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124部分

大明天启-第124部分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承恩回道:“圣上,虽然可能会多花一些时间,但应该可以查出袁崇焕的不法之事,就象圣上说过的,没有利益的事,是不会有人去做的。袁崇焕行此等事,一定有他的利益所在。”

    朱由校笑道:“你的拍马技术就比厂臣要柔和一些,厂臣呀,后生可畏,要多学学呀。”

    魏忠贤惭愧地低头说道:“圣上,奴婢吃亏就在于读书太少,这辈子是不行了,我会让良卿多学些东西,再为圣上效力的。”

    朱由校不由气结,这家伙竟然把拍马当成好事了。不过转念一想,其实自己对于拍马这事并不反感呀,甚至有时还会有些小窃喜。这说明,自己已经被封建思想侵蚀了?不再是一个纯洁的社会主义青年了?这怎么行呢?下次要去和徐光启请教一下,听一听科学家是如何理解这种事的。

    因为清查是一件需要时间的事,所以魏忠贤紧急传令,将在京师中的吴孟明召来。吴孟明已经从日本回来了,叙功升为锦衣卫同知,他心思细腻而且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正适合干这种事情。

    一天后,吴孟明已经带人赶来,累得象死狗一样。朱由校安慰了他几句,王承恩就将资料与他进行了交接,然后再继续皇帝的出巡。

    因为皇帝准备先巡查宣府,然后再去迁安看一看,时间较为紧迫,所以后面的路上就不再分批前进,魏忠贤让人打着两面钦差的旗子,大家一起快速赶往宣府镇。

    两天以后,终于赶到了宣府镇治所。李邦华已经在这里视查了几天,他赶来向皇帝汇报了视查情况,总的来说宣府镇的防务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蒙古人这一段时间很安静,专心和大明做生意。他们用根本没有用的羊毛换回了大量的物品,让蒙古人感叹这幸福来得太过突然,大明的钱真是太好赚了,哪里还有和大明打仗的想法呢。

    当然,边军的情况也还不错,因为是边城,所以各项操练都还能正常进行,不象内地卫所那么懈怠。朱由校想亲自去羊房堡或者张家口堡去看看,被李邦华,魏忠贤,王承恩联手打消了主意。

第256章 烟草() 
李邦华不客气地说道:“陛下欲效英宗北狩乎?”

    魏忠贤道:“圣上,宣府离土木堡已经有一百多里地了。”

    王承恩则跪倒道:“圣上,奴婢虽姓王,亦不敢学王振。”

    看来土木堡之变是明人心中永远的痛,朱由校知道说服不了这几个人,只好道:“那行,李卿继续在此巡查,朕先去迁安一行。”

    李邦华本已经做好迎接皇帝雷霆之怒的准备,却不想皇帝竟如此好说话,而魏忠贤与王承恩虽是内臣,却也知道事情轻重缓急,不由暗想道:“邹师,只怕您老所认为的情况也未必正确呀。”

    李邦华受业于邹元标,是正宗的东林党人。邹元标被朱由校派去做陕西巡访使,几年不得回京师,李邦华是颇有微词的。而邹元标与他通信,总说皇上刚愎自用,打击东林党人。而魏忠贤等人媚上曲从,深为大明之前途担忧,他也深以为然。

    但是大明先是将日本萨摩藩教训了一顿,占领了日本大片领土,恢复了琉球之藩属。然后于辽东将努尔哈赤逼得处处受窘,将建奴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都捉到了京师,已经让李邦华对邹元标的话有了一些怀疑。

    而后皇帝又启用他这个典型的东林党人为钦差,委以巡查边城重任。今日之事,更是能虚心听谏,而魏忠贤等人也不是一味曲从,而是据理力争,直接点出土木堡和王振,根本不怕触怒皇帝,这样的作为,很多东林党人也做不到呀。

    他跪倒在地道:“微臣谢过陛下。请陛下放心,微臣一定会兢兢业业地巡查各地,将真实情况汇报过陛下。”

    朱由校叹了口气道:“厂臣,你快些去安排,朕的日程很紧。”

    魏忠贤和手下人商量后回报道:“圣上,如果要快,最好是走水路,从宣府直接放船可到延庆,然后入榆河,再到潮河,入柳河即可进入滦河,可以直接到迁安。不过中间还有大约二十里地要走陆路转河。”

    朱由校道:“走水路好,奶妈和贵妃经不起长途颠簸,而且速度会快些,那就去安排吧,今天晚上动身。”

    魏忠贤吓了一跳:“圣上不可,这河虽然是通航运的,但晚上行船不能看路,还是明日趁早赶路吧。”

    王承恩也说道:“圣上,宣府镇有许多特色食物,奉圣夫人上次就说过要在这好好尝一尝的,还是今日享用后明日再走吧。”

    朱由校问道:“我们出来多长时间了。”

    魏忠贤道:“圣上,我们不过出来八日,还有二十多天呢,奴婢问过,从此地放船,到迁安不过三日时间,来得及的。”

    朱由校点了点头道:“那好,今天就去宣府镇上逛逛吧,看到底有些什么美食。”

    李邦华道:“陛下,微臣先来宣府,倒是熟悉一些店铺,不如就让微臣来带路?”

    朱由校看了看宣府治所的指挥使,点了点头道:“那就由李卿带我们去看看吧。”

    一行人带着十多个侍卫,微服出了治所。宣府虽然名为军镇,但因为并没有紧靠边境,所以倒象个繁华的大集市。不论是内地的物资,还是塞外的出产,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李邦华先带着他们来到一个大酒楼,吩咐过小二后,他小声说道:“少爷,这里的口味极好,是地道的蒙古风味,就是担心奶妈他们不喜欢吃。”

    客氏笑道:“有劳李先生担心,寒家之女,能有吃的就不错了,没有那么挑剔的。”

    段英也笑笑没有说话。朱由校一直很羡慕大口吃肉的蒙古风格,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现在到了宣府,当然要试一试。

    这时朱由校被旁边一个老头子吸引住了,不是老头的人,而是他竟然在抽水烟。

    朱由校虽然前世是个中学生,但也偶尔会抽烟。看到水烟,喉咙竟然有些痒了。他咳嗽了一声,大家都看了过来。他朝魏忠贤眨了眨眼,然后看向那个老头子。

    魏忠贤有些茫然道:“那个是在抽水烟?”

    朱由校奇道:“你知道水烟?”

    魏忠贤道:“也是近年来才从广东传入的,上次有番子说南方有些人种植了贩卖,所以算是知道了。”

    朱由校道:“去借点或者买点来,我想试下。”

    客氏道:“哥儿,那东西没问题吗?看着有火的样子,会不会对身体不好呀。”

    朱由校笑道:“奶妈放心,这个我倒是知道一些,没有问题的。”

    魏忠贤来到老人桌前,和他聊了一会,老人将水烟袋送到他手上。魏忠贤连忙推辞,只接受了一些切好的烟丝,道谢后回到自己桌边。

    朱由校看到烟丝,喉咙更痒,一时却没有办法去抽,急得团团转,这时看到王承恩正在看报纸清样,他大喜道:“撕一条纸来给我。”

    王承恩不知道如何撕,就将整个清样递了过来。朱由校小心地撕了一条三指宽的纸条下来,然后笨拙地将烟丝装入其中,小心地卷好,叼在了嘴上。

    魏忠贤连忙将火媒子吹燃,朱由校凑了上去,狠狠地吸了一口,被呛得连声咳嗽。

    段英连忙来捶他的背,朱由校伸手制止了她,又抽了一口,咳嗽停止了。他看着这燃烧着的纸烟,不由得想起了当年和哥哥一起在乡下老家跟着爷爷学着卷烟学着吸烟的情景,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客氏忙道:“哥儿,不好吃就不要吃了。”

    朱由校摇了摇头道:“不是的,很好吃,只是想起了一些事罢了。”心里却想道,自己穿越过来的只是灵魂,而竟然一样会有烟瘾,由此看来,烟瘾这事其实主要是精神上的事而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事。

    他又抽了两口烟,然后对魏忠贤道:“找到种子,改良以后大量栽培,这是一条发财的好路子,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魏忠贤点头称诺,朱由校却又想起了火柴,原理自己是知道的,至少比火媒要方便得多,回去后让研究院去实验一下,造出来不但可以代替火石火媒,而且和香烟搭配出售,绝对是可以大赚的。

第257章 黑峪() 
这时小二已经流水价地将吃食端了上来,果然是蒙古风味,只见有手撕羊膀、羊肚火锅、羊脚火锅、爆炒羊肝、干锅羊排、软里脊、烧羊鞭、天麻炖羊脑、羊丸大补汤,羊身上的东西都拿来了。

    晦明一个人坐在门口的一个小桌上吃他的素斋,而这么多的菜显然五六个人是吃不完的,朱由校看了看站在门边的侍卫道:“另开一张桌子,将这些菜一样少取一点我们吃,其它的都拿去给他们吃吧。”

    李邦华道:“少爷一家人吃吧,我去安排他们吃。”说罢让小二安置好侍卫的饮食,朱由校和客氏及段英留在原来的桌子上,魏忠贤要站起来侍候,朱由校道:“一起坐吧,承恩和朝钦也坐下,好好吃一顿饭。”

    这时小二端来酒水道:“客官,这是地道的烧酒,本来是卖与蒙古人的,味道极冲,请客官慢用。”

    朱由校摇摇头道:“给另一桌吧,我们这里不用烧酒,可有米酒,女眷可以喝一点。”

    小二将酒端到侍卫一桌,李邦华眼睛一瞪,大家都不敢动酒。而客氏和段英喝着甜甜的米酒,吃着羊肉,大赞着此地风味,与京城果然大不相同。

    酒未足饭已饱,大家或心满意足或意犹未尽地从酒楼出来。李邦华便欲带朱由校去住所,朱由校说道:“走一走吧,看一下边塞风情,对我来说是很难得的。”

    李邦华看向魏忠贤,魏忠贤犹豫一下道:“护卫带得足,安全方面没有问题。圣上难得出来一次,那就逛一下如何?”

    李邦华没有办法,只好跟着一起逛街。这里的商业很发达,但其实并没有多少蒙古货,最多不过是皮马靴马鞭之类的小玩意,数量多的是要销往蒙古的些日用品之类的,朱由校叹道:“贸易顺差太大,也不是好事呀。”

    他的话别人都没有听懂,在一个商行里,段英兴致勃勃地选购了一双马靴,一条马鞭,朱由校又让买了一个看起来很不错的马鞍,说道:“路上有时间就让你骑马。”把个段英喜得合不拢嘴。

    这时旁边一个蒙古汉子和店家吵了起来,侍卫立即冲上,将那个蒙古人按倒在地。蒙古汉子叫嚷道:“你们这样欺骗我们,我们要去告诉你们的皇帝。”

    李邦华上前道:“他如何欺骗你了,你且说来听听。”

    那汉子道:“我两头牛,五只羊,只换了两个铁锅,一匹棉布,我要他送个瓦罐他都不干。”

    李邦华看向店老板,店老板不慌不忙地说道:“这位贵客,按照我们的市价,一头牛是两块钱,五只羊是一块钱,一共三块钱,而两个铁锅是一块加两百铜币,一匹布是两块钱,本来我就少收了他两百铜币,他还想要个瓦罐,那怎么行呢?”

    李邦华对蒙古人道:“你听明白了吗?他本来就已经让利给你了,你还吵什么吵?”

    那蒙古汉子道:“我不会算账,但我知道两头牛五只羊不可能只值这么多东西,我要告诉我们的大汗,说你们专门欺骗我们。”

    李邦华喝道:“你既然账都不会算,又为何说别人欺骗你呢?我让店家送你一个瓦罐,你拿走就不要再吵了,如何?”

    那人听说可以得到瓦罐,立刻答应下来,那店家取了一个小瓦罐给他,他欢天喜地地走了。

    朱由校看完了整个过程,问道:“两头牛五只羊只换这么一点东西,我也觉得不对头呀。”

    李邦华回道:“这不是店家欺他,价格就是这样定的虽然说店家赚了大钱,但这是合理合法的,要怪只能怪制定价格的是汉人而不是蒙古人,牛羊对于我们不是必需,而布帛铁器对于蒙古人则是必需品。”

    朱由校点了点头,他来的那个时代,中国常常就象这个蒙古人遇到的情况一样,自己的东西卖不出价来,而自己需要的东西别人都喊高价,这样当然会吃亏。他希望在这个世界里,能定价的永远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就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目标。

    出子店铺,朱由校道:“以后的交换也要制定出一个章程出来,不能太亏着蒙古人,这样可以缓和一下和他们的矛盾。”

    李邦华点头道:“陛下说的是,蒙古人也是没有办法,明知会受到欺侮还是不得不交换,虽然我们赚了一些钱,但会使蒙古人更恨明人,如果有章可循,可以让蒙古人不那么恨我们。”

    朱由校道:“这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