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将魂歌 >

第65部分

大秦将魂歌-第65部分

小说: 大秦将魂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漂亮的斩首数字,其实含有很大的水分,里面肯定有不少的普通百姓。

    “国尉说了这么多,还是直接说攻灭六国的战略吧?”跪在王翦身后,见魏缭有些卖弄的说了这么多,有博士讲课的意味,王贲有些不高兴了。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王翦的这个儿子王贲,性格火爆,很是直接,与王翦谨慎滑头的性格大为不同。

    “是啊,国尉的开胃菜已经馋得我直流口水了。”蒙恬玩笑着说道。

    借着喝水的空隙,魏缭掩饰着尴尬的神情,一时间,话说得太多,没有考虑到听众的情绪。

    “攻灭六国的战略,说起来很简单!”魏缭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自信,“那就是拦腰斩断山东六国的脊梁,阻断合纵的道路。然后以赵国为突破,步步推进,包围邯郸,待时机成熟后,再直抵邯郸城下。”

    “拦腰斩断山东六国的脊梁?”王翦口里喃喃着,盯着面前的地图,突然眼前一亮,“国尉的意思,莫非是沿着大河,一直向东打,直到卫国的濮阳?”

    “不错!”魏缭赞赏的看了王翦一眼,心里感叹,秦国的将领,真是一茬又一茬的冒出来。

    “这样一直打到濮阳,难度太大了!”蒙武表示了担心。

    “这是为何?”嬴政开口问道。

    “大河沿线,处在赵国和韩魏的中间,侧翼单薄,一旦三国铁了心夹击,前线的军队,就会陷入危险。”

    蒙骜曾经提出过类似的思路,只不过没有魏缭这么明确。或许是查看了蒙骜的方案,魏缭才更加完善了自己的思路。

    “韩魏已经破了胆,倒不用担心,唯一担心的,只是赵国。”王翦开口说道,“赵国的李牧,不好对付,只要从北方牵制住赵国,斩断山东之脊的计划,就有九成的把握能够实现!”

    魏缭的构想能够实现的话,韩魏就如同熟透的果子,六国就再也没有联合起来的可能。

    王翦的内心,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不由得豁然开朗。昭襄王时期,秦军执着于邯郸,操之过急,反倒浪费了机会。

    基于魏缭的构想,蒙武、王翦添砖加瓦,不久,一份完整的战略计划,便呈现在嬴政的面前。

    按照计划,秦军将分为南北两路,北方的大军,度过大河,沿狼孟,走晋阳,居高临下,威胁邯郸。待调动赵军之后,南方的大军,则沿大河,一直往前打,沿途不理会韩国的新政、魏国的大梁。

    韩魏两国的都城受到威胁,势必不敢救援赵国。楚国与秦国刚刚联姻,韩魏没有主动求援,楚国轻易不会北上。

    隔离赵国、楚国后,南北两军向邯郸方向移动,实现对邯郸的完全包围,再回头解决韩魏两国,清除后患,三晋之国可下。

    战略没有问题,但实施起来,却颇有难度。南北两军,需要默契,相互配合,极为考验两军的主将。秦国中枢,也需要展开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稳住齐楚两国。

    ******

    “举弩,放!”

    “骑矛!”

    咸阳近郊,上林苑的跑马场上,蒙恬率领麾下的秦军骑兵,继续展开了训练。

    “将军,又要打仗了吗?”

    蒙豹紧握着手里的骑矛,使劲挥舞了两下。回到咸阳之后,他的胯下,都长出赘肉了。

    “只管训练,打仗的事,哪里轮得到你来管!”蒙虎在一旁呵斥道。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即使没有战事,训练也不能落下!”

    蒙恬回想着魏缭的战略构想,想来,等秦国国内稳定之后,嬴政便会大举伐赵。南北两路,两边都不好打,赵国的骑兵不是吃素的,两国的骑士,少不得正式交锋。

    不知道留在南阳的李必、骆甲等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荆苏不在,蒙恬也显得消息很不灵通。打探消息的事,甘罗并不擅长,倒适合成为隐于幕后的幕僚。

    没有战事的日子,蒙恬就只管练兵。在工匠森的努力下,蒙恬手下的骑兵,都换上了马蹄铁。只是森沉浸于锋利铁剑的研究,仿佛着了迷。在他身上,蒙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古人的科学精神。

    平静的日子里,也会有惊愕的消息传来。半年之后,蒙恬得到了吕不韦自杀的消息。

    罢相之后,吕不韦回到封地,非但没有低调做人,反而在家接待诸侯国的使者。或许,吕不韦只是不甘彻底远离权力中心,或者说,这本来便是他大商人的性格。早在邯郸的时候,他便习惯了奢华热闹的生活。

    吕不韦门下的门客,不知轻重,竟然四处宣扬吕不韦的贤名,这就犯了嬴政的忌讳。想来想去,嬴政终于下定决心,索性将吕不韦迁到蜀地去。

    得知嬴政的命令,吕不韦彻底绝望了,蜀地那样的蛮荒之地,形同流放啊!吕不韦有他的高傲,选择了用一杯毒酒结束了生命。

    哎,吕不韦一生英明,他的门客却不懂事。

    吕不韦死后,他的门客,选择了高调的为吕不韦送葬,挑战了嬴政的权威。

    结果可想而知,嬴政再次驱逐吕不韦的门客,六国之人,尽数驱离。身为秦人的,迁离原籍。

    “哎,门客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啊!”

    得知吕不韦的结局,蒙恬唏嘘不已,又深深的悲哀于吕不韦门客的素质。身为高官,招揽门客,不是不可以,但却不能仅仅以学而优为准,最重要的还是得有政治头脑,否则,连死后都得因为门客受累······

第114章 匈奴寇边()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

    远远望去,塞外的草原上,秋草漫漫。微风吹过,荡起一片金黄色的波浪,贴着草地蜿蜒而去。

    上郡的长城沿线,戍守的士伍,站在长城的垛口上,居高临下,眺望着茫茫无际的河套平原,不由得有些痴了。

    没有到边关之前,听乡里人传说,长城之外,属于化外蛮夷之地,似乎寸草不生,环境恶劣,但常年驻守边关的士伍们,每年都能欣赏塞外的美好风景。如果没有匈奴人的话,这样的日子,其实也不怎么辛苦。

    戍守长城的士卒,以上郡本地的人为主,他们的家人、土地、财产,就在长城后面,由不得他们不重视长城的守卫。

    突然,一个眼尖的士卒,注意到远房的天际出现了一条黑线,明显不像是草原的风浪,隐隐约约还有马鸣嘶嘶。

    “匈奴人又来寇边啦!”

    随着士卒的喊叫声,烽火台上,一道滚滚狼烟,直冲天际。

    塞外的匈奴人,几乎每年都会来寇边,抢夺些人口和财物,用匈奴人的话说,叫做打秋风。赵国强盛的时候,赵国边境的云中、九原,威胁着匈奴人的侧翼,匈奴人尚不敢大举进犯。近些年来,赵国国力衰落,北部防线逐步收缩,匈奴人的压力大为减轻,寇边的次数越来越多。

    去年的时候,匈奴人向上郡进攻,有蒙武率领的主力军团为后援,匈奴人没有讨到便宜。可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匈奴人再次大举进攻。

    “报,匈奴寇边,边关危急!”

    上郡通往咸阳的官道之上,身后背着小旗的信使,策马飞奔,快如闪电,直向咸阳奔去。

    得到匈奴进犯的消息,秦国的行政系统高效的运转起来。丞相府的舍人四处奔走,不久,咸阳城的重要官员,纷纷急急忙忙的赶往咸阳宫。

    战国时代,各国做出重大决策,素有廷议的传统,集思广益,秦国也不例外。

    “匈奴人年年寇边,黔首、财货损失无数,即使有长城独挡,也无法完全挡住匈奴人。”嬴政将手里的战报一放,重重的拍在案桌之上,厉声说道,“边关战死了两个都尉,上郡郡守竟然不敢迎敌,任由匈奴人肆掠,真是丢了秦人的脸!”

    殿中的大臣们,一个个低垂着脑袋,不敢说话。嬴政清除了嫪毐、吕不韦后,权势逐渐稳固,身上的帝王之威也越来越浓厚。

    “众位爱卿,你们都说说,现在该如何应对?”嬴政心里痛恨无能的官员,这个上郡郡守,在他心里,已经上了黑名单。

    “这些匈奴人,太不像话了,竟然敢犯我大秦国威,臣以为,应当发大军征讨!”一个官员高声说道,发出了主张派的声音。

    “臣以为然。”

    “确实应该征讨这些胡人。”

    ······

    秦人尚武,秦国的官员,早年几乎都上过战场,不怕打仗。不像宋朝的官员,一听说打仗,个个都不知所措。

    秦国崛起的历史,伴随着与戎人征战的血泪史,秦国的地盘和人口,大部分都是通过征服戎人而得来的。秦国灭亡义渠后,与中原各国的战事越来越激烈,很久没有和胡人发生大规模的战事了。

    可关外的匈奴人,如讨厌的苍蝇,挥之不去,年年不请自来,秦国朝堂之上,早就有讨伐匈奴人的声音。

    “大王,匈奴人占据河南地,一入长城,一马平川,威胁都城咸阳,臣以为,应当攻伐匈奴,夺取河南地,解除匈奴人对国都的威胁!”昌平君熊启沉吟良久,站在了主战派的一边。

    熊启在秦国长大,但心里仍然惦记着楚国。如果秦国大举攻伐匈奴,或许,秦国就不会攻打楚国。熊启存着些许私心,只是没有明显表现出来。

    “左丞相的意见呢?”年轻的嬴政,一时有些冲动,不过,新任的左丞相还没有说话,嬴政转过头看,目光望向了隗林。

    “大王,臣不知兵,还是问问国尉的意见如何?!”主战派气势汹汹,雄性荷尔蒙激发,隗林这个时候表示不同意见,只会被认为是懦夫。索性,他把皮球踢给了魏缭。

    魏缭没有从军经历,突然成为国尉,有人心里肯定不服。秦国的国尉,常由秦军的知名将领担任,比如曾经的白起,可这个魏缭,却是突然从地里冒了出来。

    嬴政有意让魏缭在群臣面前露脸,没有责怪隗林的滑头行为。

    “臣缭敢问大王,接下来,秦国是以攻取六国为重,还是以攻打匈奴人为重?”

    “当然是以攻取六国为重!”嬴政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既然以攻取六国为重,就不可与匈奴开战,两线作战,是国家的大忌。”魏国失去上郡之后,与匈奴人没有联系,魏缭没有同胞受到侵害的那种切肤之感,只是同军事的角度,就事论事。

    “不可与匈奴开战,那就任由匈奴人掳掠我秦国子民吗?”昌平君熊启反驳道。

    “不与匈奴人开战,并不代表消极对待,而是完善长城沿线的防御,以守势为主,等中原安定之后,再发大军攻打匈奴,收回河南地!”魏缭平静的说道。

    战,还是守?

    秦国的大臣们,明显分成了两派。

    两线作战,或者多线作战,极为损耗国力,得不偿失。秦国再强,还没有到一边进行统一战争,一边与北方的胡人作战。

    “小不忍则乱大谋,寡人也很心痛边关的损失,但现在攻打匈奴的时机,尚未成熟。”嬴政终究战胜了自己的情感,肯定了魏缭的意见。

    魏缭的表现,让嬴政很满意。魏缭的谋划,冷静透彻,全力维护秦国的整体战略利益,这让嬴政对魏缭的信任,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既然对匈奴采取守势,就需要稳定长城的防务,众位爱卿想想,哪位将军适合去与匈奴周旋?”

    魏缭斩断六国之脊的战略计划,需要两位老成持重的将领去实施。蒙武、王翦肯定走不开,朝臣们的目光,就落到了王贲和蒙恬的头上。

    因着嬴政的信任,蒙恬得以参加廷议,而王贲,颇有将才,性格直接,嬴政与他反而聊得来。

    “臣······”

    王贲想要开口推辞,秦军南北两路,包围战国的计划,王翦也是知道的,他可不想去和匈奴人捉迷藏。

    原来北地郡的义渠人,学会了农耕生活,秦军攻打过去,义渠人跑不掉。可匈奴人不一样,来去如风,与匈奴人作战,按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很难获得军功。秦军将领,一听说前去与匈奴人大战,心里可是一万个不乐意。

    “臣以为蒙恬将军甚为合适。”

    王贲尚未将口里的理由说出来,李斯却突然开口,举荐蒙恬。

第115章 前往上郡() 
“蒙将军,你此次前往上郡,意在稳定匈奴,将其驱逐出境即可,万不可冲动行事,引发大规模战事。”

    临行之前,魏缭将蒙恬叫道国尉府,再三叮嘱。

    “我晓得轻重,不会耽误大王向东用兵的计划。”

    蒙恬领了兵符,心已飞到了上郡之地。其他将军不愿意去对付匈奴人,蒙恬心里却不怎么介意,与华夏内部的混战相比,攻打匈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