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128部分

大明天启-第128部分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晦明听皇帝说佛教还是有一定的用处的,虽然心里有些不痛快,但只要皇帝不灭佛,那就没什么问题,这么一想,也就释然了。

    朱由校心里则想着要如何消灭这五鬼。想发布一个圣旨,然后就解决掉所有问题,那是朱由校穿越以前的想法,现在他当然知道没那么简单。而这五鬼,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不付出大量的精力,不经过长期的时间,想要战胜他们消灭他们,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五鬼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消灭的就是贫穷了。而朱由校现在还只想到农业合作社和工业化两条路子。农业合作社倒是不难,但工业化问题就大了,凭朱由校的高中知识,内燃机和电动机他都知道原理呀,但他造不出来呀,退一步说,他会造也不行呀,因为没有他所需要的金属呀,电力呀,汽油呀。

    所以工业化是个各行业同时进步的过程,超前的原理确实有指导作用,很重要,但也就仅限于很重要,要一步步慢慢来,先把蒸汽机弄出来,然后小型化,然后造内燃机,这样才有可能。想到这里,朱由校突然对外出巡查失去了兴趣。应该了解的都已经了解了,现在只想要快些回京城,看着自己撒下的种子一颗颗发芽,自己还可以帮这些幼芽松松土,施施肥,捉捉虫,让它们忙长成参天大树。

    他对魏忠贤道:“厂臣,朕想快些回京,你按最快的路线走。”

    魏忠贤惊讶地问道:“迁安铁厂不看了吗?”

    朱由校摇摇头:“不去了,回京师了去兵器局铁厂看也是一样的,朕要忙的事太多,回到京城才能安下心来。”

    魏忠贤自然是大喜,他本来也不大赞同皇帝出来搞什么微服私访,主要是怕出事。他找来同行的东厂番子,仔细问过后回来说道:“圣上,要想快,走水路最快,从滦河直入海,再从大沽入卫河,再从漷河就可以到张家湾,经玉河再到京城。”

    朱由校道:“那就这样吧,朕急着呢。”

    客氏道:“哥儿,既然出来了,急也是急不好的。魏公公,你要注意,最重要的是皇上的安全,一定要先把沿途都打探好,然后再走,多从各地官府要船,要最好最大最坚固的船。宁肯慢一点,也不能出什么漏子。”

    朱由校道:“奶妈,本来说是陪您出来玩玩散散心的,结果却又这么快就回去了,让您没有尽兴呀。”

    客氏笑道:“妾身一辈子没有出过这么远的门,车也坐了,船也坐了,各处的风景都看了,还有什么不尽兴的。其实说起来,妾身更愿意在京城不出一步,这样哥儿也就不会在外面受苦了。”

    朱由校摇了摇头道:“外面以后我还是会来的,只是现在心里忧虑着许多问题,总要把这些事都解决得差不多了才能松下这口气。奶妈,下次蒸汽火车建成了,我再陪您坐火车,到时从这里到京城,不要一天就可以到了。”

    客氏笑道:“这可是几百里路呢,妾身如果和段妃一样骑得马,倒是一天可到,坐车一天可到不了,不要说是火车,就是水车也不行呀。”

    朱由校笑了:“那好,等建成了奶妈就知道了。不出三年,一定可以建成的。一天可就不只到这里了,可以直达山海关了。”

    客氏也笑笑不再说话,只要皇帝心情好了,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就是说一天到南京,那也没有问题。

    魏忠贤派出锦衣卫打前站,很快从迁安县城调集了几艘船,当然用的是东厂的名义。众人上了船,沿着滦河而下。

    从迁安到卢龙,然后到滦州。这一路上,众人看到两岸的景象,比之延庆那一路要好一些,至少房屋没有那么破败。

    滦河下游是葫芦河,在入海口,锦衣卫已经准备好了海船,放船向西,晚上来到一处海湾,船的左边是一座岛,右边是陆地。魏忠贤说,这就是曹妃殿岛。

    段英听说是曹妃殿岛,就要求要去看看。反正出于安全考虑,晚上不会行船,于是魏忠贤就命令在岛上住宿。

    吃过晚饭后,朱由校一行去看曹妃殿。段英在塑像面前叩了几个头。朱由校问道:“这个是谁?”

    段英道:“这个就是曹妃。相传在唐朝时,唐太宗东征路过此岛,因躲避风浪邂逅当地渔女曹娴儿,两情相悦。后来,这名侠骨柔情的渔女为治疗唐太宗眼疾勇闯险滩,捕捉海鳗,不幸身中蜇毒,不治而亡。唐太宗感其一片痴情,追封为妃,并颁旨在岛上建庙塑像,赐名曹妃殿。”

    朱由校笑道:“她只是追封为妃,英儿你可是正宗的皇贵妃哟。”

    段英肃容道:“曹妃为唐太宗能献出生命,臣妾为了皇上也是一样的。”

    朱由校拥住她道:“我知道英儿对我好。我为了英儿也可以献出生命。”

    段英捂住他的嘴道:“皇上身系天下,不可再出如此之语。我们三姐妹能得皇上宠爱,已经觉得是上天垂怜了。只愿皇上龙体安康,大明丰饶富足,天下子民能免受饥馑之苦,那妾身就心满意足了。”

    朱由校举手道:“朕今日在曹妃像前发誓,朕必让大明子民,都活得有尊严,朕必让蛮夷之辈都灰飞烟灭,朕必让中华之疆土,遍布这整个地球,朕必让这天下,永远都是我中华的天下。愿列祖列宗保佑,愿中华民族的英灵保佑,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

    第二卷完!

第265章 心脏与手足() 
朱由校终于回到了京城。大臣们都喜出望外,本来说好的一个月的微服私访,大家都生怕皇帝会超过一个月。不想朱由校只出去了二十二天就回来了。

    而朱由校在晚上安抚了张嫣和王婉的怨气后,第二天腰酸背痛,就被客氏叫了起来,因为今天要召开大朝会。

    群臣请安毕,各自安座。首先出列的是骆思恭,本来按原来的规矩,锦衣卫是不在朝堂上回禀事情的,但朱由校认为锦衣卫办的事可以公之天下的,就可以在朝堂上回禀。

    骆思恭道:“陛下,延庆卫不法事已经查毕,共计有李承思,袁崇焕,刘思存等人犯有包揽诉讼,强迫军户代耕,多收军户所得,扣留军饷,逼死人命,强娶民女诸罪,请陛下圣裁。”

    朱由校不高兴地说道:“这么多人都犯了这些罪吗?一个个人的罪名理清楚,将它交给大理寺。”

    可怜骆思恭以前根本就没有在朝堂上干过这种事,一时被训斥得呆住了。这时大理寺卿上来解了他的尴尬。大理寺卿问道:“陛下,真的把这个案子交给大理寺处理吗?”他声音颤抖,显然颇为激动。

    朱由校知道锦衣卫平日就能自己办案,根本就不把大理寺放在眼里,只服东厂一家。所以大理寺卿听说把锦衣卫办的案子交到大理寺来,自然极为高兴。

    朱由校点点头道:“锦衣卫将案件移交到大理寺后,你们根据各人所犯罪行按律定罪。不过此事性质极为恶劣,可不可以用重刑来惩戒后人?”

    大理寺卿有些犹豫,听皇帝的意思,显然是想要加重他们的罪,如果自己说不可以,那显然皇帝会不高兴。他想了想,牙一咬回道:“臣以为,只能以罪行来定刑罚,不可加重或者减轻。”

    朱由校不由得看了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一眼,大理寺卿叫做吴仁度,朱由校问道:“吴卿,为何不可?”

    吴仁度回道:“陛下,如果因其性质恶劣所以加其罪,因其性质不恶就减其刑,则大明法律再无严肃可言,臣以为,除非法律规定某些罪行要重罚,不然不能因为陛下一句话就加重其罪。”

    朱由校不由得想起了后世的一句话:法律应该是刚性的。看来是自己太随意了,他点了点头道:“吴卿之言有理,那就按律条判吧。另外赐吴卿彩币五,以嘉奖其敢言善言。”

    吴仁度其实已经做好了被训斥甚至被赶出朝堂的准备,不想皇帝不断没有怪罪他,反而还嘉奖他。他感动莫名,跪下来说道:“陛下,老臣出言无状,顶撞君父,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笑道:“吴卿请起,有道理的话,不叫顶撞。这事是朕想岔了,吴卿所说,才是律法的真谛。律法的严肃性,就在于它的不可通融,随便加重或者减轻刑罚,确实是不妥当的。”

    吴仁度叩了一个头道:“吾皇万岁万万岁!”其他大臣也不得不一起叩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校道:“众卿平身。可还有在奏事的大臣?”

    书记官上前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群臣便欲退去,朱由校急道:“朕还有事要说,众卿先且安座。”群臣这才坐回自己的椅子或者蒲团上。

    书记官满头大汗,跪倒在地道:“臣假传圣旨,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摇头道:“以往朕说这句话后,你都是接的这句,这不能怪你,是朕刚才问错了,你起来吧。”

    书记官这才又叩了几个头,然后才爬了起来,从袖子里拿出一条手帕,悄悄地擦着头上的汗。

    朱由校站了起来,向下面走去,走到六部尚书的座椅前时,坐在椅子上的大臣们都站了起来。朱由校让他们坐下,方从哲道:“哪有陛下站立而臣等安座的道理呀。”

    没有办法,朱由校只好回到龙椅上,坐了下来。刚才本来想好的满怀激情的话却再也说不出来,看着群臣看向自己的眼神,只好开口道:

    “朕在前些日子去宫外走了一遭,看到的情景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呀。一家人穷得只有一条棉被,小孩子平日都是不穿鞋子的,要穿也只能穿草鞋。一家三口壮劳力,勉强可以混个两餐温饱,是两餐呀,现在你们谁家一天只吃两餐?”

    “朕的军队,在西南之地为国平判,流尽了鲜血,而他应该得到的一千块抚恤金竟然变成了十块,家里应该分得的五十亩地也不见踪影。”

    “卫所的军户,全部变成了将官的私产,本来应该分给他们的屯田被将官和地方官员变成了将官的私田,他们在本来应该是自己的田地上为别人耕种,却连饱腹都常常做不到,他们的哭号,不知道你们是否听到。”

    “这样的官员,这样的将领,朕不知道国家养着他们是为了什么。朕曾经听过一句话: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而我们的官员整天忙着些什么事呢?攻击别人是奸邪,只是自己是正确的?揪着几十年前的旧案子不放,要求将他们心目中的奸邪驱逐出朝堂。认为朕的京师大学堂里的知识是邪说,应该禁绝。”

    “因为朕是皇帝,所以他禁绝不了,于是禁止家中子弟来考大学堂,禁止家中小孩子进小学堂。认为圣人之学就可以让天下太平,河清海晏。认为机器之物是奇技淫巧,徒乱人心。”

    “官员是什么?先帝曾经对朕说过,官员是皇帝治理天下的延伸。朕一个人是不可能治理好天下的,所以官员就是朕的帮手,帮什么呢?帮朕治理天下。”

    “既然是帮朕治理天下,那当然是按朕的要求来做,而不是按你们想的来做。朕让你做的,你就做,朕不让你做的,你就不能做!”

    “如果把朝廷比作一个人,那朕就是心脏,你们就是手足。是由朕来告诉你们如何做,而不是由你们来告诉朕如何做。当然,朕有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你们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吴卿刚才所做的事。朕不是全知全能,所以你们可以帮朕提出建议,但是,大方向只能由朕来把握。”

第266章 减租() 
朱由校说着歇了一口气,端着龙椅旁边的饮子喝了一口,是客氏密制的蜂蜜金银花饮子,甜而不腻,的确是好东西。

    而方从哲等人已经跪倒在地,在皇帝歇口气的功夫,大臣们一起叫道:“惟陛下能作威作福。”

    朱由校笑了:“是呀,惟朕能作威作福。那么朕宣布,官员所做之事,一月一查,看一看到底做了些什么事。为治下子民做了些什么事。”

    底下大臣哄的一声就炸天了,皇上要重开考成法。徐光启在任吏部尚书时,在天启三年的京察中已经将考成法的一些原则运用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并没有真正的恢复考成法,而现在终于要正式重开了。

    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十一月,上疏奏请正式推行考成法。考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