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梦幻初唐 >

第224部分

梦幻初唐-第224部分

小说: 梦幻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错,没错。“二丫,大丫几个用力点头。

    武元庆眼睛这时候亮了。都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就是这样。被蚊子咬的时候会想到来片蚊香点上多好,下人用艾草熏家他也常常见,可仿佛就是有一层窗户纸挡着,让他根本没想到过用艾草来自制蚊香。

    现在窗户纸被襄城的随口一句话捅破了,他脑子一下就灵光起来了。

    对呀,后世的蚊香添加的化学成分或者驱蚊成分他不知道,更不可能做出来。但又不是说蚊香就必须要用那些东西,可以换其他相同效果的东西来替代嘛。

    没有辣椒的时候,用山茱萸不也能得到辣的滋味嘛。

    傻,真傻。

    脑子灵光后,武元庆一下就想到几种可以达到驱蚊虫效果的东西来。

    艾草肯定是主要的,这东西早在战国时候就被用来辟邪去漳之用了。《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禳毒气”。Ω趣.%b.

    然后就是雄黄,雄黄在中药中一直就作为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来用的。

    早年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除了在门上插艾草外,还会用雄黄泡酒涂在身上,使空气清,防止蚊子叮咬。

    其次还有砒霜,它的化学成分和雄黄类似,作用也很类似,但是毒性更大。

    哦,对了还有硫磺,硫磺也有杀虫的效果。

    有这些东西,做出大唐版的蚊香完全不在话下。

第四百一十六章 要不要避一下() 
武元庆得意的以为用艾草,硫磺这些制作蚊香是他第一个想出来的,但实际上呢,根本不是这样。

    在原本历史上,原始的蚊香最早是出现在宋朝的,根据宋代冒苏轼之名编写的《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趣.b.”

    据宋代《本草衍义》记载:“艾叶干捣筛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炙”。很可能是在这种“硫磺艾炙”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使人们联想到将浮萍干末加雄黄粉制作出了实用“蚊香”。

    这样的蚊香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然后在江南地区有了更大的改进。蚊香开始由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武元庆想到用艾草,砒霜,雄黄,硫磺来做蚊香,已经和清代才改良的蚊香差不多了。

    不过,砒霜,硫磺,雄黄都有毒性,砒霜,硫磺毒性还挺大的,尤其是砒霜。想来想去,武元庆还是决定去掉不用砒霜,哪怕驱蚊效果差点也要保证尽量安全。

    然后硫磺也得去掉,这玩意现在不好弄,李世民把这东西已经当成战略物资在限制出售了。市面上少量的硫磺还在卖,但是每次买卖都要登记购买人信息的,跟买卖硫磺一样,甚至更严格,不是熟人不卖,量大不卖。谁家储存的硫磺量多了,被查出来直接是下大狱的。

    所以适用的就是艾草还有雄黄这两样。

    制作蚊香很简单,艾草随处可见,雄黄,偌大的侯府里边也有,剩下的就是弄点粘土当粘合剂了。

    等下人把东西材料弄来后,武元庆就开始动手制作了起来。

    “大哥,这东西该怎么做啊。“没事干的武元爽蹲在一旁好奇的问。

    “来,你把这些艾草切成段,然后放在蒜罐里捣烂。“武元庆吩咐道。

    “我啊“武元爽苦着脸说:“让下人做就好,干嘛让我做啊。“

    “我这个当大哥的都在和泥,你这个做弟弟的干点事怎么了,不行啊。你要不想干也行,做出蚊香来你别用哈。“武元庆没好气的说。

    见老大面色不善,语气不爽,武元爽怂了:“得得,我干,我干还不行吗。“

    武元庆和泥,武元爽捣艾草,东西不多,就是试验性的先做一点,所以很快就弄好了,然后武元爽又把那点雄黄也捣碎成粉末。

    接着将捣烂的艾草和雄黄先混合,最后再将两者混合物掺在和好的泥里。

    做这些算不得体力活,但是在大夏天,稍微动一动都会出汗,更别说劳动了。

    武元庆武元爽兄弟两个热的一头一脸的汗,二丫还不时扔下麻将跑来观摩外加催促一下,因为她又被蚊子咬了几口了。

    武元庆先做了一根细细的棒状蚊香,让下人拿到厨房在火边烘烤了一小会,烤干了就拿回来在大厅里点上。

    随着蚊香被点燃,袅袅青烟升起,弥漫,一股淡淡的不算难闻的味道传入了所有人鼻子里,当然蚊子也不例外同样闻到了。

    很快肉眼可见的,原本蜡烛灯罩周围飞的噗噗索索的蚊子开始减少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蚊子越来越少。

    “大哥,蚊香真的管用,这么会都没有蚊子咬过我了。“二丫欢呼的报告使用效果。

    “管用就好。“武元庆笑着擦了擦鬓角流下的汗水说道。

    第一根棒状蚊香是用来应急的,这东西就和庙里上的香一样,持续不了多久,撑死个把时辰。做的再长一点容易断,再粗一点又容易灭了。

    所以,武元庆后边做的都是跟后世一样的盘状蚊香。

    用一根细圆棍为中心,再将两条粗蚊香卷成漩涡状然后烘干,这样一盘后世的盘蚊香就做成了。

    用蚊香也特么是技术活,后世武元庆每年夏天每个晚上都在为了将一盘两条的蚊香分开,而小心翼翼的掰着。

    结果,结果特么某一天在微信圈看到有人说一盘蚊香没必要往开掰的。直接就那样点着其中一条就好,然后这条蚊香就会着一晚上,但又不会把另一条引着。当一条燃尽后,另一条自然就脱落了。

    照着做了以后,武元庆仰天长叹,尼玛,白活了二十多年,原来连特么蚊香都不会用。

    材料不多,最后总共做出来七盘蚊香,每盘两条的话也就是十四条,不过武元庆不打算拆分开,毕竟是简易的怕掌握不好弄碎了。

    他们一家人用足够了,大丫二丫睡一个屋,武元庆和王子瑜或者襄城睡一个屋,武元爽一个屋,这样算来有四盘就够他们用了,其他人还能分一下,丫鬟紫鹃和萧凤用一盘,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个护卫用剩下两盘。

    到了三更时分,夜色开始微凉,结束了牌局,众人回屋睡觉了。

    一夜无话也无蚊安稳的睡到了大天亮。

    吃过早饭,二丫非要拽着大哥武元庆跑田间地头抓蝴蝶。拗不过这个小姑奶奶,武元庆只能顶着烈日和她出了家门。

    一路抓一路放,不一会就从侯府门外跑到了几里外的官路上。

    就在武元庆屏气凝神,小心翼翼的伸着手指抓一只很大很漂亮的彩色蝴蝶时,远处传来了嘚嘚马蹄声,还有滚滚的车轮声。

    听声音好像来的人不少,度还挺快,应该没有步行的,要么骑马要么坐车的。

    “商队?还是哪家大户人家出行?“

    武元庆一愣神的功夫,大蝴蝶飞走了,他干脆收手走到了官道上往声音处眺望。

    很快,视线中出现了人影,影影绰绰看起来不像大唐人的打扮。再近一点,武元庆终于看清楚了,没错,的确不是大唐人,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加宽束腰,这是吐蕃,吐谷浑人的装饰。

    “大少爷,来的可能是吐蕃,吐谷浑的人,这些人凶蛮无理,常常会在我大唐境内劫掠,只有我们四个,恐怕不好保护你和二小姐的安全,咱们要不要避一下。“王朝警惕的看着远方来人,小声的说道。

    “呵呵,用不着。这里是关中,是大唐腹地,不是边疆,他们没胆子乱来的。“武元庆摇了摇头。

第四百一十七章 使节是假的() 
趣.b.武元庆拉着二丫站在路边,身前是握刀戒备的王朝等四个护卫。

    很快,来人就到了跟前,也能清晰的看清楚他们的样貌服饰了,个个都是紫红色脸膛,明显的高原红特征。个子算不得高,,但都是膀大腰圆敦实的很,当然这个可能和他们穿的服装也有关系。

    明明是盛夏六月天,他们一个个却全都穿的很厚很厚,反正比武元庆他们穿的厚多了。人数不少,一百来号人,除了骑马的,还有七八辆马车,人也好,马也好都热的够呛,浑身冒汗,马的身上油光水滑的,都是被汗水浸的。

    一身华服站在路边正用好奇神色打量的武元庆,吸引了这些人的注意力。

    一声不明意思的喊声过后,这些人勒马停在了武元庆身前,然后一个衣着考究,一脸胡须四十来算,看起来身份很高的人拨马离开了队伍,缓缓来到距武元庆几步开外停下。

    “打扰下年轻人,这里距离长安还有多远?“这人一口关中话说的还挺地道,也挺客气。

    但是武元庆抬眼瞅了他一眼,却没答话。

    “年轻人,我在和你说话,你没听到吗?“这人加重了语气说道。

    “呵呵“武元庆皮笑肉不笑的咧了咧嘴。

    “放肆,我家大人在问你话,你这是什么态度,难道这就是你们大唐的礼仪吗?“这人面色不快的没说什么,他的手下却怒冲冲的对武元庆呵斥道。

    “他问我话我就要回答吗?再说你们这是问路的态度吗?你们礼仪就是教你们求人的时候连马都不下吗?“武元庆挑了挑眉毛反问。

    “你是什么身份竟敢要求我们大人下马和你说话?“这个手下挥舞着马鞭大喝。

    “呦,你们又是什么身份,到了我大唐还敢这么放肆。“武元庆嗤笑道。

    “我们是吐蕃使节,,奉赞普之命出使大唐,这位是我们大相“这位手下倒是嘴快的很,趾高气昂的报出了家门。

    竟然是吐蕃使节?这有些出乎武元庆的意料了,他之前一直以为这些人是吐谷浑人。

    吐谷浑的疆域是在青海高原那一片,正好俯瞰着大唐通往西域的道路,凉州,玉门关,到伊州全在他们的威胁范围之内。

    这也就导致不管是来往的商人还是沿线的百姓,地方州府,都会常常和吐谷浑人打交道。

    因此,大唐和吐谷浑的联系很频繁,吐谷浑常有时间来往,干掉突厥后,来朝贺请李世民为天可汗的部族国家里边就有吐谷浑的使节。

    遇到吐谷浑人不奇怪,使节也不奇怪,但遇到吐蕃使节就很鲜了。吐蕃这两年一直在打仗,松赞干布正在平叛,所以导致近两年来往大唐的商人都少了不少,更别说使节团了,武元庆记得没错的,起码李世民登记后,贞观这几年吐蕃都没有使节出使过大唐,估摸着武德年间也够呛。

    “你是禄东赞?“武元庆看向之前向自己问话的那个被人叫做大相的中年人。

    这人明显愣了一下,然后摇头:“我叫芒布杰尚囊,不是你说的禄东赞,我也不认识什么禄东赞。“

    “额“武元庆也愣了,什么情况,这人是吐蕃大相,却不是禄东赞,甚至都不认识禄东赞。

    怎么可能,后世大家最熟悉的藏族名人,或者说吐蕃名人除了松赞干布以外就是这个禄东赞,甚至比起松赞干布,禄东赞出使大唐的事情更为人熟知。

    而且这事情应该就是几年后的事情,那也就是说禄东赞起码这时候地位也不低了,就算不是大相,也不该没人听说过他的名字啊。

    难道,我遇到的是假的吐蕃使节?武元庆狐疑的看着这些自称吐蕃使节的人。

    “你们真的是吐蕃使节?“武元庆确认到。

    “当然,这还有假?不信,我们有国书为证的。“又是之前报家门的人抢着说。

    一次,两次都是这人抢着说话,那个叫尚囊的大相也没有对此表示什么不满,看来这个人在队伍里应该地位也是不低的,不然他的关中话就不会这么好,不是副使,也应该是通译之类的。

    “国书什么的没必要拿来说了,我又没见过你们吐蕃的国书你就给我看我也看不出真伪来。我就知道吐蕃有一个叫禄东赞的人很有本事,很有能力,在你们吐蕃应该是个大官的。可你们又说没听说过这个人,我不得不对你们的身份表示怀疑。“武元庆耸耸肩说道。

    “年轻人,我看的出来你家世不错,在大唐应该很有身份,但是我没有必要给你证明什么,不过我还是要再和你说一遍,我的确是吐蕃大相,也的确是使节,而你说的禄东赞我也的确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你是从何得知,你不妨再找人问问,是不是你或者告诉你这个名字的人弄错了。“中年人尚囊态度倒是可以,被人质疑了,也不恼怒,语气平淡的解释。

    武元庆没好气的想,找谁问去?要问还的穿回去,可要能穿不早穿回去了啊。

    被武元庆一番质疑,这些不明真假的吐蕃人也没了问路的心思。

    “走吧,应该快到长安了。“见武元庆不说话,中年人尚囊吩咐到。

    “哎,等等。“武元庆赶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