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梦幻初唐 >

第265部分

梦幻初唐-第265部分

小说: 梦幻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误会?事实就在眼前你们还敢说误会?你们敢说那一车车的粮食不是你们同意卖的吗,难道是钱明在蒙骗本侯不成?钱明你过来,和三位大人对质一下。“武元庆疾风骤雨般的喝问还把懵逼了的小官钱明叫到了跟前。

    “大人,你真误会了,这卖粮的事情下官有行文到司农寺报备的,而且卖的这些粮食都是仓储够年限需要处理的了。“马雄哭丧着脸解释道。

    钱明也是肝颤的不行,他没想到自己就说了几句实话,自己的上司就要被拿下,关键是他没想到武元庆竟然想的这么多。

    现在听到上司马雄解释了,钱明也急忙点头说道:“大人,仓监大人说的没错,这粮食的确是到了处理的期限了,是下官不对,方才没说清楚,让大人误会了。“

    经过钱明,马雄,还有吕忠,郭亮这个一句那个一句的解释,武元庆才发现自己自己闹笑话了。还真是误会马雄三人了。

    原来,这含嘉仓里的粮食都不是同一年存储的,有先有后,所以差不多每年都有存够年限的陈米需要处理。

    武元庆发现运粮的这个仓库就是这么一个需要处理存粮的仓库,不但是这个还有其他几个。总共下来四十万石陈粮,也是这些年来处理陈米最多的一次。

    “好,就算你们说的是事实,但为何要把这些需要处理的陈米卖给粮商,让他们转手再把陈米卖给百姓食用?难道百姓就该吃发了霉的陈米吗?这就是你们学的圣人之道,为官之道吗?说,你们究竟多少钱就把这些粮食卖给这些粮商了,从中又收了多少的好处?“虽然是一场误会,没有挖国家墙角的硕鼠,但武元庆对于这种官仓卖发了霉的陈粮给粮商,最后经粮商之手流入市场的行为还是相当的不满,而且里边搞不好有利益输送的。

    这尼玛妥妥的官商勾结嘛,想也知道粮商买回去陈粮肯定不会按陈粮的价格卖,绝逼以次充好,或者好坏参杂着卖。关键发了霉的粮食,百姓买回去后肯定不会舍得扔掉,只能自认倒霉然后吃了。可发了霉的粮食有毒的,搞不好会吃死人的。

    奸商,狗官。

    这就是武元庆心中的想法。

    只是武元庆这次又特么想当然的想错了。

    只见马雄苦笑着摇头道:“大人,这些陈粮虽然是要被处理的,但并没有发霉。只是不能再在粮窖里放了,拿出来外边通风晾着的话还是可以再放挺长时间的。而且这些粮食粮商们也不算是买的,而是和我们换的,他们用一石去年的新米换两石陈米。并且也不是放到市上售卖的。大唐这几年年景都还不错,每年收成都可以了,百姓家里边都不缺粮的。“

    武元庆一想也对,粮食都低到四文钱一斗了,一斗就是十几斤,这尼玛四文钱对于粮食的购买力都能顶上后世四十块钱了,说明百姓的确是不缺粮的,或者说大多数百姓家里是不缺粮的,粮价才会如此之低,而且买粮的也都是不种地的城里人。

    这也就说明粮商买回去四十万石陈粮是很难一时半会卖完的,搞不好放到发了霉都卖不到一半,关键一石去年新米换两石陈米,虽说多一倍的粮食,但论起来利润并没有多少,有些不太值当啊。

    “那不是卖给百姓,那他们买这么多粮食干吗?难道养的有家禽牲畜?“武元庆一个想到的是这些粮商家里有别的产业,开了养殖场,所以才需要这么多粮食,虽然对于养殖场这么些粮食还是多的过分,但他也只能想到这个了。

    结果,马雄再次摇头:“大人这些粮食也不是喂家禽牲畜的,他们是卖给高句丽人的。高句丽这几年年年天灾不断闹饥荒,缺粮的厉害,在大唐一斗米只卖四文,可要卖给高句丽来的粮商的话,一斗米可以卖到二十文。而且新米陈米价格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买回去不是存的,而是很快就吃掉的。所以,洛阳的几大粮商才会得知要处理陈粮的消息后找上门来拿新米来换要处理的陈米,为的就是转手平白多赚的二十万石的利润。“

    这个买卖倒是做的好,陈米新米卖给高句丽人价格一样,二十万石新米换四十万石陈米,二十万石是原有的,一斗能赚将近十八文,而另外多出的二十万石就是纯利润,这么一换白赚四万贯。

    这个利润可就高的太多了,特别是白赚那么多,傻子才不赚呢。

    只是,高句丽缺粮?

    武元庆相信马雄说的是真的,因为这事说假话瞒不住的,武元庆回去一查就知道。

    虽然相信马雄没骗自己,但不代表武元庆就相信他说的就是对的,就是事实。

    因为他虽然在司农寺,鸿胪寺多数时候属于混日子的,尸位素餐之辈,但总归常常会看到许多奏报的。

    比如高句丽的情况,他看到的就和马雄说的不太一样。

第五百零一章 消弭不掉的世仇() 
很多人常常会把高句丽和高丽混为一谈,但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国家。高句丽是一个建立在东三省以及一小半延伸到朝半岛的多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而他的建国者是汉人,那片地方一直以来也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领土。

    而高丽,则是在高句丽灭亡两百年后才在朝半岛靠造反建立的国家,只是因为高句丽曾经统治过那片地方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们才沿袭了高句丽的称呼,自称为高丽罢了。

    所以高句丽的国土大半是在东北的,那里白山黑水,在大唐人看来是蛮荒之地,但实则却是一片富饶之地。想象一下后世的东三省大平原那北大仓的美称就知道,有丰富腐殖质的黑土地上粮食怎么也不会太缺的。

    武元庆看过奏报,高句丽这几年的确有天灾,有几个地方发生了洪涝,造成粮食减产,甚至有一个最严重的地方粮食都绝收了,但绝对不至于粮食短缺太多,更不至于要从大唐买这么多粮食回去。

    那么,高句丽现在又的确买很多很多粮食就很值得玩味了。

    但在含嘉仓的发现武元庆并没有上报李世民,因为上报了也没用,只是正常的粮食买卖,还是含嘉仓亟待处理的陈年旧粮。

    更何况卖的是高句丽,大唐名义上的属国。这些年来大唐和高句丽关系还是可以的。高建武登基后派了使节到大唐请求册封,并且得到了允许,所以才有了荣留王的称号。

    而且差不多每年都会派使节到大唐朝贡,在那一段时间可以说两国关系完全从隋朝三征高句丽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但蜜月期总有结束的时候,尤其是小国寡民在面对庞然大物的邻国之时,总会得一种别人想害我的被迫害妄想症。

    荣留王高建武就是这样。

    裂痕出现在贞观五年,也不知道是被托梦了还是心中一直记挂着隋朝征高句丽时那些阵亡将士没能魂归故里。反正就在这一年,李世民诏遣广州都督府司马长孙师(高句丽境内收瘗隋时战亡骸骨,毁高句丽所立京观。

    这个就要说到隋朝和高句丽的关系,以及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了。

    隋文帝时期,高句丽王就是由隋朝册封的。那时候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

    高句丽就像历代中原王朝周边的小国一样,时不时就会挑衅一下隋朝,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

    以防隋朝生气征讨,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朝大军。

    对此隋文帝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平原王接到诏书后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就病死了,但这根刺却埋下了。他的继任者婴阳王萧规曹随,照例不断侵袭隋朝边境,甚至和突厥暗通款曲。

    隋朝使者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军事联盟,停止对隋朝边疆的连年的持续不断的侵袭并对隋朝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就悍然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朝朝野震惊。

    随后隋文帝派重兵征讨高句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并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

    然而此次征讨,隋朝算是损失掺重。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又遇上大风,战船多数沉没。三十万隋军死了八九成,能活着退兵的不足五万。

    这次基本没有接战就退兵了,但高句丽王惶惧,遣使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面子得到了,至于里子丢了,中原王朝一向是不怎么在意的,所以高句丽一求饶,隋文帝就原谅了他们,对他们还如从前一样。

    再然后就是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

    在史书上,隋炀帝征讨高句丽那无一例外全是骂的,穷兵黩武什么什么的。

    隋炀帝初衷是好的,只是操之过急,加上时运不济,征调了一百多万军士,两百多万的民夫,真的是集一国之力攻打高句丽。却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接战就因为浮桥延伸到距离对岸还有数米远的时候,被高句丽军半渡而击,死亡甚众,连当朝柱国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都战死在了这第一次接战之中。

    然后好不容易东安大战灭掉高句丽上万大军,乘胜包围了辽东城。隋炀帝杨广又乱下皇命,让军令不畅,贻误了战机。

    隋炀帝说现在是“吊民伐罪,非为功名”,命令手下大军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这尼玛是在古代啊,又不是现代,一个电话就能传达了命令。古代完全就是靠人一层层的传,后世有电话,有电脑什么的,都会常常出现贻误战机的情况,更别说古代了。

    辽东城的高句丽军数次出击不利于是固守。隋炀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

    完全就是乱命,但下边的人不得不执行。

    往往都是即将攻打下辽东城的时候,城里边的军队就高喊投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

    一次也就罢了,但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出现,隋炀帝刚愎自用就是不觉得自己命令下错了。于是好好的一次次战机全被挥霍浪费掉了。

    有句话说的好浪费机会的人老天都会惩罚的。

    士气一落再落的隋军死活打不下辽东城,此消彼长之下,高句丽的士气上来了,运气也来了。

第五百零二章 小国寡民的可笑()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船只守卫相接数百里,进入浿水(大同江),来护儿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高句丽诈败,来护儿中计,纵兵俘掠,队伍混乱,高句丽伏兵趁机攻击隋军,来护儿大败,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因为老天爷在惩罚嘛。来护儿遭遇诈败的计策,损失惨重。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领头的其他九路大军竟然同样中了这个计策而没有发现。

    宇文述等人的军队人马都携带百日所用的粮草,还带着排甲、枪槊以及衣资、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于难以负荷。下令军中:“遗弃米粟者斩!”士卒都在幕下掘坑埋了粮草,结果才走了一半路程,粮草已经快要耗尽。

    高句丽派其大臣乙支文德来诈降,观察隋军的虚实。隋朝于仲文想要趁机捉住乙支文德吗,但是被刘士龙阻止。于仲文放走乙支文德之后,又后悔了,决定追击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看到隋军将士有饥色,所以想让他们更疲惫,每一接战就诈败、撤走。宇文述一天之内七次战斗取胜,继续前进,渡过萨水。乙支文德再次派使者诈降。宇文述看到隋军士卒疲弊,不能再作战,于是趁机撤退。

    这个决定本没有问题,但宇文述忘了他们都把辎重全扔掉了,吃没吃的,喝没喝的,又追赶了一路,现在又无功而退,体力,士气全降到了最低。

    可乙支文德却没忘,这本就是他有心为之,所以在宇文述下令退兵后,乙支文德命令高句丽军从四面攻击,在过萨水时,再次半渡而击,隋朝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隋兵溃败。

    就和牛进达,武元庆率领一万骑兵就能打败二十万吐蕃军,还能斩杀俘获好几万人一样,兵败如山倒,一旦溃败如何也阻拦不了。

    三十万五千的隋军,返回辽东城时连零头都不剩,只有两千七百人不到,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