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将魂歌 >

第24部分

大秦将魂歌-第24部分

小说: 大秦将魂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劫那个小胖子,不知哪一点被嬴政看上了,竟然成为了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不出意外的话,以后肯定会前途一片光明。

    “恭迎大王信使!”

    王通登上军营的寨墙,见信使正是蒙家的蒙恬,再没有什么疑虑,连忙让桓龁打开营门,引导蒙恬等人进入军营。

第40章 王翦() 
王翦接过嬴政的旨意,眼中的诧异一闪而过,为何跟传闻的消息相差那么大,他不时抬眼打量蒙恬,见蒙恬不过十七八岁,站得笔直,不卑不亢,英武之气内敛而又隐隐浮现,让他想起了王贲年轻的时候。

    王贲这个时候,才二十七八的年纪,也在王翦军中,获得了公大夫的爵位。王翦数年来原地踏步,他的儿子王贲的爵位,却是稳步升级。

    “蒙骜得了一个好孙子。”王翦心道,不过转念一想,我王家也不差,贲儿有勇有谋,孙子王离聪明伶俐。

    王家与蒙家,被后世誉为秦朝两大战争家族,嬴政修建的秦始皇陵,还专门为他们塑造了实体铜像。但这两大战争家族,却并没有什么往来,关系平淡如水。作为外来户,蒙骜过得并没有那么光鲜,蒙武长大后娶了秦人女子,蒙恬生于秦国长于秦国,才算得上真正的秦国人。秦军之中,同样存在外来户与秦人本土势力的差别,商鞅之后,山东六国之人,当上秦国将军的不少。

    蒙家三代,才真正在秦国扎下了根。加上蒙骜为人平易,忠于秦国,没有像一些六国之士一样,谋取个人利益,赢得了秦人的尊重。王翦心里清楚,蒙家得到了秦王的信任,正因为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王翦才不能与蒙家走得太近。有能者自有自己的傲气,王翦为人低调谨慎,但不证明他没有自己的高傲,他相信,凭着自己的能力,总会让秦王发现他王翦的光彩。

    蒙恬不知道王翦心里怎么想的,但他却无比的清楚王翦的能力。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说的就是王翦这样的将领,只要王翦领兵出征,君主只要保证好后勤,王翦就算没有胜仗,也不会有大的败仗。不像有的将军,要么大胜,要么大败,让后方的国君心惊胆跳。知识可以获取,智慧却只能靠感悟,即使多了前世的经验,蒙恬也不认为用兵的智慧比得上王翦。他这次来接收叛军,除了整训出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外,还想近距离的观察王翦用兵的艺术。

    “蒙恬参见王将军!”蒙恬真心实意佩服王老头子,王氏父子灭掉五国,还能与嬴政善始善终,当真了不起。

    “不敢当,不敢当!”王翦没有接触过蒙恬,凡是将门子弟,多少有些傲气,就像他的孙儿王离。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蒙家此时的地位,比他王翦还要光鲜很多,没想到蒙恬却如此谦逊。“你是大王的信使,拜不得,拜不得!”

    “蒙恬负责整顿叛军,但大王的旨意说得明白,军中主将,仍然是王将军,蒙恬自然要参见主将,听从主将命令。”

    樊於期的叛乱,打乱了秦国征讨东周国的计划。叛乱平定后,嬴政命令王翦继续原定的征讨计划。经此变故,攻灭东周国的功劳,却是落到了王翦的头上。东周国再小,说起来也是灭国之功。等王翦回国,与嬴政见面,凭嬴政的识人之明,很快就会发现王翦的才华。

    王翦的春天就要来了!以后王氏一族会迅速崛起,或许因为蒙恬的出现,不会出现一门三侯的盛况,不过嬴政并不吝惜对臣下的赏赐,至少一个彻侯是逃不了的。

    旨意交接后,蒙恬没有急着离去,而是呆在中军营帐,旁听王翦的军事会议。

    犹太人有句名言,跟任何一个人做生意,都要当做跟陌生人第一次做生意。王翦打仗,要留一下一句兵法的话,那就是,任何一次战役,都要当做生死存亡的战斗去对待。

    东周国,日薄西山,国内总共才三万兵马,其中还有不少临时拉来的壮丁。可王翦丝毫没有小瞧这个对手,他叫来杨端和、辛胜、王贲等人,围绕着如何攻打东周国,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军事计划,不专横,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真不愧是国之良将!

    只不过,蒙恬没有见到敢打敢冲的李信。李信离开王宫后,正是加入了王翦麾下,应该属于王贲统领,跟随王贲作战的时候,立下了战功。李信这时才二十四岁,作为一名军人,实在太过年轻,而且,他的父亲也不是王翦。王贲就不一样了,每次军议的时候,王翦都会叫上王贲,为的就是培养王贲。

    王翦有些许私心,蒙恬能够理解。与蒙家的家臣相比,蒙恬也得到了蒙家的尽心培养。李嘉诚召开董事会的时候,李泽钜、李泽楷列席旁听,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时代,有个好的出身,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莫大的助益。想起来,有个倒霉蛋,穿越成了黑夫,需要真刀真枪的搏命抢人头,而自己已经成了秦国历史上少有的少年将军,虽然目前的爵位只是不更,但以后升级却没有那么多生命危险。

    本来,甘罗应该会投奔吕不韦,为了恢复甘家荣誉,绞尽脑汁献策,十二岁拜相。投靠蒙家后,甘罗接受了蒙恬厚积薄发的建议,只不过却让蒙恬少年成名了。蒙恬护卫嬴政斩杀过刺客,平叛的时候守卫宫廷,勉勉强强,获得了不更的爵位。蒙骜兵败后,失去了爵位,不出意外,以后蒙毅会继承蒙武的爵位,而蒙恬嘛,就只能靠自己去奋斗。

    王翦用兵,有一个重要特点,跟后世的朱可夫很像。他的兵一定要多于他的对手,否则,王翦虽然不会大败,但也很难打胜仗。或许,这也是王翦名声不显的原因。攻打赵国、燕国、楚国的时候,王翦兵雄马壮,处于绝对优势,获得胜利似乎理所当然。很多知名球队的教练,往往被讽刺为拴狗冠。人们往往更欣赏那些凭劣势兵马打败优势敌人的将军。

    如果李信二十万能够灭楚,李信的名声肯定高过王翦,很可惜的是,李信失败了。

    随着王翦的计划逐渐成型,蒙恬渐渐有些明白了。王翦用兵,十分注重保证后勤与侧翼。东周国处于多国夹缝之中,北有赵国,南有韩国,东有魏国,一个不好,很容易受到侧翼攻击,大军拦腰折断后,很容易首尾不相顾。

    “蒙恬,你整训军队需要多长时间?”王翦开口问道。

    “半个月。”用兵贵胜不贵久,时间拖得越长,耗费的物资就会越多。

    “需要整训的军队有八万人,你整训完成后,南下阳翟,防范韩楚!”

    “蒙恬领命!”

    “王贲,你率领你部北上,沿黄河一带防备赵军南下。”

    “王贲领命!”

    “辛胜,你负责防卫魏国!”

    “杨端和与本将,直取东周国!”

第41章 整训() 
中国古代打仗,如果以后世的史书为标准,动不动几十万人,双方加起来,往往称得上百万人级别的大兵团会战。

    真正进入这个时代,才会发现,书写历史的人几乎没有上战场,而上过战场的中国将军们,有人留下了兵法,却没有人留下详细记录的战记。

    前线的指挥官,对于自己手下的兵马往往夸大其词,取得的胜果也会添油加醋,不说放卫星,至少也会略显浮夸。战败的将军,为了推脱战败的责任,更是竭力夸大敌方的兵力。后方的史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留下的文字,多少远离了基层的实际情况。

    蒙恬到达叛军大营后,着卜兴、甘罗清点士卒名册,名义上八万人的大军,真正的战兵不到四万人,剩下的都是临时征召的徭役和戍卒。出兵的时候,领兵将领不管战兵,还是戍卒,统统算作麾下兵马,加上一个号称,明面上的士卒数量与实际的情况,根本不是一回事。

    “征召来的戍卒和徭役,你们派人去叫王将军过来接收,王将军手下现在正缺人马!”蒙恬接过甘罗递过来的统计数字,吩咐苏角、涉间与王翦联络,明显是不想要这些乌合之众。

    “将军,人家领兵,都希望自己手下的兵马越多越好,你怎么还往外推的?”苏角口直心快,说出了心里的疑惑。蒙恬带兵,颇为注重集思广益,采用后世的会议讨论方法,鼓励手下的军官们畅所欲言,只是一旦下达命令,无论认同还是不认同,都要拼命去完成。苏角习惯了蒙恬带兵的风格,才敢大大咧咧的说出心里的疑问。

    “是啊,将军,这一下子,可是要分出去四万人哪!”涉间的算术不是很好,他歪着脑袋,想了半天,重复道,“四万人哪!”

    人过一万,密密麻麻,再多了就是数字而已,涉间这小子,根本不明白四万人到底有多少,只是想来四万人不少而已。

    上林苑练兵,蒙恬麾下,长期只有三千人马,分到苏角、涉间等手下,加上他们年轻,也就带领过几百人而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机会统领几千上万人马,这些人都期待着呢。

    嬴政命令,参与叛乱的军吏皆战死,剩下的夺爵,苏角、涉间他们才有可能借着秦王旨意,成为领兵的将领。没有战场经验的人,总以为打仗是件很简单的事,干劲十足,却没有真正明白兵凶战险的道理。

    “没有那份能力,就别领那份差事,我蒙恬自认为没有能力统领八万人。”蒙恬心下感叹,这些未来的蒙家军砥柱,终究还是太年轻了,需要战场的磨练。“没有那份能力,给你们再多的兵马,上了战场,一个个争先恐后要做赵括吗?”

    “兵贵精不贵多,好好按照蒙将军的练兵之法,操练你们手下的士卒,形成的战斗力,不比别人的数倍人马差多少。”卜兴在军中呆了几年,长进不少,逐渐习惯了蒙恬幕僚的角色。练兵之余,卜兴教导大家读书,算得上是大家的老师。

    “留下四万人,加紧操练,我蒙恬麾下,要的是精兵,而不是乌合之众!”蒙恬开始适应主将的角色,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十天之后,我要检验你们的练兵成果,排在最后一位的,其他人的衣服鞋子臭袜子都归他洗了!”

    “诺!”

    帐下众人齐声回应,心下忐忑,偷偷打量,猜想这一回该是哪位会获得这个大礼包。这些人,年轻气盛,抽他们鞭子可不在乎,要他们洗臭袜子却是让他们胆战心惊,憋着一口气也不能成为末位淘汰的那一个倒霉蛋。

    “先生,甘罗,军心士气的工作,接下来就要交给你们了。”

    “诺!”

    所有人都离去后,蒙恬心下一松,箕踞在地,揉着发酸发麻的膝盖。后世的人批评中国人的膝盖是软的,这真他妈的扯淡,要是软骨头,怎么能够长久的跪着。听说,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国君跪得腿都抽筋了。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坐倒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在后世,人家让你坐,是屁股坐下来,而这个时代,坐则是跪下来。

    私下里,蒙恬自己做了一把小凳子,没事的时候坐得舒舒服服,以为蒙家人见识后,会大为赞赏,惊为天人,光芒四射。没想到蒙武见了后,脸色阴沉,批评蒙恬没有礼貌,怎么能用裆下对着他人!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想要发明一个新事物,迅速的得到人们的承认,进而推广到全国,看来不大现实。

    商业化的时代没有来临之前,新事物新技术都是缓慢拓展,用马哲的话说,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还需要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战国时代,成为铁器时代,可蒙恬调查后发现,战国时代的铁器,运用得并不是很普遍,市场上占主导的,仍然是青铜器。

    青铜器生产的技艺极为纯熟,生产线还没有到濒临淘汰的地步,少有人会拆了青铜器的工艺生产线,改去生产铁器。最为重视工艺的秦国,先进的军事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仍然是青铜兵器。少量的铁器,则分配给了农业部门。

    蒙恬心里清楚,未来是属于铁器的,只是他没有权力改变秦国的军工生产,好在秦国的青铜兵器,质量上乘,比起发展不成熟的铁质兵器,质量上不落下风。

    能在嬴政手下干活,不担心没有机会建功立业,但也不能凭着自己的性子任性胡为。蒙恬放弃大营里的四万戍卒,明面上的理由是他初次领兵,太过年轻,没有能力统领如此多的兵马。更重要的则是,蒙恬心里明白,人生是场马拉松,刚开始跑得太快,未必是件好事。王翦跑得慢,最后却跑完了全程,颐养天年。

    蒙恬未满十八岁,比霍去病还小,突然统领这么多兵马,起步这么高,以后南征北讨,上升的空间就变得小了。蒙恬打定主意,在王翦立下灭国之功之前,他手下的人马,最多也就四万人,只能少,不能多。等王翦光芒四射的时候,嬴政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