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元朝帝国风雨 >

第63部分

元朝帝国风雨-第63部分

小说: 元朝帝国风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宫廷的**,一直是暗流涌动,波涛汹涌,从来就没有消停的时候,先是皇太后想专掌国政,她很看好藩王和世瓎,认为和世和世瓎年英气勃勃,少有为,但是也很担心和世瓎颇个性执拗,不好驾驭,不会轻易受太后控制,但是不如太子硕德八剌,为人谦和,因此她就竭尽全力地在无仁宗面前施加压力,舍去侄子和世瓎,让儿子硕德八剌继位当皇帝。

    元仁宗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候,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是受到那些执掌大权的奸臣怂恿,另一方面是他母后的竭力劝告,所以拿定主意,决定立硕德八剌为太子,把侄子和世瓎凉在了一边。

    元仁宗去世后,太子在为老皇帝服丧,所有朝廷的政务,都由太后打理,太后最信任铁木迭儿,全权委托铁木迭儿,让他独断专行,每当遇到太子出面干涉的时候,太后和铁木迭儿都很介意,心里很不爽快。到了太子硕德八剌即位当皇帝的那天,太后也虚情假意,故作姿态,前来朝贺。太子硕德八剌见了太后,对她恭恭敬敬,极为客气。纵使如此太后心里还是很不满意。

    参加完即位典礼,太后气冲冲地返回到兴圣宫,她暗自悔恨,心里说道:“我真后悔,不该建议仁宗让此儿当皇帝!”他当了皇帝,我一定没有好日子过。一定是死多活少,应该心里想办法改变危局。太后心胸狭隘,越想越生气,渐渐转喜为忧,慢慢地酿成了重病。

    为太皇太后发布通告,在元朝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其实太后作为妇道人家,胸中也没有几滴墨水,那篇惊世骇俗的通告。完全是由朝廷文墨高手遵照太后旨意,捉刀撰写而成。通告中说:

    帝王执掌政权,都是以孝道为先,孝道美德,至高无上。人间伦理最大的根本,莫过于尊敬亲人和长辈,因此每当皇帝继位,首先举行的就是推崇祖先的隆重典礼。

    现在的太皇太后陛下。心性仁慈,博爱众生。眼光犀利,洞察幽微,观察极为细致。他自从居住到渊深的皇宫以来,已经享有崇高的天下母亲的威望,深受民众的爱戴。

    过去在元武宗海山继位时,刚刚举行过元成宗铁穆耳的葬礼。阿难答野心勃勃,企图夺取帝位,发动叛乱,元武宗海山率军北伐,平定叛乱。重振朝廷法纪,维护元朝的统治,让祖先的英灵得到安息,延续了皇位的继承,虽有是上天的安排,让朝廷经历磨难,但是也是显示出创业的艰难。太后仁慈博爱,在皇宫里呕心沥血,恪尽职守,协助先帝,出谋划策。就像女娲补天,扫除阴霾,云天见日,让旭日东升,让朝廷巧妙地度过难关。

    太后地位至高无上,曾经辅佐过两位帝王,现在新皇帝又继位,太后又要辛勤操劳,辅佐皇帝,她功德比辅佐大禹的涂山氏还高,功功劳比养育周文王母亲还大,我们应该为她加上四个字的称号,以利于尊敬和推崇她老人家。

    现在我们制订了文件,正式宣布,为太后加上尊号,称她为: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全德泰宁福庆徽文崇佑太皇太后。哎呀!其实这些都不过是虚名,不过是称颂她老人家罢了。现在举国上下,九州四海,对尊敬老人的孝心都做得很不够,我们在此祝愿太后,万岁千秋,永远长寿。在此我们记录太皇太后的通告,倍感惭愧!

    元朝时期,上行下效,新皇帝为祖母太皇太后发布过通告,也为新皇帝的母亲皇太后,跟风发布通告,也写得珠圆玉润,文采斐然,耐人寻味。通告中说:

    自古以来,男女有别,相互依靠,相互辅佐,所以得以完美结合;母亲仁慈,父亲尊严,所以成为长久的传统。因此获得母亲的慈爱,父亲的养育,因此家庭国家,得以名正言顺,长久延续。

    现在的皇帝母亲性情温和,慈祥而贤惠,举止端庄,聪明睿智,她能力超强,上能承担管理宗族的重任,下能维护伦理纲常的正常运行,她像古代的二南一样,让异国他邦获得王化的文明,她像古代的三母那样,曾经辅佐先皇帝,成就治国的大业,她居安思危,深谋远虑,勤劳节俭,历尽艰辛,把新皇帝哺育成人,他抚育提携之恩,至高无上。

    到了今天,新皇帝登基,一切规矩都是太后教导的结果,都彰显了祖先的遗训。因此得以天下太平,老有所养,少有所乐,幸福安康,都竭尽全力,对老人尽孝心。普天之下,最大的责任就是尊重老人,尊重老人是人间最大的美德。

    为了彰显尊老的重要,表达最重的亲情,皇宫里因此派遣专门官员,草拟文件,为太后加上称号为皇太后。这是为了让宗庙永远延续,让亲情永远崇高,让远古的洛书为我们降福,让天下保佑我们平安,启迪后人,永享受宗庙的延续,上天的洪福!

    元代也和历代帝王一样,有立皇太后的规矩,但是都没有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那么正式,那些女人有权有势,都是善始善终,因此朝廷发布通告,得以记录下来。太皇太后接受了崇高的封号,受到了王公大臣的朝贺,其中的繁文缛节,在此无法详细叙述。其实当时的朝廷局势,并不是一派大好,其实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新的变局即将发生。(。。)

第60章 元朝名臣李孟魂归天堂() 
第60章元朝名臣李孟魂归天堂

    元朝太子硕德八剌,果然是处理宫廷事务的高手,他在上任之初,大量赦免了囚犯,施行仁政,赢得了民心。为他的祖母和母亲,加上了新的尊贵称号,安定了她们的情绪,赢得了她们的全力支持,让她们为他保驾护航。

    太子硕德八剌戴当上了皇帝,穿戴着帝王的冕服,实现他多年的愿望。帝王的冕服是当时最高贵的服装,只有帝王才能资格穿戴它。皇帝头上戴的是冕冠,冕冠珠光宝气,气度非凡。皇帝的冕冠上的冕旒也特别讲究。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用上等的玉料制成。冕冠的颜色,以黑色为主。冕冠的两侧,各有一个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按照当时的规定,凡戴冕冠的人,都要穿冕服。冕服以黑色上衣、红色下裳,上下绘有精制的花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红色的鞋子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饰制度开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各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历史悠久,蔚为壮观。

    太子硕德八剌继位后,被后人称为元英宗。元英宗执掌政权,大赦天下囚犯,封赏朝廷里的各位有功之臣,专门提升铁木迭儿为上柱国太师,并通告天下任何人也不得否决铁木迭儿的命令。铁木迭儿受到新皇帝的宠信。更加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独断专横,他利用权势降李孟为集贤侍讲学士,命令他很快就职。

    在铁木迭儿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在给李孟下套。在认为李孟被降职,一定耿耿于怀,必然不肯前来就职,那样就正好中了铁木迭儿设置的圈套,给他安上一个心怀怨恨,违抗朝廷命令,背叛朝廷的罪名,那样就可以罪加一等。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让铁木迭儿没有料到的是。李孟接到任命后,对铁木迭儿的用意心知肚明,装着没事一般,欣然上路,很快就到京城赴任。在中途中他遇到了翰林学士刘赓,正好过来慰问他,就一路同行,陪伴着到了京城。赴集贤院就任新职,好像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

    宣徽使很快就得到了李孟消息。向朝廷提出报告,请李孟到任履职,按照朝廷惯例,皇帝向他赏赐了美酒,表示祝贺。元英宗硕德八剌听说后,大吃一惊。身边的官员说:“李孟真的宁愿接受降职,到集贤殿任职吗?”

    当时铁木迭儿的儿子巴尔济苏就在元英宗的身旁,皇帝又转过头向巴尔济问道:“你们都说他不肯前来奉命,就任新职,今天却来了。结果如何?”巴尔济苏顿时满脸羞愧,只是低着头,无话可说。

    李孟到达京城后,元英宗召见了他,对倍加慰劳,皇帝深知,李孟倒地中枪,被奸臣的谗言伤害很深,李孟对皇帝的理解和厚爱,感激涕零,铭记不忘。

    李孟在私下里,曾经向人说道:“我作为朝廷老臣,深知罪孽深重,却长期在中书任职,对国事政事毫无补益。多谢皇帝的圣恩高厚,宽大为怀,对我格外开恩,没有夺去我的俸禄,停发我的工资,让我得以衣食无忧,今天我已经老了,很想报告皇帝圣上的思情,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寿命有限,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元英宗听到李孟的肺腑之言,对他格外称赞和赏识。

    不久以后,李孟由于年老多病,医治无效,在任上死去,朝廷监察官们纷纷提出报告,为孟喊冤叫屈,皇帝得知后,准许李孟官复原职,不久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进封魏国公,授予文忠的称号。

    历史记载中,在元英宗硕德八剌当政时的皇庆延祐期间,是铁木迭儿掌握实权的时期,每一条混乱的政令,人们自然认为是铁木迭儿制造的事端,每一件善政,人们都自然归功于李孟,所以李孟为政清明,中外知名,影响很大。

    元英宗硕德八剌当皇帝,的确很不好玩,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特别他的母后干涉政事,朝廷高官掌握实权,以致那些忠诚的大臣,无法报效国家,最后只得含恨死去,真是让人感到可惜。但是历史是不容更改的,许多人不是流芳百世,就是遗臭万年,李孟李道复,与铁木迭儿,就是鲜明的对比,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他们的功劳和过失,永远让后人们铭记。

    元朝名臣李孟,生于1255年,1321年含恨死去,字道复,号秋谷,他是元代中叶的著名政治家。出生名门贵族,是后唐皇室沙陀贵族后裔。先世居潞州上党,即今山西长治。他的祖父李昌祚,任金潞州税务同监,归降蒙古,授潞州招抚使,佩带银符,待遇规格很高。

    他的父亲李唐,是一位语言学家,政府公职人员,通蒙古语,从军于秦、陇,1248年,以才能被兴元行省夹谷龙古带辟为掾,自此,长期在汉中担任幕僚职务,遂迁居汉中,至元八年退职家居。

    李孟自幼勤奋读书,博闻强记,通贯经史,善写文章,常纵论古今治乱兴衰的缘由,头头是道,多我独到见解,发人深省,他志向远大,希望能参与政治,治国理政。

    当时元朝还没有实行开明政策,公开选择人才,科举尚未恢复,读书人谋求官职的主要途径是担任吏员,李孟不愿由吏途出仕,于是在家开办学校,招收学生,前来求学的人很多,他声名也非常显著。他前辈名人士大夫如商挺、王博文、刘宣、魏初过汉中,都纷纷慕名前来与他交往。

    至元十九年,他跟随父亲李唐迁居四川,当时李唐就任四川行省幕职,行省拟辟为掾,任命为晋原县主簿。都被推辞,没有就任。当时正值权臣阿合马被杀,主张行汉法的皇太子真金得以真正参决朝政,支持新任中书右丞相和礼霍孙,改革阿合马专权时的弊政,起用儒臣;至元二十年,刑部尚书崔彧又提出改革时政的十八件事,其中有广开言路,多选正人。以及博访饱学之士,具有名望的人,以重翰林之选拔人才等内容,被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下令由中书省、御史台商议施行,元朝政治出现了革新的气象。

    李孟以为施展其学识才能的时机已到,他趁机赶赴京师,受到行中书右丞杨吉丁的器重。推荐给太子真金,太子真金对李孟久仰大名。于东宫太子府召见了他,可惜的是还没有被提拔重用,真金因为与世祖忽必烈政见不合,忧郁病死了,杨吉丁聘请李孟为家庭教师。翰林里很多名人都尝识李孟的才能,提请中书省授予他馆阁的官职。但从事部门却准备授予他为梓潼县的主簿,他没有接受。

    至元二十三年,李唐出任夔府路,即今四川奉节总管府经历,孟离京赴夔府省亲。至元二十八年。李孟跟随着他的父亲还居汉中。

    至元三十一年,李孟在父亲的敦促下,再次北上寻求当官的门路,路过关中里,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即位,当上了新皇帝,下令各省采访世祖朝的政事以备编撰史书,陕西行省留孟参与讨论编次,送京进呈。

    皇太后阔阔真,即真金的王妃为孙子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选聘名儒为师,李孟被推荐当选。大德三年,即1299,海山率兵出征,镇守漠北。爱育黎拔力八达留京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