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唐锦绣 >

第419部分

天唐锦绣-第419部分

小说: 天唐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当然。陛下收了你的钱,岂会再眼看着你为了这笔钱被御史弹劾而不闻不问?有了陛下和魏徵给你背书,还有那个御史不开眼的敢弹劾你?”

    房玄龄说完,又猛地抬手在儿子后脑勺扇了一巴掌,怒道:“还有没有规矩,老魏也是你能叫的?还有,为父刚刚可是听说你一大早的跑到门下省大吵大闹无赖撒泼,可有此事?”

    这个不能承认,挨过一时算一时……

    房俊眼珠子转转,断然否认道:“怎么可能?孩儿是没规矩的人么?不过是觉得委屈所以跟魏侍中据理力争了几句,但是在明白魏侍中别有深意之后,孩儿立即表示无条件遵从,打了欠条签字画押,魏侍中还羡慕您教子有方呢……”

    胡诌八扯几句,房俊心虚的看看门外,起身说道:“码头那边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孩儿不打扰父亲休息……”

    言罢,一溜儿烟儿的出门跑了。

    留下房玄龄在书房内叹气:“哎!都是名声惹的祸,明明在魏徵面前规规矩矩的只是争辩几句,居然到处流传说明指着魏徵的鼻子大骂甚至威胁魏徵的家人……现在的官员都是听风就是雨以讹传讹唯恐天下不乱,人心不古啊!”

    房大宰相感慨一番,拿出一本书籍细细品读……

    房俊逃出老爹的书房,长长吁了一口气,若是被老爹知道自己在门下省的所作所为,还不得扒了自己的皮?犹有余悸的向门口走去,反正没几天就要南下了,到时候想打自己也打不着……

    刚刚走到门口,就见到管家拿着一封烫金的请柬走进来。

    “二郎,正好!刚刚东宫遣人送来请柬,说是太子殿下明日晌午在靖善坊的大兴善寺举行斋宴,为二郎践行。”

    大兴善寺?

    好像是在靖善坊韩王府的一侧,占地很广,算是密宗的发源地,同韩王府一起占据了大半个靖善坊,很有名气。在李治那个小正太为了替故去的母亲长孙皇后祈福而兴建大慈恩寺之前,算是长安附近最有名气和规模的寺院。

    太子殿下亲自践行,自然非去不可。

    第二天辰时未至,房俊便洗漱一番,更换了一套衣衫,前去赴宴。

    唐朝有许多佛寺建在长安城郊更远的地方,特别是南面宝刹,一直延伸到终南山下,构成了遥望长安的终南山寺院群,知名者有草堂寺、丰德寺、清源寺等。

    但是城内也绝对不少!

    尤其是到了盛唐之后,寺庙愈发的多了起来。

    在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文人参谒高僧,俗人礼佛诵经,都属于正常的社会活动现象。因此,感受禅风,体物缘情,往往会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引导诗家思维进入另一种空明灵幻的境界。

    有人统计过,《全唐诗》存诗近五万首,而涉及招提、兰若、精舍、寺院以及与之相关的诗歌,几近万首。尽管这一说法有意膨胀了寺院诗作的数量,但唐代文人贴近寺院,吟咏佛门,借禅入诗,以禅喻诗的趋向,的确构成了一种现象。

    大兴善寺,位于长安城的靖善坊,与闹市之中独辟蹊径,分割出一处安静的寺院群落,古木成荫,异草滋生,景物幽雅。

    长安城内的各家寺院,在车马尘嚣、人物繁华的都邑内外构建出一处处宁静安谧的天地,可以随时平静人们的处世心态,舒缓很多人的精神压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诗人都喜欢落笔于寺院题材的重要原因。

    房俊来到寺门前,只有寥寥的几辆马车,但是有着东宫依仗的车架已经来到。

    自由知客僧上前,引导房俊进入寺内

第六百九十章 道不同() 
♂!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穿着一身羽白色的麻衣,白衣胜雪,鹤发童颜。他的身材高瘦,颇有些仙风道骨的神韵,背负双手立于楼前,太子李承乾肃立一旁,聆听教诲。

    房俊眯了眯眼,上前两步,大礼参拜:“房俊,拜见百药先生。”

    也就只有李百药这种名闻天下、资历深厚、忝为太子右庶子的一代名臣,才能让太子李承乾肃立一旁,行弟子之礼,恭敬有加,聆听教诲。

    李百药脸型瘦长,颧骨很高,看上去很是严厉,不过此时却笑眯眯的点头:“时下长安人有一句话,叫做‘生子当如房遗爱’,玄龄好福气,真是羡煞老夫啊!”

    房俊赶紧客气道:“百药先生您怕是误会了,这句话可不是是什么好话,那是关中百姓讽刺晚辈呢,‘生子当如房遗爱’,全天下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棒槌儿子……”

    李百药微微一愣,随即大笑,一大把白胡子都跟着抖动。

    等到笑声止歇,李百药才温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房二郎虽然豁达放浪,但大节不亏。所作所为,皆是利国利民之举,所思所行,尽是千秋鼎盛之道,只需凭持本心,异日定是彪炳青史之名臣良相,努力吧,小子。”

    这等褒扬的话语出自李百药之口,顿时令房俊有些惶恐。这人地位或许不怎么高,但资格太老,名声太好,人品亦是有口皆碑。

    不夸张的说,这么一句话,可令房俊身价倍增!

    房俊躬身道:“晚辈惶恐……”

    “呵呵,谦虚不等同与虚伪,敢跟魏徵那个老倔驴在大堂之上据理力争,不仅直呼其名甚至胆敢口出恶言威胁其家人,放眼大唐能有几人有这份胆量?老夫不过是夸一夸你你就惶恐了,骗谁呐?”

    李百药笑呵呵一脸揶揄。

    房俊有些窘……

    没想到一时气愤跟魏徵争执几句,居然这么快就传的人尽皆知,当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李承乾在一旁笑道:“老师既然在寺中修养,何不一起坐坐,亦让吾等学生聆听教诲?”

    李百药一脸无奈的摆摆手:“算了吧,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谁会耐烦一个老朽之人聒噪?不过是见到太子再此过来打个招呼,你们且饮酒为乐,为房二郎践行,老夫就不掺和了。”

    言罢,冲李承乾拱了拱手,在两名家仆服侍下,翩然而去。

    房俊看着李百药的背影,啧啧赞叹:“七老八十的岁数了,身子骨还是这么强健,保养得当真好。听说这位李老先生去年冬天还纳了一方十六岁的小妾?”

    “胡说八道!”李承乾气得踹了房俊一脚,“李师人品正直,道德无瑕,岂会干出这等龌蹉之事?不过是关中百姓以讹传讹罢了,休要污蔑李师!”

    房俊掸了掸被李承乾踹的地方,撇嘴道:“殿下你是不是很有闲啊,没来由的搞什么践行宴,微臣是那种贪图虚名的轻浮之人么?如此大张旗鼓,还不如就让微臣悄然离去,荣宠不惊!”

    楼内传来一声大笑:“房二郎此番南下,早已是关中翘首,江南震荡,何谈什么悄然离去?既然已是天下瞩目,太子殿下奉酒践行,来日青史之上亦多了一段佳话,明主良相,相得益彰,岂不美哉?”

    “这谁呀,吃了豹子胆吧敢这么说话?”房俊吃了一惊。

    李二陛下春秋鼎盛呢,你居然敢说李承乾和房俊是明主良相,你找死没人管,可也不能拖累咱啊!

    李承乾无奈笑道:“老裴家各个都是异数,就没有一个循规蹈矩老实本分的!别人说了这话或许就是大逆不道,御史言官必定弹劾,可若是裴宣机说这话,没人当回事儿。”

    言语之间,两人并肩进入楼内。

    此时大概距离太子李承乾宴请的时辰尚早一些,楼内的地席上只是坐了三五人。

    见到房俊跟着太子进来,都站起身,见礼道:“二郎。”

    平素都是常见的,诸如虞世南的儿子虞昶,封德彝的儿子封言道,陈后主之弟陈叔达的儿子陈玄德,以及——“千古迷臣”裴矩的儿子裴宣机。

    刚刚说话之人,便是这裴宣机。

    裴宣机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房俊也不怎么关注,但是说起他老子裴矩,那可是大大有名。

    为什么称其为“千古迷臣”呢?

    因为裴矩当真是“千古之谜”……

    历史上,无论是忠贞之臣,亦或是奸佞之臣,都数不胜数。忠臣流芳百世受到后世敬仰,奸臣则遗臭万年受到千古唾骂。

    可是在茫茫历史的河流里,偏偏就有这么一个人,让你不辩忠奸……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君王的手中,却能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昏君手下,他是一个佞臣,而在明君手下,他则是一个良臣。

    隋末唐初的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奇特的人物,他既有文才,又有干才;他曾用优美的文字撰写了《西域图记》,把当时西域四十四国的山川地貌、风俗民情,记载得十分详尽,十分耐读。他历仕杨隋、宇文化及、窦建德、李唐四家,前后经六十余载,“年八十,精明不忘”。

    更奇特的是,他先谄媚逢迎于隋炀帝杨广,出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主意,是一个大佞臣;而降唐后,却变成了忠直良臣,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谏臣。

    这个人就是裴矩。

    说其是千古奇葩以不为过,这个人就像是谜一样,谁也搞不懂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在想些什么,更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什么……

    大家各据案几而坐,少顷,宾客陆陆续续赶来,却是好多房俊都不认识,看来是新近投靠在太子麾下,借机亲近一番,想来李承乾亦有将自己的班底小聚一番的意思。

    这些人现在都是出入官场,名声不显,但假以时日,想必会是帝国之要员。

    楼内热闹起来。

    裴宣机显然很活跃,敬了房俊一杯酒,问道:“二郎天纵奇才,区区一个曲池坊便卖出一个天价,假以时日定然富可敌国,花不尽的金银财宝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何必去江南趟那浑水呢?”

    封言道是个矮矮胖胖的小白脸,闻言亦说道:“江南士族早已放出话来,等二郎到了江南,必然让你寸步难行。二郎此行,前景堪忧啊。”

    就在房俊成亲之前不久,封言道与高祖皇帝第十二女淮南长公主李澄霞订亲,授驸马都尉、通事舍人。

    一时之间,楼内诸人七嘴八舌,都不看好房俊南下。

    陈玄德更直言道:“江南被士族把持,无论是衣冠南渡的侨姓士族,亦或是世居江东的吴姓士族,都极其排外,一直将江南视为禁脔,即便是朝廷中枢亦不得插手。现在虽然迫于形势无法抵挡二郎南下,可这帮人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二郎怕是要寸步难行。二郎正值华年,与其前往江南泥足深陷不得寸功,何不留在长安谋一个安稳的职务,循序渐进终有一日能名列中枢。”

    说实话,陈玄德当真是一番好意。

    作为后陈皇族,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那些江南士族的势力庞大到何种程度。

    许是后陈的覆灭使得陈氏一族丧失了进取心,亦或是时势所迫不得不韬光养晦。总之陈玄德交浅言深,并不看好房俊此番南下能够有所作为。

    其实更深一层的意思,又何尝没有嘲讽房俊“只知功勋却不自量力”的意味呢?你就老老实实呆在长安,靠着房玄龄和陛下这两棵大树,慢慢的熬资历得了……

第六百九十一章 泊秦淮!() 
不少人都附和陈玄德之言。

    房俊默然饮酒,心里已经有些腻味了。

    李承乾你是眼瞎还是怎么回事,瞧瞧你这拉拢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酒囊饭袋还好说,只是不能做事,起码不会耽误你的大事。可这一个个好高骛远、贪图享乐,偏偏又自以为是……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帮家伙不把你拖进坑里就要烧高香了,难道还指望成为你将来的班底?

    眼光不行啊……

    这种气氛,房俊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不想再呆下去。

    套一句俗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李承乾甚至房俊脾性,一看房俊的神色就知道不妙,心里一紧。这小子若是当众发飙,咱这太子的颜面可就丢尽了!李承乾赶紧在案几下踹了房俊一脚,瞪眼提醒他且忍耐片刻。

    房俊无语……

    不过太子的面子必须得给,只好喝闷酒。

    陈玄德见房俊并未回应自己,神色便有些不豫。他亦是少年才子,在关中薄有名气,可是与房俊相比却远远不如,难免使得他心底忿忿不平,羡慕嫉妒恨。

    陈玄德眼珠转了转,提议道:“今日为房二郎践行,何不趁此机会,请房二郎赋诗一首以壮行色,亦可让吾等见识见识名满关中的绝世才华?”

    房俊的诗词确实做得好,他远远不如。

    但陈玄德却不相信房俊的这些诗词都是临时著作,一蹴而就。诗词歌赋是要反复推敲、仔细雕琢,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