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204部分

大明天启-第204部分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即便文官已经没有了直接指挥武将的机会(孙传庭也不能直接指挥),但大明的总趋势还是文官决定做什么,武将来具体怎么做。现在武将竟然能参与到国家基本政策制定方面,那文武并列之势已经不可更改了。

    开会之前,朱由校道:“今日之议,便是前面提过的东方领土是否收回之事。此事与国土有关,所以这一次的会议需要有武将参加。以后都是这样,牵涉到哪些部门,便由这些部门来参与会议,这就是朕所谓的听证会。大家都讲出自己的证据,然后来投票决定。”

    方从哲道:“陛下,这投票决定是如何决定法?”众臣也很感兴趣这个问题,都看着皇帝回答。

    朱由校沉吟半晌道:“当各方陈述理由之后,我们通过举手来表示赞同某一方案,举手人数多的一方的方案获得胜利,这一方案就正式实施。”

    方从哲想了一想道:“臣以为,这样举手之后,还要由陛下来做决定。如果陛下同意,则此事可施行,如果陛下反对,则此事择日再议。”

    叶向高,徐光启,毕自严,孙传庭,杨涟等人一起道:“首辅高见,臣等附议。”武将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大家有些新奇,有些紧张,结果便只有卢象升一人道:“臣附议。”

    朱由校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这个修改确实很有必要。如果按照自己的方法,最后是一个自己不愿意的方案胜利了,比如这次讨论大多数人不同意收回奴尔干城,那自己岂不是要同意不收回。加上这一条后,自己就可以不同意大臣们的讨论结果,等于是否定了大臣们的不收回,这好象是皇帝的一言而决。

    而更妙的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果大臣们一致反对收回奴尔干城,那么自己就没有办法要求一定要收回奴尔干城,因为自己只能否定大臣们的结论,不能用大臣们结论的反面来实施。这样大臣们不再是应声虫,也能够有一定的方法来和皇帝进行对抗。

    他一直在寻求一种既能让大臣们的意见发挥作用,又不能大幅度地削弱皇帝威权的折衷办法,这时听到方从哲的话,心里不由大为高兴,这种方法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实行,对于自己想要实行的民主制度,实在是一个极好的启发。

    他笑道:“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那就这样吧。朕可以否定你们的结论,但朕不能实行你们所反对的提议,只有我们君臣达成一致,这个结论才会有效。”

    这下不仅文官,武将也都反应过来了,一起拜服道:“陛下圣明,惟陛下能作威作福。”

    朱由校又道:“以后开听证会,一定会有一个人主持,当然,不是朕,而是由朕指定一个与此事密切相关的文臣或者武将,这个主持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主席。这件事主要与军队有关,也牵涉民政,所以这一次听证会的主席便是兵部尚书孙传庭。”

    孙传庭出列,这时太监将孙传庭的座位搬到皇帝龙椅台阶下面右边,与龙椅和大臣们的位子都成四十五度角。孙传庭先向皇帝躬身行礼:“谨遵圣谕。”然后又对下面的同僚们作揖道:“奉圣谕,兵部尚书孙传庭主持此次听证会。非经本人指定,其余人等不得发言,别人发言过程中不可打断,如有违反,则视为君前失仪,扣除俸禄一个月。”

    众臣拱手还礼,孙传庭坐在位子上道:“先请东海都督颜思齐中将讲述其前往奴尔干城的过程。”

    颜思齐讲完后,孙传庭道:“各位文官武将,如果有什么想要问颜都督的,可以举手示意,经过本人准许后方能发问。”

    杨涟道:“颜都督,奴尔干城可以种植水稻吗?”

    孙传庭道:“杨尚书未经示意,更没有通过准许便擅自发言,依例应扣除俸禄一个月。”

    杨涟满脸苦笑,他只顾着弄清楚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却根本没有听到孙传庭刚才说的规矩。朱由校这时插嘴道:“孙卿,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不关杨尚书的事。”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这话本来是孙武所说,而孙传庭又正好姓孙,所以很多听懂了的大臣们都笑了起来。

    孙传庭面孔微红道:“臣未三令五申,是臣之过。各位同僚,传庭再说一遍,必须先举手示意,然后经本人同意后才能发问,传庭再说一遍皇上说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传庭已经说了四遍,再有不守规则者,可就真的要扣俸禄了。”

    杨涟再举手示意,孙传庭道:“杨尚书请讲。”

    杨涟道:“颜都督,奴尔干城可以种水稻吗?”

    颜思齐道:“可以种水稻,也可以种小麦。且其周围有大量平地,水源充足,稍加开垦便是良田。当地人主要以渔猎为生,这些平地倒成了最没有用的地方了。”

    杨涟又问道:“那么可不可以将当地人变成种地的农民呢?”

    颜思齐想了想道:“只要诱之以利,应该是可以的。”其实他还想说的一句是胁之以武,但他知道文官们不喜欢这样的词,所以只说了诱之以利。

第427章 培高田地法() 
徐光启示意得到准许后问道:“颜都督,此地亩产几何?”

    颜思齐想了想道:“当地水稻极少,周同金说是有阿伊努人从日本带来的,亩产为一石半左右。至于小麦,大概是一石。”

    徐光启有些遗憾地说道:“可惜比我们这里产量要低一些。”

    颜思齐道:“周同金说,因为奴尔干城气候寒冷,难免受到霜冻的侵袭,而且有时候水会显得过多,所以产量有些低。”

    徐光启道:“虽然产量比我们这里的水浇地有些低,但既然没有人认识到它们的价值,那么我们去开荒垦地也是好事,总比没有要强吧。臣认为可以收回奴尔干城,这样其周围的大量土地将归我大明所有,我们可以安排更多人移民。”

    毕自严道:“徐阁老,虽然这里也可以有产出,但现在我们国内北方的土地已经不紧张了,甚至还有一些荒地没有开垦出来。而南方人即使是想移民,也不会有人愿意到这天寒地冻的奴尔干城,这样我们占据奴尔干城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管着户部,土地和粮食情况他很清楚。大明的北方现在有大量的人移民到辽东,陕西,山西,河南和北直隶的人穷怕了,听说朝廷的移民优惠政策以后,在各地州府官员的怂恿下,有三成多的人选择了移民到辽东。而农业部的耕者有其田运动在锦衣卫和东厂的帮助下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使得这四省一京的土地兼并情况大为好转。

    就以现在北方四省一京的情况来看,大明北方已经基本上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了。之所以只说是基本上,是因为现在南方还会每年运输大约一百万石漕粮到京城。

    要知道,万历年间,每年运到京通二仓的漕粮平均为两百多万石,这根本不能满足京城和北边的需要,北边仓储年年告急,要不是用开中法吸引大量商人运粮到北边,早就造成了大的饥荒。而现在每年一百万石漕粮运到京城,京通二仓的储存量却年年增加。如果将陕西的马铃薯的仓储也算上的话,北方根本不需要南方的供应便能解决粮食问题。

    徐光启笑道:“毕阁老,我大明现在粮食供应情况较好,但也只能保证一年半的粮食供应,离陛下所说的三年所需还远得很。而且上次阁老不是说过这几年人口增长加快了吗?这人口增加会越来越快,这些新增加的人总要吃饭吧,现在多占一块地方就可以为将来的粮食供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自严点头道:“这个倒是不错,我查过户部情况,用的是京师保定府的数据,天启元年保定府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最后是增加了五千两百十三人,到了天启四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两万六千两百二十一人,增长了五倍有余。大明一百五十三府,保定府人口居乎其中上,那么一年我大明可以增加两百多万人到三百万人,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但我们不是还有大量荒地可以开垦吗?”

    徐光启道:“是呀,我们还有荒地可以开垦,但是这荒地开一块就少一块,总有开垦完的时候。再说这几年北地愈冷,南方也有这趋势,如果某一年突然遭遇大灾,那时的粮食储备情况就非常重要了。”

    毕自严道:“陛下,臣被徐阁老说服,也觉得应该收回奴尔干城。”

    叶向高看着徐光启和毕自严一唱一和,看起来是毕自严诘难徐光启,实际上却是先将问题提出来,好堵住后面人的嘴。

    但他还是觉得这事不划算。他先对方从哲使了个眼色,然后示意孙传庭后说道:“陛下,老臣觉得,这奴尔干城产量太低,就算是占了下来,我们也不必现在就开始大规模地栽种,因为划不来呀,不如等以后人口多了再说吧。”

    方从哲道:“陛下,既然现在耕种所获甚少,那么占领此地便有些得不偿失,不如先扔在那里,让周同金先撑着,等以后再说。”

    他们俩人的意思很简单,现在一来没有足够的移民愿意跑去奴尔干城,二来收获太少,实在是不值得为此地大费力气,不如先搁置起来,以后再说。

    这样一来,文官中就有了两派意见,徐光启和毕自严是支持收回奴尔干城的,而方从哲和叶向高是反对为此而大动干戈的,其他人的意向并不明朗。

    这时朱由校咳嗽一声,孙传庭忙道:“陛下有训示。”

    朱由校道:“朕刚才听诸位臣工讨论时,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就在南美洲有一个叫秘鲁的地方,他们发明了一种叫作培高田地的种植方法,在山地中种植植物,可以收到原来三倍以上的产量。刚才颜卿说到奴尔干城周围的情况时,朕觉得可以试试。”

    杨涟道:“陛下,三倍以上的产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农业部推广积肥方法,改善水利设施,选用良种,都最多只能增加亩产三成多,有些地方只有一成。您说的这种方法如果有用,那天下无饥也。”

    徐光启大汗,这下皇帝牛皮吹过头了,三倍产量,只要是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相信。他连忙说道:“陛下,是不是增加三成产量,而不是三倍产量。”

    朱由校看着杨涟那略带鄙视而明显不信的样子,心里仔细回忆自己看过的那本书,好象是叫全球通史,里面是说的三千多年前秘鲁山地农民的培高田地法,确实是能够增加三倍产量呀。

    他对徐光启递过来的台阶视而不见,咬咬牙道:“就是三倍产量,不是三成。方法是这样的:在平地里挖出沟渠,将其中的泥土堆积在旁边,形成大约两步多宽,长度不限的田块,田块要比沟渠深三尺。沟渠中放水深约两尺多,里面可以养鱼,也可以容纳牲口的粪尿等物,这种方法一定有效的。”

第428章 冬天之争() 
杨涟见他言之凿凿的样子,有些意动。皇帝从来不会说大话,这次说的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是真的呢?那么大明的粮食可以说将不再是个问题。皇帝所说的这种田地制造起来并不麻烦,而且很容易验证,皇帝应该不至于说一个随时可以被戳穿的大话。

    他施了一礼道:“陛下,臣愿意用陛下的方法进行试验,如果确实有效,臣愿意在全国各地推广,而且支持陛下收回奴尔干城。”

    孙传庭急道:“那我们现在就要准备投票,那杨尚书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总要先要有个定准才是。”

    杨涟道:“收回国土,那当然是好事,我想各位大臣和将领们都会愿意。大家所虑的不过是这样做会不会是得不偿失,所以才会有不同意见。今天投票,杨涟愿投赞成票。陛下,臣先走一步,去试试陛下此法如何。”

    朱由校道:“杨卿性如烈火,做事也是雷厉风行。不过此法之要点你要明白,那就是土地所栽种作物易于吸水,水沟里的水可以助作物御寒,粪尿之物可以肋作物生长。朕所说尺寸也并不一定就适合于我大明,杨卿可以多试几种,找出最适合的尺寸才好。”

    杨涟拱手道:“这个自然,陛下所发明的试验之法,农部中的学生早已运用得得心应手,臣会仔细交待下去的。”

    杨涟走后,孙传庭心里暗暗思量:如果现在投票,文臣中最多只有方从哲和叶向高会反对,武将绝对不会反对,那收回奴尔干城便已经成了定局。

    他咳嗽一下道:“陛下,您看现在是否可以开始投票了?”

    朱由校笑道:“何时投票当然是由你这个主度决定,只是朕是这样想的,各位臣工说不定还有些事想了解得更加详细,不如再议一议,总要大家都有志一同才好。”

    叶向高叹了口气,皇帝并没有准备用投票的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