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将魂歌 >

第121部分

大秦将魂歌-第121部分

小说: 大秦将魂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19章 韩国使者(二)() 
会写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做。会做的人,又不一定会说。

    亥时处刻,宫中的宴会结束,回到临时的邯郸的宅子,想起宴会后半段,关于是否灭韩的争论,蒙恬不由得有些担心韩非的前途。

    韩非这人,著作水平一流,可他天生口吃,注定他无法发挥纵横之士的辩才。更重要的是,韩非没有官场上的政治经验,不比李斯在吕不韦的丞相府蛰伏多年。

    韩王安派韩非入秦,就像美女一直苦恋的阿哥,将美女送到了一直觊觎美女的汉子身边,命运堪忧啊。

    嬴政喜欢韩非的文字不假,可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嬴政不会因为韩非,就损害秦国的国家利益。

    韩非存韩的主张,嬴政注定不会同意。

    如果韩非选择继续喋喋不休,只会降低他在嬴政心中的观感。

    赵国没了,韩非不能提出灭赵作为灭韩的替代,而是提出韩国愿意成为秦国的跟班,去攻打楚国。

    而攻打楚国的提议,又引起了昌文君熊启的不快。

    文臣们唇枪舌剑,武将们却耳观鼻子眼观心,默默地吃肉喝酒,丝毫没有想要加入文臣论战旋涡的想法。

    排在武将之首的王翦,面和平和,全程都没有插过一句话,资历比不上王翦的人,就更不好意思起来提什么战略方针了。

    嬴政亲政后,魏缭的国尉府权势越来越重,将军们再不能像昭襄王时代一样,天马行空,打到哪里算哪里。

    现在秦军的重点攻击方向,有了切实的规划,绝不会无端浪费兵力物资。

    决定攻赵的时候,与匈奴、楚国的战事,就得消停下来。几条战线同时消费,饶是秦国国力雄厚,也支撑不起。

    “敢问蒙将军在吗?”

    蒙恬正准备歇息的时候,白天那在广场的宦官,打着火把,寻了进来。

    蒙豹验过宦官手里的令符,见蒙恬点头表示同意,将宦官让了进来。

    “敢情好,蒙将军还未歇息。大王派小臣来请蒙将军进宫议事。”

    宦官微微躬着腰,一脸微笑。

    “何事?”

    蒙恬稍微理了一下衣冠,招呼蒙豹,带着几个亲兵,跟着宦官出了门。

    “小臣也不知道。”

    宦官笑了笑,他确实不知道。嬴政不会将这么重要的事告诉他,或者,现在的他,还没有得到嬴政完全的信重。

    “我看你面生的很,是新进宫的吗?”

    蒙恬道出了心中的疑问:“此次大王前来邯郸,怎么不见了以前的宦官宋午?”

    “我是去年才进宫的,前不久才到咸阳宫做事。”

    宦官老老实实答道:“去年冬天的时候,宋午前辈去往兰池宫,在池面行走的时候,不小心掉到冰窟里去了,救上来的时候,眼看着就没气儿了······”

    “原来如此,年纪轻轻的,还真是可惜了。”

    蒙恬摇了摇头,暗道惋惜,心中却闪过一丝疑惑。冬日的兰池,冰层深厚,这么多年没出过事,一出事偏偏就发生在了宋午身上。

    宦官在前头带路,想到宋午得宠的样子,心里冷笑一声,宋午不发生意外,怎么会有我的机会。

    宋午一出事,他手下的宦官,因为放任主官遭难,遭到了惩处,他才有机会进了咸阳宫。

    “还未请教,壮士怎么称呼?”

    蒙恬与宋午没有深交,倒不会因为宋午死于意外而多愁善感一番。

    比起身材中等的宋午,眼前的这宦官,可谓难得的高壮汉子。

    嬴政能看重他,跟他这身板,有莫大的关系。古代的宦官,可不全都是太监。只有到了汉代以后,宦官才变成了胯下空空的人物。

    “什么壮士不壮士,还是上得战场的人,才能称得上的壮士。”

    宦官拍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才转而开始介绍起自己:“吾名赵高,现乃太仆府里的车马御······”

    “你就是赵高?”

    蒙恬瞳孔一缩,不经意间皱了皱眉头。

    “将军认识我?”

    察觉到蒙恬话里的一丝诧异,赵国连忙回过头来。

    “听说过,你不就是抓住了嫪毐的赵高嘛!”

    蒙恬笑了笑,散去了心中的那股杀气。

    眼下的赵高,能不能成为后来的赵高,还是两说。只不过,赵高这样的人,出身隐宫,小时候受了不少苦,心中有些反社会的人格,后来疯狂的报复秦朝,蒙恬不得不有所警醒。

    想到后来赵高的肆意妄为,从内心深处,蒙恬就提不起对赵高的好感。

    何况,正是这个赵高,诛灭了蒙氏一族。

    现在的赵国,还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常行为,如果这个时候蒙恬对他展开攻击,未免显得太过小气。每见到一个有威胁的人,就趁势杀掉,只会留下没有度量的坏名,还会遭到御史的弹劾。

    仔细想想,蒙恬还是觉得,先顺其自然,等到赵国真想对付他蒙氏一族的时候,蒙恬绝不会束手待擒。

    蒙恬心中的思量,赵高并不清楚。

    赵高心中的想法,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当日见到王翦、王贲等秦军将领风采的时候,赵高的心中,不是没有产生过波澜。

    男儿生于世,统领千军万马,挥洒之间,强虏灰飞烟灭,该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只是,一想到可能会飞来的冷箭,赵高就没有想去战场上博取军功的勇气。

    赵高的武艺不错,又能识文断字,从军的话,不是没有出头的机会。可想来想去,赵高还是放弃了勇于公斗的想法。

    在赵高看来,去战场上挣军功,那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该走的道路,而他赵高,无疑具有聪明的头脑。

    功名富贵哪里来,近水楼台先得月,还能有比咸阳宫更能接近权力中心的机会吗?

    怀着这样的想法,赵高果断的选择入宫,成为了一名被人瞧不起的宦官。

    而他的弟弟赵成,则听从赵高的吩咐,选择了从军。

    兄弟两个,两条道路,保险一点。赵高这样对赵成说道。

    瞧着自己身上的红色宦官服饰,打量着蒙恬身上的将军铠甲,高高的功爵鶴冠,赵高眼里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有朝一日,等我成了大王身边的第一宦官,你们这些带兵的将军,还不是要来仰我的鼻息······”

第220章 韩国使者(三)() 
夜半子时,邯郸城中,陷入了一片寂静。

    赵国王宫仅存的几座大殿,点缀在昏黄的灯光下,执勤的郎中,拖着常常的影子,分外肃穆庄严。

    偶尔间,宫外传来几声犬吠,久久飘响在宫殿飞檐的上空。

    原来赵国国君下榻的寝宫里,嬴政与蒙恬相互对坐,一时无言。

    蒙恬放下手里的韩国国书,又拿起李斯的灭韩奏疏,面露思索之色。

    最后一份奏疏,却是来自左丞相熊启,字里行间,颇为赞同韩非存韩的论调,但对转而攻打楚国的提议,却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韩子提出,韩国国小力弱,如果秦国携灭楚之威,韩国可不战而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果真能顺利降服韩国,不用付出什么伤亡,嬴政不是不愿意尝试。

    “存韩不是不可以,只是要将风险降到最低。”

    秦军后来顺利逼降了齐国,韩王眼看没有任何阻止秦国的机会,不是没有举国投降的可能。

    “韩国请求为秦国属国,当满足几个条件才行。”

    蒙恬想了想,缓缓开口说道:“首先要裁剪兵员,军队不能超过一万人;二则需要我秦国派出人选担任韩国丞相;三则需要采用我秦国的文字、度量衡。”

    函谷关与韩国之间,大道通达,只有严格限制韩国的军队数量,才能保证函谷关的安全。

    “呵呵,这样的条件,韩国不会答应的。”

    嬴政摇了摇头,以蒙恬的条件,韩国接受的话,跟秦国的郡县又有什么两样。这个时候,秦国各地的郡兵数量,都不止一万人马。

    “韩国不答应,就显得韩国没有归属的诚意。这时派兵攻打,就显得先礼后兵了。”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讲究师出有名。进入赵国时期,各大战国就没有那么多讲究。国家之间,想打仗的时候,连理由都不去找了。

    我任性,我打仗。或者说,我比你强,我就打你。

    魏国攻打秦国,夺取河西之地,没有什么理由。要知道,早在春秋时期,河西之地,就归了秦国。算得上是得到了国际承认的。

    赵国攻灭中山,同样没有什么理由。仅仅是因为中山国阻碍了赵国南方与代地之间的连通。

    无论是非正义的战争,还是正义的战争,战争的理由,总是很好找的。

    蒙恬认为李斯直接攻打韩国的提议,显得秦国的手段太过粗暴,还是可以再给韩国一个选择的机会。

    就像后世的流氓国家,想要议和,往往提出苛刻的议和条件,就指望着对方拒绝,接着到战场上干架。

    “这样一来,就有些为难韩子了。”

    嬴政促狭的笑了笑,内心深处,他真的是非常欣赏韩非的文采。

    韩非著作中提到的君主怎么防范奸邪的大臣,怎么驾驭臣下,深深的说到了嬴政的心坎里。韩非没有为君的经历,也没有从政的经验,能将为君之道说得如此透彻,嬴政深为佩服。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筋骨,磨其心智。韩子身为韩国使者,经此一事,当明白,弱国无外交,或许更有助于他学理上的感悟。”

    见到韩非之后,蒙恬说不上对韩非有什么好感,也谈不上什么厌恶。

    明知韩国没有复兴的希望,不可为而强为之,韩非注定会获得相当孤独,才发出了孤愤之感。韩非没有想明白,实现变法图强,不仅需要国内的发奋自觉,更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

    就算韩王安采纳了韩非的主张,韩国也没有变法复兴的希望。

    很多道理,韩非自己书中写得明明白白,等轮到自己的时候,却两眼一抹黑,偏向虎山行。

    战国末世,天下未有之大变局,秦国朝堂的政治漩涡,韩非没有摆渡的能力,本就不该掺和进来。

    人贵有自知之明,而韩非就没有认清自己,还是让他从哪里的,就回哪里去吧。

    ······

    次日,得到秦王施加给韩国的条件,韩非一下子变得脸色煞白,好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此次出使秦国,韩非内心充满了希望。他憧憬着,若是办好了出使的差事,或许会赢得韩王安的信任,推行他变法图强的治国主张。

    拿着这份彻底投降的条件回到新郑,就像张治中从北平回到南京,少不得遭到一通责难。

    想你韩非,平常志比天高,连一个出使的差事都办不好,还谈什么主持变法!

    想到韩王安高坐在王位之上,伸着手指折辱自己的样子,韩非的心里面,仿佛黑云滚滚,不见天日。

    难道,韩国就这样完了吗?

    “大王,听说大王要让韩非回到韩国?”

    朝食刚过,李斯匆匆忙忙的赶来拜见嬴政。

    “不错,寡人已经给出了韩国纳为属国的条件。”

    嬴政放下手里的奏疏,转了转脖子。他与李斯相识多年,没有那么多计较。李斯也不像受儒学影响的直臣,动不动就以姿势不符合礼仪来教导一番。

    李斯无视了嬴政伸懒腰的动作,而是上前一步,口里缓缓开口说道:“大王还记得公叔痤之言否?”

    “公叔痤评价商鞅的话?”

    嬴政端着手,皱起了眉头。

    “用则留之,不用则杀之。正因为魏惠王没有听公叔痤之言,才有惠王之叹啊!”

    李斯心里一横,身为秦臣,当为秦国尽心谋划,师兄弟之情,顾不得了。

    “韩国现在国小民弱,任韩非有商君之才,也难妙手回春。”

    嬴政摇了摇头,哑然失笑。

    商君大才,提笔能写,开口能说,上马能领军,下马能治民,五百年才能出一个这样的人。韩非写则能写矣,可要说韩非有商鞅那样的才能,嬴政打死也不会承认。

    否则,嬴政也不会轻易的放韩非回韩国了。

    “韩非身为韩国公子,心中忠于韩国。秦国灭韩,韩非心怀故国,必不愿意入秦。”

    李斯曾羡慕韩非有个公子的出身,可到了秦国,才觉得公子的身份,对韩非更是一种束缚,哪像他黔首身份一身轻。李斯抬起头来,指着嬴政身后悬挂着的九州地图,落到了楚国的方向:

    “韩国若亡,韩非学吴起之事,南下楚国,遇到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