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元朝帝国风雨 >

第40部分

元朝帝国风雨-第40部分

小说: 元朝帝国风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论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忽必烈大为赏识,于是把刘秉忠留在幕府,参与军政大事,命令他还俗,赐名秉忠。和林之行,刘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命运。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莲川设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区,广招汉族人才,开始施展“大有为于天下”的抱负。刘秉忠、姚枢等人辅佐忽必烈在金莲川制定了“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针,藩府旧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识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刘秉忠荐引,他的同学、学生、故交如张文谦、张易、李德辉、刘肃、李简、张耕、马亨、王恂、刘秉恕等人,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先后进入王府,为忽必烈献计献策。

    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贵族称号,向忽必烈提出报告,陈述情况说,邢州连年天灾**,百姓逃散,没有多少户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员来治理吧。刘秉忠与张文谦一起向忽必烈推荐熟悉邢州情况的燕赵名士张耕和刘肃,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在邢州设立安抚司,派近侍脱兀脱带张耕和刘肃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潜邸中汉臣的初步贡献,也是刘秉忠向事业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为便于统治中原地区,命刘秉忠在恒州东、滦河北岸的龙岗,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兴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为开平。

    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战死,忽必烈听从张易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从武昌出发,带着刘秉忠、姚枢、郝经、廉希宪、阿合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

    公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设开平府,年号“中统”,取“中原正统”中两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号为“至元”,取自易经中“至哉坤元”的意思。

    至元三年,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为大都,郭守敬负责都城水系和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这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

    公元1271年的旧历十一月,刘秉忠领衔给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会、圣节、诏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礼。”就是说按照忽必烈认可的方案,制订典章朝贺礼仪制度以及命名国号行朝仪的一系列策划工作已经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原正统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随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刘秉忠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五十九岁。元世祖得到丧报,非常吃惊,悲痛不已,他对群臣说:“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别人是不会了解的啊。”

    于是委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丧,厚葬大都,最终改葬邢州祖茔,今邢台县贾村。刘秉忠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死后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

    刘秉忠是邢台人,他英俊豪爽,潇洒风流,不拘小节,因为家庭出身贫寒,只担任了一个府令史的小官,池塘难养大鱼,他才华横溢,空怀壮志,他认为身为小官很难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就辞去官职去寺庙里当了和尚。

    风云际会,因缘凑合,也许上天有意让刘秉忠发迹,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忽必烈召见僧人海云,就邀请刘秉忠一起前往,在与忽必烈的会见中,刘秉忠才思敏捷,对忽必烈提出的问题从容应对,回答得体,尤其显出他对中国哲学经典易经以邵康节的治国道理非常精通,因此得到忽必烈高度赞赏,刘秉忠给忽必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忽必烈这次就向蒙哥汗举荐了他。

    蒙哥汗也接受了忽必烈的举荐,随后就命令刘秉忠选择地理位置,选定在桓州的东面,滦州的北面一个叫龙冈的地方,作为吉祥的地方,监督工匠进行修建,确定名称为开平府。

    蒙哥汗曾经迁移到这里居住,蒙哥汗到来后就按照帝王的规格,在民间选择美女,作为大汗的大老婆和小老婆,增加修建了朝廷街市。这时蒙古帝国正处在兴旺的时期,到处充满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蒙古大将兀良合台送来的捷报,又到达了宫廷,还有皇帝的弟弟旭烈兀,不久前遵照命令征讨西域,也送来了捷报,蒙古帝国这时真是热闹非凡,好戏连台。

    兀良合台从吐蕃进攻白蛮、乌蛮以及鬼蛮各个部落,都在今天的云南省境内。这些少数民族部落根本不是蒙古军队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垮投降,罗罗斯和阿伯两个小国家,都因为害怕蒙古大军的强大攻势,双方没有开战,就主动乞求投降。蒙古军队又乘胜打垮了阿鲁等各个部落,到此为止西南地区全部平定。

    蒙古军队攻占下云南境内的各个部落后,又继续南下向交趾发起进攻。交趾就是安南,唐朝时期曾经设置安南都护府,因此就取名为安南,那里世世代代都是中国附属国家。

    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后,安南国王陈日煚在抗击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失败,逃跑到了海岛上,那里的都城随即就遭到了蒙古军队的大肆屠杀。

    陈日煚派遣使臣向蒙古军队谈判和平条件,蒙古军队士兵久居北方,对南方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很早日班师返回北方,就和安南约定每年向蒙古缴纳一定的钱币,就同意和安南和平解决,蒙古军队也没有在那里久留,驻扎九天就向北返回了。

    那时西域也很不平静,发生了回回叛乱,蒙古朝廷决定平定叛乱,皇帝的弟弟旭烈兀从和林率军出发,沿着天山的北面山麓,经过阿力麻里,直接到达阿母河畔,在那里招集了西域的各国国王,会合各**队,联合向西进军,攻打进了木乃奚国。

    木乃奚国在宽甸吉思海的南面,过去拖雷率领蒙古军队曾经从这里过境,那时只是在城外大肆抢掠一番。那时拖雷并没有攻进城内,避免了一场战火。

    这次旭烈兀为回回教徒所躲藏的地方,就在这座城市里,为了清剿回回教徒,蒙古和其他国家的联军就分兵三路,同时向城市发起猛烈攻势,这次战争看来是无法避免的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1章 蒙古大军南下攻金() 
第1章蒙古大军南下攻金

    蒙古帝国最高元首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窝阔台继承了汗位,他的野心更大,想继承他老爹的遗志,把国家的版图进一步扩大。

    他制定和颁布了许多新法令,比成吉思汗在位的时候,政治体制更加健全,朝廷的威严更加崇高。窝阔台还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志,把征服下来的西域地域,封赏给察合台管理,命令他就在那里坐镇,进行统治。窝阔台这时对西域并没有什么担忧的了,就集中精力考虑攻打金国的事。

    这时刚好金国派遣使臣前来,对成吉思汗的去世表示吊唁,还向蒙古赠送了许多祭祀的物品,窝阔台汗对金国派来使臣说:“你们的国王很久都不来归顺和投降,今天我的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怀着征服世界的雄心,我们将永远牢记着。我正在准备对你们的国家兴师问罪,你们贡献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祭祀礼物又算得了什么?”

    这时金国刚刚建立,派遣使臣前去吊唁和赠送祭祀礼物,也是礼尚往来,理所应当的,窝阔台汗却强词夺理,寻找灭亡金国的借口,老虎想吃绵羊,不愁找不到借口。强权就是公理,哪里有什么公道可言?

    窝阔台汗立即命令退回金国的使臣带来的祭祀礼物,放还金国的使臣。这时金国皇帝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守绪继承了皇位,这是一位很无能的草包皇帝,得到使臣回报的消息,难免心怀恐惧,无可奈何。又派遣使臣向蒙古携带着黄金和布帛,到蒙古去祝贺新大汗即位,想讨好蒙古。窝阔台汗还是不给面子,没有接受金国的礼物。

    金国使臣离去后,窝阔台汗就召集各位王公大臣共同商议,决定征讨金国的方案。

    过去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连年对外出征,在战争中所抢掠到的财物,都全部立即分配给各个部落,这样中央政府并没有战略储存和积蓄。蒙古的各位将领,过去都认为在战争用抢劫的人口毫无用处,不如全部处死,还可以取得血液和油脂,灌溉草原上的草木,作为牧场放牧牲畜。

    只有耶律楚材不这样认为,提出了新的政治主张。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契丹族,杰出政治家,蒙古帝国时期大臣。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腐朽的大金国失去了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这时因为讨伐金国的方案已经决定,耶律楚材就提出了建立十个税收机构的主张,提请窝阔台汗批准执行,把所征收的税收作为军饷使用,每个税收机构设置副职税收专员两人,全部由当地人担任。耶律楚材提议对加强蒙古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真是功不可没。

    耶律楚材又向窝阔台汗推荐周公和孔子的道德理教,他告诉窝阔台汗说,庞大的骑兵军队能够骑在马背上征服和获得天下,但是一定不能通过骑兵军队那样的武力治理天下。窝阔台汗非常佩服耶律楚材的见解,于是就元朝蒙古就在原来尚武的风气之外,逐渐开始崇尚文明和教化,这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窝阔台汗大力整顿军队,大量积蓄储存军饷以后,大量饲养战马,大量储存草料,就在他当上大汗的第二年春天,带领着他的弟弟拖雷,以及拖雷的儿子蒙哥,率领蒙古大军进入了陕西,接连攻下了六十多所山寨,蒙古大军逼近凤翔。

    金国皇帝派遣官员平章政事完颜哈达,以及伊喇丰阿拉率领军队前去增援,在进军的途中,听说蒙古大军势力强大,知道自己不是敌人的对手,畏首畏尾,就停留下来不想进军。直到金朝皇帝屡次催促进军的时候,哈达和丰阿拉两将领还是拖延推诿,不想行动。

    后来听说蒙古军队分兵攻打潼关,大为烧了屁股,才向皇帝报告说潼关正在被蒙古军队攻打,比增援凤翔更为紧急,不如率军先救援潼关,然后再去增援凤翔。金朝皇帝腹背受敌,两头作难,无可奈何,只得依从了他们的作战方案。

    哈达和丰阿拉两人就率领军队赶赴潼关。潼关本来就是天险,易守难攻,况且早就有精锐部队那里驻守,是完全可以严防死守的,哈达等将领这时,故意避难就易,所以就改变进军路线,前去支援。这样就使得凤翔防守薄弱,非常空虚,死守了两三个月之后,终于被蒙古大军攻占陷落,只有潼关还没有攻占下来,潼关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拖雷亲自前去那里督促军队进攻,也没有攻克下来。

    拖雷的部下有一个从敌方投降过来的将领李国昌对他说:“金朝迁到汴都将近二十年了,完全凭借着潼关、黄河,靠这些险要的军事要塞作为天险,我们的军队如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从隐秘的道路走出宝鸡,绕过汉中,沿着汉江向前进发,直接到达唐邓,那时再攻汴都就易如反掌了。”

    拖雷听了点了点头,称赞他的说得很好,就返回营地把李国昌的计策报告了窝阔台汗,窝阔台汗说:“过去父亲死亡时,对我们遗留下了命令,命令我们向南宋绕道,攻下唐邓,我们现在就派遣使者到宋国,向他们提出绕道的要求,对他们说,你们如果允许我们绕道,进攻金国就方便了。如果宋朝不答应从他们的国土上绕道,再用李国昌的计策也不晚。”于是就命令绰布干为使者,前往宋国向他们提出绕道的要求。

    蒙古的使者绰布干到了淝州,拜见了宋朝的统制官张宣,由于说错了一句话,就被火气很大的张宣杀死了。窝阔台汗得到报告,非常气愤,就命令拖雷率领三万蒙古骑兵,直接向宝鸡进军,攻占进入了大散关,攻破了凤州,对洋州进行血腥的屠城,然后出兵武休东南部,围攻兴元军队。又派遣另外的将领攻占大安军路,攻占鱼鼈山,在那撤毁老百姓的房屋做成渡河用的筏子,渡过嘉陵江,这样攻城掠地,长驱赶往,一直进攻到了四川蜀国。

    蜀地是宋朝管辖地区,宋朝的制置使官桂如渊,听说蒙古大军到来后,吓得屁滚尿流,就慌慌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