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元朝帝国风雨 >

第80部分

元朝帝国风雨-第80部分

小说: 元朝帝国风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方才抄写完成。并将参与会议的官员,共同署名。到了第二天。便跟随张珪赴上都,拜见皇帝。

    张珪到了上都,立即进入行宫拜见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张珪向皇帝递上奏疏。泰定帝展开阅读了很久,似乎流露出讨厌的神气。张珪不禁心里打鼓,想到他呕心沥血,难道还不值得泰定帝读吗?只见泰定帝淡淡地对他说道:“朕知道了!卿自京城至此,未免鞍马劳顿,你且在行辕好好休息。再作下一步的安排吧!”张珪叩谢而出。

    他们在上都等待了两天的时间,并不见有皇帝的诏撤下来,他们不免心生疑惑,反而增添了不少烦闷。当朝宋文瓒也来找他商谈,张珪对他说:“我们费尽心机写作的奏议,一共有几条,都好似石沉大海,一条也没有见皇帝下令采纳施行。难道就此下去,就能治理好国家吗?”宋文瓒回答说:“老平章何不再次拜见皇帝启奏?只有获得皇帝的英明决断才能施行。才方剪除时弊。”张珪对宋文瓒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张珪穿戴整齐,又到行宫里请求拜见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他对皇帝行礼完毕,又启奏说:“臣听说上天发生日食里,应该修养德行。发生月食时,应该修整刑律。回应天应该对实际的行动,而不是用虚文应对,动员民众应该用行动而不是用谎言。现在国家危急,刑律不平。所以上天发生变故,皇上陛下应该仰承天心,请求皇上深入体察,我们大臣提出的逐条奏议,请求予以尽快施行!”泰定帝听了,回答说:“等到朕返回京城后,再选择重要的施行吧。”皇帝说到这个份上,张珪也不好再说什么话,只得告退,离开了皇宫。

    不久御史台臣秃忽鲁、纽泽等人,又奏报陈奇异天灾屡次重现,宰相应该辞职以应天变,可否请求皇上裁处。他们还说大臣作为陛下的耳目,不能纠察奸诈的官吏,玩忽职守,应该首先退位让给贤能的内担任。泰定帝阅读了那份奏章,便批复说:“御史所说的话,过去在朕,卿等不必辞职。”台官们对此也无可奈何。

    只有丞相旭迈杰、倒剌沙两人,心中不安,也呈交一份奏疏。大意是说天象变异,精选告警示,陛下以忧天心为心,反躬自责,谨慎地遵守祖宗的圣训,修养德行,检点行为,下令各位大臣等人,勤于政务,忠于职守,尽心尽职。皇上下达手令到大都,让居守在那里的省臣,全部检查罪过,自我检举,大们臣身为左右相,却才能低下,见识昏庸,担当国家的大任,无所报效,以致天频繁出现,罪在大臣等人,理应罢免。除此之外,各位大臣应该勤于职守,无罪可言!语中带刺,口气异常严厉。泰定帝阅读后,表现得很淡定,批复说:“你们都说全部都应该辞职罢免,那么国家大事,谁人与我共同治理?总的说来,是让你们忠于职守,勉励朝廷臣工,竭尽全力,报效国家,自然就可以挽回上天的变异,不必出现了!”从那以后,不再有诏令下达,连返回京师的期限,也拖延了过去。

    张珪热脸贴在冷屁股上,愤怒沉闷得不行,他是一位急性子,实在耗不下去,就借口年老生病,向皇帝上表,请求辞职。下令皇帝的诏令下达,让他免于向皇帝拜跪辞行,赐给他一辆小车,让乘坐着到殿门外下车。张珪又请求皇帝安排日期返回京城,总算获得准许。

    皇帝回到京城后,张珪等人满怀希望,只望泰定帝践行过去许诺的话,能如数施行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但是诏旨下来后,一道是禁止赦免以前发生的事,一道是赦前抄没的家产,如数返还。此时的张平章张珪见此情景,再也不肯在朝廷和皇帝虚与委蛇,耐心周旋了。事不迟疑,立即上奏说,他过去的老毛病日益严重,不用扶持着就不能行走,恳请立即放他回家,狐死首邱,死而无怨,感激皇上大恩大德。(。。)

第74章 泰定帝痴迷信佛僧和尚横行朝野() 
第74章泰定帝痴迷信佛僧和尚横行朝野

    元代名臣张珪是一位高富帅,出生高官世家,生活富足,长相英俊潇洒,他的老爸就是元朝将军张弘范,张珪,字公端。公正端庄。寄托着张家的传统理想。张珪年少时就跟随他的父亲从军打仗,参与了消灭宋朝的战争,率领英勇善战的蒙古大军,千军万马风卷残云由北向南推进,打得宋朝军队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宋国礼部侍郎教育部长邓光荐,在宋朝被打得七零八落,残兵败将抱头鼠窜的时候,他被元朝的士兵穷追不舍,羞愧万分地来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绝望地仰望碧蓝的天空,痛苦万分,放声大哭,决心跳大海自杀,决不当元军的俘虏。这时张弘范骑着快马飞快地冲了过去,截断了他通向大海的去路,把他救从死亡的路途救了下来。

    张弘范把邓光荐带军营里,把他像宾客一样对待,张弘范知道邓光荐学识渊博,满肚子学问,就把张珪叫过来拜邓光荐为师,向他求教学问,邓光荐看见张珪年少英俊,聪明伶俐,也很爽快地收他为徒。邓光荐学识渊博,喜欢著书立说,他在朝廷做了多年高官,颇有心得,他理论联系实际,编写了一本书叫做相业,传授做官的诀窍,邓光荐把它作为教材,让张珪熟读深思,因此造就了张珪的文武全材。因此张珪在元朝宫廷里,顺风顺水,官做得越来越大,他没有让老师邓光荐失望,成了元朝中期的首席高官,当上了平章政事官。元朝的台柱,政绩突出,功勋卓著。经常在国家重要活动中露面,是一位活跃的政治明星。

    张珪在前不久邀请了朝廷中的重要大臣,把那些肥头大耳,满面红光的朝廷高官们召集议事大厅里。共同起草改革元朝国家体制的报告,指出当朝存在各种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定稿后他立即到元朝皇帝行宫上都,拜见新上任的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向他递交了报告,满怀希望让泰定帝采纳他们的建议,但是泰定帝刚刚走马上任,人也很年轻。想安于现状,不想对元朝宫廷采取大手术,他阅读过后,心里不以为然,把张珪的奏章报告放在案桌上搁置了起来。

    张珪心情沉重,他在元朝宫廷做官多年,对元朝现状了如指掌,他知道元朝的毛病太多了。不采取手术痛下决心改弦更张,元朝就不会有好的出路。没有想到的是泰定帝对张珪当头一盆冷水。拒绝了张珪等人提出的改革建议。让张珪为此感到超级郁闷,他回家后想眼不见心不烦,向皇帝提出由于年老,身体多病,需要辞职休养。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刚刚上任,人也很年轻。缺乏从政经验,很需要张珪这样老成的大臣支持他,因此没有批准张珪的辞职请求,只命令他在西山选择一处好住宅,在那里静心养病。还给他加封了蔡国公称号,让他在宫廷里举办讲座,讲授儒家经典,议论治理国家的措施,专门为他雕刻了蔡国公的印章,对他进行特别赏赐。张珪对皇帝的行为很为疑惑,皇帝既然不听从张珪的良言,留他又有什么用处呢?

    张珪获得皇帝赏赐给他的官邸,全家从皇宫搬迁到了西山,在那里过完腊月后,他又向上疏,请求放他返回到故乡,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看见他执意离开京城,也就准许了他的请求,年老的张珪,身体消瘦,不再像年少时那么英俊潇洒,他身心疲惫,就像被解开缰绳的牛马,现在终于可以自由自在返回故乡了,获得了人生难得的自由。可是好景不长,他没有过几天清闲日子,他又接到朝廷里送的皇帝圣旨,召他返回京城商议中书省事务。张珪年老,身体虚弱,厌倦朝廷事务,他只想享受清福,无心参与政务,他向皇帝上奏报告说,他已经年老,身患重病,无法上路回京,请求免除调令。泰定四年,即1372年,张珪在故乡河北易州定兴病逝,张珪死亡里留下遗嘱,让家人向朝廷交还蔡国公的印信。

    自从张珪返回原籍河北易州定兴后,朝里就微少了一位忠诚正直的大臣,其他大臣胆小怕事,苟且偷生,只想保全自己的官位,不想捅泰定帝的痛处,惹怒皇上就会自身难保。泰定帝从此耳根清静,自由自在,他每天上朝与大臣们商议完朝廷事务,百无聊赖,就专心致志地求神拜佛。泰定帝好大喜功,讲究排场,宫廷里每次做佛事,都召集数以万计的僧人,场面壮观,开支巨大。他每次赏赐给的僧人的钞票都多达数千锭黄金,并下令大兴土木,在全国各地修建佛教寺庙,雕刻宝玉作为楹联,雕刻黄金作为佛像,所耗费的资金多达亿万之多,他挥金如土,毫不知惜。

    泰定帝对当皇帝不感兴趣,对佛法却异常痴迷,他向皇帝帝师傅学习佛法,不但他痴迷信佛,也发动皇室宗亲信佛,皇后弘吉剌氏以下的皇室成员,也都到寺庙里烧香拜佛,请皇帝的和尚师傅为他们剃去头发,接受佛教和尚的戒律,烧香磕头,求神拜佛。

    那时候皇帝的和尚师傅,名叫亦思宅卜,每年都会获得宫廷里的丰厚赏赐,有无数的黄金,有昂贵的物品,各类繁多,多得无法计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但皇帝的和尚师傅受到格外优待,获得丰厚的赏赐,皇帝和尚师傅的弟弟衮噶伊实戬,得知哥哥当上了皇帝的和尚师傅,养尊处优,受到皇帝崇拜,赏赐丰厚,好吃好喝,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也火急火燎地从遥远的西域赶来,泰定帝不敢怠慢,下诏让中书省高官亲自送去美酒,前去犒劳慰问,热情款待,给予极高的礼遇,皇帝把和尚师傅捧到了天上。

    皇帝和尚师傅的兄长索诺木藏布。是西番三道宣慰司事的首领,被朝廷封为白兰王,赏赐给他一枚金印,赏赐给他一枚圆符,更为荒唐的是把公主也赏赐给了他。当时朝野轰动,认为和尚能获得公主的赏赐。过去曾经有佛教徒舍身饭饲虎,公主舍身饲和尚,也算得上是最大的布施。这岂不是极为荒唐的事!

    由于泰定帝对佛教痴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那些僧徒和尚一时成了香饽饽,吃香的喝辣的,风光无限。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拥有司空、司徒、国公等高官称号,佩带着金玉雕刻的印章。因此气焰嚣张,肆无忌惮,横行天下,无所不为。在他们在大都的京城里尚敢横行霸道,无所不为,出了都城更没有地方小官平民百姓放在眼中,更加放肆,无法无天。他们看见美女就会心痒难煎,一定想方设法弄到手。他们看见金玉财物,贪得无厌,一定会挖空心思,占为已有,和尚有了皇帝给他们伸腰,在全国各地横行霸道。大打出手,无法无天,老百姓对他们更是恨之入骨。

    朝廷里的西台御史监察官李昌,眼睛里掺不得沙子,对和尚们胡作非为痛心疾首。他经过细心观察,深入调查走访,了解到了许多实情,他就向皇帝提出一份奏章报告:

    臣曾经到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看见西番僧和尚们佩带着金字的圆符,成群结队,前呼后拥,络绎不绝,骑着数以百计的高头大马,耀武扬威,横冲直撞,横行天下。人数多得连各地的官方宾馆都无法容纳下他们,他们强占强住民间旅店,经常驱使打骂男子,奸污良家妇女,肆无忌惮,无恶不作。在奉元一路,自从正月至七月,往返的和尚多达一百八十五次,用马数量达到八百四十余匹,与官方的各王公行省的使者,多出了十分之六七,那里的驿户苦不堪言,无所控诉,朝廷里的监察大员们也成分畏惧,不敢说话。国家制定的圆符,本来是专为边防警报使用,僧和尚有什么资格,为了什么事而得以使用?我在此请求更改僧人和尚的给驿法,不能让他们获得在官方饭店白吃白住的特权,对和尚队伍应该严加考察,区别其中的良莠,择优录用,不能让他们混淆不清。只有严肃僧人和尚的规矩,才能使得他们遵守佛教戒律,请求皇上陛下批准施行!

    朝廷监察官李昌的奏报,送进皇宫后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后来传出了僧侣和尚侵扰民间,引起动乱事件,轰动一时,泰定帝为形势所迫才不得不下诏,予以禁止,其实仍是是一纸空文,敷衍了事,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看见什么大动作。

    泰定帝分布诏令后不久,他又下令在卢师寺修建显宗神御殿。这座卢师寺在宛平县的卢邱山,规模宏大,是当时有名的大刹,这次是遵奉朝廷的命令,在那里摆放皇帝的御容雕像,大兴土木,动用了数万人参与工程修建,耗费资金数百万两黄金,把皇帝的神像装饰得金碧辉煌,空前绝后,举世无双。然后另外修建元显宗的神主神像,也安放在大殿中,悬挂署名的扁额,号为大天源延圣寺。赏赐给住持的僧人钞票二万锭黄金,划拨吉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