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梦幻初唐 >

第98部分

梦幻初唐-第98部分

小说: 梦幻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二丫眨巴着大眼睛脆生生的点头。

    “不是。。。。”

    大丫刚一开口,武元庆又笑着抢先说道:“不是?大丫竟然不想母亲,母亲知道了要伤心坏了”。

    “不来了,大哥就会欺负人”连着两次被抢白打趣,大丫急得泫然欲泣。

    “不哭不哭,大哥不逗你了”武元庆赶忙安抚保证:“既然你想家了,那咱们明天就回去”。

    “人家才不是想家了呢,大哥要和王姐姐成亲了,人家只是想问要不要回去准备”。大丫娇哼一声说道。

    “准备?这才刚说定亲事,连日子都还没定呢,有什么可准备的。”武元庆好笑的说道:“大丫,没看出来啊,你还有管家婆的潜质呢。小小年纪,想的还挺多挺远的”。

    大丫哦了一声不说话了,但二丫接着开口了:“大哥,你和王姐姐成亲,那襄城姐姐怎么办”。

    (。)

第一百五十八章 鸡飞蛋打?() 
“襄城啊,她还小,先让皇帝给养着吧”武元庆沉吟了下说道。

    襄城十三岁,过了年十四岁,这说的还是虚岁,在这个年代十二三岁嫁人很正常,生孩子的都不在少数,历史上现在才四岁的清河公主就是在十岁大的时候就嫁给了程处默弟弟程处亮的。

    但对于穿越人士武元庆来说,十三四岁还是太小了,实在下不去手,不然太禽兽了。

    虽然武元庆后世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拉着同桌小姑娘亲亲抱抱摸摸了,但那时候大家不都还小嘛,懵懂的年纪,谁也说不上谁禽兽对不对。

    所以,武元庆觉得还是不要着急,豆蔻年华的清新小姑娘襄城还是先养成的好,等年纪再大点了再下手也不迟。

    “可,襄城姐姐不小了呢”被封建社会毒害的连四岁的二丫小萝莉都觉得襄城够了成亲的年纪。

    “去去去,小丫头知道的还挺多,大哥说小就是小,不小也小,知道没?”武元庆没好气的轻轻敲了一下二丫的小脑门。

    “哦”二丫嘻嘻笑着缩了缩脖子,应了一声。

    。。。。。。。。。。

    武元庆领着弟弟妹妹又在武功县待了十来天,这十来天中武元庆只是偶尔会到大棚里看一下种的蔬菜发苗的情况,顶多是顺手揪两根刚冒芽儿的草。

    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是上山下河的疯跑疯玩,反正除了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外还带着十几个护卫呢,不用担心安全上的问题。

    远的有跑到过秦岭里边打过野猪抓过兔子吓过猴儿的,近的有划着武元庆自制的冰车在小溪上滑冰的,二丫年纪小,一个人滑不了,武元庆就让二丫坐在自己盘盘的腿上带着小丫头滑,划累了就找个冰层比较薄的地方打洞然后扔个特制的小威力炸弹炸鱼,然后在冰上边生活烤鱼吃。

    直到年关将近,武元庆才带着弟弟妹妹回了长安。

    唐朝这时候,大家一般管春节也就是过年叫“元旦”“岁日”,虽说也是挺重要的一个节日却不是最最重要的,这时候最重要的节日是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不过,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节日的气氛还是很浓的,二十三祭灶王爷的时候,大家也有吃糖瓜,糖瓜自然就是饴糖。

    祭完灶王爷,就开始扫尘,采办年货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起来,武家旁边的东市还看不出来,顶多就是多了些小姐夫人在买首饰衣服,让武家的成衣店大赚了一笔。

    最繁华的西市,平日里就是人来人往的,年前这两天人更多了,直接翻了好几倍,密密麻麻,比肩接踵都是采办年货的,商贩们大声吆喝着,招呼着。

    武元庆领着弟妹去逛了一次西市,差点没被憋死,人挤人人挨人的,二丫都差点给挤散走丢了,吓得武元庆拉着弟妹赶忙离开了西市。

    采买年货武元庆是不干了,不过他倒是不愁找不下事情做。

    过年嘛,这时候和后世也差不了多少,买年货,换新衣,贴春联,放爆竹,当然和后世的烟花爆竹不一样。

    烟花是不会做了,爆竹武元庆倒是又弄了许多二踢脚,还有更小一点的鞭炮。

    虽然火药的配方是给了皇帝,皇帝也下令不得外传,不过也挡不住武元庆自己个儿做着玩。

    反正武元庆是宁死不想听竹竿扔到火里那噼噼啪啪的闷响的。

    弄了些鞭炮,剩下武元庆能出手的就是春联了。

    不过唐朝这时候还没有春联呢,人家这时候叫桃符,就是挂在大门两边的桃木板子。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时候桃符就是写着降鬼大神的名字,就跟后世那门神画像一样,不过一个是名字一个是画像而已,起的是一样的作用。

    到了唐代这时候桃符依然是这样的形式,而在桃符上写对联,那要到了唐朝结束后的五代时期。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才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作为穿越人士,过年房门两边没有春联,这怎么可以忍受。

    只有大门上挂着桃符,这气氛完全不对嘛。

    武元庆让人弄来了红纸,按照各个房门的大小裁好,在大厅的桌子上摆好了笔墨砚台。

    然后武元庆来到了杨氏的屋里。

    “写春联?”杨氏好奇的问。

    “是的,母亲,春联和桃符差不多,不过一个是挂的一个是往门两边贴的,而且是每个门的两边都要贴”武元庆给杨氏解释了解释春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怎么样的一种形式。

    “每个门上都要贴?没这个必要吧”杨氏想了想这府里那一进进院落,无数个房间有的无数个房门,有点头晕了。

    “有的,有的,必须有这个必要的,嘿嘿,红红的春联都写着祝语,看起来多热闹多喜庆”武元庆自己写的一手烂到无以复加的毛笔字,实在不好意思丢人现眼,只能鼓动撺掇杨氏。

    “你呀你,就会弄些新花样新玩意”杨氏拿这个继子没办法,只好应了下来。

    “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

    “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

    武元庆念,杨氏提笔就写,一边写一边点头说道:“寓意不错,这春联还挺有意思的”。

    “那是,也不看看是谁想出来的”武元庆不要脸的得瑟。

    “这两个就贴在你和元爽的房门上吧”杨氏笑着说道。

    “好勒”武元庆点点头,说道“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春意盎然祖国山河千载秀,东风浩荡神州大地万年新。这两幅我看贴在大门上挺合适”。

    杨氏赞同的点点头。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贴到铺子里挺不错的”武元庆又念了一副对联说道。

    “额,这个有点太直接了吧”杨氏迟疑道。

    “直接好啊,取个好兆头”武元庆笑嘻嘻的说道。

    “好吧,随你”

    。。。。。。。。。

    一道道春联写下来,到了最后武元庆想到厨房那边还有个不大的鸡窝呢,上边也要写个横批才行,于是念了个横批出来。

    “鸡飞蛋打?两头空。这寓意不太好吧”杨氏提笔的手一僵,无语的看向武元庆。

    “不是鸡飞蛋打,是鸡肥蛋大,肥硕的肥,大小的大”(。)

第一百五十九章 热闹() 
时间很快就到了除夕。

    所有人都换上了新衣服,武家今年生意上赚的远比以前那些年要多,再加上武元庆对人大方,所以一水的下人都是好料子的新衣服,当然是下人们能穿的料子中最好的。

    大丫在屋里看书,二丫则一个人满院子疯跑着玩,后边几个服侍她的丫鬟一路小跑跟着看着。

    武元庆则指挥着下人们劈柴,拉煤挨个院子的垒火盘。这是武元庆后世他们那一片的习俗,过年过十五的时候都要在院子中垒火盘,俗名小火,然后在大年初一十五的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点起来。火盘烧的越旺,预示着这一年日子就越红红火火。

    武元庆力求过一个他熟悉的春节。

    晚上的时候,也是要吃年夜饭的,不过武家这样的人家说实话年夜饭和平日里吃的真的没什么区别,而后世武元庆又习惯的是在大年初一早上才吃好吃的,就连饺子也是初一中午才吃。

    所以每当看到春节晚会上主持人说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的时候,武元庆就会忍不住腹诽,不是每个地方都在除夕晚上吃饺子的。

    这时候没有春节晚会但又有守岁也就是熬年的习俗怎么办呢。

    吃过了和平日没多大区别的年夜饭,就轮到武元庆成立的歌舞团表演的时候,唱歌跳舞,乐器独奏,合奏轮着来。

    一家人嘎巴嘎巴嗑着瓜子花生吃着水果欣赏着歌舞,武元庆面前则单独摆着一张大圆桌,上边放着簸箩,篦(一种高粱杆做的盘子),然后还有几个瓷盆,一个盆里是面团,另外几个分别有调好的猪肉白菜馅,羊肉大葱馅的,三鲜馅好几种饺子馅。

    因为这时候饺子还不叫饺子,叫偃月形馄饨,和后世的吃法做法都不太一样,所以想吃到正宗的后世饺子,武元庆只能是亲自动手。

    武元庆一边摇头晃脑听着歌跟着哼哼,一边手里动作迅速的捏着饺子。

    等到快要夜半,也就是子夜过半十二点的时候,够他们一家六口人吃的饺子也都捏好了。

    让丫鬟收拾了桌子,武元庆就开始磕着瓜子等夜半时分来临,这时候没有葵花籽,只能磕着西瓜,冬瓜,南瓜子这些东西瓜子代替。

    夜半时分,外边准时响起打更声,远处的钟楼也响起了悠扬清亮的钟声。

    武元庆一个箭步冲到一边放着鞭炮的地方拎起装满鞭炮的篮子拿着点着的香就出了门到了院子。

    先嘭啪,嘭啪放了几个二踢脚,然后又开始放他自己编的一百响一挂的火鞭,放两挂火鞭,放几个二踢脚,然后再放火鞭,然后再是二踢脚。

    武家这边的动静吸引了周边不少邻里的注意,巡街武侯都跑来敲门问家里出了什么事了。

    放完了迎接新年到来的鞭炮后守岁就结束了,一家人各自回屋洗漱睡觉。

    武元庆心情激荡,这是他到了大唐过的第一个春节,和后世几乎一模一样的春节,不知后世的父母是否能感受到千年前来自大唐的祝福。

    怀着对后世父母亲人的思念,武元庆沉沉睡去,然后在卯时破晓时分,更夫刚一打更,武元庆就又从睡梦中醒来。

    时间换到后世才刚五点,天还是最暗时分,武元庆就迫不及待的叫醒了外屋的丫鬟紫鹃,让她服侍着穿好了衣服。

    然后武元庆带着兔皮手套拿着火折子就出了院子,后边紫鹃提着一罐火油跟着。

    武元庆垒的小火,中间是一捆木柴和豆萁,外边用煤块包裹,前边留着一个小口子是点火用的。

    拿过火油淋了一点到小火上,武元庆将踩烂的麻杆用火折子点着,伸到了点火口将里边易燃的豆萁点着,然后拿过笤帚开始从点火口用力的扇了起来。

    随着风吹入,豆箕引燃了木柴,木柴在火油的助力下将煤块也点着,小火越烧越旺。

    点着了自己院子的小火,武元庆又跑到武士彠杨氏的院子点火,然后是大丫二丫的,武元爽的都点着了,武元庆又开始拿出鞭炮噼噼啪啪的放了起来。

    随着鞭炮的响起,沉睡中的武家瞬间醒了过来,然后各个院子的小火也都被下人们点了起来,厨房也开始叮叮当当的准备大餐,远比昨晚丰盛的大餐,这也是武元庆安排的,他还是比较喜欢在大年初一早上吃盘。

    等武士彠杨氏大丫他们都起来后,一家人来到祠堂给祖先上香。本来大丫二丫是没有资格进祠堂拜祭的,只有家里的男丁和主母也就是杨氏可以进去,但武元庆可不管那个,都是一家人分那么多干吗,拉着大丫二丫进到祠堂,在武士彠的带领下磕头上香。

    拜祭完祖先,然后就等着吃大餐了。

    武元庆看着红旺旺的小火,门上贴的春联,一地的鞭炮碎屑,感受着浓浓的过节气氛,不由的诗兴大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好诗,好诗”武元庆不要脸的自个儿夸自个儿,没有一点剽窃别人诗词的羞耻感。

    吃过了早上的大餐,武元庆领着弟妹开始找便宜老爹和老娘要压岁钱,噗通跪倒地上就磕头,磕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