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将魂歌 >

第120部分

大秦将魂歌-第120部分

小说: 大秦将魂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宦官回头瞧了瞧石阶高处的秦国君臣,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那宦官是谁?

    蒙恬跟在嬴政的身后,见那宦官身手敏捷,腿壮臂长,一时没有想起,咸阳宫中还有这号人物。

    “大王,夕日武王克商,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行仁德之道,殷民大悦。今日大王英明神武,顺利攻灭赵国,还望大王谨行仁义,饶恕这些黔首。”

    群臣之中,仍然有人在做着最后的努力,以组织这场无端的杀戮。

    “孔子云,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些人,曾经杀了寡人的母家,寡人难道连想要为母家报仇都不行吗?”

    没等臣下开口,嬴政自己冷哼了一声:“尔等熟读诗书,时常鼓励弟子不忘父母之仇,现在轮到寡人报仇的时候,尔等却又大谈仁义之道。”

    蒙恬瞧了瞧那出言劝阻的臣子,乃是客卿茅焦的同门,带着象征御史身份的獬豸冠。

    秦国朝堂,各国来的示人不少,不是没有修儒学的臣子。只是这些人,大都居于清流岗位,好吃好喝供着装点门面,内心深处,嬴政对儒学那一套,并不是特别看重。

    这些人经常在嬴政面前谈一些虚幻的仁德大义,常常拿不出一个章程,时间久了,嬴政渐渐的偏向了李斯的法家之道。

    更何况,嬴政正在研读的《韩非子》一书,更让他大呼畅快。

    那御史被嬴政冷眼一瞪,立时不大敢说话了。

    儒家诗书,不提倡杀戮,广场上的这些人,落在他的眼里,仿佛狼群中待宰的羔羊,让他动了恻隐之心。

    “杀!”

    待嬴政点头,郎中令冯劫挥动手里的令旗,早已瘪了许久的郎卫,如狼似虎的扑了上去。

    这些人,杀了大王的母家,公然辱骂秦国国君,真是罪该万死。

    “咔!”

    “咔!”

    “咔!”

    ······

    斩首之声不绝,赵人的脑袋,一个个掉到青石地板上,血流如同雨后形成小小溪流,在广场之上蔓延。

    没有见过杀人场面的大臣,此刻面如死灰,强忍着心中的不适,有些人甚至别过了脑袋。

    领兵的将军们,眼里夹扎着不屑的笑意。刀山血海过来的人,对这样的杀人场面,早已习以为常。

    郭开等赵国降臣,目视着这一切,背上冒出了涔涔冷汗。

    高台上的秦王,别看年纪轻轻,可也是个杀伐果断的主。想到赵迁习武的时候,不过伤到了一根指头,就哀嚎得举城皆知,郭开才觉得,秦国能攻灭赵国,非乃天命,而是强大的国力,刚好配上了一位刚毅的国君。

    “好,好,好,杀得好,这下子,哀家也没什么遗憾了······”

    高台另一边的步辇之上,赵姬浑浊的双眼,透着一股别样的兴奋。有些衰老的双手,紧紧的捏着身上的华盖,口里不住的喃喃:“阿父阿母,这些赵人的血,就用来祭奠你们的亡魂······”

    蒙恬心下暗中叹了口气,邯郸城内的那段落魄经历,很少有人设身处地的替嬴政母子想过。只是嬴政今日的作为,落到后世,少不得落下一句“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者,皆坑之”。

    嬴政会不会吃这个亏,就看他打下的天下,能够持续多久了。

    私下里,郭开曾拜托卫忠前来说清,想要让蒙恬出面,劝说嬴政放过这些赵人。

    蒙恬只回了郭开一句话:“如果有人杀了阿母的全家,你还能原谅他,我就替你去上书进言。”

    郭开嘴唇动了动,只得自嘲一声,再也不提说情之事了。

    那些劝说别人宽心面对苦难的人,能说出让人无可辩驳的妙言,只是因为,苦难没有降临到他们头上。

    好在嬴政没有将杀戮扩大化的意思,仅仅只是掉了几十个人头,嬴政的邯郸之行,仍然算得上平平静静。

    华灯初上,赵国王宫仅存的几座宫殿,经秦军装饰一番,褪去了战后的凌乱,又有了富丽的神采。

    宫中的赵国舞女,就着邯郸熟悉的音乐,开始翩翩起舞,跳起了赵地最有特色的舞蹈。

    欣赏着别样的赵国歌舞,秦国君臣,济济一堂,少不得一番觥筹交错。

    赵地的女子豪放,身着轻纱,白色的肌肤隐约看见。上衣贴的紧紧的,抬手的时候,诱人的肚脐眼,时隐时现,挠动着男人们躁动的情愫。

    刚刚还在劝阻嬴政行仁德之道的御史,右手端着酒斛,左手扯着烤猪块,目光一直落在当中那身段最柔媚的女子身上,眼睛眨也不眨。

    “不管读了多少圣贤书,人终究还是俗人。”

    群臣文武分列,蒙恬跪坐在武将的行列,排在王翦、王贲的身后,转首四处打量过去,发现跟随嬴政到邯郸来的秦国重臣还真是不少。

    右丞相隗林留守咸阳,在场的除了左丞相熊启、廷尉李斯,还有嬴政新近的宠臣姚贾、顿弱。

    跟魏缭一样,这姚贾是离了魏国,投奔秦国,凭着能言善辩,成了秦国行人署的署长,专司负责外交。

    顿弱原为赵人,秦国大举伐赵的时候,顿弱为了避免兵灾,才迁往秦国,早早的践行了趋利避害的道理。

    这两人也不简单,自从两人进入秦国朝堂后,魏缭贿赂诸侯的职司,就分给了姚贾和顿弱。而嬴政对这两人也做了分工,顿弱负责分化北边的齐燕,姚贾则专攻南边的楚国。

    至于剩下的韩魏两国,灭亡只是迟早的事了。

    宴席正到酣处,郎中令冯劫快步行到殿门外,朝着殿中主位上的嬴政禀报道:

    “大王,韩王派了使者前来邯郸,请求归为属国!”

第218章 韩国使者(一)() 
战国之后,每逢内乱,不少势力建国,定国号的时候,往往会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战国七雄,秦齐燕楚赵魏,六国的国号见于后世的史书,只有韩国的国号无人采用。

    韩氏先祖曾为晋国大臣,得封于韩原,以封地为姓,算得上源远流长。等到韩厥的时候,韩氏正式成为晋国六卿之一,从此卿位再也没有旁落过韩家。

    赵家专权,后来遭到反攻倒算,正是因为韩厥的尽心谋划,赵氏孤儿赵武才能逆袭成功,恢复了家族荣耀。

    自此之后,韩家有了忠义之名,名声为人所传颂。

    名声这个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边际效用只会随之递减。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他国不会顾忌到韩氏先祖的好名声,就与韩国一直和平共处。

    韩氏的封地,地处中原腹地,西边紧邻秦国,东边挨着魏国,南边还有楚国虎视眈眈。

    身处四战之地,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配以高超的外交技巧,韩国如同一位妖艳的女子,置身于极度饥渴的几个壮汉之中,结果可想而知。

    终观整个战国,韩国拿得出手的辉煌履历,几乎一片空白。后世的史书里,韩国的国史只有短短的几页,没有名臣,亦没有什么名将。

    魏国强大的时候,韩国卷入魏国的君位争夺,引来魏惠王的报复,差点亡国。等秦国变法成功,韩国挡在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上,怀璧其罪,被打得节节败退,窝窝囊囊的苟延残喘。

    如今的韩国,只剩下一郡之地,眼看秦国灭了赵国,彻底的吓傻了,赶紧前来称臣道贺。

    “我我我···乃韩国使···者···韩韩韩····非非非···”

    待韩国使臣韩非入殿拜见的时候,秦国君臣哄然大笑。

    韩国派来的使者,真有些意思,竟然口吃,让人想起了咸阳宫中的优旃。不过,优旃只是模仿他人口吃,眼下的韩国使者,那可是真的口吃。

    早知道如此,就安排一个口吃的官员接待韩国使者,那可就更有意思了。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顷公,就玩过这样的把戏。

    偌大的大殿,只有三个人没有笑,而是仔细的瞧着跪在大殿中央的韩非。

    李斯放下了手里的酒杯,心绪复杂。早在求学的时候,老师荀况就更加看重韩非,韩非公子的身份,更让李斯有些自卑。如今,以这样的情境重逢,李斯觉得,老师看走眼了。

    韩非信奉了法家学说,却死守着韩国那方土地,眼光太过狭小。当年的商鞅,从卫国到魏国,从魏国到秦国,才得以一展所学。树挪死,人挪活,韩非学则优矣,行事又何其迂也。

    嬴政的目光,流露着一丝微微的诧异,那振聋发聩的《韩非子》一书,就是眼前的这个口吃的韩国写就的?

    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蒙恬时而看看韩非,时而打量李斯,心中暗笑,又将上演一对师兄弟之间的恩爱情仇。

    中国人对同一师门弟子之间的恩爱情仇,尤其津津乐道。鬼谷同门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之间的斗法,脍炙人口,波澜丛生,久久的流传后世。

    现在,李斯与韩非的故事,即将上演了。

    “你就是韩非?”

    嬴政的声音传来,不像传闻中的财狼之声。

    “我我我···确实是是是···韩非。”

    韩非舒缓了心情,口吃没有刚才那么厉害了。

    刚刚跟在冯劫身后,前来大殿的时候,路过长戟如林的卫士,瞥见血淋淋的赵国人头,没有见过人血的韩非,吓得心脏噗噗直跳。本来就口吃的他,心里一紧张,口吃变得更加厉害了。

    进殿的时候,韩非瞧见了李斯,想到韩王交代给自己的使命,韩非的心神,一时有些恍惚。

    求学的时候,两人曾经发生过争论。韩非主张存韩,续封建,而李斯则支持天下归一,七国一统。

    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国亡了,韩非也就成了黔首。可李斯不一样,他本为楚国上蔡的低贱小吏,没有享受到封建带来的利益,对西周的封建,内心并没有什么反感。

    社会的变革,往往是由体制外或者体制内的边缘人物推动,诚不欺也。

    “八奸、十过、孤愤、五蠹这些名篇,都是你写的?”

    说到这里,嬴政还特的瞧了李斯一眼。李斯向他介绍韩非的时候,对韩非的文采,多有推崇,这让嬴政觉得,李斯还是有一些度量。

    “正是。”

    韩非抬起头来,看着主位上的年轻秦王,眼里止不住的惊讶。

    商鞅变法后,秦国攻打山东六国甚急。战场之上,六国屡战屡败,人们心中怨恨,对西边的秦王,口里传言开的,全成了丑化的不实之词。

    韩人传说,现在的秦王,蜂准,长目,挚鸟膺,虎额豺声。这么一副样子,落到画上,那可是跟清朝人画的朱元璋一样丑。等看清楚嬴政的样子,韩非心中自嘲,赢氏一族多出美人,赢氏的男子,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眼前的这个不丑不陋的秦王,似乎对他很和气,话里行间,透露出令韩非倍感震惊的信息。他写作完成的篇章,韩王安不屑一顾,认为不及诗三百雅惠,没有想到,虎狼之国的秦王,却用心研读。

    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就像后世的《海国图志》,国人无人问津,到了小日本却洛阳纸贵。

    “哈哈,寡人读你的书,真是大快人心,时常想着能向你当面请教,没想到,韩王安这么快就把你韩非派到了寡人面前。”

    嬴政此时的表现,跟后世的武侠迷见到古龙金庸没什么两样,热情的吩咐身边服侍的宦官:“来人,给韩子看座!”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新添的座位,正好就落到了李斯的左首边上。

    韩非心中叹了口气,尴尬的朝李斯笑了笑。当年的上蔡小吏,如今已是秦王跟前的重臣,而他,数以书谏韩王,韩王安不能用,反而嫌弃他聒噪,将他打发回了封地。

    好在有封地的供养,韩非不缺吃穿,静下心来,用心著书,终有孤愤、说难等名篇传世。

    李斯挺直了身子,瞥了一眼韩非落魄的样子,更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任何错误。良禽折木而栖,人生在世,想要有一番作为,就得投靠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雄才大略的国家。

    韩王安,做个儒生弟子还可以,做国君嘛,那可就差远了。

    想到这里,李斯抬头打量了一下对面的蒙恬。他提出灭韩的时候,魏缭、蒙恬主张攻赵,现在赵国已灭,韩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大王,臣有事起奏。”

    李斯站起身来,双手举在胸前,两手大拇指向上,做了一个启奏的姿势:“韩国去王号,降为侯,属国于秦,妄图残喘社稷,静待时势有变,臣窃以为不可······”

第219章 韩国使者(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