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梦幻初唐 >

第354部分

梦幻初唐-第354部分

小说: 梦幻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兴师动众跑晋阳去看看孙子。

    皇帝不可以,但是皇后却没问题,皇后实在是太想自己这小儿子,本来就是最小的儿子,又从小身体也算不得好,还隔着老远老远的一年到头见不上一回,哪怕礼制上是不允许当皇后的跑去看儿子,甚至孙子的,可是活成长孙皇后这样满朝文武尊敬,百姓爱戴,皇帝万般宠爱,太子孝顺,活成这样的长孙她非要到晋阳,朝臣都没法太反对。

    这皇后一决定要去,好了,一大堆人要跟着随行的,就算皇帝嫌人太多限制了很多,但依然有相当的人要跟着皇后一起去晋阳的。

    除了李承乾需要在朝中跟着皇帝处理朝政外,太子妃要带着孩子去,还有剩下的长孙和皇帝的嫡子,像李泰以及他正妃年纪大点的孩子这都是要去的。

    还有城阳公主和晋阳公主,衡山公主也都要去看哥哥。

    当然晋阳公主小兕子表示,自己也想看看自己的封地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哥哥有没有把自己的封地治理的很好。

    小公主这样的心思也是很有意思的。

    晋阳公主封号晋阳,这晋阳呢对大唐而言有着特殊意义,晋阳乃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亦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皇帝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

    可是呢,皇帝却又封的李治为晋王,这公主封号和皇子封号是不一样的,公主封号是以一地之名封的,就像晋阳公主的晋阳就是一地知名,而晋王却是一国之名。

    像李佑的齐王就是齐国之名,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有的齐国,像李泰的魏王,李恪的吴王等等。

    李佑的晋王就是指的春秋五霸里的晋国,到了战国七雄的时候晋国虽然没有了,可七雄里边有三家,韩、赵、魏是分晋国而来的。所以,整体格局还是春秋五霸的格局。

    而这晋国大体范围就是河东道以及周边的区域,河东道是主体,所以河东道在后世被简称为晋。

    这从晋阳这个位于河东道最中心枢纽城池的名字就能看的出来。

    整个河东基本全是李治的封地,因为他是晋王,然后有意思的就是晋阳公主的封地也在河东,而且就在李治的封地里,而且李治被封为晋王兼并州大都督,这无论是被封为晋王的晋王府所在地还是并州大都督的都督府都在并州也就是晋阳。

    没错,晋阳是并州的治所所在地,而且并州如果往大了说是统辖的一片十多个县的地方,可如果往小了说那并州就是晋阳,晋阳就是并州,而晋阳,并州也都叫太原。

    往细了说,并州,晋阳,太原不过就是一个地方不同的名字罢了。

    这晋阳公主封地晋阳,而李治的晋王的封地也包括晋阳,而且王府,都督府同是在并州的,而且李治是实际管着晋阳的,所以晋阳小公主才说自己要到晋阳看看哥哥有没有把自己的封地给治理的很好,言下之意,如果发现没治理好的话小公主可是要生气的哦。

    除了三个妹妹外,长乐作为嫡长姐自然也是要去的,完了,既然长乐要去那襄城这个实际上的长姐,庶长姐也就干脆也跟着走。

    然后呢,除了长乐,襄城两个带着孩子去外,王子瑜也要带着武瞾去,这个可不是冲着皇家去的,甚至都不是冲着武家面子去的,王子瑜是冲着自己的娘家王家去的。

    因为王子瑜自从嫁给武元庆后还没回过晋阳呢,在这个时代里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绝对不会远行的,就一两百里都不远走,更别说从长安到晋阳跋山涉水要上千里的。

    十几年快二十年了都没回过晋阳,家里人也就她哥哥王伦带着老婆孩子来过长安两次,想啊,王子瑜非常非常想自己的亲人,可她作为武家的大媳妇,尤其是武元庆经常不在家的情况下,她如何能回娘家。

    有时候武元庆开玩笑等王家老夫人不在的话,自己一定陪她回晋阳,结果老太太是真能活,这么多年了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根本没什么大病大灾的,别说不在了回去,就病重了让他们回去的机会都不给。

    都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老太太都七十三了,别说她是王家老夫人,就算不是,那老太太这样的年纪见到皇帝都是皇帝要先给老太太行礼表示尊敬的。

    从王家时不时送来的书信里可以知道王老夫人这身体还好着呢,等她不在估计还不知道多少年,干脆这次正好皇后带着一大帮人要到晋阳,那王子瑜也就跟着一起回去看看了。

    除了回娘家看看哥嫂奶奶亲人外,顺便也看看李治和晋王妃。

    因为怀孕的虽然是宫人刘氏,可生下来的孩子真正该叫娘的却是晋王妃。而这晋王妃呢姓王,是太原王家的族人。

    而且还不是远支,而是很近很近的可以说除了王子瑜,王伦以及现在的族长王绩这一支外,晋王妃这一支和庶出的其他几房是差不多一样近的。

    前两年给晋王妃和晋王李治说亲的还不是一般人,是同安公主,这同安公主是高祖李渊的嫡亲妹妹,然后这位同安公主嫁的人叫王裕,就是太原王氏的族人。

    这王裕不但是太原王氏的族人,而且他爹是王秉曾任北魏,隋朝司徒,这王裕也不简单,在大唐建立后因为老婆的关系他任从三品隋州刺史,那时候他的官职可比王珪还,是太原王氏在朝中官职最高的。

    可也正是因为他老婆的关系,当李世民登基后并不是太信任王裕,毕竟王裕是李世民的姑父,是他的长辈,还是被他老子李渊提拔重用的,李世民又是把兄弟干掉,逼着他老子退位当得皇帝,李世民没办法相信这姑父能和自己一条心。

    这该怎么办呢?

第六百八十五章 血统之争() 
但总归是亲姑父,不看姑父面也得看姑姑的面子,不然本来就被人说天性凉薄了这要对姑姑姑父有什么不好,更是还不知道被人说的多么冷血呢。

    李世民也是没办法,重用肯定不行,不重用把人贬官也不行,后来想了想,干脆我给你升官算了,给你升到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最高品级,但是呢,没有实权,就是这么个叫法,你可以享受三司的政治待遇,但是开府什么我说一说你听一听咱们就算了。

    就这样,李世民当皇帝后很快就把姑父给明升暗降供了起来,所以别看职务级别王裕比王珪高了一个层级,可任谁都知道当了礼部尚书当了侍中的王珪才是太原王氏,甚至是五姓七望在朝中官职权利最高最大的。

    被侄儿忌惮防备,这王裕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不适或者怨恨,而且他也知道皇帝在打压门阀,所以不会不识相的往窗口上撞。

    这些年里王裕很多时候都是在老家和长安两头跑的,这边住一两年,长安住一两年,他老家祁县的,正好就在李治封地辖下。

    当这王裕和同安公主在祁县住的时候李治时不时回去探望,然后这俩老的自然也会去看看这个侄孙。

    俩老的和李治比较亲近,觉得这孩子是个好孩子,恰好这王裕有个侄孙女美丽温顺,而且人太原王氏的,五姓七望之一,这七大门阀可是很看不起李唐皇室的,你像同安公主吧,她是女的,所以她能嫁给王家的男人,可是王家却不想把女儿嫁给李家这样人家觉得有胡人血统的人家的。

    这还是李家上一辈的,到了李世民儿子这一辈,更是被人家嫌弃了。李承乾成亲前,皇帝想着是给李承乾找一个五姓七望家的媳妇的。

    结果,李承乾被人家给嫌弃了,五姓七望没一家愿意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李承乾血统比起他老爹来更不纯了,他李家本来就血统不纯被人诟病是胡人,但好歹姓李,是汉人的姓,可是到了李承乾,他家血统更不纯正了,因为李承乾他老娘长孙皇后直接是华丽丽的复姓,当然复姓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司徒,司马,太史这些都是复姓,可是是汉人的复姓,可是长孙却不是这样的,长孙是不折不扣的起源于胡人的姓,是鲜卑族,而且是鲜卑族的还是北魏皇族血统。

    关于长孙这个姓,有两个起源,一个就是说源自于鲜卑族的,还有一个说是西汉时候就有了,远在北魏鲜卑人前的。

    有两个源头,而长孙姓氏也确实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但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长孙顺德他们一家子那是确凿无误的鲜卑族血统,可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他们才不认呢。

    他们就认自己是汉人血统,就听老李家一样死活就不认有胡人血统,就认为自己也是五姓七望之一的陇西李氏的。

    长孙皇后,长孙无忌他们也是如此,哪怕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长孙家一系从南北朝开始就一直是顶级大家族,几乎每代都有人是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或者封王的,可是长孙他们就是不认。

    因为他们理由很足,是,没错,他们祖上是鲜卑人,可是经过这么多年,每代都在和汉人通婚,早就是汉人血统了,就长孙皇后他们的母亲高氏就是北齐宗室乐安王高劢之女,他们的舅舅高士廉是货真价实的汉人,那他们也是汉人的。

    这理论一来就是经过多少代和汉人通婚他们长孙氏的血脉早就是汉人的血脉了,另一个理论就跟后世犹太人对于犹太人的定义是一样的,那就是但凡是犹太人女人生的孩子那就是犹太人,不管父亲是什么族裔的,只要母亲是犹太人那孩子就是犹太人。

    武元庆曾经想过一个问题,汉人坚定的认为只要父亲是汉人那孩子一定就是汉人,而犹太人又认为母亲是犹太人那孩子就是犹太人,那如果父亲是汉人,母亲是犹太人,那这孩子到底是什么族裔的,汉人还是犹太人?

    难道要靠打一架,谁赢算谁的吗?

    扯远了,说回到李承乾,因为他老爹和老娘的血统问题,李承乾被五姓七望非常嫌弃,他老子想给他找个五姓七望的媳妇,五姓七望没一个愿意的。

    五姓七望当然也有旁支远房人家的女儿了,可是李世民又看不上人家,还想娶直系的起码再不济也得娶个和直系非常近的旁系的。

    反正就是他愿意的人家不愿意,人家愿意的他不愿意,最后哪儿那么合适的,只能是给李承乾找了现在的太子妃苏氏。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最近两年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大唐开疆拓土灭掉一个又一个国家,李世民对朝廷的掌控和威望那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而随着官办私办学校一级一级往下普及,然后大量的寒门子弟能读书识字然后参加科考,然后入朝为官,加上皇帝的刻意打压,导致门阀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可以说门阀赖以生存的那套已经处于崩溃状态了。

    门阀可以继续骄傲他们的血脉,可说实在的他们已经没有太多骄傲的资格了。

    固执的人死不承认还在挣扎,可也有明白的人开始学着接受,这王裕就是一个世家里的明白人。

    当然,相对其他世家来说,太原王家本就跟李唐皇族更加亲近,因为李唐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太原王家就出过力的,这也是王家还能在朝中有重臣,王家受到打压最少的原因。

    和皇家拉近关系还有比联姻还有比和皇帝的嫡子联姻更好的方式吗?

    当然有了,那就是和嫡长子和太子联姻,那样等太子当了皇帝,王家的女儿就能当皇后了。

    可是这样的机会已经错过了,不再有了,不过晋王李治这孩子也很好,而且和自己的侄孙女年纪一般,让他们两人成亲最合适不过了。

    本着这样的想法,王裕就让老婆同安公主做媒,向皇帝李世民提起这事儿,李世民自然无不准。

第六百八十六章 门当户对() 
俗话说门当户对,古代现代都是一样的。

    任何一个朝代几乎都是皇家男人娶得女人家世都差不了,当然也有例外的,就像明朝,明朝的皇家特别皇位继承人娶亲,娶得基本都是小门小户的,因为历代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的不少,明朝为了杜绝外戚专权就有了这么个不成文的规定,而实际上也确实在整个明朝都没有外戚能够专权的。

    但除了明朝外,其他的朝代皇家结亲还是基本找的门当户对的,大唐也是如此,李承乾虽然娶不到七宗五姓家的女儿,可是皇帝也没说随便让他娶个就算,苏氏虽然老爹苏亶的官算不得大,但是苏家却耶也是大族,祖上很显赫曾曾祖,曾祖,祖父都是大官,尚书,左仆射,国公,鸿胪卿。

    太子妃苏氏娘家很厉害的,同样是嫡子,李泰的王妃是阎立德的女儿,工部尚书是工部尚书,大建筑家,他弟弟是阎立本大画家也是大官,他们老爹以及再往上同样是非常显赫的。

    上边两个兄长都娶的名门之后,这李治是嫡子里边最小的了娶得自然不能差了,哪怕是太原王氏的,也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