李世民心绪难明的将信递给了长孙。

    李世民说不明白自己现在是什么心情,宝贝女儿要回来了,应该高兴的,可是他高兴不起来,毕竟宝贝女儿违抗自己的意愿不说,还在武元庆那个小王八蛋的协助下离家出走了,而且一走就是近两年,还胆大包天的坐船出海去什么狼牙修,孤男寡女成何体统,把皇家的脸都丢尽了。

    可要说生气吧,他现在又生不起来,一开始他非常生气,相当生气,那真是要气炸了,恨不得将长乐抓回来狠揍一顿,将武元庆那小王八蛋直接砍了。

    可是,后来没抓回来,不但几个月都没抓回来不说,甚至连长乐的人都一直没找到。李世民就开始担心起来,担心长乐吃不好睡不好,更担心长乐会有什么危险。

    到后来,终于得知长乐又出现了和武元庆汇合到了一处,李世民这个担心终于放心点了,结果没过多久,岭南传来消息,长乐竟然跟着武元庆出海了。

    到这时候李世民一肚子的气都没有了,什么孤男寡女,什么皇家的脸面都抛之脑后,只剩下担心,担心女儿的安全,更担心女儿会跟着武元庆那小王八蛋丢下父母家人一去不回头。

    现在女儿终于从海上回来了,而且也不再跑了,要回家了,李世民心中想生气,眼眶却湿润,一时间百感交集。

第三百八十四章 功与过() 
就在李世民得到消息后不久,又一封从岭南来的书信送到了崇仁坊的武家。

    哗啦,激动的王子瑜打碎了手中的茶盏,襄城丢掉了正在头上比划的金步摇。

    武元爽扔掉了手中两个炸弹的好牌,大丫搁下了写了一多半的字帖。

    正在经历换牙的武二丫,抱着一块西瓜,张着少了门牙,显得参差不齐的小嘴,呜了哇啦激动的满院欢叫乱窜。

    正在刺绣的杨氏扎破了手指,痛呼声吵醒了睡觉的小丫哇哇哇哇。

    武士彠心情舒畅的骂走了伺候的丫鬟,哈哈大笑两声,然后恨恨的骂了一句:“小畜生你还敢回来,看老子不抽死你。“

    武家人担心了快两年了,武士彠更是既担心又憋屈了快两年。其他人还好说,都是妇孺,可武士彠这个吏部尚书作为武元庆的亲爹,可就承受了来自李世民以及长孙家的所有压力。

    长孙家嘛,武士彠不怕他们,无非就是政事上找找麻烦,但皇帝那边,武士彠可就憋屈坏了。

    宝贝女儿被人拐跑了,找不到武元庆这个罪魁祸,李世民就把所有的气都撒在了武士彠头上。

    但李世民又撤武士彠的官,不但没撤还让武士彠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坐的稳稳的。

    但别以为这样就过的轻松,官是没撤,可李世民每次见到武士彠的时候都不会给他好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这样的对待给武士彠的压力比臭骂一顿撤了官还要来的大。

    皇帝的如此表现,其他的大臣都看在眼里,除了和武家关系铁的,其他人都在暗暗疏远他,有的还时不时故意为难一二。让武士彠在朝中过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日子不好过,都怪坑爹的儿子,也不怪得知武元庆要回来后,武士彠会高兴之余还想着抽死他。

    。。。。。。。。。。。。。。。。。。。。。。。。。

    而此时,被惦记的长乐和武元庆两人已经从杭州来到了扬州。

    别看隋炀帝杨广念念不忘扬州,开凿大运河联通南北也要水殿龙舟下扬州,但其实隋朝时候的扬州治所并不在扬州城,而是在丹阳,也就是后世的金陵南京,直到唐武德八年,李渊才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也就是实际上后世的扬州所在地。到了这时候扬州城的名字和治所才统一了起来。扬州也才真正成了江南这时候最大的城邑。

    至此,治所归到了辖区的扬州城才真正成为了江南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城邑。

    不过扬州虽然出名,在古代在后世都挺出名,但武元庆对这里的了解却着实不多。

    除了从小背过的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徐凝的: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

    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等等诗词外,他就知道好像这里的江中有扬子鳄,但实际上扬子鳄只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段又叫做扬子江而得名,扬子江的得名又是因为扬州城南二十里许,有一个名叫扬子的小镇,因地临长江北岸,故又名扬子津。

    所以,扬子鳄并不是只有扬子江里有,也不是只有扬州有,而是长江中下游的江河湖泊,水塘和沼泽都可能有。

    尤其是唐朝这时候,扬子鳄不说泛滥但绝对不少,人们可不认为它是什么珍稀动物,而是把它们看做凶兽来对待的。平日里看见了要么躲着走要么打死。

    所以,武元庆兴冲冲拉着长乐在江边找扬子鳄看的时候,找是找见了,结果没看两眼,冲过来几个拿着鱼叉渔网的渔民,三两下就在他们眼前将那条扬子鳄给血腥解决了。

    尼玛,太扫兴,太残忍了。

    坏了心境的他们,扭头离开了美不胜收的扬州,坐上画舫开始在大运河上徜徉。

    画舫在两岸的翠柳中间推波前行。

    武元庆斜倚栏杆感叹:“还是这运河里安稳,瞧瞧,水波不兴走的多平稳,哪像海上,一浪接一浪,不得不说,杨广当年开凿运河的决定做的真的很英明。“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听到如此感慨,长乐走到船头脆生生的念到。

    “这诗写的不错啊,你作的吗?“武元庆惊喜的问。

    长乐笑了笑摇头道:“江都宫乐歌,隋炀帝写的。“

    “怎么想起念隋炀帝的诗了?“武元庆很好奇,难道长乐还是隋炀帝的仰慕者?

    长乐正色说道:“念这诗我是想告诉元庆哥哥,隋炀帝开凿运河是为了方便他到扬州游乐,这个决定并不英明。也正是他为了一己之私,征调徭役,劳民伤财,先是大修宫殿,又开凿运河,征调的百万丁男,役死者过半,才导致民怨沸腾,民变四起,我父皇和祖父他们才会于晋阳起兵建立大唐的。“

    “所以呢?“武元庆摇头笑了笑问。

    “所以,隋炀帝是昏君,是贪图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暴君,所以,元庆哥哥你不该说他英明。“长乐加重语气说道。

    长乐不止是在说隋炀帝的残暴昏庸,也是在强调李唐皇族起兵的合理性。因为,如果隋炀帝英明的话,那她父皇她祖父造反就没有道理,大唐的建立也就不再名正言顺。

    长乐的小心思武元庆知道,不过这么评价杨广实在有失偏颇:“长乐,杨广并不昏庸。没错,他征调徭役,劳民伤财,百姓死伤惨重,他是个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杨广虽然无德,但是有功。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妄为,把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中,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是为了遏制打压门阀以及旧有权贵,只是他太急于求成了,没有考虑的百姓,国家的承受能力。但是杨广当年攻打陈朝统一了南北,后来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域,威震各国,开展贸易,畅通丝路等等功劳是无法抹去的。即便他开凿运河虽然有方便自己扬州游乐的因素,但实际上更大的却是便利了南北的沟通,加了南方的展。就像我们现在这样,要不是杨广让人开凿的运河,哪里有我们现在直接通过运河就能回到北方这么便捷。而且不止是现在,就是以后的以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