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元朝帝国风雨 >

第39部分

元朝帝国风雨-第39部分

小说: 元朝帝国风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理。

    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大理国王宫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杀廉义自立,掌控滇西军权。4个月之后,清平官相当于总理,高智廉命其子善阐,今昆明,侯高升泰率领滇东乌蛮军队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

    后理国时期,高氏,彝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大理后期遍布于大理国各地的乌蛮各部纷纷拥兵自重,贵州西部的彝族先民建立了自杞国。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国中权臣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正淳复改国号为大理。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就是唐朝时期的南诏国,国王段智兴割据偏安一方,与中原素无来往,不通音信。到了遇到蒙古大军三路夹攻的时候,吓得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好不容易才召集到数千民兵,出城抵抗敌军,仓皇应战,被蒙古大军一扫而空,全军覆没。

    国王段智兴见了更加惊恐和着急,踌躇彷徨,毫无对策,最后不得不脱光了衣服,手里牵着温顺的山羊,乖乖地走出城来,向蒙古大军乞求投降。

    蒙古大军还分别攻占了鄯善和乌爨等部落,进入了吐蕃地区。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

    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地区,唐朝时曾经和中国和亲,宋代以后也偶尔向朝廷进贡,那里民众的习俗都信仰佛教,尊敬和信仰喇嘛。“喇嘛”两个字,就是指高僧的意思,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

    佛教喇嘛的祖师名字叫做巴特玛撤巴巴,在唐玄宗在位的时期,从印度北方进入了吐蕃,提倡和传播喇嘛教,逐渐遍及整个吐蕃地区,后来喇嘛的势力,逐渐凌驾于王权之上。

    蒙古军队进入吐蕃以后,犹如猛烈的旋风横扫大雪,攻无不克,所向无敌,蒙古军队一边作战,一边发布通告,凡是向蒙古军队投降的人免予处死,原来信仰的宗教,全部照旧,不予改变。蒙古军队也善于政治宣传,攻打和宣传,双管齐下。

    吐蕃喇嘛扮底达,迎接了蒙古军队,兀良合台对他也以礼相待,非常尊重。扮底达把蒙古带领到了都城里,劝告部落首领唆火脱向蒙古军队投降。唆火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投降了蒙古军队。

    当时忽必自己也作为在后面增援的军队,也指挥军队进入了吐蕃,会见了扮底达,对扮底达格外优待。

    扮底达有一个家族侄子名叫拔思巴,也记载作八思巴。刚好有十五岁,擅长诵读经文和咒语,聪颖智慧,忽必烈对他非常喜爱,命令他陪伴在身边。

    这时刚好遇到蒙哥汗传来命令召唤他回国,忽必烈命令兀良合台进军西南,自己携带着拔思巴向北凯旋归来,后来忽必烈当了皇帝,就拜拔思巴为皇帝的老师,共同研究学问,治理国家。

    1253年,八思巴应召谒见忽必烈薛禅汗,当时忽必烈夫妇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见上师的礼节会面八思巴,他们共二十五人先后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顶。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献财宝作为灌顶的供养。

    1255年,八思巴回藏从康区迎请那塘堪钦札巴僧格受比丘戒,完成佛教出家僧人生活中最庄严的仪式。不久,八思巴又返回上都。当时蒙古汗王对佛教、道教等不同派别的宗教,还能够比较公平地对待。所以,佛教与道教之间常发生辩论事件。

    为了解决此事蒙哥汗王命忽必烈主持并判定两派优劣,1258年在上都的宫殿隆重举行了佛道辩论会,两派各参加十七人,佛教方以时年二十三岁的八思巴为首组成。其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十七名道士削发为僧,少许道观也随之改造成佛教寺院。

    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汗位,立即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玉印。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在中央政权内设置总制院,掌管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又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

    1265年,八思巴返回西藏,对萨迦寺进行了修缮,如新造佛像、灵塔,以及用金汁书写大量大藏经中的甘珠尔部。同时分别拜克什米尔班智达希达塔噶大巴札、罗沃译师喜饶仁钦、纳塘堪钦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师为师,研习修教因明学、显宗理论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仪轨,以及藏族传统文化五明学等知识。

    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其间还奉忽必烈之命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30个字母创制的由41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八思巴向忽必烈呈献蒙古新字后,忽必烈极为高兴,并于1268年下诏,凡是诏书及各地方公文等均必须使用蒙古新字,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种新文字。

    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由於八思巴为元朝中央创制新文字,为元朝皇帝授予神圣灌顶,深得元朝皇帝器重。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

    1276年,八思巴从大都抵达萨迦寺,此次八思巴返藏,由太子真金护送,在途中专为真金著述并讲授了彰所知论,此经有汉译本,收录在大藏经中。

    1277年,八思巴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地方,纳塘寺附近,举行聚集七万僧众盛**会,史称“曲弥法会”。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拉康拉章英年早逝,享年46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15章 忽必烈推荐治国能人刘秉忠() 
第15章忽必烈推荐治国能人刘秉忠

    孛儿只斤?忽必烈,生于1215年,卒于1294年,出生于蒙古族黄金家族,他是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蒙古帝国尊称他为“薛禅汗”。忽必烈在青年时代,便雄心勃勃,志向远大,“思大有为于天下”。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

    忽必烈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邻国,但多遭失败。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被加封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后世称他为元世祖。

    忽必烈遵照蒙哥大汗的命令,率领南征的军队回到了北方的都城,到了京城的时候,听说有阿拉克岱尔和刘太平俩人,遵照蒙哥汗的命令,调查核实各地上缴政府的税收,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京城里的许多官员都受到了处分。

    忽必烈说:“这里的管理税收的官员,都属于我管辖,大半都是我任命的,难道他们都是贪官吗?这次我出师去攻占西南,离开大汗太远了,在朝廷里必定有不怀好意的人故意说我的坏话,我完全应该进入朝廷向大汗说清楚,消除那些奸臣的蒙蔽,不要冤枉了那些好人。”

    这时刚好遇到农业部长姚枢,到忽必烈的官府来拜见他,他们过去关系很铁,无话不谈。姚枢是元初政治家、理学家。字公茂,号雪斋、敬斋。先世自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入居内地。少时学习勤奋。金朝末年,父姚渊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录事判官,后来举家迁到了许,在那里居住了下来。

    12年,蒙古军破许州城,姚枢到燕京,即今天的北京,投靠了杨惟中,被引荐北觐窝阔台汗。15年,皇子阔出统兵攻南宋,诏姚枢从杨惟中随军访求儒、道、释、医、卜等各类人才。

    蒙古军陷德安,即今天的湖北安陆,姚枢从俘虏中访得名儒赵复,竭力劝告他北上讲学授徒,此后理学在北方传布渐广。姚枢从赵复处尽得程朱传注等重要经典书籍,开始学习理学。

    1241年,出任燕京行台郎中,旋因与主管官员意见不合,放弃了官职,隐居于辉州苏门,在今天的河南辉县北。1250年,忽必烈召姚枢至漠北访问治道,姚枢上书陈述儒家传统的帝王之学,治国之道,深受忽必烈的器重。忽必烈受命统治漠南汉地军事,姚枢建议在与南宋接壤地区屯兵,积谷守边,再思考消灭宋朝的策略,被忽必烈采纳。

    后来追随忽必烈进攻大理、鄂州,即今天的湖北武汉,深得忽必烈的信任,得以参与军事活动,屡次大胆劝告忽必烈,多次险些遭到杀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姚枢以藩府旧臣预议朝政,参定一代制度,担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出为河南行省佥事等官职,入拜昭文馆大学士,终于获得位高权重的翰林学士承旨的职位。

    当姚枢听忽必烈提到这件事,就劝忽必烈说:“大王虽然是皇帝的弟弟,但是毕竟是皇帝的大臣,是不应该和皇帝进行争辩的。现在大王不如携带了王府中的妻子和儿女,全部都进入朝廷,表示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这样或许能使那些说坏话的人再以无话可说,皇帝的怀疑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姚枢说到了忽必烈的心坎上,忽必烈很佩服姚枢的足智多谋,认为调解弟兄之间的矛盾,没有比这样做更好的办法了。

    忽必烈听了后,接连点头说:“你说得真好,我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办吧!”忽必烈回到和林以后,拜见了蒙哥汗,就把姚枢所说的大体意思,向蒙哥汗进行了说明。

    蒙哥汗知道忽必烈已经看出了他的用意,为了挽回面子,他不得不假惺惺地对忽必烈说:“我很担心皇帝的弟弟带兵远征,时间久了,身体劳顿,因此是以召回都城,让你好好休养,保养好身体后再去带兵打仗,建立功勋,其实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忽必烈那时的心情非常复杂,心里七上八下的,很想还向蒙哥汗说明一些事情,看见蒙哥汗的眼中包含着忧伤的泪水,觉得当帝王的为难,也不禁感到悲伤起来,也跟着流下忧伤的眼泪。俩人面对面对哭泣了一阵,相互之间都没有再说别的什么话。

    到了第二天,忽必烈和蒙哥汗兄弟俩再次相会,蒙哥汗想另外建造城市和宫殿,作为新的都城,忽必烈听他的提议,也很赞同,就向他保荐了一个人,名字叫做刘秉忠。

    刘秉忠原名侃,字仲晦,邢州人,他的曾祖父是金朝的邢州节度副使,蒙灭金后,他父亲在邢州元帅府里是个军事长官,刘秉忠长大了在邢州节度府里当了一个小官儿。

    刘秉忠年青时遭逢乱世,刘秉忠感慨“大丈夫怀才不遇,应当隐居起来寻找机会”,于是放弃官职上了武安山。过了几年,天宁寺高僧虚照禅师听说刘秉忠是个人才,派弟子请他下山:“不要在那里作道士了。”

    于是刘秉忠在天宁寺当了和尚,做了虚照的徒弟,法号子聪。其实道士也罢,和尚也罢,对于刘秉忠来说,出家是假,寻求机会出山做官,参与治国理政是真。师徒二人游历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个好地方,就居留了下来。

    1242年,高僧海云印简,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觐见忽必烈,路过大同,听说刘秉忠博才多学,足智多谋,就邀请一周前往。有机会接近蒙古亲王,刘秉忠自然很高兴地答应了。

    忽必烈召见二人,问:“佛法里有没有安天下的办法呢?”海云回答道:“应该在天下大贤硕儒中询问古今治乱兴亡之道。”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经,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无不精通,他很关心时事政治,论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忽必烈大为赏识,于是把刘秉忠留在幕府,参与军政大事,命令他还俗,赐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