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108部分

大明天启-第108部分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近卫军完成占领后,晓谕周边各藩国,鹿儿岛乃大明国土,神圣不可侵犯。但有逾界者,即诛灭之。有萨摩藩的样子在前面,至少短期内不会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近卫军参谋部及第二师回到了觉华岛,日本只留下独立旅和颜思齐的部队。平户和一岐岛本来已经被颜思齐占领,现在就只剩下对马岛和虾夷岛了。

    而张千方带着福船来到对马岛,岛上的海盗见到福船后就决定投降。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而张千方也很欢迎这个决定,因为水军正好需要增加人手,如果能够不杀人,还是不杀人的好。

    海盗收编以后,张千方命令他们继续守在对马岛,开垦荒地,捕鱼,并给他们留下了三个月的口粮,明确地告诉他们,不准明军以外的人上岛。沿途的船只只要不是大明的,都可以抢。当然,能抢到的只可能是朝鲜船,其它的船是不从这里经过的。

    天气已经很冷了,这时候从大陆移民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等到明年开春之后才会开始移民。而虾夷岛也要等到明年天气转暖后才会前去宣示主权,今年看样子只能窝在家里猫冬了。

    过年前,皇帝的圣旨到了,将占领的原日本领土命名为新州府,任命马士英为知府,管辖范围除了萨摩藩和大隅藩南部外,还包括平户,一岐,对马三岛以及还没有占领的虾夷岛,而原来的济州也被划到新州府辖下。

    这是第一个远在海外的府,它不属于哪一个布政司,而是由朝廷直管。也就是说,马士英其实相当于一省巡抚了,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也让更多人明白,当今皇上看重的是干实事的人,只在朝廷上吹毛求疵已经不吃香了。

    而在过年前,内阁阁员韩爌终于请辞了。要说他年纪也不是很大,至少比方从哲和叶向高要小得多。但明摆着皇帝不喜欢他,不信任他,有什么事也都避开他,无论是他自己还是朝中大臣,都看在眼里,心里明白。他再不请辞,只怕大家都会鄙视他了。

    朱由校接到他的辞呈后,假意不许。而韩爌再三上表,于是朱由校只好勉为其难地准了,加封他为太子少保,由锦衣卫送他归乡。

第222章 扬州地震() 
这时内阁就只有方从哲,叶向高,孙承宗三人了,众臣请皇上增加内阁名额,朱由校让大家廷推,然后选了徐光启入阁,而且其吏部尚书一职依旧兼任。

    这在大明朝是一件新鲜事,一般来说,内阁中人的尚书只是一个荣衔,是为了提高阁臣地位的,但现在徐光启是既为阁臣,也是吏部尚书,这还没有出现过。

    徐光启上奏请辞去吏部尚书,被朱由校拒绝。徐光启再上奏,朱由校说道:“朕心独断,不准大臣再提此事。”

    徐光启只好作罢,而在旁边等着机会的大臣们也只好失望作罢。朱由校之所以不让徐光启辞去吏部尚书,是因为在刚刚过去的天启三年京察中,徐光启的表现让他极其满意,所有的在京官员,都根据其完成任务的情况予以评价,而没有考虑过其党派归属。

    这是对张居正的考成法的一次修改后的运用,效果极佳。只会动嘴的官员被贬官甚至削职为民,而办实事的官员被嘉奖甚至升职,让官员们明白了皇帝对官员行为的喜恶,在很大程度上使官员开始注重办实事而不是只会动口了。

    就在这时,腊月二十二日,南直隶的应天、苏州、松江、凤阳、泗州、淮安、扬州、滁州等六府二州俱地震,扬州府尤甚。扬州倒塌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应天墙垣摇动,屋脊梁柱俱各有声,城垣墙垛倒塌,高淳地震有声,屋宇倾、水泛溢,句容瓦坠屋覆。常州、镇江、扬州,声如巨雷,摇倒民房无数,压死多命。淮安府湖水翻房宇动。泰州墙垣摇动,江河皆啸。常熟墙屋俱摇,行者皆仆。东刹浮图亦摇倒其顶,城内外地面多裂。崇教兴国寺,塔顶斜倾。吴江、震泽、嘉定、江都、通州、泰兴,吴淞所,常州府宜兴,俱震声如雷。松江府华亭、上海、南汇守御所、以沙堡、无锡、靖江,俱屋宇摇动,武进坏屋湖水皆飞。应天府、上元、江宁、六合、吴县、江阴、丹阳、金坛、丹徒、溧阳及江西,同日皆震。

    急报于二十三日晚传到京师,朱由校紧急召集大臣,商量赈灾事宜。方从哲出列道:“此次大灾,虽然声势颇大,但伤人有限。但震后救灾之事,非常重要。天寒地冻,灾民缺衣少食,如果处理不当,只怕会饿殍遍野。”

    朱由校点了点头道:“为今之计,当命一公正大臣,替朕巡视灾区,救民于饥寒,众卿认为谁可担此重任?”

    叶向高上前道:“兵科都给事中杨涟,一向清廉自律,且嫉恶如仇,可当此任。”

    朱由校看向杨涟道:“不知杨卿可愿为朕分忧?”

    杨涟出列跪拜道:“臣愿往。”

    朱由校道:“着任杨涟为钦差,前往南直隶主持救灾事宜,并命东厂与锦衣卫及廉政公署协助,赐你尚方剑,三品以下官员可以先斩后奏。”

    叶向高连忙道:“陛下,可否定为四品以下?”

    朱由校摇摇头道:“南直隶官多职高,四品以下连个知府都管不了,定为三品及以下都可先斩后奏。”

    杨涟连连叩头:“臣谢过陛下信任,臣在此发誓,不让南直隶死一个不应死之人,以报陛下厚恩。”

    朱由校笑道:“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徐光启上前道:“陛下,受灾之民,可否向台湾等地移去一部分,以缓解当地就食压力?”

    朱由校想了想道:“故土难离,只怕他们不愿意远走海外。”

    徐光启道:“人心有不同,如果有人愿意,那其实是一件好事。”

    朱由校点点头,对杨涟说道:“杨卿,你可让当地收集愿意移民台湾的赤贫之民,必须是自愿的,然后从扬州运到台湾,给其三月之粮,并照原移民之策安置。”

    杨涟自然无有不允。他出了皇宫,早有东厂掌班刘思雨带三十名番子,锦衣卫指挥佥事许显纯带五十名手下,廉政公署副署长刘静文带二十名调查员等候在外。而且车马齐备。

    杨涟笑道:“陛下爱民之心如此紧迫,我们又岂能耽搁时间,大家就直接走吧。”说罢叫过在外面等候的家人,让他回家里报个信,便径直去了。

    众人连夜从水路而走,两天后终于来到了扬州城。众人都累得气喘吁吁,许显纯看着狼狈不堪却依旧坚持下来的杨涟和刘静文,不由得感叹,现在的文官和武官比起狠来,也是不遑多让呀。

    杨涟直接来到扬州府衙,门子前来阻拦,被许显纯一耳光扇开。众人进到衙内,却见大堂上空无一人。许显纯直接敲响了登闻鼓,一会儿,一个大腹便便的官员从后堂摇了出来,大骂道:“哪个不长眼的在乱敲鼓。”

    这时衙役也赶了进来,门子指着许显纯道:“老爷,是这个蛮子在敲鼓,还打伤了在下,请老爷将他抓进大牢。”

    那官员看到许显纯的飞鱼服,唬了一跳,急忙上前作揖道:“不知锦衣卫的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请入内就座。”

    许显纯没有理他,杨涟却上前道:“不知明府在忙些什么?大堂中竟然空无一人。”

    那官员道:“本官偶有小恙,适才在后堂小息。不知您是?”

    许显纯喝道:“见到钦差大人,还不下跪。”

    那官员听到钦差两字,立时跪倒在地道:“下官扬州知府李士余恭请圣安。”

    杨涟道:“圣躬安,起来吧。”

    李士余爬了起来道:“请钦差大人入内,下官好奉茶。”

    杨涟摇摇头道:“不用了。不知扬州府伤亡人数几何,救灾之物发放情况如何?”

    李士余道:“扬州城墙倒塌,压死民众多人,现在灾民已经被安置妥当。”

    杨涟说道:“带我去看一看情况。”

    李士余道:“钦差大人,天寒地冻的,不如让人来报告情况,以免冻伤了大人。”

    杨涟怒道:“出去一下就会冻伤,那些房屋倒塌的灾民岂不是早就冻死了。本钦差出去看,就不劳烦知府大人了。”

第223章 杨涟也会杀人() 
李士余连忙摆手道:“下官只是关心钦差大人的贵体,下官这就带大人前去视察。”

    李士余让人把他的轿子抬出,请杨涟坐上去。杨涟烦闷地一挥手道:“走路。”

    李士余只好当先领着杨涟走了出去。出了衙门向右,先来到了养济院。

    养济院是用来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现在里面挤满了人,吵吵嚷嚷的很是热闹。李士余让衙役上前总算清理出一条路来,杨涟进到里面,只要到处都是草上面堆着铺盖,有些人冻得瑟瑟发抖,衣衫单薄地在铺盖下取暖。

    杨涟问道:“府尊大人,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分发棉衣?还穿着单衣。”

    李士余满头大汗道:“下官早已吩咐下去了,也许是下属还没有发完,请钦差大人容下官去查一查。”

    杨涟摇摇头:“何必劳烦府尊呢,还是让许佥事去问一问吧。我们继续去其它地方看看。”

    李士余无法,只好带领一行人前往惠民药局,只见药局内有大量的病患,很多人在痛苦地呻吟,而杨涟询问了一下里面的医生,医生说药物缺乏,医生也太少,根本没办法救治所有的伤员。

    杨涟问李士余道:“朝廷不是已经拔下专门的救灾款项了吗?为什么惠民药局会缺少药物。”

    李士余道:“没有呀,朝廷要我们自救,并没有拔下救灾款项呀,下官不知道有这回事呀。”

    杨涟对刘思雨道:“这事要麻烦掌班了。”

    刘思雨点头道:“钦差大人放心,小的会查个明明白白的。”

    在这个历史上,魏忠贤并没有集合与东林党不和的大臣,形成所谓的阉党,专门只管理内廷之事,所以杨涟并没有把魏忠贤当成大明朝的一大害。虽然他以前一直不喜欢内监,但现在渐渐地也觉得这些人其实也并不可恨,反而有些可怜。

    一行人继续前往城墙倒塌的地方,只见一些流民面带菜色,失魂落魄地游荡在城墙根处,几个窝棚杂乱地搭建在各处。

    杨涟满脸怒色地问道:“李府尊,这就是你们的救灾措施吗?”

    李士余吓得跪倒在地:“钦差大人,下官已经吩咐下去了,一定是下面的人没有按吩咐做事,请容下官唤他们前去问询。”

    杨涟乜了他一眼道:“那就在这里问吧。”

    李士余硬着头皮叫来了衙役班头问道:“不是说要给灾民搭好临时住处的吗?怎么只有这么几个窝棚。”

    班头瞄了杨涟一眼,不敢作声。许显纯手下一个千户上前就是一脚,将班头踢倒在地,绣春刀抽了出来,比在他的脖子上道:“你胆子不小,上官问你竟然敢不回答。”

    班头吓得大叫:“大人只发得一百块钱,能搭几个窝棚?小的可是一块钱都没有贪呀。”说罢连连叩头。

    杨涟看向李士余说道:“偌大的地方,一百块钱可真是大手笔呀?我记得圣旨可不是这么说的!”

    李士余立即跪下道:“钦差大人,下官有错,请大人责罚。”

    杨涟冷笑道:“有错?呵呵,你真会说话,且起来吧,等会就知道你到底是有罪还是有错了。”

    不一会儿,许显纯的手下送来消息,防寒衣在一天前已经发放完毕,他们查的范围内,共发了棉衣一百五十件,占灾民总数的一成不到。

    刘思雨也很快回报,朝廷发放的救灾款项中,扬州共计有医药银三千块,棉衣银五千块,灾民生活银共计两万五千块。均已经由布政司(省)发放到了扬州府。

    李士余亡魂大冒,跪倒在地叫道:“钦差大人,并没有这么多,布政司一共才发了一万八千块钱,请钦差大人明查。”

    杨涟冷笑道:“一万八千块,也够你买药了吧,也可以多发点棉衣了吧,你用了一千八百块吗?”

    李士余低头不语,杨涟道:“将此贼绑了,请出尚方剑斩之。”

    李士余大叫:“我是四品官,你不能斩我。”

    杨涟笑道:“哦,原来你是四品官呀,真是不好意思,我这剑可以斩正三品,你除非是二品官,不然都难逃此剑。”

    李士余面如死灰,连喊冤都懒得喊了。锦衣卫上前将他一脚踢翻,拿了他的乌纱,剥掉官服,一刀将他的头砍掉在地上。

    同行的扬州府官员有些吓得屎尿齐下。杨涟道:“刘同知,你暂代知府职,将赈济灾民之事管理起来,本钦差还要巡视各地,半月之后,我再回扬州,如果再有我不满意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