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女神不应有恨 >

第24部分

女神不应有恨-第24部分

小说: 女神不应有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们性格独立自强,容易接受花雪给陈沅灌输的思想。个人能力方面,身世飘零,却能名留青史,显然个个是长袖善舞,聪明剔透。陈沅要以女儿身组建势力,这些姑娘毫无疑问是势力骨干的最佳人选。

    花雪心念电转之间,便决定一定要把柳如是先忽悠来,其她人也要尽快帮她们脱离苦海。只是到底怎么把她忽悠过来,还需要仔细筹谋,见机行事。花雪相信以自己在忽悠技能上的高深造诣,肯定是口到噙来。

    只是要请柳如是,绕不开陈子龙。花雪给陈子龙一个哥们没看出来你还挺有才的眼神,被陈子龙无视了。花雪也不在意,继续说道:“所以我就知道直接改变是没办法了,那我至少应该能预测吧?这样我去找找知府大人什么的,跟他一说,他能提前准备,就能先积攒粮食,到时候救很多人。他看我立下这般功劳,我请他出面也有底气不是?”

    众人点点头,总算明白为什么他一个自称心学嫡传的孩子,会专精理学的格物致知了。

    花雪接着道:“所以我就尝试弄明白灾情发生都有什么预兆,然后遍阅我所能找到的有关灾情的典籍,终于在今年获得了重大的进展。也就是我之前跟陈大人说的那些。”

    顿了顿,仿佛是为了让这些人少打扰他,花雪续道:“我得出的结论呢,就那么多。你们想要更多的结论呢,可以给我更多的资料,我花时间去研究,不过我可没有兴趣做官,也不会离开苏州,只有在桃花庵和沅沅姐作伴,我才有心情研究。”

    崇祯几人对视几眼,明白花雪不做官不北上的心思甚坚。崇祯先发话:“丰年你既然不愿意北上做官,朕也不会勉强你。只是你的结论出自你一人之口,事关重大,可有什么提前验证之法?朕也需要给百官,给万民一个解释。”

    花雪道:“我可以做个近期的预测,你回去验证一下就知道了。怎么样?”

    “先说说看?”

    “小范围没办法准确预测。大范围来说,根据我的预测:其一,这两个月山西某些地方会有大冰雹,具体有多大不知道,但我估计可能最大的比人还要大,不过冰雹和雨不同,‘雹打一条线’,只有一部分地方会有冰雹,具体位置不好说;其二,今年京师和河东少雨;其三,山东和河南处于下游,会因此而导致河流源头不旺,活水变质,雨水和河流水质发生变化,外观变色,饮用容易诱发疾病;其四,贵州大水;其五,江西大旱。”

    这些都是花雪从另两个世界的史料记载中找到的资料,根据花雪的观察,像大规模天气,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还比较小,两个世界的资料基本都对的上。

    陈子龙首先发出质疑:“丰年你刚才说山西会有大冰雹,常见的冰雹黄豆大小已经算大的了,拳头大小已经很危险了,你之前说的应该是比人头还大,而不是比人还大吧?”

    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拳头大的冰雹都能砸伤人,人头大小都已经很夸张了,你这个比人还大的,那是冰雹?冰山吧?

    花雪如今资料翻得很遛,又翻开资料确认了一下,原文是“闰四月癸丑,武乡、沁源大雨雹,最大者如象,次如牛。”花雪查过那两个地方,都在山西。至于冰雹的大小,花雪都怕说出来把这几个人吓到,所以已经往小了说了。牛一样大的冰雹都不算最大的,何况人。最大的跟大象一样大的冰雹,让人完全无法想象,这已经跟轰炸差不多了。

    花雪很严肃的摇摇头:“我没有说错。拳头大的冰雹虽不常见,但都有听说,人头大的极其罕见,但也不是没有。只是这样的情况都还在正常的天气变化之内,我根本就无法做出详细预测。只有天气变化非常明显的情况,我才能隔着这么远去进行预测。

    “当年张衡发明地动仪,能够精确侦测到遥远地方的并不巨大的地震。当时陇西地震,因为并不严重,京师没有震感,虽然地动仪有了反应,但其他人都不信。直到消息传来,人们才知道张衡的地动仪如此灵验。

    “以我的能力,还处在需要通过能够观察到的迹象来做出判断的程度。如果那产生冰雹的迹象不是如此强烈,我在苏州根本无法预测到。”

    事实上是如果并不严重的冰雹天气,根本不会被史书明确记载。只有严重到一定程度的灾情,才会在史书中留下详细记载。所以并不严重的灾情,即便近在苏州附近,小花雪也无法“预测”,因为记载中没有。而严重的灾情,哪怕远在欧罗巴,只要史书中有记载,花雪就能准确“预测”。

    众人一想也是,如果不是十分显著的变化,要在苏州预测山西的天气,几乎不可能,花雪说的很有道理。对他们来说能够预测就很厉害了,哪里在乎是“花雪水平”还是“地动仪水平”。

    花雪接着道:“实际上冰雹由于他的特殊性,对于局部的危害极重,但也由于‘雹打一条线’的特点,整体灾害波及范围并不广。我之所以先说这个,是因为发生的时间近,并且特点显著,只要消息传来,立刻就知道有没有。”

    因为术业有专攻,所以关于具体的灾情问题由陈子龙来负责交流,这是之前定好的,只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要面对的异人年纪如此小。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四十九章 未卜先知九州事() 
陈子龙又接着发问:“丰年你说的京师和河东少雨,少到什么程度?”

    花雪有点蒙,这个是记载原文,就是说少雨。只好说道:“具体少到什么程度,很难说,别说现在,就是到了夏天我也很难准确判断,但肯定是少就对了。”

    花雪越是说无法准确判断,众人越觉得他不是信口开河,越觉得他可靠,因为大多数骗子都会大言炎炎,把自己说的无所不能。当然,他们这种思维放在信息时代就过于淳朴了,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这样的判断已经很不容易了。

    陈子龙也在心中点头,事实上书本中根本就没有对于雨量的足够精确的记载,像花雪这种靠资料自己研究出来的预测方法,根据的资料本身都只是用“少雨”“干旱”这类词描述旱情,如果花雪能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反而不正常。陈子龙这么问本来就不是想知道更精确的描述,而就是验证花雪是否在吹牛。

    陈子龙继续发问:“丰年你之前说雨水形成是因为水汽遇冷,那为什么会有雨水变质一说?”

    这个倒是难不倒花雪,原始行星当年污染十分严重,所以后来星际时代吸取教训,对于环境保护的教育从未放松,所以花雪不用查资料也知道雨水为什么可能变质。

    “你或许见得少,但常年在北方的几位应该常见到沙尘天气。空气中并不只有水汽,尘土也会被风高高卷起,越是干旱,扬尘就越重。这些扬起的沙尘混入凝结的雨水中落下,就会导致雨水变质。更复杂的变化我虽然知道,但说给你们也不懂,你们只需要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花雪不仅是被问得烦了,关键是后面两个预测他很难解释原因,所以干脆把话堵上,等结果出来,对不对一目了然,现在解释再多,一旦结果不对也没有用。

    陈子龙又被噎住了,这孩子真是对他太不友好了。

    其他几人在这方面并无特长,所以对于花雪说说了他们也不懂并无异议,除了觉得花雪狂了一点,也只能看着陈子龙,看他什么反应。

    陈子龙没办法,转身对崇祯回道:“陛下,丰年小先生此番做出的五条预测,都是一旦发生,容易被确定的。尤其是第一条关于冰雹的预测更是说这两个月就会发生。臣听小先生的预测,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可信度颇高。而且小先生的结论与他所说的得出结论的方式并不矛盾,更增加了可信度。臣确信小先生有真才实学,至少在天文一项上,学生甘拜下风。至于预测的准确度,还得等具体的消息。”

    崇祯听明白陈子龙服了,但是还有迷糊的地方:“卿说的‘不矛盾’是什么意思?”

    陈子龙道:“小先生的研究,并非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实地测量,而是通过历来流传的资料。这些资料中的记载,就如小先生之前的用词,都是‘少雨’‘大旱’等等。臣之前问小先生‘少雨’的程度,更准确结论,需要亲自测量过当地多年的雨情,这是小先生个人不可能得到的资料。而小先生说的难以判断,恰恰说明他判断的来源的确是那些流传的资料。”

    花雪在一旁翻白眼,这陈子龙也太阴了,居然给他挖坑。还好历史记载里确实是那些含糊的词语,否则还不好解释了。

    陈洪谧对花雪的预测是相信的,所以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救济受灾的民众。

    “丰年你做出这些预测,可有对应的救灾措施?”

    花雪的资料库还是比较全的,不过他当时记下的都是历史资料,所以记载的救灾措施也是历史书中记载的应对,这些应对措施都有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花雪也不知道好不好用,所以不打算拿出来说。但是有一些措施是普适的。

    “冰雹造成的损失是下冰雹的当时一次性造成的,很少有后续灾害。所以减少冰雹造成的灾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醒人们这两个月出门的时候都随身准备好竹篓或者柳条筐之类的,遇到冰雹护住脑袋,这样就能降低人员伤亡。二是今年种植的作物,尽量以白薯之类的为主,而非那些冰雹一砸就坏的作物。”

    这两个措施不是什么史料记载,前者是从安全帽想到的,后者则是对于块茎作物的基础认知。

    崇祯问:“白薯是什么?”

    “一种跟红薯差不多的作物,陕西那边肯定有,山西有没有我也不知道。红薯也是可以的。”

    崇祯继续问:“红薯是什么?”他一个从小在宫廷长大的皇帝,怎么会对农作物有什么见识?何况这两种都是新引进的作物。

    花雪无奈,道:“红薯又叫甘薯,徐阁老有个甘薯疏你总知道吧?”

    崇祯就算见过也不可能还记得,转头看陈子龙。

    陈子龙点头:“的确有。徐师说甘薯适合在全国大部分地方推广,产量高,抗旱,而且味道也很好。至于白薯,我也不太了解。”

    花雪道:“白薯的事情你可以派人去陕西调查,我听说那边有种植,不过那边人怎么称呼它我就不知道了。跟红薯一样是地里挖出来的,比红薯圆一些,表皮土黄色。跟红薯一样,都是抗旱作物。而且相比红薯,白薯抗寒,适合西北干冷地区种植。”

    陈子龙奇怪:“这你是怎么知道的?”

    花雪道:“我吃的时候问过,说是从陕西带过来的稀罕物。”

    “那你怎么知道它的特点?”

    “当然是一起问的。”

    陈子龙显然不信,带东西来的人即便知道东西从哪来,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东西抗旱抗寒?而且花雪说不知道陕西那边怎么称呼它显然也有问题。不过小花雪既然这么说了,陈子龙也就知道再问他也不会说,所以也没有再问。

    陈洪谧又问:“那其它的呢?”

    花雪摇头:“有这位徐阁老高徒在此,如何抗灾,就不用问我了吧?我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确实没有什么研究啊!”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五十章 聚众方成十卷书() 
陈洪谧恍然,有些尴尬,刚才崇祯他们来以前,花雪不就是向自己推荐徐阁老的农书嘛!

    崇祯这边向陈子龙示意,这是之前商量好的暗号,就是要陈子龙自己判断是否要提出跟“异人”提出共同编撰农书。谈话的节奏需要崇祯掌握,而细节的判断要吴陈二人在各自领域做出。

    陈子龙得到示意,他心中已经有了判断,花雪从零散的资料中能得出如此多的结论,其格物致知的能力,以及对资料内容的敏感对于编撰书籍都十分有益。

    “丰年小先生,徐师生前留下农书草稿,至今尚未整理付梓。卧子(陈子龙字)得陛下允许,此次前来也有想请小先生出山帮忙整理之意。不知小先生意下如何?”平时说话可以你你我我的,但关系到先师遗稿,陈子龙说话时礼数甚周。

    花雪一乐,自己别的本事或许一般,但有系统的扫描存储整理功能在,编撰书籍真是太擅长了。

    “整理编撰书籍的确是我之所长,但是我忙着赚钱娶媳妇,哪有时间啊?”

    这话摆明了是在要好处,所有人都听明白了。

    陈洪谧很奇怪,花雪当初那么一大片宝藏,什么都没要,怎么现在反而掉到钱眼里去了?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