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50部分

大明天启-第50部分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留情,并认为皇上对汉奸的处罚太轻,应该株连九族才对。

    所以在下一期专门对株连的问题发了一篇编者按:一个人没有犯罪,仅因其亲属犯罪,就被株连而受到惩罚,这合理吗?请大家讨论,将自己的意见发给报社,大家一起来探讨。因为我们相信一句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几天后皇帝下旨:东缉事厂掌班涂文辅在查抄时贪污,着处剥皮实草之刑,锦衣卫千户田尔耕斩首,东缉事厂提督魏忠贤罚俸半年,且本次查抄功劳与东缉事厂无关。

    本次查抄一共得银近七千三百万两,手里有了钱,朱由校就放了心。在朝会上他提出要尽快搬迁兵器局,把王恭厂清理出来。徐光启出列说户部财政情况不是很好,今年的税还没有收上来,只怕拿不出太多的钱来清理王恭厂,更不用说重建了。朱由校说道:“那行,那就户部出钱搬迁兵器局,清理王恭厂就全部由朕的内帑来出,但是先要说好,内帑出钱清理,也出钱重建,那如何修建以及以后的使用都由宫内说了算,其它各部不得干涉。”

    大臣们都知道皇帝的内帑这段时间用得比较厉害,象大婚呀,象辽东军饷供应都是用的内帑,应该已经将万历的老底子花得差不多了。现在皇帝想用内帑来清理修建王恭厂,自然是求之不得,大家都一致同意。

    李贞已经带人造出了能用的水泥,产量达到了一天一万斤,随着熟练程度的增加,应该还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朱由校准备用水泥来修建王恭厂,他要把王恭厂打造成大学城和高级住宅区。

第98章 皇家大学城的雏形() 
王恭厂位于皇城西南隅,原来因为有火药局在这里,环境不是很好,现在火药局造到城外,这地方立即成为宜居之地。朱由校自己亲自做规划,按照后世的样子,先划出主路,然后在主路旁边划出住宅区,教学区,配套小商业区,绿化区。其它的具体问题他就无能为力了,只是强调路必须用水泥,然后楼房统一建成三层。

    主管的人是魏忠贤的好兄弟魏朝,此人当年是王安手下,一直和魏忠贤关系极好,魏忠贤对朱由校说:“魏朝这人其他的不好说,但是人不贪心,如果圣上用他的话,王恭厂的账目奴婢倒是可以保证清清楚楚。”

    魏朝一上位,首先就给了朱由校一个惊喜。他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向皇帝提出,砖瓦沙石什么的其实可以不用钱的,外面大把的商人想免费供应,只需要能让他们在周报上打广告就行,朱由校想不到这个时代的人广告意识竟然如此之强,于是交代他与王承恩接洽。

    于是周报上就出现了皇家专用砖厂,瓦厂,沙石厂的广告,而魏朝则只用了原价的十分之一取得了大量的原材料,这还是朱由校反复强调不能白用的结果,按商人的意思本来是不要钱的。

    而至于人工,魏朝在登莱招募了大量的辽民,在内宫监工匠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王恭厂的建设。朱由校吩咐要给工钱,然后饭要让人吃饱,不要苛待辽人。

    有钱有人,那么基础建设就很容易了。王恭厂的清理进行得很顺利,一个多月后,朱由校看到的是一大片平整的空地,以及空地中间横平竖直的水泥大道,大为满意,狠狠地表扬了魏朝一番,并允诺如果王恭厂能按质按量地完成建设过程,就会准许他从宗族中过继一子以承香火,把个魏朝激动得干劲冲天,发誓一定要把王恭厂的学校和住宅区建设得比皇上要求的更完美。

    在朱由校的提示下,魏朝与孙元化合作,制造出了以滑轮组为主要部件的吊装工具龙门吊,使得建设时的效率大大提高。而魏朝又招收了大量的泥瓦匠,木匠,石匠组成了一个皇家建筑队。

    皇家建筑队里安排了识字的太监,由他们负责进行调配,进行统筹安排,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并让大家熟悉龙门吊的使用方法,熟悉水泥的性能和混凝土的制作方法。

    这样等到皇家建筑队进入王恭厂建设场地后,很快就以其速度震惊了各个行会的老工匠。工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明了自己的责任,根本没有窝工的现象出现,而水泥的出现,使得很多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建筑样式也成为可能。

    当第一幢使用了水泥的三层楼建成后,朱由校前来视查,首先看到整幢房子是砖墙结构,而楼板用的是厚木板,朱由校其实觉得最好是用混凝土楼板,但现在不可能把宝贵的钢铁用在这里,再说木楼板也有它的优点,所以也觉得挺好的。

    朱由校对学校建筑提的要求就是结实好用,而对住宅区提的要求是精致。在他的设想中,大学城里是有学生宿舍的,所以外面的住宅区是要卖给京师里的有钱人的,当然是怎么豪华怎么来。

    魏朝听了后,小声地说道:“圣上,如果是卖给有钱人居住的,那可不可心在外面搞一个小院子呢?围起来和旁边隔开可能会显得更高贵些。”

    朱由校想了一下,后世的高级住宅区是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呀,确实可以。于是说道:“要有院子,然后住宅只要建两层楼就行了,样子还是按朕画给你们的结构来做,特别是玻璃窗户一定要大,然后壁炉要修好,朕要一个中西合璧的新式样,一定可以吸引很多人的。

    朱由校发现这个年代比后世似乎要冷一些,而暖气好象比较麻烦,而用炉子又担心有安全问题,所以他决定引入壁炉,相信这种房子应该会有人想买。

    这种样式至少西方的传教士们是会有兴趣的。金尼阁还是没有能说服龙华民修改传教策略,他只好把两人之间的分歧写信回教廷,请求修改部分在大明国传教的规章,特别是不准祭祖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答复。

    而翻译局的翻译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虽然还没有完成,但已经写出来的部分完全可以用来对翻译人员进行培训,所以七千部书中的部分作品,与实学有关的数学、建筑学、天文学、机械物理学、矿冶、医学、航海术等书籍已经翻译了一部分,朱由校特别强调了数学和机械物理学及矿冶这三方面的书籍是最为优先的翻译书目,他准备在大学里首先要推行的就是这三门,因为这三门知识是最容易提高大明的科技水平的,后世不是有一句话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当然,不可能让学生捧着翻译出来的书籍来直接学习,还要让他们一步步地从最简单的东西学起,所以必须先要有教材。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如果朱由校把自己高中所学的知识全部拿来,给学生去学,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朱由校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识,而对整个科学体系并不了解。比如你在教材上说,重力是如何如何的,那学生如果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你根本不知道,那事情就很有意思了。

    所以,编教材还是只能让传教士来做,朱由校派遣翰林院的翰林们和传教士合作,尽量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教材,当然里面都是很简单的,象数学都是从四则运算,列竖式什么的学起,最高深的也不过是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至于物理,则主要是讲的机械知识,基本上是关于力的一些简单现象,牛顿三定律是不可能讲的,矿冶方面当然不可能讲到元素周期表,都是什么和什么可以变成什么,铁的冶炼呀这样的一些表面的东西,这让朱由校很着急,但是没有办法,他这才发现,自己学的一些东西当时觉得很简单,但真的想把它们搞透弄明白原理,其实是很复杂的一件事。

    当然,为了让传教士能够尽心尽力,朱由校答应金尼阁,如果解决了祭祖祭孔的问题,可以在大学城里给他们建一个教会学校。这个许诺让金尼阁激动不已,不停地向龙华民施加压力,而龙华民也有些意动。

第99章 袁崇焕出场() 
天启二年正月十九,一个三十多岁的黑瘦男子背着手,施施然地进了北京城。跟在他后面的小书僮背着个箱子,看到那热闹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呆呆地问道:“老爷,京师怎么这么多人呀?比我们县城里的人多多了。”

    男子笑笑道:“首善之地,岂是我们邵武能比的,小福子,这次来了,我们就不走了!”

    “可是老爷不是来朝觐的吗?难道老爷要升官了?那可就好了,小福再也不想回邵武那破地方去了,老爷在京师当官,小福也可以呆在京师,真好!”

    男子只是自信地笑笑,主仆二人先找了个客栈,放好行李后,男子换了官服,来到詹事府,投帖子求见少詹事孙承宗。

    门子递帖子进去后,一会儿出来带他进去。袁崇焕一见到孙承宗,立即跪倒在地,边叩头边说:“崇焕拜见恩师!恩师身体康健,实乃国家之福。”

    孙承宗上前扶起他来,端详一番道:“元素还是这么瘦,看来福建的水也不大养人呀,呵呵,来坐来坐。”

    仆人送上茶来后,两人寒喧完毕,孙承宗问道:“元素这三年来在邵武做得不错,这次进京当可擢升,不知元素想进哪一部呀?”

    袁崇焕恭敬地欠身说道:“弟子在邵武常读兵书,且多与老兵交谈,自认粗通军事,如今建奴猖獗,愿于边关建功立业,为朝廷扫除建奴。”

    孙承宗点了点头道:“为师也想去边塞效力,元素能这样想太好了,晚上为师请几个人,一起吃顿饭吧。”

    晚上在春风楼,孙承宗请了山西道御史侯恂,右佥都御史王洽,左通政使刘宗周,五人见礼后坐下,孙承宗道:”这是在下弟子袁崇焕,表字元素,三年知县满了,考绩优良,这次回京师朝觐,承宗特意请各位师兄弟多多关照。“

    刘宗周笑道:”元素有些什么想法?吏部清吏司和考功司倒是都差一个主事。“

    吏部为六部之首,袁崇焕刚刚当过一任知县,刘宗周竟然想让他直接成为吏部第一司清吏司的主事,而且听他的语气竟然如掌上观纹般,让袁崇焕也不由得有几分心动。不过他毕竟是意志坚定的人,还是强忍住吏部清吏司的诱惑道:”崇焕想建功边塞,歼灭建奴,还辽东一个清静世界。“

    王洽道:”辽东现在形势不明,有王化贞在那里,元素去了也与事无补,辽东若是有变,都折在那里就不划算了,还是留在京师好一点。“

    侯恂见袁崇焕脸色不变,知道他心意已决,于是笑道:”辽东势危,不过既然元素有心,那不如先进兵部吧,等辽东形势明朗后再说不迟。“

    袁崇焕拜谢道:”侯公所言,正合学生心意,还请各位师长多多帮衬才是。“

    刘宗周哈哈大笑道:”都是东林一脉,元素说这话就见外了,既然元素喜欢兵事,那就进兵部吧。“

    孙承宗皱了皱眉头,很快又舒展开来。大家一起开始喝酒谈天。聊着朝中近日大事,刘宗周道:”本来就有了宝源局和宝泉局,现在又新立了个造币厂,不就是想将钱息都收入内库吗?这样与民争利,可真是强爷胜祖呀!“

    孙承宗又皱了下眉头道:”宝源局一年铸钱钱息不过两万两,而且钱越铸越小,越铸越烂,圣上上次就问过我,我都不好回答。起东兄还是劝一下宝源局的同僚,要深体圣上封账之意才好。“

    刘宗周一时变了脸色,便欲发怒,想了一想,又忍了下来道:”稚绳兄所言极是,下面一些人也是做得太过了,明日我会去信告诫他们老实一些才是。“

    王洽道:”我也会去信南直隶,交代我那不成器的弟弟,让他们将银账对齐,以备查验。“

    孙承宗点点头道:”今上聪慧无比,见微知著,不比先帝,那些想欺瞒圣上的人,可别到时掉了脑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才好。“

    刘宗周道:”圣上自然圣明,只是比起先帝只怕还有不如,想先帝上位,提拔我东林贤才,一时众正盈朝,今上继位,我东林有拥立之功,却连一方从哲,都竟然驱之不走,可恨可叹呀!“说罢一大口酒喝了进去,却不小心呛着了,袁崇焕立即上前,用手轻抚他的后背,才没让他将酒喷了出来。

    孙承宗微微摇了摇头,几人都转了话题,不谈国事,转谈风月,直到亥时大家才兴尽而散。

    孙承宗和袁崇焕送各位下楼后,前去会钞,袁崇焕道:”怎敢让老师破费,弟子已经会了。“

    孙承宗道:”既然已经说好是为师请客,哪有要你会钞的道理,你初到京师,可要知京师居,不大易呀,一起多少银,为师来出。“

    袁崇焕有些尴尬道:”老师是为弟子才请的客,当然应该是弟子出钱。“见孙承宗脸上变色,连忙改口:”一共是七两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