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梦幻初唐 >

第227部分

梦幻初唐-第227部分

小说: 梦幻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国家的事情,凭什么要我自己派人去,万一遇到危险怎么办,朝廷又不会给出一分钱,处理后事,遗孤遗孀的养育我家还的掏钱。“武元庆撇了撇嘴。

    武元庆的觉悟低的没了底线,把李承乾都给听傻了。

    武元庆的觉悟其实没这么低,他只是图嘴上痛快故意挤兑李承乾的。真正的原因是蛮夷之地很有少有大唐人去的,尤其是吐蕃,地处高原,气候海拔的问题,不怎么适合大唐人生活,所以别说有唐人跑到吐蕃生活了,就连大唐的商队都基本不去吐蕃的。

    这么一个几乎没大唐人存在的地方,冒冒然跑去几个搜集消息的大唐人,那还不得时时刻刻被吐蕃人给专注着啊。

    就跟猴子猛然跑到人间一样,那是要被围观的,还谈什么搜集情报。

第四百二十二章 真正想要的() 
“好吧,咱不说这个了,说说你这么做的目的吧,打听消息要干吗?“李承乾转移了话题。

    “还是之前和你说的那些,吐蕃已经要把周边的小国家消灭干净了,未来肯定会和大唐生冲突的,现在早点收集点情报,将来生冲突了也能更容易应对不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武元庆笑着说。

    “生冲突还是没影的事儿,现在就做准备有点远了吧。“李承乾好笑的说。

    “吐蕃和大唐生冲突有点远,那咱就说点近点儿的事情。“说到这,武元庆往刚才画的那张示意图上点了点问道:“你知道这里是哪里吗?“

    “不知道。“李承乾摇头。

    “这里是吐谷浑,它在吐蕃的北边,吐蕃要是消灭掉那几个小国后,吐谷浑就是他们往北扩张的最大障碍。“武元庆解释道。

    “原来是吐谷浑啊,这个我知道。“李承乾恍然大悟。

    “对于吐蕃来说,大唐是庞然大物,他们就算想往东方扩张也绝对不可能成功。而他的南方呢,是隔着茫茫雪域高山的泥婆罗也不容易侵占,再往西呢,同样是高山险阻,那么可供他们扩张的只剩下北方一条路。“武元庆指了指示意图说道。

    “所以,你是想知道吐蕃和吐谷浑之间会不会开战对不对?“李承乾这些终于有些明白武元庆饶了半天,到底说什么了。

    “对,也不对。吐蕃和吐谷浑开战是迟早的事情,或者说吐蕃攻打吐谷浑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吐蕃去除掉周围的威胁后,唯一威胁到他的就只剩下吐谷浑了。而且为了得到足够的兵员、军粮和马匹的补充吐蕃也不得不消灭掉吐谷浑,除非他们不再继续扩张。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光是吐谷浑紧靠丝绸之路,每年劫掠商队收获的大量财物就是吐蕃垂涎三尺无法割舍的。“

    说到这武元庆停顿了下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道:“所以,吐蕃必然会入侵吐谷浑。但是吐谷浑我觉得还是咱们大唐占了更合适。“

    “什么?你想让朝廷对吐谷浑用兵?“李承乾又震惊了:“这绝不可能。现在无论是父皇还是朝臣都希望以休养生息,怎么可能轻启战端。你这想法要是被他们知道了还不得活活打死你啊。其他人不说,侍中大人就要和你拼命了。“

    侍中就是魏征,魏明镜。

    年初正月的时候吧,皇帝李世民把《秦王破阵乐》改名为《七德舞》。 ┡趣 . b.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州牧、夷族领的时候就命人演奏《七德舞》和《九功舞》。

    不管是叫《秦王破阵乐》还是改名为《七德舞》,这个舞本身是个军舞,或者说是武舞,歌颂的是皇帝攻城拔寨,勇破三军的事情。

    当时太常寺正卿上书言道:“《七德舞》用来表现皇上的丰功伟业,但意犹未尽,请求编入刘武周、薛仁果、窦建德、王世充等人被擒获的过程。”

    虽然李世民说:“他们都是一时的英雄豪杰,如今朝廷的大臣很多是他们的臣下,如果他们看见旧主子的屈辱之态,能不伤心吗?所以还是不要加了。“

    但是他对这个舞却是极为喜欢的,或者说对于这个舞所歌颂的他的那些丰功伟绩是非常愿意看到的。看到这个舞,就好像又回到了当初金戈天马如虎的岁月。

    《九功舞》和《七德舞》恰恰相反,它本名《功成庆善乐》,又名《庆善乐》,乃殿庭朝会所奏之文舞。

    对此,《唐书·礼乐志》记载:太宗生于武功之庆善宫。贞观六年,幸之。宴从臣,赏赐闾里,同汉沛宛,帝欢甚。赋诗,吕才被之管弦,名曰《功成庆善乐》。

    白话说就是李世民诞生于庆善宫,贞观六年,李世民回到庆善宫,在渭水之滨宴请群臣,并赏赐乡亲邻里,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太宗不由得感慨万千,遂赋诗十韵,命乐师配上管弦之乐,制成《功成庆善乐》。

    所以这是一个用来欢庆的舞,歌颂大唐文德昌盛的。

    魏征想要皇帝停止武备,提倡文教,休养生息每次陪皇帝饮宴,见到演奏《七德舞》时都低下头故意不看,见到《九功舞》则非常认真地观看,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政见,来劝谏皇帝。

    连看个歌舞表演,都不忘劝谏,明镜老魏也是够可以的。也正是因此,李承乾才会说光是魏征就能因为武元庆的想法和他拼命。

    “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说我们自己不想打仗就可以不打仗的,这还要看我们的邻国给不给机会。“武元庆摇头说道。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很鲜,又是你自创的?“李承乾笑着问。

    “滚,说正事儿呢好不好。“武元庆狠狠瞪了李承乾一眼。

    “好吧,我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父皇可能因为吐谷浑的挑衅而对他们出兵对吗。“李承乾问。

    “没错,从几年前开始吐谷浑念念犯边,陛下肯定会忍不住要收拾他们的。“武元庆说。

    隋朝的时候,杨广就派兵进攻吐谷浑,击败吐谷浑伏允,立其质子慕容顺为王,还在那里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到达,不得不返回了。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不仅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了隋朝河右。

    大唐建立后,慕容顺自江都来归,李渊遣使与伏允通和,那时候有过短暂的蜜月期,到了李世民当皇帝,伏允这个不安份的吐谷浑领又开始作了,几乎年年兴兵犯境,于凉州等接壤之地大肆劫掠,导致丝路上的商队都因此少了很多。

    大唐呢,因为先是蝗灾,后又和突厥打,和薛延陀打,分身乏术,所以一直避让,李世民还多次遣使前往抚慰商议,又征伏允入朝,欲与之和好,但是伏允一再的拒绝。

    伏允对大唐的好意视而不见,还死不悔改的继续犯边,李世民要不收拾伏允,那他就不是李世民了。

    武元庆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做一点准备,做一点用吐蕃来对付吐谷浑的准备。

第四百二十三章 小伙伴被小伙伴震惊了() 
趣.b.远交近攻。

    现在还没有和大唐接壤的吐蕃,无疑就是远交,早就和大唐有冲突的吐谷浑必然就是需要近攻的。

    吐蕃使节在长安待了小半个月,九成宫终于有旨意传回,让鸿胪寺派人护送吐蕃正副使二人去九成宫觐见。

    热情接待了这么长时间,王玄策,高表仁两人已经成功赢得了吐蕃人的好感和信任。

    正使尚囊前往九成宫之前,情深意切的拉着王玄策的手拜托他帮留在长安的吐蕃人购买书籍,雇佣工匠。

    王玄策自然是满口应是,然后回头就让人拉来一车又一车的书籍让吐蕃人自己挑选。

    四书五经,诗集文章,还有各式的佛经典籍,花草园艺书籍,拿来的书籍要么是讲圣人之言,汉人文化的,要么是佛经教人打坐参禅,不要胡思乱想的,要么是一些享乐的玩意。

    而吐蕃最最想要的一些兵法之类的,木艺营造的工艺书籍,还有炼铁这些重要的书籍没有一样是在其中的。

    至于工匠就不用说了,就算武元庆不让人阻挠,一听说是去吐蕃也没几个人去的,都怕死在那蛮荒之地回不来了。

    最后吐蕃人诱之以利,加上武元庆的暗中安排,也只有区区十几个人接受了雇佣,涉及的门类,三个木匠,两个泥瓦匠,一个会打造农具的铁匠,还有两个游方郎中,剩下的全是孑然一身的光棍农夫。

    虽然买到的书籍和雇佣到的工匠远远没达到吐蕃人来前的预期,可是他们对王玄策和高表仁两个却是感激涕零的。

    因为天气那么炎热,这两人却不辞辛劳的整天陪着他们一家家书店的转着,看着,买着,一户一户的去找,去说服那些工匠。他们觉得这俩人真是好人,真是吐蕃的好朋友。

    可他们不知道,王玄策两人这是特意做戏给他们看得,为的就是不让他们看出有人从中作梗,故意不让他们买到想买的书籍,请到想请的人。

    文明程度更高的人耍心眼哪里是蛮夷之地的人轻易能看出来的,城里人套路深,真会玩,玩的吐蕃人被卖了还要帮着数钱呢。

    这不嘛,吐蕃人领队为了答谢王玄策和高表仁,连着多日在长安最好的教坊司请客,请玩儿。

    王玄策和高表仁都不是讲究的人,吃完玩儿完,扭头就跑到司农寺和赵恒炫耀,然后还不忘你一句我一句嘲讽吐蕃人笨。

    赵恒每天几乎哪也不去,就在地边守着,赤着脚,戴着草帽跟真正老农一样,自然对这俩货三天两头跑来显摆表示很不待见,但架不住人家厚脸皮完全不在意他的脸色。

    “我说赵兄,要不你和少卿说说也来鸿胪寺吧,你看我们这活儿多好,比你这每天和农田,庄稼打交道强多了。“王玄策笑着提议。

    “玄策此言差矣,赵恒干得可是利国利民的事情,这占城稻要是推广开那可是功在千秋的。“高表仁不同意王玄策的看法。

    高表仁之前是当过刺史的,一地父母官,放在后世起码是一个地级市的市长。所以他看的要远比刚刚及冠,步入仕途不过一两年的王玄策看的更远,更全面。

    他知道大唐现在国力强盛,与外部而言,没什么太大的威胁,以后的重中之重必然是国内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外乎衣食住行,而这里边最重要的又是吃的问题,也就是粮食的问题。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管子·牧民》也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一个国家不管做什么,粮食都是基础,根基。

    这也是赵恒现在投入所有时间精力在做的事情。

    高表仁很清楚,赵恒的这件事情做好了,升官那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当然他们的事情做好了也能升官,但比起来,赵恒肯定比他们升的快。

    高表仁倒是不操心自己,他有关当刺史的经历,只要不离开政治中心,一旦皇帝气消了,他官复原职或者换个职位当官还是很容易的。

    但王选策可就不行了,在鸿胪寺这个位置上,想要往上升可是不容易的,和使节打交道,一个弄不好可能就会引两国冲突,哪怕不是你的错,也可能让你来当替罪羊。

    纵观历代,能在鸿胪寺有大作为的也没几个,大多靠资历往上升的,大唐立国这十多年里也就唐俭是从鸿胪寺卿升到了户部尚书,就这还是唐俭之前在武德年间就当过礼部尚书,说起来升到户部尚书顶多算是官复原职,和以前持平而已。

    听了高表仁的话,王玄策也现自己说错话了,哈哈笑着岔开了这个话题问道:“赵兄,你这第二茬水稻已经种了有十来天了吧,长得怎么样,是不是比前一茬长的慢了。“

    “王兄你也看出来了啊。“赵恒笑着点了点头说道:“的确是比第一茬长得慢了些。少卿说这个稻在占城那边不足两个月就能成熟,但是咱们这里地处北方气温不如那边高,所以长得肯定会慢,所以第一茬我差不多等了小三个月才让人收割了的。这稻谷也真是好,穗大粒饱,我偷偷弄了点做了碗米饭,吃着不比咱们本地的稻谷差。就是咱们北方这边气候还是不适合,第二茬种下去长势远不如第一茬的快,这才刚进七月,我估计啊这第二茬收获的时候肯定有不少稻谷是瘪的。“

    “那你有没有禀报给武少卿啊。“王玄策听了有些着急的问。高表仁也投以关注的目光。

    这谷粒不饱满,甚至是瘪的可是大事情,放在普通农家那跟天塌下来差不多。

    “这我哪敢隐瞒,现长势不对当时我就禀告了少卿,少卿说应该是第一茬种的时间太长了,耽搁了第二茬的生长时间。等第二茬收割了看情况再说,如果谷粒中干瘪的情况不严重的话,明年就缩短一下第一茬的种植时间。今年第一茬不是用了小三个月才收割的吗,明年就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