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245部分

大明天启-第245部分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这时候他们便将目标放在了近卫军中,近卫军中都开展识字运动,而且他们退役后也将是家族中重要的人物,如果能让这些人信教,那就能带动更多的人。上次皇帝派出美洲远征舰队时金尼阁便向徐光启提出了增加随军牧师的想法,但徐光启不想远征军中有太多变数,便拒绝了。现在徐光启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好事,便向皇帝提了出来。

    朱由校想了想道:“这个倒也是可以试一试。但是先要约法三章:不得强迫士兵信教,不得任由信教士兵鄙视不信教的士兵,士兵受伤要作好抚慰,死亡的士兵作好安息仪式。平日积极了解士兵的要求,服从雇佣军的领导。总之,信教这事,应该出于自愿。如果教士与士兵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那朕就会将教士逐出军队。”

    徐光启道:“谢谢陛下大量。臣会将这些要求转达给大明天主教会,他们会选出适合于当随军牧师的人选的。”

    孙承宗见是由徐光启提出的,而皇帝也已经同意,便也不再说话。天主教似乎在人死后有些安息仪式,正好雇佣军在外,若遇到伤亡,倒也有些作用,至于天主教想在大明成为大宗,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卫俊如听闻要加入天主教随军牧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悄悄地询问孙传庭。孙传庭道:“不用管他们,你让他们自由传教,士兵们愿信就信,其实如果士兵信教了,你还好管一些。但绝对不能强迫信教,这一点你要仔细了,出现这种苗头,你就要立刻将教士赶回来,我们也要找教会的麻烦的。”

    卫俊如这才放下心来,孙传庭道:“你们加紧训练,应该在这一个月内就要开往北方。对士兵们把情况说清楚了吧。”

    卫俊如点头道:“都和士兵们说清楚了,大家都是退役的近卫军士兵,不愿意回家过那种田的日子,所以便有官员来招收加入雇佣军,尚书大人,谁会不愿意种田,这种说法蒙古人会相信吗?”

    朱由校听到后笑道:“这个没有问题,近卫军中确实有些士兵只想当兵,而不愿意回家种田,而蒙古人抢劫成性,会非常理解这种想法,不会怀疑的。”

    徐光启道:“在强盗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强盗。蒙古人宁愿作战抢劫,也不愿意在家安然放牧,我们的这种说法,他们会相信的。不过平日还是让士兵少与蒙古人接触,特别是那些平日比较老实的,别说漏了嘴。”

第514章 汉人不得为奴() 
朱由校欣慰地看着这些大明高官,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现在他们不再是满嘴仁义道德,而是把大明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对付并不是真心归顺的察哈尔汗时,也愿意将道德暂时放下,先做一些准备。但如果自己在察哈尔汗没有撕毁协议时宣布要对付蒙古人,那么这些人一定会跳出来反对。

    这才是朱由校心目中的大明人,有操守,即使是对敌人,也不愿意用谎言欺骗,但又不妨碍用一些小手段来防患于未然。在敌人没有公然作反或者有明显的作对举动时,还是按照双方的协议来行事。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若是察哈尔汗真心地投降,献出传国玉玺,安心地在草原放牧,那自己并不会吝啬于区区赏赐,也会愿意和他永远和平下去。但既然其动机本就不纯,那准备好反制的手段当然是必须的。

    朱由校深知,如果自己仅仅将超过这个时代的知识带过来,那也许会在一段时间内让大明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呢?而且他觉得中国落后于欧美,其实并不是科技,而是思想。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慢慢地改变国人。而改变官员们的想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他的圣旨也需要官员们的协助才能够落到实处。

    一个月后,察哈尔部将临近长城的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让了出来,同时将原本土地上的汉民一起当做奴隶交给了明军。这些汉民除了农民,还有大量的匠户,本来察哈尔人是不愿意将匠户交出去的,但是卢象升直接言明,如果蒙古人手中还有一个汉人奴隶,那么所有的交易全部取消,大明皇帝有令,汉人不可以为奴。

    当然,大明也考虑到了蒙古人自己不能制造很多日用品的情况,所以扩大了马市供应的商品的种类。象铁锅之类的物品大量供应,并且保证以后一直供应,反正铁锅都是用的生铁,蒙古人也没办法把它们变成武器,还能够高价处理掉国内质量不太好的铁块,换来大量的牛羊之类的牲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蒙古人那里要来的汉人,全部成为农场的农民。国内制造的高质量的农具,配合牛马等牲畜,加上国内研究出来的种地方法,还有国内已经很成熟的管理模式,可以预见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会成为一个最靠近蒙古的大粮仓。

    以此事为契机,皇帝颁布了圣旨:所有汉人都不可以成为奴隶,便是自愿也不行。大明立国之初,明太祖便下过改奴为良的诏令,一时国内奴隶数量大大减少。但自明中叶以来,蓄奴的风气又慢慢地兴盛起来。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而是以家仆,僮仆的形式而存在的。锦衣卫报上来的资料显示,如今有些地方家奴数量惊人。吴孟明就曾经写道:“吴仕宦之家,奴有至一二千人者。”而骆思恭的报告更惊人:“湖北麻城的梅、刘、田、李四家,家僮不下三四千人。”

    最大的奴隶群体-宫女和太监早在天启三年就被皇帝下旨改籍了。宫女年满二十三者,或者进宫八年者,均放出宫任其婚配,皇家还将她们这些年的薪水支付给她们。而以后招收的宫女也必须是在自愿的前提下,经过考查才可以进宫,而且二十岁就可以出宫,所以她们已经不再是贱籍。

    而太监这个群体比较特殊,皇帝也在天启三年禁止了民间自阉的行为,而且从天启三年以来,一直没有招募太监。只有极少数犯罪当死,而又情有可原的人,在征得本人同意后,由皇帝特赦后改为宫刑。他们也是在自愿的情况下进宫充任内官,也不属于贱籍。至于那些宫中原来就有的太监,没有办法象宫女一样放出去自己生活,便由魏忠贤分配到各处管理一些皇家产业,但也是脱了贱籍的良民了。

    皇帝圣旨既下,锦衣卫便开始行动起来,首先查的便是各个王府。天启三年皇帝放宫女出宫时,各个王府也跟着放了一批老弱病残的,但紧接着便收进了更多的年轻美貌的。而且有了这么多年轻美貌的,各王爷世子们自然要收进更多的太监来保卫自己的后宫,皇帝下旨禁止自阉,能够禁止大部分的,却不能禁止各王府挑选一些人来阉割,充实自己的太监队伍。

    河南府福王府来了一队凶神恶煞的锦衣卫,门子阻拦不住,一直向府内冲去,一边冲还一边留下人来控制住王府各处。福王朱常洵正在听戏,这时一个手下跑了进来叫道:“王爷不好了,皇上派人来杀您了。”他顿时变得面色惨白,想要站起来逃跑,却忘记了自己是要有人扶着才能起来的,挣扎了两下,人却一动未动。

    他的长子朱由崧站起来一脚将那个手下踢倒在地,大骂道:“你说的什么糊涂话,皇帝无由如何会来杀我父王,没用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由崧知道父王一向听话,一切都按皇帝的意思办,就是不想给皇帝以借口来削爵。皇帝派人来杀是绝对不可能的,一定是有什么误会。

    果然,接着便有人来报:“王爷,锦衣卫封锁了王府,说是要清查奴仆名单。”

    福王这才放下心来,便道:“王儿,你且去和锦衣卫交涉,我们已经放了大量宫女出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朱由崧心里却没有那么轻松,他知道王府虽然放了宫女出府,但王府仍旧在继续招收内官,带入府中后再阉割成为执事,而且家中的佃农也基本上是奴籍,如果皇帝真的下决心来查,那是一定会找到错处的。

    果然,锦衣卫在福王府便查到私自阉割者两百一十三例,农户奴籍者三千五百余人,招收贱籍宫女五百三十一人。农户和宫女之事倒是没什么问题,因为圣旨才下,但私自阉割却是公然抗旨,皇帝震怒,令福王府将所有奴籍农户和宫女改成良籍,补偿阉割者每人两千元,并罚没其田产一万顷,以儆效尤。

第515章 武装到牙齿的雇佣军() 
这是一个信号,福王身为宗人令,是当今皇帝的亲叔叔,都被罚得如此厉害,其它各王府非常识相,立即响应,主动地报上自己家的奴仆情况,请锦衣卫来查验,并将仆人们的贱籍改成良籍。

    王府都动手了,民间那些家中有奴仆的大家族也不得不动了,关于奴仆的处理,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案:一是将所有奴仆遣散,这时便有锦衣卫带着农业部的人前来,整家地进行移民。二是奴仆依旧在原家服役,但必须从原家中另立良籍,至少在法律上变成不再是奴仆。

    奴仆们自己选择两种方案中的一种,到底选择哪一个方案,其实最主要与家主对奴仆的态度有关。平日家主刻薄的,自然奴仆会选择第一种方案,而家主宽厚的,则大多会选择第二种方案。

    当奴仆们的户籍改为良籍后,打骂甚至打死奴仆便是重罪,以前可以用罚钱来代替的规则已经无用,自告法院便可受理,如不愿自告或无法上告,当地巡捕和锦衣卫可以代为上告法院。

    以前的家生子也被禁止,包括从小做为少爷伴读的僮仆,陪伴小姐的丫环也必须支付薪酬才行。而不能够象以前一样只负责吃饭穿衣就行,这样也许每个月没有多少钱,甚至比原来的吃饭穿衣的实际福利更少,但是,这种平等观念的逐渐形成正是朱由校想要的结果。人人平等的观念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在大明子民心目中形成的,但一步步地来,最后总能达到这一点。

    这一次整治奴籍之事,共没收了众王府四万多顷田产以惩罚其自阉内官。王府的田地在当地都是很好的水浇地,这样农业部又有了很大一部分田产可供移民或者建立农场。

    七百多阉割者就罚了四万多顷田产,这相当于阉割一人就要罚没六千亩地,这已经是极其严重的处罚了,相信以后王府不可能再敢大规模阉割自愿者来充实内官队伍了。

    朱由校认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不可能由一群奴隶建立起来的,不管是身体上的奴隶还是心理上的奴隶。所以他才会想尽办法地改变大明人的精神,当然也更不能容许在大明有汉人奴隶存在。

    林丹汗用汉人和长城附近的耕地换来了被近卫军占领的草场,但在铁路沿线的二十里内明军并没有还回来。因为与明军的战争损失了大量的牛羊,林丹汗需要大量的粮食,便只能让蒙古人到铁路建设工地上去做工,来换取粮食。

    这时,卢象升带着卫俊如的雇佣军来到了察哈尔。看着那虽然身着便衣,但依旧整齐的队伍,如林的火铳刺刀,林丹汗眼睛都不愿意挪开。

    卢象升咳嗽一声,林丹汗才反应过来。卢象升指着卫俊如道:“这是雇佣军的旅长卫将军,按照我们先说好的,雇佣军的名称由大汗指定,而所有的指挥都是由卫将军负责,除了弹药以外的所有供应都由大汗负责,包括薪水和作战缴获。”

    卫俊如上前向着林丹汗作揖道:“请大汗多多关照。”

    林丹汗大笑道:“好,好,好。希望今后大家能够合作愉快。至于名称吗,本汗觉得就叫哲别卫队如何?”

    哲别在蒙古语中是箭的意思,同时也是成吉思汗部下神箭手的名字,卢象升笑道:“命名权全在大汗。”

    林丹汗道:“哲别卫队的薪酬是直接发给他们吗?”

    卢象升道:“不用。他们的薪酬大汗直接发给我交待的李参谋,他们会给每一个人在大明皇家银行立一个账户,然后把钱打到帐户上。如果大汗有些缴获难以变现,也可以和他联系,他会帮大汗在大明找到买主。”

    卫俊如道:“学士,我们需要的一些基本装备已经从兵器局购买来了,其货款将会从我们的缴获中扣除,要请学士先行垫付。但士兵所需要的香烟还需要随着弹药一起运来才行。”

    卢象升笑道:“没有问题,这个我来付。香烟的事我会和弹药一起运来,当作军用物资,你们还看一看,需要些什么东西,我去和兵器局交涉。”

    卫俊如笑道:“我军已经武装到了牙齿,不再需要其它装备了。至于冬天的服装,自然是大汗这里的更好更保暖。”

    林丹汗笑道:“这点倒是,我们蒙古的羊皮袍子确实是最保暖的,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