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大明星 >

第35部分

汉末大明星-第35部分

小说: 汉末大明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徽没有试探出什么,但又止不住心中好奇,仍不放弃,略一沉吟,“公子,可否将手掌与我一观?”

    张平没想到司马徽会提出如此要求,心中诧异,心道难道这司马徽还会看手相?不疑有他,将左手伸到司马徽面前。

    司马徽用手托住张平的手掌,凑到眼前,仔细端详。片刻后,放下张平左手,又拉过张平右手,再次认真的端详了起来,这一看,司马徽更是惊讶,从左手来看,张平先天不足,生命线短促,当是活不过十八岁的早夭之相;但是右手来看,却又显示其生气悠长,当是长命百岁之命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如此矛盾的手相,实在是不由不让司马徽惊奇。尤其是在看过了张平的面相之后,司马徽更加好奇,也更加确定自己心中所想。

    张平见司马徽看完,赶忙问道:“如何?先生可是看出了什么?”

    司马徽也不回答,而是直接开口问道:“还请公子恕我冒昧,公子近日可是遭过什么变故?”

    张平心里一惊,不知司马徽为何会这么问,难道是看出了什么?但其面色不变,只是故作不解的反问道:“先生何以有此一问?”

    司马徽实在忍不住心中好奇,若是如此试探,怕是也试探不出什么,只得直接对张平说出实情,“请公子恕我冒昧。”

    张平也很好奇司马徽到底看出了什么,于是点点头,示意其但说无妨。

    “我观公子面相,命宫隐有黑气笼罩,近日当是有覆体之灾,然其中却又暗藏金光,似是逢凶化吉之相,实是奇怪矛盾之极之相。实乃我生平仅见。因此又请公子将双手与我一观,公子左手之相又显示公子先天不足,应是短寿早夭之人,但是右手之相又显示公子是福泽深厚,长命百岁的命格。如此矛盾而奇特之相出现在同一人身上,实在不由不让我好奇,因而有此一问,请公子勿怪。还望公子据实以告,已解我之好奇之心。”

    张平听了,心中讶然,没想到司马徽居然不但懂相面还有如此之深的造诣,,而且相的还很准,只是若是以实情告知,怕是会被其知道自己心中最大的秘密,因此张平想了想说道:“先生当真是道法高深,居然连我近日遇险都能算到。”

    司马徽摆了摆手,张平接着说道:“月前我确实遇到一事,先生当知如今天下叛乱四起,四海不静,月前我外出途中,遇一伙盗匪抢劫,身负重伤,幸得我父舍命救我,才能逃得一命,然而我父却。。。却就此命丧盗匪之手。”说着张平面露悲戚,抬手做抹泪状。

    司马徽见此,连忙安慰,同时心中疑惑稍解,“公子,勿要悲伤,当知世事难料,福祸相依,若非令尊牺牲,也难保公子今日之身,令尊真乃大丈夫。”

    张平假做悲怆,哽咽的言道:“先生,刚才说我是早夭之命,如今却又福泽深厚,可是我父牺牲所故?将其。。。将其气运转嫁与我?”

    司马徽不由讶然,“公子也知气运之事?莫非公子亦是吾道中人?”顿了一下又道:“公子即是吾道中人,当知生死乃是天道循环,勿要太过悲伤。”

    “平对道术一途略有涉猎,然不胜了了,更是于面相风水所知甚少,若是早知如此,趋吉避凶,当也不至于累得家父惨遭毒手。”气运一词对于总看穿越小说的张平来说很常见,但没想到说漏了嘴,只得找补回来。

    司马徽点了点头,“按照公子的面相和手相来说,当是令尊的气运转嫁到了公子身上,因此才会在公子身上出现如此奇特的景象。对公子而言当真可喜可贺,公子也不要辜负令尊一番苦心,还请振作自身,光耀门楣。公子不若留下来在这颍川学宫就学,我可为公子推荐。”

    张平心里抹把汗,总算圆了过去,对司马徽让其在学宫就学之事,倒是心想却无法身从,只得拒绝道:“多谢先生,只因此番家中变故,平身不由己,有要事必须往雒阳一行,否则平定要在学宫求学一番。”

    司马徽不由为张平感到惋惜,只得安慰张平道:“如此,预祝公子雒阳一行诸事顺遂,待完事后公子可再来学宫就学。如有所需,公子可来颍川寻我。”

    张平连连向司马徽道谢,心道司马徽不愧是好好先生,日后定要和司马徽多亲近亲近,还指望着他多推荐人才呢。

    接着二人又是好一番谈论,张平见司马徽道学精深,不由的将话题往道学上引。

第七十三章 坐而论道() 
一来张平本身就是对道学痴迷,二来也想趁此了解一下此时道门的形势,毕竟他现在所知只有张角说与他的一面之词。

    张平向司马徽请教了不少道学问题,让司马徽对其刮目相看,没想到张平居然在道学上颇有见解,一面对张平好感大生,更添亲近之感,一面又对张平感到好奇。不由问道:“公子倒是对道学颇有研究,有些地方连我都自叹弗如,不知公子师从何人?”

    张平一听知道自己难得遇到一个懂道学的,一时热情,说的有点多,怕是让司马徽起了疑,不得不赶紧补救道:“先生谬赞,我只是懂点皮毛,不似先生这般才学渊源,深通大道至理,许多言语与我有如醍醐灌顶。至于我所学不过因为家父有好于此,因此我不过闲暇时看看书有些许涉猎,并无他人传授,也不懂其中规矩,还望先生与我指点一二,先生,不若与我说说这道家的渊源?”张平怕再与司马徽讨论下去,会漏了底,赶忙话锋一转,向司马徽打探起道门之事。

    司马徽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张平的说法,接过张平的话头说道:“要说这道家渊源,那就得从头慢慢说起,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宣扬‘天人合一’的轩辕黄帝的《黄帝四经》,应当是最早的道学起源,及至春秋老子李耳被认为是我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所著《道德经》乃是我道家至高典籍。”

    张平听了点了点头,熟读道藏的他对此非常清楚。

    “到战国时期,经过文子、列子、庄子、管子等先贤的不断完善,我道家学说一度发扬光大,甚至分化出不同的派别,除了老庄学派外,还有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当时齐国更是以黄老学派为治国思想,一度压倒其余百家学说。”司马徽眼里闪过一丝兴奋,但很快便消失不见。

    “直到始皇帝一统六国,任用李斯,让法家占据朝堂,并进行了惨烈的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各家典籍,十不余一,我道家经典亦是几近毁灭殆尽。”

    “直到高祖斩白蛇灭秦,建立大汉天下,丞相曹参从稷下黄老学派的发源地,找到了黄老思想的星火,并将其引向全国,让我道家学说再次站上主流舞台,成为了当时整个大汉朝的指导思想。及至文、景二帝,因多年战乱导致民生凋敝,家祖司马谈提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道学纲要,使得汉廷大力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带来了大汉国立的恢复,也让道家再次确立辉煌。”

    这个说话张平到是第一次听说,他并不知道原来道家的发展还有这么曲折的过程,也不知道司马家祖上还有一位道家先辈司马谈。不过如此也能说得通,为何司马徽会对道学如此有研究,一句家学渊源自是说得通。

    司马徽喝了口茶继续说道:“后来一直到武帝,为了巩固君权,任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发展再一次受到了压制。一直到现在,道家一直都是在民间流传,未能再次登上主流舞台。”司马徽说道这里叹了口气,捧起茶杯慢慢的喝着。

    张平能从司马徽的语气中感受到他对道家学说的热爱,和想要发展道家学说的心思,以及对于道家目前发展状态的不满。张平问道:“那先生,不知目下我道家情势如何?”

    司马徽摇了摇头说道:“目下在儒家的统治之下,道家仍是处于压制状态。现在尚存的道家分为三派,分为黄老派,老庄派和杨朱派三派,三派中以黄老派发展最好。”

    张平对这些派系虽然大致知道,但对其内中区别要旨却不大了了,于是连忙向司马徽请教。

    “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讲究积极入世;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讲的是避世逍遥;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精要乃是全生保性的思想。”

    张平听了终于对目前道家派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便有问道:“先生算是哪派?”

    “我算是黄老一派。”

    “那先生可知,如今几派都有何人?”

    司马徽听了,想了一下,摇了摇头说道:“黄老一派倒是人数不少,现今闹的最凶的黄巾贼的首领,太平道的张角,以一本《太平经》为要义,就是黄老一派;还有汉中五斗米道的张修,琅琊的于吉都算是黄老一派;老庄派旨在隐居避世,因此我知道的只有左慈一人;至于杨朱派,我也不知道还有害人。”

    张平听司马徽提起太平道,精神一震,他很想知道同为道家之人,司马徽是如何评价太平道和张角的,不由问道:“先生,如此说来,我黄老一派也算壮大,岂不是好事,为何摇头?”

    司马徽听了张平的问话,沉吟了一下,叹了口气:“我黄老一派目下壮大是不假,但是毕竟当下乃是儒家天下,如此早早的锋芒毕露,站在风口浪尖,怕不是什么好事,只会为他人做了嫁衣啊。而且三人。。。。。。唉。”

第七十四章 许劭子将() 
张平一惊,连忙追问道:“先生何出此言?而且三人如何?”

    司马徽再次叹了口气,“张角空有一部《太平经》,却行制符驱病,蛊惑人心之小道,妄图以下制上,揭竿而起,却不曾将我道家经典广泛传于世人,实乃本末倒置,浪费《太平经》如此宝典。别看他现在声势浩大,却不过是乌合之众,覆灭只在旦夕之间。可恼,可恼啊。”司马徽一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表情。

    张平听了,心中默然,司马徽的表情不像作为,可见其对道家发展确实很是看重,同时也确实是对张角感到痛惜。当然,张平不得不承认若是没有自己的到来,司马徽的判断非常正确,不由得不佩服。“那其他几人呢?”张平又问道。

    司马徽哼了一声,“其他几人比之张角更是不如,五斗米道的张修,放着光明正大、博大精深的道术不用,却行巫蛊之术,以五斗米收人入道,纯粹是为一己私欲,蛊惑人心,弃正道而用邪法,吾不屑之。”

    “那琅琊于吉呢?”

    “于吉以符水治人,不思进取,不图将我道家发扬光大,却只知在琅琊一地,偏安一隅做他的活神仙,哼哼。”

    张平不放弃的继续问左慈呢?

    “左慈倒却是一个另类,作为老庄派,却不避世修行,频繁入世,游戏人间,倒是也符合老庄派逍遥无为的法旨。不过左慈确实道法高深,精善术法,却是我道家难得一见之高人。不过想指望他将我道家一脉发扬光大,是没指望了,唉。”

    张平见司马徽一副有能力的不想干,想干的又没能力,又想干又有能力的走错了路,哀挽叹息的表情。这还是那个好好先生吗?可见司马徽对道家实在是倾注不少。不由说道:“先生莫要悲观,目下只是一时,想我道家源远流长,他日必能再建辉煌。”

    司马徽听了,点了点头,看着张平说道:“我看公子对我道家学说甚感兴趣,又家学渊源,还望公子多多补益,日后将我道家发扬光法。”

    张平重重的点了点头。

    “可惜公子要事在身,公子他日若是事情完成,还请来颍川找我,徽愿将一身所学倾囊相授。”

    张平听了心里一喜,心想若是能拜司马徽为师,也是不错,差点就想立马拜司马徽为师。不过马上就收住了自己的想法,一来自己身份还是个问题,二来还有数十万之众等着自己拯救,自己怕是没有时间,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