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将魂歌 >

第112部分

大秦将魂歌-第112部分

小说: 大秦将魂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咸阳城内的居民,当年参加攻打邯郸的人不少,最后败在信陵君的合纵大军下,死伤惨重。赵人手里沾了秦人的血,秦人的手里,同样沾了无数赵人的鲜血。双方的仇恨,绵延多年,如今赵国破灭,秦国作为战胜过,由不得秦人心里不高兴。

    这天,秦国的酒坊,供不应求。

    秦国奉行禁酒,只有王令大脯的日子,秦人才能敞开了喝个痛快。

    咸阳城内,万家灯火,厅堂闪亮,欢歌笑语。咸阳宫内,喜庆的消息过后,大臣们还不得不处理灭赵后的善后事宜,不巧的是,随同攻灭赵国的消息一起传来的,还有一件令人头痛的麻烦事。

    “蒙爱卿的奏对,众位爱卿也传阅过了,该怎么处理,商量个结果出来?”

    嬴政端坐在王座之上,看到朝堂上的茅焦,心里非常不爽。以茅焦为代表的儒生,见到国君做得不端正,事后也要批评一番。

    “蒙恬擅自攻击同僚,兼并桓龁的军队,此风不可助长,应严加处置。”

    御史大夫冯去疾缓缓出列,没有因为冯劫曾与蒙恬共事,就为蒙恬说好话。

    “臣以为,蒙恬所做,符合人道,桓龁滥施屠戮,若是无人阻止,秦国统一天下,一路屠戮过去,十室九空,又有何益。”

    平常与蒙恬不和的茅焦,这时却出言维护蒙恬。同为齐人,茅焦看不起从军的蒙氏,不过,攻下邯郸后,蒙恬没有妄加杀戮,茅焦总算心里舒服了一些。

    “臣以为,若要让赵人臣服,需要适当的鲜血让赵人认清自身的处境。”

    “臣以为,灭其国,爱其民,不可肆意杀戮。”

    ······

    朝堂之上,众人意见不一。秦地的大臣,对桓龁的屠戮,没有什么恶感。山东来的大臣,普遍不赞成屠城。

    双方争执不下。

    “李斯,你的意见如何?”

    嬴政坐在王座之上,大臣们的意见,入了他的耳,他更清楚大臣们的品性了。最近,他正在读从山东流传过来的法家著作,书里提到,为君者,不可贸然展现内心的想法,得让臣下先说出来,明辨忠奸。放眼望去,满朝大臣,只有廷尉李斯、国尉魏缭、丞相隗林没有说话。

    隗林年纪大了,颇有行政之才,却不善言辞,下笔没有文采,不符合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用人理念。嬴政心里明白,隗林可以完成他交代的任务,却不适合朝堂上的争论。

    魏缭能成为秦国国尉,多亏了蒙恬引荐,为了避嫌,嬴政没有难为他。

    新任的廷尉李斯,口舌犀利,文采一流。一篇《谏逐客书》,传唱天下,迅速在秦国政坛崛起。尽管李斯的施政能力值得怀疑,但不可否认,李斯拿捏政策的能力确实一流。

    “法任而国治,蒙恬、桓龁相争之士,一断于法而已。”

    李斯走了出来,施了一礼,平静的回道。他面上平静,内心已经起了些许波澜。

    朝堂之上,李斯一直主张率先灭韩,等灭了韩国,当年仗着公子身份,在他面前展现优越感的那个师弟,还不是一样沦为庶民。与之相反,蒙恬支持魏缭斩断山东之脊,削弱赵国的战略。

    魏缭制定的战略,先通过几场大战,彻底消耗掉赵国的有生力量。等秦军开始大规模发动灭国战争的时候,赵国就没有了组织合纵的能力。只是魏缭没有想到,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前线的王翦大军,多了蒙恬这支北方来的生力军,彻底的加速了灭赵的战局。

    王翦平定代地,生俘公子嘉,传回报捷的消息,肯定了蒙恬大胆突击的表现。

    现在,赵国已灭,韩国吓得瑟瑟发抖,听说即将派一个宗室公子前来称臣,这不是打了李斯的脸吗?

    李斯主张,韩国靠近三川郡,宛若秦国身上的毒瘤,若是灭赵僵持日久,关中空虚,韩国效仿灭智伯的往事,偷袭咸阳,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颗毒瘤,会不会发生作用,李斯心里也不敢肯定。只是赵国灭亡后,韩国失去了庇护,很快也会亡国。

    不过,不能首先攻灭韩国,李斯心里还是有些别扭。

    “一断于法?”

    嬴政盯着一脸坦然的李斯,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寡人虽然痛恨邯郸人,却没有屠戮邯郸的想法,只是那些参与屠杀寡人母家的邯郸人,寡人却不愿意放过。”

    嬴政这样想着,对桓龁自作主张的屠杀行为,感到非常不满。桓龁这样一番杀戮,当年灭他母家的邯郸人,丧命不少,他也就没有了亲自复仇的快感。

    据潜伏山东的间谍传来消息,当年嬴政、赵姬居住的巷子,血流成河,染红了街道,怕是没有几个活人了。

    “可恶的桓龁,当年临街的老妪,时常接济寡人与母亲,没想到,寡人还来不及报恩,就死在了桓龁的手里······”

第203章 邯郸的冬天(一)() 
“王老将军追击李牧直至代地,公子嘉要求与匈奴结盟,共同对付秦军,李牧不同意,公子嘉杀李牧,夺其军,后为王老将军所败,公子嘉遁入塞外匈奴之地······”

    邯郸城内的秦军大营,铁皮的火炉内,炭火熊熊。中军指挥所之外,雪花纷纷洒洒,内里却有浓浓的暖意。蒙恬一边给酒斛斟满烫得热乎乎的邯郸酒,一边听荆苏汇报最新的情报。

    李牧参军以来,一直在跟匈奴作战,采用疲敌之计,创造了运用步兵团歼灭匈奴十余万的经典战例。公子嘉想要借助匈奴的力量,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并没有什么大错。

    隋末战乱,李渊为了夺取天下,尚能投靠突厥,弯着腰称臣。

    只是战国时期,华夏人对于尚为蛮夷的少数民族,存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赵国代地靠近匈奴,匈奴人时常寇边,掠抢人口牲畜,内心深处,代地人对匈奴没有一点好感。

    战斗了大半生,却要引胡人进入代地,从感情上,李牧并不能接受。那么多代地子弟死在匈奴人手里,现在却要双方坐下来,一起搓一顿“满汉全席”,李牧说什么也不同意。

    李牧的军事才能,不在王翦之下,只是可惜李牧不懂政治。在邯郸为官的时候,不为赵迁所喜。追随公子嘉回到代地,因政见不合,最终死在了公子嘉的伏兵手里。

    “李牧一死,赵国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蒙恬轻轻叹了一口气,酒斛中的温酒,一饮而尽。大冬天的,喝点酒,暖暖日子,分外舒服。后世的时候,北方的毛子,喜欢和烈度高的伏特加,不是没有道理。

    “可公子嘉逃亡匈奴,会不会借助匈奴的力量,骚扰中原腹地?”

    树德务滋,除恶务尽。走了公子嘉,荆苏心里终究有些不放心。

    “头曼单于没那么轻率,上郡一战,匈奴人面对精锐的秦军兵团,吃的亏已经够多了。”

    匈奴人缺乏攻城手段,境内几乎没有匠人,缺乏文化,一时半会儿,不会威胁到中原文明的生存。眼下是头曼单于当政,虽然有几分手段,还是比不得他那杀妻屠父的儿子冒顿。没有得到冒顿的消息之前,蒙恬并不担心匈奴人闹腾。

    “只是北面的九原、云中之地,落到了匈奴人手里,就先让匈奴人得意几天吧。”

    蒙恬敲着案桌上的羊皮地图,九原、云中之地,插上了代表匈奴的褐色。赵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匈奴人卷土重来,占了九原、云中。

    王翦审时度势,适可而止,攻灭代地之后,停了下来,没有继续进军。双方相安无事,默契的达成了互不侵犯的协议。

    十几年前,匈奴人败在李牧手下的时候,低声下气,遣使与赵国修好,不敢冒犯赵国边境。得知赵国军力衰弱,北地边境兵力不足的消息后,匈奴人立马撕毁了与赵国的协议,大举南下。

    冷兵器时代的少数民族,就是这副德兴,欺软怕硬。你若强大,他就俯伏在地。你若软弱了,他就立马骑上马背砍人。好笑的是,不少人还以为,境外胡人臣服真的是受到了德行的感化。

    等天下归一后,迟早得打碎匈奴崛起的国运。

    想想后来匈奴东破东胡,西击月氏,收服西域之后的强盛局面,蒙恬就感到有些芒刺在背。原来的历史中,若是冒顿有进据中原的野心,华夏民族,还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劫难。

    荆苏发现,每次提到匈奴,蒙恬话里虽然表现得不以为然,面上却显得异常凝重。他以为蒙恬担心前往河南地的甘罗,赶快跳过了匈奴人的话题,说起咸阳传来的消息。

    “大王正式传来谕令,桓龁滥施杀戮,夺去爵位,回咸阳接受廷尉处置。至于将军你,暂时统领邯郸城内的秦军,抚慰邯郸人心。”

    说到这里,荆苏悄悄压低了声音:“只是将军伐赵的功劳,却要因为攻击同僚的罪名,功过相抵······”

    “功过相抵就功过相抵吧,只要你们的晋升不受影响就行。”

    蒙恬笑了笑,不以为意,他给桓龁一箭的时候,就想好了受处罚的准备。

    那一箭,蒙恬拿捏得极有分寸,仅仅射在桓龁的肩膀上,没有性命之忧。桓龁的命运最终如何,还得看咸阳的意思。

    政治的敏感性,蒙恬或许比不上王翦。没奈何他晓得后世卫青的处事方法,前方战败的苏建,众人都要杀的时候,卫青却把苏建押回了长安城。

    刚得到蒙恬攻击桓龁的时候,嬴政心里面,的确有些不快。只不过,蒙恬及时上书,道明原委,立即将还活着的桓龁送回咸阳,嬴政才决定留蒙恬继续在邯郸领军。

    嬴政谕令,容蒙恬统领邯郸城内的所有秦军。这个时候,蒙恬可不会像韩信一样,领兵要求多多益善,而是着李信统领桓龁麾下的车骑部队。

    李信的军事之才,犹在桓龁之上,加上他本来就是桓龁的裨将,熟悉车骑部队的情况,很快稳住了军心。

    “接下来,就只有两件事,需要我等妥善应付。”

    解决了桓龁带来的麻烦,蒙恬不得不妥善思考收拾赵国人心的问题。

    打江山容易,赢得人心却是要艰难许多。

    “加派人手,追捕赵迁。邯郸城内的一把大火,总得给赵地人一个交代。”

    公开审判赵国国君赵迁,会不会引起赵地人的反感,蒙恬其实一点也不担心。听闻了赵迁的事迹后,蒙恬就有了动摇赵地人抵抗心思的主意。

    蒙恬招揽的小说家谋,派出了精锐的剧团前来邯郸,上演三家分晋的往事。赵氏一族,自赵盾开始,擅权国政,残酷清洗政敌,后又参与迫害晋国公室。严格说起来,赵氏立国的渊源,天生就有不合法的瑕疵。

    韩赵魏三家,既然能灭了晋室,当灭国的命运,轮到他们头上的时候,也怨不得什么。

    “至于第二件——”

    蒙恬站起身来,掀开挡在窗户前的布帘,望着有些残破的邯郸。既有些不忍,又不得不承认,桓龁斩首十万的功绩,的确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开春之后,大王前来邯郸劳军,赵地仍有不少侠客,绝对不能容许有任何意外发生······”

第204章 邯郸的冬天(二)() 
易水南岸的范阳城,位于燕赵边境的赵国境内,人丁稀少,往来旅客不多。

    燕赵两国,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两国还互通婚姻,只是政治上的联姻,对双方之间的关系,影响甚微。

    燕国,这个战国七雄中仅存的姬姓国家,战力低微,却又十分好战,时不时骚扰南下赵国,跟塞外的匈奴人没有什么两样。

    长平战后,燕王喜趁火打劫,派剧辛率军伐赵蹂躏了一番范阳城。赵国派廉颇率军反击,大败燕军,范阳城又遭了一次兵灾。

    燕国人,不管怎么打,死鸭子嘴硬偏不服气。赵国想灭了燕国,彻底解除后顾之忧,没奈何秦国出兵牵制,赵国无法应付两线作战。

    有秦国的配合,燕国才能像打不死的小强一般,过不多久,又能聚集一小批兵马,锲而不舍的南下攻打赵国。

    燕太子丹在咸阳揭了嬴政过往的老底,偷偷跑回了燕国,积极同师傅鞠武商量抗秦大业。可他那身为父王的姬喜,却没有与秦国为敌的觉悟。眼见着赵国即将灭亡,正准备拿出燕国一贯的传统来,趁火打劫。

    秦国人的动作太过迅速,没等姬喜集合完毕兵马,准备妥当粮草,忽然听闻邯郸陷落,帅字为“王”的战旗飘扬在了代地,吓得姬喜赶紧偃旗息鼓,生怕惹恼了秦军,引来秦军进攻的借口。

    “大冬天的,打什么仗,还是呆在温暖的王宫中最舒服。”

    带着幻想,带着对自我的安慰,不管太子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