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59部分

大明天启-第59部分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在城墙上,将城砖打成碎片,碎片将守军打得喊爹叫娘,纷纷向城内跑去。连续轰击了一百多炮,使得南门附近的城墙没有了一个白莲军。

    杨光夔一挥手,辎重营迅速上前,用木板搭在了护城河上,然后又迅速退后,一队步兵拿着盾牌进入城门洞里,后面一队步兵拿着火铳紧跟着前进。盾牌兵刚出城门洞,大量的滚木擂石抛将下来,将几个盾牌兵打翻在地,后面的火铳兵上前就是一排子弹,将城门洞前面的人打散,然后发一声喊,挺着刺刀就冲了进去,后面杨光夔带着源源不断的步兵跟着冲进城去,路上遇到零散的抵抗,在子弹和刺刀面前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很快就冲到了原来的县衙门前,这时几个人绑着一个人走了出来,大喊道:“不要开火,我们投降,这是反贼徐鸿儒,我们抓住他来投降。”然后一起跪在地上。原来是白莲军都督侯王、总兵魏七等人见势不妙,把徐鸿儒捆了起来来投降。

    徐鸿儒低着头一言不发,杨光夔叫来刚才抓住的俘虏前来辨认,都说确实是徐鸿儒。杨光夔吩咐将他暂时押在县衙,派兵看护,然后让信号兵通知曹文诏迅速赶来。

    曹文诏带来了在邹县抓住的白莲军骨干,再一次确认了确实是徐鸿儒,才终于放下心来。立即让曹文诏派出骑兵四处通告,徐鸿儒已经被抓,其余教众只要放下武器,就可以既往不究。

    徐鸿儒被抓的消息由近卫军四处传开,使得大多数教民都放下了武器。而少数想要负隅顽抗的教民,在近卫军强大的火力下,也很快明白了鸡蛋是不能和石头碰的,一个个在死伤遍地后也投降了。

    各地的官吏终于敢回到自己原来的驻地了,看着被破坏得不象样的城池,看着衙门里面教民们到处便溺的黄白之物,所有的怒火全部发泄到了抓住的头目们身上,而地主们回到家里后也是一样,将各处的教民找些由头也抓了起来,送到衙门里要示他们赔偿自己的损失。

    教民们基本上都是贫民,有什么办法可以赔偿地主乡绅们的损失呢?而这时圣旨下来了,皇帝说除非是造反的头目,有重大劣迹的,否则不准随便杀已经被抓的教民。

    官绅们的怒火总是要找一个地方发泄的,既然一般的教民不能杀,那头目们哪个身上没有背负几条人命呢?那就查,查出身上有一条命的就直接杀掉,有多条命的除了杀本人,把其家人也杀掉,这样下来,山东地方的白莲教骨干几乎一扫而空。没有了头目,使得山东多年根本没有形成有组织的教事活动。

    五月十三出发,六月十五就抓住了徐鸿儒,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就平了白莲教乱,使得其它地方准备响应的白莲教徒感到很庆幸,暗自称赞自己忍得好,不然就要步徐鸿儒的后尘了。

    杨光夔将徐鸿儒及其家人一起用囚车押解进京,近卫军就在邹县休整。进京以后,皇帝命令将徐鸿儒凌迟处死,其家人中除了未成年的孩子(十五岁以下),其余全部斩首,参加造反的各级头目也一并被斩首,并将首级在山东各地传阅,传旨在全国范围内不准传播白莲教或者闻香教(白莲教别称),一经发现,定斩不饶。

第118章 袁崇焕的旅程(为感谢朕躬钦处军国事加更,一并谢谢各位亲的支持!)() 
孙承宗来到山海关,先是在八里铺视察了重城的建造情况,然后一直往东巡行直到中前所。回到山海关后,他屏退众人,对王在晋说:”明初,你欲建重城,便是不欲出关夺回辽东之地,而且辽西诸地也准备放弃,莫非你准备永弃辽东吗?“

    ”回阁部,在晋以为,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

    孙承宗也知道凭现在明军的力量,灭掉建奴只怕是力有未逮,于是又说道:”那明初要修重城是何意思,为何不加固山海关。“

    ”阁部,山海关有一段城墙修建在高岭之下,如此可使敌人居高临下俯视城内,故在晋在八里铺再修一道城墙,可将这些高岭包括进来,这样山海关就可固若金汤了。“

    孙承宗在山海关确实看到了这段城墙,也知道这是一个隐患,于是又道:”新旧两城在八里之内,而旧城外又有城防壕沟和设施,如果重城的士卒发生溃散,那一不小心就会陷于自家的品坑地雷与坑壕之中,新旧两城之间,南面是水,北面是山,溃卒无路可逃,如果都拥于旧城之下,那到底是开门放他进来,还是不开门听任他们在外?“

    王在晋道:”山上有三座山寨,若有逃溃可以奔向那里,而旧城也有三道关口可以进入。“

    孙承宗终于找到了一个问题:”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明初为什么要为他们提供逃跑的便利?“

    王在晋不慌不忙地答道:”重城里的几万边兵都是老兵,特别擅长逃跑,用两城的设置,既是依仗城池而稳定军心,又可借此来消减边兵溃散的念头。“

    孙承宗明白了他的意思,虽然说可以逃回来,但是一来品坑地雷和壕沟使兵士难以逃离,二来王在晋如下令不可让溃兵进关,则重城如失,山寨更不可能守住,这样重城里的兵士如果想活命,就只能死守重城。

    孙承宗很不满意王在晋的策略,却没有办法说服他。于是他找来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和主事沈棨。袁崇焕一进来就嚷道:”恩师,不可筑重城呀,于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两百里,可以轻易占据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怎么能放弃十万难民?“

    孙承宗看向沈棨,袁崇焕道:”沈主事亦同意学生的主意。“

    孙承宗点点头:”这一切都要皇上圣裁才行。你们选退下吧。“

    沈棨施礼后退下,袁崇焕却不跟着出去,反而满面不屑地说道:”恩师,您觉得这种事皇上能懂吗?“

    孙承宗厉声呵斥道:”元素,你太放肆了,皇上也是你可以议论的吗?“

    袁崇焕立刻跪下道:”崇焕出言无状,请恩师责罚。“

    孙承宗道:”今上天生圣明,你不可因其年幼而出此无君无父之言,你退下吧。“

    袁崇焕满脸不以为然地退了出去,心里想,老师老了,没有冲劲了,这个世界要看我们后生的了。

    孙承宗回到京师后,将自己视察的情况叙述了一遍,包括与王在晋的对话,与袁崇焕等人的对话,当然省去了袁崇焕的不逊之言。朱由校听完后说:”十三山,是怎么回事?“

    “陛下,辽东汉民不愿受建奴统治,锦州各地义民汇集在十三山自保,奴酋正在命李永芳攻打。”

    “这事王经略是如何说的?”

    “臣命他援助十三山义民,他说新败之军,不敢从陆路接应,他早已派觉华岛水师前去接应,现在已经接应出了六千余人,都是从十三山潜到觉华岛的。“

    朱由校点了点头,然后说道:”那袁崇焕的建议如何?“

    孙承宗道:”臣觉得有道理,如能救出十三山的十万汉民,当可壮我军威,打击建奴的气焰。“

    ”如此甚好,就让袁崇焕去救十三山吧。那筑重城之事,卿觉得如何?“

    孙承宗明白皇上的意思了,于是想作最后的挽救:”臣觉得经略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筑重城不如筑宁远城,守在宁远则山海已在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也,请皇上圣裁。“

    朱由校笑了,他知道原来的历史上就是筑宁远,结果后金军从喜峰口侵入,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而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打仗最终是打的国力,没钱就怎么都打不赢,现在正是需要钱的时候,而王在晋的方案显然是最省钱的。

    当然,他也要安抚一下孙承宗:”孙卿,朕准备给袁崇焕六千兵,前去搭救十三山的义民,你觉得如何?“

    孙承宗知道这是交换,于是只好答道:”臣替那些义民谢过皇上牵挂的厚恩。“

    第二天皇帝下旨,拔内帑八十万两,命辽东经略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重城,并命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带兵六千,前住十三山,沿途接应辽东义民回到关内。

    近卫军一部分在山东平乱,一部分在贵州平乱,所以给袁崇焕的兵只能从山海关里面挑。王在晋让袁崇焕自己挑选,袁崇焕挑选了赵率教和李承先。

    赵率教原本是副总兵,但在辽阳之战中败逃,结果朝廷让他们戴罪立功,但职务就没有了。李承先官职是游击,向来有勇力,三人带六千兵,往宁远而去。

    到了前屯,游击鲁之甲已经把十三山的六千难民安置在这里了。袁崇焕去见鲁之甲说:“皇上命我节制关外各部兵马,前去十三山,鲁游击可用少量人手驻守前屯,你随我去十三山吧。“

    鲁之甲道:”卑职请佥事出示圣旨。“

    袁崇焕怒道:”圣旨岂是你想见就能见的,鲁游击竟然畏敌如虎,莫非欺某掌中刀不利吗?“说罢将佩剑抽出一半来。

    鲁之甲吓住了,于是答应自己率两千兵随袁崇焕前去。袁崇焕这才换了笑脸道:”他日领功之时,鲁游击可是会感激崇焕的。“

第119章 十三山() 
一行八千人又走了一天多,终于来到了宁远。宁远城已经有些破败了,袁崇焕命人开始筑城。赵率教惊讶地问道:”我们不是要去十三山吗?为什么要在这里筑城呢?“

    袁崇焕笑道:”尔等可知兵法,十三山离此地一百余里,若我们前去十三山,建奴占据此地,我等后路不是全断了吗?这八千人到时可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赵率教反驳道:”我们到十三山,打败建奴后即可掩护义民退到海边,建奴既败,又何力可取宁远?建奴若胜,难道我们还能回来吗?“

    袁崇焕怒道:”兵书有云,未虑胜,先虑败,若我军败,则有宁远可以支撑。尔等休要咶噪,按我的意思做就行了。“

    他是主帅,又是文臣,赵率教不敢再和他争辩,李承先则根本不管这些事,袁佥事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而鲁之甲早就被吓住了,也是不吱声。

    宁远城小,而且被破坏得不是很厉害,所以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基本上将城墙修复得差不多了。赵率教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每天看三四次建筑进度,却无法可施。筑好城后,袁崇焕召集三将,开始分配任务:”赵希龙你和李游击带兵四千,前去十三山,本官和鲁游击在宁远等两位凯旋归来。“

    赵率教还没有开口,李承先忍不住了:”佥事,我们有八千人,为何只派四千兵去十三山呢?宁远守城,一千兵足矣,请佥事深思。“

    袁崇焕道:”本官为尔等守住后路,尔等才能毫无顾忌地前住十三山,兵少如何守得住宁远,尔等将本官安危置于何地?“

    鲁之甲道:”佥事,末将愿前住十三山。“他事后已经反应过来上当了,但形势比人强,他一小小游击,无论如何是没办法反抗身为佥事的文官袁崇焕的,现在他只想离他远一点,免得到时又上了他的什么当。

    袁崇焕瞪了他一眼,见他心虚地低下头才说道:”如何调兵遣将是本官职责,如何作战才是尔等职责,鲁游击不要搞错了。“

    于是这场争论以袁佥事大胜而告终。赵率教和李承先带着四千人出了宁远城向十三山而去。

    十三山在锦县东七十五里处,高大约两百丈,方圆大约二十多里,共有山峰十三座。这时围攻十三山的是李永芳带领的汉军,还有少量的后金督战队。

    李永芳从四月开始围攻,三个月了,还没有攻下,而且还有大量的汉人从十三山逃到觉华岛等地去了。努尔哈赤已经派人骂过他一次了,可他也是没有办法呀,汉军战斗力差,而十三山有地利,他们的首领杨三武功好,为人义气,还懂些兵法,在汉民中威信极高。仅凭汉军的人数,又没办法将山团团围死,总会留有缺口,这样下去,一年也打不下来呀。

    努尔哈赤显然不可能给他一年时间来打下十三山,李永芳绞尽脑汁,却没能攻下,只好用他最擅长的方法——策反。他派了部下混入十三山内部,结交十三山中有意投效后金的汉民,准备找机会作掉杨三,然后将十三山汉民一网打尽,他十天前派人进山,而这时,赵率教已经率军到了十三山附近。

    十三山上,杨三正在召集几个头目开会。虽然李永芳攻不下十三山,但十三山的日子也不好过,没有足够的兵器,食物也支持不了多长时间,唯一的凭借就是地利,杨三先说道:“这样下去,我们要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