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元朝帝国风雨 >

第165部分

元朝帝国风雨-第165部分

小说: 元朝帝国风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让他没有想不到的是,敌军人多势众,前仆后继,反而张开了两翼,两左右两包抄过来,围住了董搏霄率领的元朝大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强大攻势,个个奋勇争先。英勇杀敌,自中午到日暮,董搏霄率领的元朝蒙古士兵,苦苦迎战,士兵伤亡过半,损失惨重。

    正当元朝士兵难以支撑的时候。一股敌军突然冲到了董搏霄的面前,一名战将一枪把董搏霄刺下马来,大声吆喝着问道:“你是何人?还不赶快缴械投降!”气急败坏的董搏霄,被突如其来的阵式激怒起来,圆睁着双眼。傲慢地回答说:“我就是你的董老爷!你敢什么样?”他的话还没有说完,顿时激怒了起义军官兵,纷纷冲向前来,用长矛胡乱刺杀,顿时鲜血喷溅,只见数道白气,冲入空中,凝成一团云雾,向天飘散而去。

    士兵们拖开董搏霄的尸体,看见他的身上,并不没有多少血迹,在场的士兵都感到异常罕见,觉得异常神奇。当天,防守益都的元朝军队也被起义军打败,董昂霄战死沙场,全军覆没。董搏霄和董昂霄,兄弟两人,出生将军世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董氏兄弟死得真惨烈。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追封董搏霄为魏国公,授予忠定称号,追封董昂霄为陇西郡侯,授予忠毅称号。

    毛贵打败了董家元朝大军,立即马不停蹄,由河间出发,挺进直沽,攻陷了蓟州,经过柳林,直接逼近京城大都。元朝枢密副使达国珍,在与毛贵大军的交战中战死,元朝廷极为震惊,朝廷里的大臣纷纷提出动议迁都。

    这时幸亏有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力排众议,自告奋勇,率军抵抗敌军。他督促率领朝廷禁卫军,直抵柳林,与毛贵展开生死搏斗,血战一场,杀得毛贵大败而逃,被驱逐出京城,京城大都才得以稍微安定了下来。

    毛贵进军失败,率领农民起义军退回到济南,斗志和气焰也渐渐衰退,后来被赵均用杀死。赵均用又被续继祖所杀。另还有一种传说,当年赵均用并没有死,死的是替身,而赵也就“失踪”了,他来到了胶东的赵疃附近,隐姓埋名。跟着姓孙的姓了三世,后来才搬出来,在赵疃扎根落户。有说赵均用是穷杆子出身,有说赵均用是土匪出身,不管怎么说,能揭竿而起,怎么也是血性汉子,一代英豪。

    赵均用杀了毛贵以后。起义军队伍里的李武、崔德继续作战,攻打陕西,攻破了商州,攻占了武关,直逼长安,分兵攻打同华等州县。白不信、李喜喜等人,率领起义军进攻秦陇,占据了巩昌,攻陷了兴元,攻入凤翔。关先生、破头潘等人,进军晋、冀,分兵两路:一路出绛州,一出沁州,越过太行山,烧毁了上党郡,攻破了辽州,直攻辽阳,进而攻陷了上都,把元朝祖宗历代经营的宫阙,全部付诸一炬,全部化为灰烬,变成一片废墟。

    刘福通乘此机会,攻入汴梁,驱逐了那里的元朝守将竹贞,把宋帝韩林儿迎接过来,居住在那里。从那以后,大河南北,绵延万里,广袤的大地,几乎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那时又涌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著名人物,为元朝拼死效力,转战东西,竟将所有损失的各地,收复了一大半,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挽回元朝即将灭亡的命运。(。。)

第141章 察罕帖木率军血战红巾军() 
第141章察罕帖木率军血战红巾军

    刘福通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颍州(今安徽阜阳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红巾军的重要将领,与韩山童等人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韩山童战死后,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定都亳州,建元龙凤。

    刘福通立韩林儿为皇帝后,稳定了当时的社会局势,他分路出兵,军队强大,势力强盛,兴旺得很,当时颍州的沈邱,有一位非同寻常的人物,名叫察罕帖木儿,他身世显赫,能量很大,威震四方。他是元朝的枢密院平章,不久后改任丞相,掌握了元朝的军政大权。

    察罕帖木儿,字廷瑞,畏兀儿人。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即元之别失八里)。曾祖阔阔台随蒙古军入颖州,以探马赤军户留居那里。他的祖父乃蛮台、父亲阿鲁温,都居住在颖州,成为了颖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改姓李氏。察罕帖木儿自幼攻读儒书,深受汉文化影响,曾参加进士考试,成绩突出,名闻乡里。

    察罕帖木儿出身探马赤军户,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作为色目地主阶级的一员,他深感切身利益受到威胁,因而纠集武装,组织义兵,对抗起义军。他治军有方,作战勇敢,使这支地主武装发展成当时规模最大、对农民军镇压最力的地方武装力量。察罕帖木儿因此而跻身行省长官,后来元朝把他的地主义兵改编为官军,他本人也成为握有重兵的军阀。

    察罕帖木儿本来是元朝贵族阔阔台的后裔,阔阔台率领元朝蒙古军队收复河南时,他在颍州居住了下来,所以子孙相传。没有迁居到别处去。当时正好遇上颍州盗贼蜂起,就招募了当地子弟兵数百人,与罗山人李思齐,共同社长,巧设奇计,数次攻打农民起义军。连连得手,接连攻城掠地,后来平定了罗山。

    至正十一年,即1351五月,北方红巾军发动起义,占领了颍州(今安徽阜阳)、亳州(今属安徽)、罗山(今属河南)、汝宁(今属河南)等地。不到数月时间,江淮诸郡皆被红巾军占领。元朝派军镇压,多大败而归,没有得手。

    至正十二年。察罕帖木儿率先组织地主武装,纠集当地数百人,号称义兵。并与罗山县典吏李思齐组织之地主义兵相合,设计袭破罗山。时元廷官军破敌无方,忽有地主武装收复城池,因而大加赞赏,授察罕帖木儿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汝宁府知府。察罕帖木儿义兵在朝廷支持下发展很快。聚焦上万人,自成一军。驻扎在沈丘,与刘福通部红巾军屡战告捷,并迫使北方红巾军一度士气低落,处于低潮。

    北方红巾军重整旗鼓,再次与元朝军队开战,元朝廷接到地方军情报告。立即授予察罕帖木儿为汝宁府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代官名。李思齐知府事。于是所在义士,都率领当地士兵前来汇合,数量达到上万人,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察罕帖木儿率领大军浴血奋战,转战南北,作战英勇,所向无敌,颍上的多支起义军,都屡战屡败,察罕帖木儿因此威名大震,无人敢与他对敌。

    刘福通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立即派遣大军西出,攻占了陕州,知枢密院事答失八都鲁,看见形势紧急,急忙率领朝廷大军据守河南,统率元朝廷的各路大军,以保存实力,抵抗农民起义军的强大攻势。得知陕州被攻陷的消息,答失八都鲁立即慌了神,紧急通报察罕帖木儿、李思齐,请求他们立即派出军队增援。察罕帖木儿接到命令,不敢怠慢,亲自单独率军火速增援,他急匆匆地到了陕州,看见当地的城市防守极为严密,不能轻易得手,便想出了一条计谋,就在军营中大烧特烧干马粪,就像浓浓的炊烟,在无边的军营中升起,就像数量众多的军队驻扎在那里,准备围攻城市一样,作为疑兵,以此迷惑守卫城市的农民起义军。察罕帖木儿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他亲自率领着蒙古大军夜袭灵宝去了。

    灵宝地处黄河中游,位居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境内的函谷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畿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灵宝与陕州,唇齿相依,相互设防,此时也被起义军所攻陷,守城的起义将领对敌军毫不知情,因此毫无防备,被察罕帖木儿出其不意,率领奇兵驱散了士兵,登上了城墙,占领了城市,赶走了农民起义军,接着再率领攻打陕州。

    陕州的农民起义军守军,听说蒙古大军攻占了灵宝,非常了得,闻风丧胆,连忙放弃城市,率领逃跑,在逃跑时遭到了察罕帖木儿的无情追杀,连续追赶了数十里,被杀死杀伤了无数农民起义军,察罕帖木儿因作战勇敢,立下战功,被加封为河北行枢密院事。

    农民起义军在元朝蒙古大军的强大攻势下,接连败退,起义军将领李武、崔德等人,为了重振救声威,决定变守势为攻势,率领农民军进攻长安,几路大军分别攻占了同、华诸州,当时的元朝陕西行台长官为豫王阿剌忒纳失里,看见起义军来势凶猛,难以抵抗,心里万分焦急,他听从了侍御史王思诚的建议,连忙写信向察罕帖木儿,请求他发兵增援。察罕帖木儿当时刚刚收复了陕州,接到书信后,看见又有杀敌立功的机会,欣喜若狂,立即率领轻兵五千人,与李思齐火速增援。

    农民起义军将领李武、崔德等人,早已听说蒙古猛将察罕帖木儿的大名,顿时六神无主,心里慌乱得不行,不敢轻敌,立即挑选勇敢健壮的士兵,组成敢死队,前来迎敌,与敌军对垒。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兵分两路,发起强大的攻势,夹攻农民起义军,他们各自为战,浴血奋战,好像老鹰驱赶麻雀,好像水獭捕捉游鱼,那些农民起义军,武器杂乱,士兵缺乏操练,毫无作战能力,在元朝蒙古大军强大攻势下,只有招架之功,毫无反抗之力,在敌军的长矛战刀下,血肉横飞,伤亡惨重,纷纷逃亡,霎时间起义军四散奔逃,李武、崔德等人阻挡不住,只得败阵退走。

    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南山,又杀死杀伤了无数农民起义军,才鸣锣收兵,率领返回。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得知察罕帖木儿再次获胜的消息,边忙拜表,向朝廷传送军情捷报,归功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两人,朝廷接到捷报后,立即下诏,提升察罕帖木儿为陕西左丞,李思齐为四州左丞,共同协守关陕,并准许他们他们便宜行事,先斩后奏,自行决断地方军政事务。

    过了数月时间,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李喜喜等人,又重新向元朝蒙古军队发起攻势,从巩昌发兵,进攻凤翔。凤翔古称雍,地处关中西部。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海幕揭亢}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察罕帖木儿得知军情,预先设防,先派兵进入那里,守卫凤翔城,守株待兔,等到白不信等人率领红巾军进军到城下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率领蒙古铁骑数千人,在夜色的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察罕帖木儿率领蒙古铁骑,快速到冲向敌人军营时,诡计多端的察罕帖木儿立即把军队分为左右两翼,潮水一般地向敌军掩杀过去,城市中守卫的蒙古士兵,也乘机发起呐喊,争先恐后地冲杀出来,这样里应外合,内外夹击,喊杀之声惊天动地,吓得白不信等人连忙抱头鼠窜,迅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不知下落,剩下的红巾军士兵纷纷奔跑而逃,在奔逃的过程中,慌不择路,自相践踏,死伤了数万人,只有那些命不该死的红巾军首领,最先逃亡,保住了性命,处心积虑,准备东山再起。(。。)

第142章 汴梁沙场血战元军自相残杀() 
第142章汴梁沙场血战元军自相残杀

    元朝末年遍地烽火,战乱频繁,关、陇两地刚刚平定,四川又发动了叛乱。这是由随州人明玉珍挑动发起的,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红巾军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见机行事,立即召集乡兵千余人屯驻在青山,竖立起栅栏,各自为阵,占山为王。至正十三年冬天,明玉珍参加了徐寿辉领导的西部天完红巾军,任元帅,成为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发动了叛乱,纠集地方武装与元朝军队对抗。

    明玉珍最初投奔到红巾军首领徐寿辉部下,跟随徐寿辉属下倪文俊英勇作战,攻破了淝阳,留守在那里。后来他看见蜀中的元朝驻军忙于外出平叛,蜀中空虚,觉得有机可乘,立即统领水军舰船五十艘,进军袭击重庆,向重庆发起猛烈的进攻,守卫那里的元朝将领右丞完者都兵力弱小,无法抵抗,狼狈败逃,从重庆出走,城市立即陷没。

    完者都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溃逃到嘉定,与元朝官员平章朗华歹,参政赵资,招集当地的散兵游勇,组成军队,在那里密谋策划,准备收复重庆,但是让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红巾军首领明玉珍统领的起义军突然从天而降,沿途追杀到了嘉定,他们三人措手不及,在起义军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元朝军队寡不敌众,被打得落花流水,元朝的三位官员也全部被擒获。元朝的三位官员被俘后,明玉珍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威胁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