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梦幻初唐 >

第250部分

梦幻初唐-第250部分

小说: 梦幻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元庆从海上带回去的那堆积如山的香料直接调动起了所有有钱有势家族的动力,海上在他们看来就是随意拿取的聚宝盆,但凡够资格的没有一家是不参与进海上劫掠贸易的。

    除了中南半岛里边的几个国家,像南诏,扶南等几个国家算是大一点实力可以一点外,剩下的都跟蛮荒原始社会差不多。像香料岛所在的马来和印尼那些岛屿上,可以说几百里都无人烟,即便有也都是几个,几十个人组成的小原始家族或部落,几百人就算是相当大的势力了。

    这样的地方哪里能与大唐这样文明程度的国家抗衡。要不怎么有演义里说风尘三侠之一的虬髯客张仲坚在和李世民争天下失败后到了海上建立了一个群岛国家,号称七十二岛国主呢。虽然是话本故事,但是有事实依据的,就里张仲坚那号猛人,出到海上单枪匹马建立个国家占几十个岛屿真算不得什么难事。

    大唐一个实力中等的武将家族都能占领一个没多少人的岛屿,更遑论是大唐这么多家族一起出手了,东南海域,除了几个和大唐有邦交,有朝贡关系的小国外,剩下的几乎全部沦为了大唐治下。

    各大家族都在海上发横财,但最赚钱的香料岛却是皇家和武家的,其他各家插不上手,不过在其他岛屿也有香料的产出,只是没那么多而已。

    冯家占着地利,又和武家有合作,是最早一批到海上的,所以冯家在海上能排在第三位,但他家的经营重心一直都在海上,从天竺到更远的波斯,都有冯家的海船商队经营,但国内除了岭南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不怎么涉及的。

    可冯家的商队怎么跑到高原上来了,业务范围扩展的这么快吗?

    高表仁点了点头:“没错,是冯家的商队,不过他们实际上却不是从岭南来的。“

    “不是从岭南?那是哪里?“武元庆更奇怪了。

    “你猜。“高表仁笑着说。

    “这我哪能猜的到。“武元庆翻白眼。

    “想你也猜不到,我告诉你吧,天竺,他们是从天竺来的。“难得见武元庆被问住,高表仁哈哈大笑的揭晓了答案。

    “擦,他们好好的在天竺,干吗跑这里来,难道是觉得从高原回岭南更近一点吗,不应该吧。“武元庆觉得这尼玛路线选择的莫名其妙不知所谓。

    “你想岔了,他们其实是被逼无奈,天竺那边几个小国突然发生战争,退路被堵,兵荒马乱的,他们不得不一路往北躲避,打算是绕道回岭南的,可没想到到了这里的时候,吐蕃又突然和大唐开战了,他们作为大唐的商队,吐蕃人不放心就把他们给关起来了。“高表仁解释道。

    这经历可真够离奇曲折的,丧门星吗,走到哪儿哪儿打仗,武元庆颇无语的想。

    “这些商队都带的些什么货物,售卖完了没?有没有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武元庆又问。

    “这里的人你别看这么穷,可供奉佛像的时候还都喜欢用些好的香料做的香,寺庙的和尚更是用香的大户,所以商队来卖的大部分都是香料,冯家的商队去天竺就是卖香料的,没等卖呢就遇上打仗了,波斯,天竺来的商队也是卖香料的,南诏的商队除了香料,还有些品相一般的宝石,只有蜀地来的商队带的是些丝绸锦缎。咱们需要的一样都没有。“高表仁无奈的说道。

    “擦,都特么来卖的是奢侈品。“武元庆有些咂舌,他觉得这种地方应该卖些生活必需品才对,谁知道都是这些东西。

    “这里的人可都没什么钱。“武元庆又叹了一句。

    “呵呵,这里人是没多少钱,但这么大的地方总有好东西换的啊。“高表仁笑着说:“像波斯南诏的他们来这里售卖都是换取的黄金白银,你别看这里的人很穷,我告你,大多家里都能拿出来点金银饰物的。“

    “有金银还能叫穷?“武元庆无语。

    “当然家里破烂的不行,但就是有金银,说是供奉给寺庙的,要不说这里信佛的人虔诚呢。“高表仁摇着头说道。

    “至于大唐的商队来这里,一般都是奔着马匹还有一些珍贵的药材来的,哦,对了还有麝香。这玩意现在因为你家的香水涨到天价了。“高表仁又说道。

    经过高表仁详细一解释,武元庆才发现感情这高原上物产相当丰富的说,其他地方不说就单拿康延川这周边原苏毗国势力范围来讲,就出产有上好的骏马,黄金、黄铜、朱砂、麝香、盐。

    这里边的盐是天竺商队的最需求的货物,天竺竟然相当的缺盐,他们拿着稀罕的香料来这里换回大量的盐,然后运回国内又可以赚取十倍以上的利润,这一来一回,差不多能有几十倍的利润。

    这就相当吓人了,香料在这里是奢侈品,盐在天竺也能算的上贵重商品,两边一买一卖,几十倍的利润,暴利,妥妥的暴利。

    而且天竺和高原算起来真的不远,也就是山路难走了点,但这样一趟下来可比在天竺干一年强,怪不得说这时候高原上和天竺的联系是最频繁的呢。

第四百七十章 与君共勉() 
说实在的,别说是大唐君臣了,就武元庆也一直不觉得高原上有什么好图的,你说要是西域那边吧,好歹又是玉石,又是石油的,光是石油付出很大的代价拿下那地方也是值得的。而且西域还是丝绸之路绕不过去的地方,所以历代才会经略西域。

    可这高原上,除了一些药材外,真没听说有什么好资源,还冷的要死,种粮食都种青稞的多,真是属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

    但经过高表仁这么一说,武元庆才发现原来特么自己想当然了,高原上的好东西还是很多的。

    光是马匹就足够让人动心了,哦,大唐现在其实不会对马匹动心的,拿下突厥后,战马的数量就再也不是困扰唐军的事情了,别说现在吐谷浑也被拿下了。

    可大唐军方看不上吐蕃的马匹,南方的各地官府却是很看重的。

    大唐现在马匹是多,但一直奉行的强干弱枝的军事粗略,就是说实力强大的军队都驻扎在关中,准确的说是长安。

    十二卫太子六率这样的常备兵马在长安有十多万,然后就是一些边关重地。其他地方都是普通的府兵。

    也是因为这样的策略,好的马匹是不会随意卖到南方这些地方的。

    就比如说岭南冯家,别看岭南跟冯家自留地一样,手下人马也是好几万,皇帝还没有分权,可战力说真的顶不上一支几千人的骑兵强。

    而骑兵是古时候最强的兵种之一,偏偏朝廷不卖好马到南方,这让想增加手下实力的各地军政长官很头疼。

    那这时候高原上就成了这些人马匹的最佳来源了。

    这些人倒不是说想造反什么的,就是想单纯增强手下的实力,哪个地方还不出点乱子的,有个民变什么的,你有骑兵和没骑兵,骑兵多喝骑兵少,在解决这些状况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

    像程咬金,张亮在平叛各自辖下撩人叛乱的时候,他们能用的基本全是步兵而少有骑兵的,然后用步兵三四个月才能平叛,有骑兵的话,搞不好一个月就能平叛了,结果虽然一样,过程却难易不同了。

    高原上的贵族土豪对大唐的丝滑亮丽的丝绸锦缎是无比的痴迷的,蜀地的商队就用这些贵族土豪梦寐以求的东西来换取马匹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大唐国内以几十倍上百倍的价格卖出去。

    说起来,贩马更是个暴利,如果有特别好的马的话,上千倍上万倍的利润都可能赚回来。

    高原的马自然算不得多好的马,像大唐军方的头头脑脑或者世家门阀家里边养的上好的马都是来自西域的大宛良马,汗血宝马,可对于秦岭以南那些地方来说,有马就不错了,怎么敢奢求什么宝马良驹。

    实在没有好马,南方的人连更矮小一点的滇马也是不抗拒的,滇马就是矮脚马,出产于云南,以耐力而著称,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运输工具就是这种马。

    说起来,滇马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良马,光是耐力强这一点就是很优良的特点的。

    在鹿鼎记里边,韦小宝就与云南提督张勇、副将王进宝,总兵赵良栋在吴应熊府中谈论过滇马与其他马匹孰优孰劣,王副将就夸赞过说滇马有长力,十里路内及不上别的马,跑到二三十里之后,就越奔越有精神。

    可是和高大矫健的雄壮马匹比起来,谁又会喜欢矮小不起眼的马匹呢,要有选择,大家都想要一个高大一点的。

    所以在北方良马不容易得到的情况下,比北方良马小,但又比滇马高的高原马匹就成了首选。

    “元庆,康延川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啊,可以说四通八达,陇右,剑南道,岭南都能触及,往西南去又是吐蕃和泥婆罗,天竺。如果朝廷要建立州县派遣官员的话,我觉得州治治所放在这里就非常合适。“高表仁不愧是当过刺史的人,看问题看得很透彻。

    武元庆也很赞同他的话,因为这么多天下来,再加上高表仁之前说的那些,他发现感情康延川从没被吐蕃占领以前就是一个联通高原其他国家和中原朝廷的一个枢纽,一个窗口。

    据一位被武元庆选出来协助管理日常事务的当地小贵族说,他们苏毗国早在隋朝时候就遣使朝贡过了,从那时候起就开始和中原有了往来,因为女王喜爱的纹锦来自中原,所以引得国中上层架构的官员贵族也都争相效仿,于是中原来这里的商队卖的最多的就是丝绸,哪怕吐蕃占领这里以后也没变过,因为吐蕃的官员,贵族也非常喜欢丝绸锦缎。

    然后因为盐的关系,苏毗和天竺那边的商贸往来也是非常的频繁,还有就是通过天竺来到这里的波斯等国家。

    然后当吐蕃前两年把这里占领后,这里的商贸属性依然没有减弱,甚至还有所增强,因为强盛了的吐蕃,贵族官员都比以前更有钱了,想买的大唐的东西也更多了。

    康延川这里就干脆成了商贸集散中心了,是中原与吐蕃以及更远的天竺,波斯等进行丝绸贸易的中间商。

    “高兄说的没错,这里的确很适合做州治治所,等几位总管回来了,我和他们商量一下,然后给陛下上书奏明此事。“武元庆说道。

    “嗯这事倒是不急,不过大军现在粮草不足怎么解决,我问过了,松州那边下了一场大雨,山石滑落把路堵死了只能绕道,延误了时日,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送到,可咱们现在的粮食只够十日的。“高表仁面色愁苦的说道。

    “嗯,这是个问题啊,你方才说有商队,我还以为他们的货物里会有粮食呢,哪里想到竟然都是些没用处的东西。“武元庆感叹了一句,然后安慰道:“不过高兄也别太担心,现在几位总管已经放缓了进攻的脚步,和吐蕃更多的是对峙,我想消耗的粮草应该不如打仗时候那么多了,粮食应该能多顶几日,再说了,就算粮食不够,不是还有那么多牛羊呢吗,杀了也足够供养大军一段时日了。“

    “可是,那都是牧民的啊,你不是让大家宣传说不抢他们的牛羊马?“高表仁惊讶的问。

    “额,事急从权嘛,再说了当官说的话听听就算了,谁还当真啊,那是傻子。“武元庆脸不红心不跳的说。

    “无耻。“

    “谢谢夸奖,与君共勉。“

第四百七十一章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虽然治理地方武元庆不算太在行,不过有高表仁这位当过刺史的人帮忙,大唐新占领的土地还是趋于了稳定。

    当然这也得说高原上的人口比较少的原因,上百个被占领的城镇,人多的比如康延川也才两千多户上万口人,人少的还有几百的,跟一个村子差不多。

    被占的土地有小半个吐蕃大了,人口算下来还不足百万呢,照比例算下来吐蕃总人口差不多也就是两三百万的样子。

    而这么点人的吐蕃已经算得上有数的大国了,在原本历史上更是和大唐对峙了很多年几乎贯穿了大唐的始终。

    当然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大唐为什么会是最强的,因为人口多啊,领袖说过人多力量大,这话是一点都不假。

    和中原王朝打仗的周边国家要么一直占据着优势,否则只要来一两场大的失败那就是灭国的下场。

    这就是底子够厚,耗也能耗得起,一场失败死几万人,十几万人,中原王朝一两年就轻松恢复过来了,其他国家则不然,几万,十几万的基本就是把老本都搭进去了。然后没等恢复,要么就被中原国家灭了,要么就被其他差不多的国家灭了。

    吐蕃现在就是这种情况,怒气冲冲想娶大唐公主主动开了边衅威胁大唐皇帝,结果大唐皇帝不吃他那套,啥都不说直接反击。

    然后吐蕃一战丢了小半个国土不说,还损失了十万精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