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元朝帝国风雨 >

第68部分

元朝帝国风雨-第68部分

小说: 元朝帝国风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跪在皇帝面前的地上,接受审判的锁咬儿哈的迷失,说道:“陛下啊,现在京城上下,僧侣横行,耗费巨资,残害民众。陛下还要这般迷信,崇拜佛祖。难道靠着这班秃头僧侣,真能治国安邦吗?管理报告的监察官员锁南,不怀好意,诬告我们诽谤皇上,犯了大不敬的罪过,锁南却对皇上百般逢迎巴结,让君大行恶事。我们愿意帮助群主改过,难道有罪?他会无罪?现在就是一时不能明辨是非,后世自有公论。”

    元英宗硕德八剌坐在审判席上,脸色铁青,两眼凶光,严厉地对他们说道:“你们诽谤我也没有什么,但是你们诋毁僧人及佛祖,实在是罪在恶极,我决不宽恕!”

    元朝就像这么奇怪,僧徒比皇帝还大,难怪不能谤毁。这又到那里说理去。此时此景,那几位正直的大臣,不倒霉谁倒霉?

    经过元英宗硕德八剌的亲自审判,观音保等人被移交到刑部,进接受定罪量刑。刑部经过复核后认为,应该对他们予以斩首处死。皇帝批准了判决请求,下令处死观音保及锁咬儿哈的迷失,只有成珪、李谦亨两人,属于从犯,从轻发落,处以杖刑,重重打了一顿板子,被打得皮开肉绽后,发配打东奴儿干地,在那里接受劳动改造,终身悔过。(。。)

第64章 拜住忠心为国安童深明大义() 
第64章拜住忠心为国安童深明大义

    元朝奸臣铁木迭儿,因为儿子锁南在元英宗硕德八剌状告观音保等人,正中了皇上的下怀,惩处了几位大臣,铁木迭儿和锁南,父子两人更加得到皇帝的宠爱,铁木迭儿见机行事,想方设法,想进一步笼络元英宗。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妙计,把从前表演过的把戏,重新上演一次。

    人们还记得元朝的周王和世瓎,和世瓎出生于蒙古黄金家族,帝王世家,他是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的长子,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的兄长。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时,就是因为听信铁木迭儿的话,把和世瓎调往云南,镇守边防,激成王朝内乱,被逐出了漠北。

    和世瓎的胞弟图帖睦尔,图帖睦尔是元武宗海山的次子,一直居住在京城里,没有受到政局变换的牵累,什么事儿也没有。铁木迭儿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他笑里藏刀,暗中密谋,想把将图帖睦尔驱逐出去,就与中政使官咬住密谋商议。咬住本来就是铁木迭儿的同党,由铁木迭儿一手提拔起来的朝廷要员,他见了铁木迭儿,自然十分巴结,百般奉承。

    当他们谈到图帖睦尔的事,咬住以轻松的口气说:“这件小事就不劳原恩师你老费心了,只要当晚辈的说一句话,包管他立马滚蛋,迁移到远方去。”铁木迭儿听了,大喜过望,满面微笑,拱手向咬住告别,随即离去。

    咬住果然向皇帝提交一份秘密报告,不知其中是一些什么内容。报告果然奏效,不久皇帝下达诏令,命令图帖睦尔外出到琼州居住。琼州是南海大岛,当时属粤东管辖,与京师相距七千多里,地处蛮荒。瘴气弥漫,炎热逼人。对出生于帝王家族的北方人来说,是一个极为恶劣的地方。

    那些朝廷大臣们,听说皇室贵族图帖睦尔,被流放到南海琼州,不知其中缘由,都迷惑不解,不知道究竟图帖睦尔犯了什么罪过,因此受到严惩。被流放到这般远的地方。

    大臣们后来获得了皇帝的通告,禁止江湖术士交结各位王公驸马,并且严格控制阴阳五科的官吏和人士,不得轻易泄露王朝占卜的信息。朝廷中的大臣们,这时才恍然大悟,知道图帖睦尔被逐出京城,与这些事件有关。这完全是铁木迭儿和咬住捏造事实,密谋诬陷的结果。

    后来王公大臣们经过多方打听。费尽周折,终于得知咬住秘密报告的内容。他在报告中说图帖睦尔与术士往来,可能图谋不轨,魏王阿木哥由于卷入朝廷纷争,被流放青岛。咬住提醒皇帝先作预防,不要事后悔恨,于事无补。

    当时人们都知道。皇帝作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怎能没有个人**?元英宗硕德八剌的皇位,本来是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的两个儿子的手中,夺取而来的。他对此一直小心在意。在位一日,提防一日,这次得到咬住的秘密报告,刚好切中要害,真是比刀枪还厉害,刺中他的痛处。

    元英宗硕德八剌对此非常在意,不论咬住说的事实是真还是假,元英宗硕德八剌都不得不先发制人,因此下达命令,把图帖睦尔流放到遥远的地方,免得他在京城作梗,让皇帝不得安心。

    铁木迭儿心灵机巧,八面玲珑,手法老练,顺风顺水,事事得手,他一直思谋着巴结皇帝,想皇帝专门宠爱他一个人,他推荐参知政事张思明担任左丞职务,作为他的左臂右膀,全力支持他。张思明最忌恨拜住的主持正义,为人正直,经常与同党密谋,寻找时机,诬陷拜住。

    有人得知情况后,多次告诫拜住,让他早作预防,有所戒备。拜住听却不以为然,对劝告他人说道:“我是开国功臣木华黎的后代,名相安童的孙子,我的祖宗都国家元勋,世代忠贞为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我在年少时,就受到皇帝的宠爱和任命,无非是因为皇上念我祖宗的功德,才得以让我官居要职,继承重任。我经常想到国家的大事,就是大臣的精诚团结,相互协作。今天如果右相与我为仇,我便想着回报他,那么朝廷局势,就会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纷争动乱,那么样不仅是我们两人的不幸,对国家也很不利。我只知道尽到我的心力,上不负君王和祖宗的宠爱,下不负民众的厚望,除此之外,一切的功劳和恩怨,都不是我所思考的,自古以来,生死命运,祸患幸福,都是上天安排,请不必在此多言!”

    拜住所说的话,固然很有道理,但当断不断,其后自乱,为后来的杀机,埋下了隐患,导致以后的危机。从此拜住更加忠心耿耿,为朝廷尽心尽力,百般效劳,张思明等人也无隙可乘,没有什么动作。

    当时朝廷里又发生一次重要事件,右相铁木迭儿提出报告,请求诛杀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元英宗对此犹豫不决,他在私下里秘密会见拜住,询问他平章王毅,右丞高昉是否应该当诛杀。

    拜住对此大吃一惊,连忙询问他们犯了什么大事?元英宗硕德八剌告诉他说:“据报告中说,京城的粮仓里,储备的粮食出现严重亏耗,王、高两大臣,负责管理清查,他们辜负朝廷恩典,严重渎职,犯下严重罪过,不可赦免,所以应该予以严刑惩处!”

    拜住对元英宗硕德八剌说:“平章和右丞,都是宰臣的副职,宰相的职责是治国安邦,不应该让他们去管理钱谷之类的琐碎事务。况且王、高二位大臣,都是右相推荐任命的朝廷要员,莫非是他们不通事故,不善于巴结逢迎,因此造成隔阂和嫌疑。不然,铁木迭儿为何出尔反尔,以前推荐委任。今天提请诛杀处死?”

    拜住久历官场,熟知其中门道,深知铁木迭儿的为人,果然料事如神,一语点中要害。元英宗硕德八剌听了拜住的话,沉思好久。回答说:“你说得很好,提醒了我!”元英宗硕德八剌没有依从铁木迭儿的请求。

    铁木迭儿得知皇帝否决他的请求,大失所望,便向皇帝提出报告,请准许他的病假,几天都不上朝,参与朝会和政务。元英宗硕德八剌也把他凉在一边,没有去慰问他。

    这时的元英宗硕德八剌,正有别的事务要忙。他在举行任命皇后亦启烈氏的典礼,命令拜住手持朝廷的符节前去迎接,授予皇后亦启烈氏的印信公章。任命皇后的典礼完成后,铁木迭儿仍然口称有病,不出来上朝参与政务。

    会拜住奉旨,回范阳原籍,为祖安童立忠宪王碑。安童,是元朝开国元勋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中统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追忆和封赏元勋。召安童进入皇宫,担任卫队长,那些他年方十三,地位在百官之上。

    安童的母新弘吉剌氏,是昭睿皇后的姐妹,她们经常在宫廷中走动。元世祖忽必烈有一天。向她提起安童的事,她对元世祖忽必烈说:“安童虽然年幼,却是朝廷的重器,将来必有大用。”

    元世祖忽必烈疑惑不解,询问她说:“你怎么知道的安童是朝廷重器?”弘吉剌氏回答说:“他每天退朝都要与老成人说话。从未欺负一个年少的人,因此知道。”元世祖忽必烈听了,异常高兴,记在了心上。

    中统四年,阿里不哥党发动叛乱,事件败露,被逮捕了一千余人,即将被元世祖忽必烈就地正法,当时安童站在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想把他们全部处死,你看何如?”

    安童回答说:“这些人都是各为其主,身不由己,现在遭遇大难,就以私怨杀人,将何以让人信服,让更多的人归附呢?”元世祖忽必烈听了大吃一惊,赞叹说:“没想到你这么年少,就说出这样老成的话语?你所说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意。”因此更加重视安童。

    至元二年秋天的八月,安童被提升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加食邑至四千户,让四千户人为他服务。安童却推辞说:“目前虽然平定了东西北三方国土,但是江南还没有归附。我正在正当年少有为,请求担当重任,担心四方民众不服,产生轻慢朝廷的心思。”

    元世祖忽必烈对安童的深明大义,深为感动,过一段时间,皇帝对安童说:“我已经考虑成熟了,再心没有人能超过你了。”那冬天的十月,元世祖忽必烈召见许衡,下令许衡进入皇宫参与商议朝廷大事,许衡却以患病推辞。

    安童亲自到许衡的馆舍里,侍候许衡,与许衡说了许多话。许衡返回后,对许衡十分想念,久久不能忘怀,安童对人真诚,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1259年,霸突鲁率蒙古军从忽必烈攻宋。宪宗死,忽必烈得报阿里不哥谋夺汗位,急从鄂州前线北还,留霸突鲁总军务,与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会合后,这支军队遂成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位的基本力量。在此之前,忽必烈曾与霸突鲁讨论形势之地,霸突鲁建议选择燕京为国都,可见他早就有立国中原汉地的见识。不久死于军中。

    安童既是勋臣之后,又与世祖有椒房之亲,中统初就担任了怯薛长,皇宫卫队长,当时年仅13岁。其母入宫见皇后时,曾在世祖面前称赞他虽然年少而有辅国之才,因为他常与大人讨论国事。

    中统四年,即1263年,世祖战胜阿里不哥,获其党千余人,欲尽杀之,以问安童,对曰:“两主争国,彼安知有陛下?且甫定神器,不推旷荡之恩,顾奋私憾杀无罪人,何以安反恻?”当时世祖与阿里不哥争位,都是拖雷嫡子、宪宗亲弟,本无所谓正统、叛逆之分,对方将卒在法理上并无罪过,而且阿里不哥尚未归降,正需要以宽待政策招抚其支持者。因此世祖很赞赏他的意见,对他才16岁就有如此老成的见识感到惊异。

    至元二年,即1265年,安童出任中书右丞相。当时史天泽从中统二年起一直任右相,但在李璮叛乱后。世祖对汉人世侯权重当有疑忌。这一年他巡幸上都时,召安童推荐的谋士崔斌征询“为治大体,今当何先”,斌答以“任相”,并举安童、史天泽可为相。

    元世祖忽必烈沉默思间,崔斌又奏:“陛下岂以臣猥鄙。所举未允公议,有所惑与?今近臣咸在,乞采舆言,陛下裁之。”遂立马扬言曰:“有旨问安童为相,可否?”众欢呼万岁。

    这时安童才18岁,推辞道:宋朝尚据江南,如以臣为宰相,恐贻笑各方,使宋人轻视我们。世祖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其勿辞。”遂拜相。这段插曲说明,世祖以亲信怯薛长安童出任首相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史天泽虽仍任右相,但地位在安童下。

    安童拜相后,即奏请燕王真金领中书省事,又奏召许衡入朝,亲自至旅舍拜访请教。十分佩服。于是世祖命许衡入省议事,特召见面谕:“安童尚幼。苦未更事,汝谨辅导。汝有嘉谟,先告安童,以达于我,我将择焉。”

    显然意在培养练达中原政务的蒙古大臣来主掌行政,以免权力旁落。当时右、左丞相有五人。即安童、史天泽、忽都察儿、耶律铸、伯颜。

    至元四年,安童奏:“今丞相五人,素无此例,臣等议拟设二丞相,臣等蒙古人三员惟陛下所命。”诏以安童为长。史天泽次之,其余蒙古、汉人参用,员数勿过多。于是忽都察儿、耶律铸降为平章政事,伯颜降为右丞。

    安童又奏宜用老成人如姚枢等同议中书省事,诏许之。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