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元朝帝国风雨 >

第97部分

元朝帝国风雨-第97部分

小说: 元朝帝国风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明宗和世瓎听了燕帖木儿切中要害的建议,不住地点头称善,他立即下令,任命哈八儿秃为中书平章政事,伯帖木儿知枢密院事,孛罗为御史大夫。这三人都是元武宗海山的旧臣,很有才能,忠诚可靠,元明宗和世瓎以为了不忘记他们过去的功劳,所以提拔他们,让他们官居要职。元明宗和世瓎在大漠封赏官员后,行宫里大摆宴席,宴请各位王公和文武大臣。元明宗和世瓎在宴会上告诫大臣们说:“元太祖铁木真留有遗训:美色和名马,人人都喜悦,然而只要心中受到私利的连累,就要风雨名声和德行。你们这班人现在都身居要职,关系到朝廷风纪的好坏,你们是不是也很关心美色和名马?元世祖忽必烈最初设立御史台监察官时,首先任命塔察儿、奔帖杰儿两个人,齐心协力处理监察政务,制定出朝廷纲纪和法规。大凡天下的国家,就像一个人的身子一样,中书是右手,枢密是左手,左右手如果产生疾病,须请良优良的医生进行救治,朝廷省院各部门的得失,完全依靠御史台调治监察治理。从此以后,所有的各位王公和文武百官,如果发生违抗法律,超越礼仪的事,都要御史台监察检举,从重从严治理朝廷风纪,让那些贪赃的人知道畏惧,就像善于斧头砍伐木柴一样,砍得越深越准越好。就是朕我的有什么过失,你们都应该大胆地指出来,朕我一定不会追究你们的责任,不要顾及我的情面!”大臣们听了元明宗和世瓎的话,都不禁齐声回答说,一定遵照皇帝的口谕。但是他的话,恐怕不是燕帖木儿所爱听的,因为燕帖木儿就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他元明宗和世瓎想法很不对路。

    燕帖木儿是钦察人,其先祖班都察等人皆是蒙古功臣。燕帖木儿父子一直深受元武宗信任,特别是燕帖木儿本人,元武宗当宗王当皇帝时,皆以其为侍卫长,受到的恩遇很多。元仁宗继位后。仍委他为“左卫亲军都指挥使。”泰定帝上台,对他也不错,升任太仆卿,同佥检密院事。前一个官衔很虚,后一个官职却掌握有调兵遣将的实权。燕帖木儿正是趁手中有印信又有人支持,才敢押下大注搞政变。此人多谋而且多疑,在禁宫内的一段日子里,一夜之中睡觉也要换好几个地方,心腹人都不知他到底宿在何处。当时。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周王和世悚远在漠北,猝未能至。燕帖木儿只得打他弟弟怀王图贴睦尔的主意,因为他离大都很近,人在江陵。

    讲起元武宗的两个儿子,还要简单交待一下。元武宗当皇帝后,与弟弟元仁宗讲好是兄终弟及,但又约定说。元仁宗死后,应该把帝位再转给自己的儿子。元武宗的宠臣三宝奴在武宗活着时曾召集大臣议立武宗长子和世瓎为皇太子。康里脱脱明确表示反对:“皇太弟有定扶宗社大功,居东宫日久,兄弟叔侄相承帝位已经有约,怎么又能忽然变卦呢!”三宝奴问:“今日做哥哥的把储君位让给弟弟坐,日后能保证叔叔会把帝位传给侄子吗?”,康里脱脱回答得也干脆:“我个人认为盟誓不可渝更。但如果有人失信,苍天在上,定有报应!”结果,元仁宗继位后,在母后答己和贼臣铁木迭儿怂恿下。果然做出坏事,把皇太子位授与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他封和世瓎为周王,徙往云南,其实是变相的流放。

    元仁宗延佑三年,即1316年,周王和世瓎一行人走到延安,其手下随臣教化等人皆武宗老臣子,愤愤不平,与时为陕西行省丞相的阿思罕秘密联络,忽然宣布要拥和世悚回大都争帝位。阿思罕原在朝中做太师,被铁木迭儿排挤到地方,为了报复,他兴兵拥护周王和世悚。不久,这一伙人窝里反,陕西行省的平章政事塔察儿杀掉阿思罕和教化等人。见势不妙,周王和世悚只得逃往西北。

    蒙古宗王察合台人倒是厚道,拥众来附,接纳了这位落难王子。和世悚本人也识做,他不敢以血统高贵自居,与察合台部等宗王立约,冬居札颜,夏居斡罗斡察山,春天则与从人在野泥一带自耕自食,与当地王爷和诸部落和平相处。由于元仁宗心中有愧,他没有象明成祖朱棣那样一心想致侄子于死地,“十余年间,边境宁谧”。

    元仁宗死后,元英宗即位。当时,权臣铁木失儿还未马上下台,他想到了上元武宗的二儿子图贴睦尔,把已经远贬琼州的王子又往南迁过海至海南岛边上。泰定帝即位后,他对元武宗的儿子其实很不错,把图贴睦尔迁回建康,封为怀王。不久,又迁至江陵。燕帖木儿让人密迎怀王于江陵的同时,又密令河南行省平章伯颜挑选精兵,护卫怀王一行前来大都。伯颜虽然只是行省地方官员,胆大能决,孤注一掷,杀掉持心不一的河南行省与自己差不多平级的曲烈等人,在汴梁迎接自江陵而来的怀王,扈从北行。

    怀王图贴睦尔看出了其中的玄机,虽然还未坐上帝位,他马上下令任命燕帖木儿知枢密院事,统管军政大务。燕帖木儿确实有军事天才,在喜动伯颜迎怀王北来的同时,又派出其弟撒敦率军守住居庸关,其子唐其势屯军蒙古北口。很快,上都诸王协商后统一了意见,一致拥护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分道出兵进攻大都。双方正式开打。

    都城陷后,泰定帝的儿子、时年九岁的天顺帝被元文宗密诏杀掉,泰定帝皇后八不罕被迁于东安州,即今天的河北涿州,后也被绞死。至此,元文宗坐稳龙椅,上都诸王失去了拥护的帝王靠山,只得承认失败现实。虽然诸王余波仍存,却无法再做大的折腾。

    大功成后,元文宗对燕帖木儿感激不尽,给这位功臣以下一大堆官职爵号:复拜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领都督府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就佩元降虎符,依前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答剌罕、太平王。

    元明宗和世瓎的暴病身亡与元文宗的恢复帝位。元文宗登基大典上。就明白表示:“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那时候,元文宗说这种话,倒有九分是真。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因为当时上都的各位王公势力强大,蒙古诸行省不少人根本以大都政权为叛逆,还有不少人处于观望中。元文宗心中没根。他自己又非元武宗嫡长子,只能先继帝位,再打“大兄”牌,稳住己方的阵营和人心。

    在元明宗和世瓎,在行宫里举行宴会后的第二天,他任命孛罗传达口谕给燕帖木儿等人说道:“元世祖忽必烈皇帝,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朝廷各个政府部门。齐心协力,共治天下,大小官员的职掌范围,已有明确的规定。元世祖忽必烈又命令朝廷大臣,集中商议制定各种律令和章程,作为永远遵守的法律规范法,元成宗铁穆耳以来,列代圣主一脉相承。无不严格遵守过去制定的宪法。朕我今天继承太祖、世祖的皇位,凡是省院台各部门的政治事务。都应该相互协调会商,然后全部向我报告。如果涉及军事机密,枢密院应该立即上报我知道。其他的事务,凡是新的报告,必须先报告中书省台,以下各部门里皇帝的近臣等人。都不得越级报告,应该通告各个部门,让他们得以知晓。如果违抗朕我的意图!必须予以重罚,不能赦免!”元明宗和世瓎的这一套施政措施,注重的是中书省台。通道能阻止权臣的弄权和蒙蔽吗?后果必然是很严重的。

    过了几天,元明宗和世瓎派遣武宁王彻彻秃及哈八儿秃到京城大都,立怀王图贴睦尔为皇太子,怀王图贴睦尔用皇位换得了一个皇太子的位置,从皇帝变成了皇位的继承人,价值大大的缩水。这也完全是蹈元武宗海山当日的端着,哥哥当皇帝,弟弟当太子,引起了后来的朝廷动乱。元明宗和世瓎下令寻求已故太子的符宝印章,缴给还给怀王图贴睦尔。后来得知已故太子的符宝已经完全丢失,无法寻找,向皇帝提出申请,重新铸造。

    彻彻秃等人遵照元明宗和世瓎命令到达了京城大都,传达了大漠行宫的诏命,怀王图贴睦尔恭恭敬敬地接受了诏令。一面派出快马驰往行宫,请元明宗和世瓎尽早启程。一面亲自出京城,就在中道恭迎元明宗和世瓎的圣驾,显得十分恭敬。

    当时陕西发生严重的旱灾,人们缺少食物,无法生存,竟然发展到了人吃人的程度,太子詹事铁木儿补化等人,请求解除职务以禳告上天减轻灾情。这时成为了皇太子的图贴睦尔发布口谕说:“现在皇帝远居沙漠,没有能够立即到达京城,我不过是暂时代理大位,处理朝廷政务。今年太阳炽热成为灾难,都是我的过失所致,你们应该勤奋努力,恪尽职守,办好朝廷实际政务,就可以上达天听,减轻天变和灾难,你们辞职有什么用呢?”皇太子图贴睦尔又重新起用前参议中书省事张养浩,担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任命前灾区赈济饥荒,解救灾民。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代孙。元代散曲家。他少年时就很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即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即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

    张养浩辞官回家居住,朝廷七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回应,这时接到朝廷任命,为了解救灾民他登车就道。立即启程,他看见道路旁边到处都是饿夫,他立即向他们施放大米,发现了沟渠旁边的饿死人的尸体,他都安排人用土进行掩埋。他经过华山的时候,到西岳祠祷告。流泪哭泣,跪拜在地上不能起来。他诚心感动了上天,忽然天空中四面八方,黑云密布,天色阴暗,雨水点点滴滴,淅淅沥沥,难得的甘霖,一降就是整整三天。他到了官府。又虔诚地建筑社坛向天祈祷,结果大雨如注,水满三尺,大大雨过后,天才开始放晴。

    陕西自泰定二年,至天历二年,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只见每天的日光。没有听到过雨声,天气一直干旱。使得田野干裂,禾苗枯槁,百草不生,粮食颗粒无收,民众无法生存。这时遇到了这位张中丞,他诚心诚意。痛哭流泪,祷告天地,感到了天神,他诚意感天地,动鬼神。居然在暗地里派遣了风师雨伯,前来救救济陕西的灾民,当时的陕西三秦大地,原野得到了大雨的湿润,顿时肥沃起来,禾黍茁壮成长,过去的一片茫茫赤地,又变成青青的田野,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丰衣足食,民众又获得新生。

    张养浩爱民如子,救灾有方,陕西的老百姓,无不对他感激涕零,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的一斗米要值十三缗钱,百姓拿出钞票购买,官府说钞票的颜色晦黑,不能使用,指令到国库里去掉换,遇到那里的奸刁的官吏蒙蔽,用十张钞票换五张,况且成年累日都不能得到现钞票,人民因此受到极大的困难。

    张养浩不辞辛劳,深入基层调查走访,洞察了民众生活的艰难,他下令立即检查国库中的旧钞,凡是字迹还清晰可辨的钞票,可以辨认的钞数,获得了一千零八十五万五千余缗,在上面重新加盖官府印章,颁发给市中的民众,以便流通使用。又刻了十贯五贯的钱券,发放给极度贫困的民众,命令米商按照官府的印章,出售粮食米面,下令官库如数验收,变换成现银,流通使用。由于制度完善,措施得力,那些官吏再也不敢从中作弊。张养浩又亲自带头,率领富裕的民众捐出粮食粟米,请求朝廷颁面纳粟补官的新命令,作为他们捐献粮食的奖励。因此那些富民觉得有利可图,也慷慨捐献,打开粮仓,发放粮食,救济灾民。

    张养浩调查得到一些穷困的民民众,缺乏粮食,导致杀儿子以喂养母亲的悲惨事件,他为之伤心不已,放声大哭。他拿出他自己微薄的私家钱财,予以救济。他命令拿出那些死去的小儿的**,让所有的属官观看,让他们深知民众的疾苦,指责他们身为官员,无所作为,不能向民众借贷,赈济灾民。张养浩勤政爱民,到了官府四个时间月,从来没有好好地在家居住过,都食宿在公署里,每到夜里他都要祷告苍天,每天白天他都外出寻查和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他每每念及民生的痛苦,都抚摸的胸膛悲伤叹息,因此操劳过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