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帝国 >

第132部分

明帝国-第132部分

小说: 明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战争打成这样,其实很好理解,这是两支装备完全不同的军队之间的大规模战争,一群手持弓箭、刀枪的士兵。朝着修筑了完善野战工事,大量装备了火炮、火枪和炸药的、训练有素的军队攻击,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自然没有什么悬念。

    历史上,著名的八里桥战役,僧格林沁所领的三万余清军差点全军覆灭,而总人数为八千余人的英法联军只伤亡了几十人,就是这种不对等战争的最真实写照。面对装备了热兵器又训练有素的军队,主要武器为冷兵器,依靠骑兵的冲击破对方阵地的作战方式。怎么可能取得胜利?

    不过建奴上下,包括多尔衮、范文程,并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清楚明军的火炮和火枪杀伤力惊人,但他们并不承认,大清军队在战力上弱于明军,依靠精良的骑射没办法打败装备了火器的明军。他们只是认为,大清军队没找到破解之道。

    只要找到了破解之道,在某次交手中重创明军,那主要以新兵为主的明军,定会不支溃败。等那时候。就是大清军队追杀明军,扭转战况的时候。

    大帐内气氛沉闷,在多尔衮问询了诸位臣僚有何破敌良策后,没有人敢站出来发表意见。连范文程都低着头,不敢发声。

    建奴贵族大部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高层中有谋略的只有多尔衮、多铎等不多的几个,而那些汉军将领,明降将已经被这两天的战争场景吓破了胆。许多人现在想的并不是如何破敌,而是在考虑自己和自己麾下军士的前途和命运。一些明降军将领,已经在后悔投降满清了,他们寻思着是不是找个机会,再反水投降大明,与建奴划清界限。

    看到好一会儿没有人站出来提建议,多尔衮更加恼怒。他冷着脸,逐个扫过帐下这些人的脸,最后把眼光落在了站在他身边的范文程身上,强压住怒气问范文程:“范先生可有好的建议?”

    此时的范文程,最怕就是被多尔衮点名,因为他还没想出什么自认为妥当的办法,但被多尔衮点名了,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

    “主子,奴才觉得,在没找到有效破解明军巨量火炮和火枪威胁之前,不能贸然发动攻击,”范文程说着,深吸了口气后,再道:“主子,奴才刚才想到了一些办法,只是考虑善不周全,不敢在主子面前说。”

    “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吧!”多尔衮有点不耐烦地喝道:“把你想到的都说出来,如果真的是破敌良方,本王自有重赏。”

    “是,主子!”范文程答应了声后,赶紧把刚才想到的说了出来,“主子,奴才觉得,明军如果多的火炮和火枪,所需弹药也是巨大,他们随行不可能携带能供近十万军队使用很长时间的弹药,后续的肯定要从南京方向运送。而他们运送的道路主要是运河还有沿运河的陆路,如果我们派一支劲旅,偷袭明军运送弹药的车队或者船只,而我们继续派小股人马每天发动攻击以消耗明军的弹药。到时候,明军弹药一定接济不上,没有了弹药,明军的火炮和火枪就是摆设,那时候就是我大清军队发动全面攻击的时候。还有,湖北的左良玉部,应该会有所行动,只要左良玉部行动,曹越肯定不敢在山东久留,必定会撤军。那时候,我大清军队就可尾随攻击,反败为胜。”

    将这两天想法说出来,范文程似乎恢复了自信,再道:“火药最怕的就是雨淋,如果下大雨,明军的火枪和火炮就没办法使用,那时候,我军了可以趁势攻击。因此奴才建议,先不要急于和明军决战,如今只需要派少量兵马骚扰,消耗明军的弹药,等下雨天再试着发动攻击。前面奴才所提的几点建议,主子也多多考虑,如果能做到,那先于毁了明军的根本,他们必定溃败。”

    听了范文程所讲,多尔衮原本紧绷的脸慢慢缓和了下来!(。)

第八十五章 左良玉起兵反叛() 
湖北武昌,左良玉的行辕。

    一场密谋正在进行,左良玉召集了手下亲信大将,商议决定他们命运的安排。

    这段时间,左良玉可是寝食难安,这都是被曹越和孙传庭逼的。朝堂被这两个人把持,皇帝成了他们的傀儡。朝廷下发诏令要夺他们兵权,令他们这些手握重兵的总兵官到南京任职。左良玉当然知道这是曹越或者孙传庭不想让他们继续领军,想将军队都置于他们两人手中掌管的意思。

    当了多年的镇兵大将,左良玉当然知道手中有兵的重要性。只要他继续呆在湖北领军,那他就是这里的土皇帝,这时的一切都是他说了算,湖北巡抚何腾蛟他都可以不理。如果他接受了朝廷的旨意,真的去南京五军都督府职,那他很可能在大明朝堂上就失去地位,最终什么也没有。

    到了南京,谁也不知道那些人会不会找个理由把他抓起来,再治他的罪。他在湖北多年,做了太多见不得人的事,许多事所犯的都是砍头的大罪。如果孙传庭和曹越想置他死地,翻出其中的一件来就足够了。左良玉和他的亲信都认为,万不能去南京。

    不过江北四镇总兵有三个去了南京,真的任了五军都督职,也没被逮捕下狱或者其他为难,没有听从朝廷旨意的刘泽清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如果说刘泽清的事件出来以前,左良玉是坚决不愿意听从朝廷命令的,那刘泽清不听号令,以“阴谋造反”的罪名被杀后,左良玉不可能不慎重考虑。

    这四镇总兵手中的兵马加起来并不比他少,如此多的兵马都被曹越和孙传庭轻松收拾,手中握有十万人马的刘泽清,还没与平叛的大军交上手就被人暗杀了,手下的将领也马上选择了投降。这结局让左良玉冷汗直冒,他清楚如果他和刘泽清一样抗命。那朝廷肯定会马上宣布他谋逆,再派大军平叛。

    深怕自己也被暗杀的左良玉,也就加强了戒备,严防陌生人靠近。但他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朝廷。他手中虽然有几十万兵马,但如果朝廷真的派大军来攻打,他觉得自己并没取胜的把握。曹越训练出来的军队战斗力强大的有点让人害怕,大同成下数万建奴都惨败而归,左良玉不敢轻易赌。

    还有红娘子的数万精兵。横陈在襄阳以北,这也是一支让人头疼的军队,而且处处与他作对。他还隐约的听闻,红娘子已经被曹越收编,如今红娘子军中有很多领军将领都是曹越亲自派去的。

    前有狼,后有虎,左良玉难以决断,因此只能采取拖延政策,但要命的是,朝廷却给了最后的期限。眼看期限将近。左良玉更是坐卧不宁。他必须做出选择,不然把持朝政的曹越和孙传庭不会放过他。要怎么选择,左良玉真的难以决断。

    不过很快他就看到了机会,在建奴和流寇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候,曹越竟然率军北伐,准备收复北京。这消息让左良玉大松了口气,他知道朝廷暂时没力量对付他了,凭红娘子的几万人马,还有留守的几万近卫新军,是对付不了他几十万大军的。

    在左良玉大松了口气的时候。事情又出现了另外的变化。建奴竟派人联络他,并将很多“机密”透露给了他,说曹越曹越和孙传庭拥立那位皇帝是假的。那位建奴秘使给他带来了很多意外的消息,其中一个就是多尔衮想和他结盟。希望由他左良玉来执掌大明的朝政。

    多尔衮在秘信中告诉左良玉,大清和大明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流寇,大清军队入关是因为大明猛将吴三桂相请之故,他希望大清和大明联合起来,把流寇消灭掉。多尔衮希望左良玉能拥立另外一位宗室王,大清会承认左良玉拥立的新皇。并与其合作。

    如果合作成功,大清与大明可以划黄河而治,南方归左良玉,北方归大清,两国结成永远的盟友。

    多尔衮在信中告诉左良玉,只要他愿意起兵反抗伪明******,大清会全力支持。如今大清已经倾国力进攻曹越的近卫新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伪明近卫新军完全不是大清精锐的对手,曹越被消灭只是迟早的问题。如果左良玉起兵,大清军队会派一以劲旅驰援,帮他消灭敢于出击的大明军队。

    看了多尔衮的秘信,再和那位秘使交谈了几个时辰后,左良玉终于下定决心,不甘愿失去一切的他,准备铤而走险了。

    左良玉早就对孙传庭、曹越把持朝政感到不满了,他左良玉手下却有八十万雄兵,曹越只有不到二十万兵马,凭什么大都督要由曹越朴来当?而且孙传庭和曹越并没放过他的意思,步步紧逼要他服从。他要反抗,他要用自己的实力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曹越率军北伐,多尔衮率建奴主力倾巢出动,左良玉理所当然地认为,曹越此战定败。如果曹越兵败,那收拾残局的肯定是他左良玉了。因此左良玉马上开始了布置,并在布置妥当后,准备起事。

    孙传庭、曹越拥立的皇帝朱慈炯竟然是假冒的,在李自成所领流寇攻入北京的时候,朱慈照、朱慈炯等所有崇祯皇帝的儿子都已经被李自成杀死,曹越只不过找了一个和朱慈炯很像的人代替而。这个人是曹越找的,很自然就任其摆布控制。在听了左良玉宣布的这些秘事后,他手下的那些将领都傻眼了。在“知道”这些秘密后,左良玉的一番鼓动,让这些担心被剥夺了兵权,最后被朝廷处置的将领也蠢蠢欲动了。

    最后大部分人都答应追随左良玉,起兵消灭南京那个被曹越和孙传庭控制的“伪明”政权。

    很快,左良玉就在武昌起事,他打着“清君侧”,铲除孙传庭、曹越的口号起兵,准备攻打南京。

    他拥立潞王朱常淓为帝,国号依然是大明。

    朱常淓的封地是河南,河南被流寇和红娘子占领后,朱常淓只得投奔左良玉,这次他也是被左良玉鼓动,真的以为南京称帝的朱慈炯只不过是曹越找的一个面貌相像之人,真正的朱慈炯早已经死了,周皇后也只不过被曹越逼迫而已。

    左良玉起兵的消息传开后,顿时震惊天下。(。)

第八十六章 多尔衮又看到希望() 
南京的孙传庭知道这消息后,顿时大怒,在内阁会议上痛骂了一顿左良玉。不过他并没有惊慌失措,因为对这事早有布置。他马上以朝廷的名义起草了份讨伐檄文,并在通报曹越后,调留守长江一线的三个近卫师,沿江西进,准备讨伐左良玉。

    卫戍南京的两个近卫师并没有动作,依然驻囤南京。

    随后,大明朝廷向天下广发勤王诏令,要附近的镇军不得与左良玉苟合,并将左良玉所领的湖北军视作敌人。诏令中同时劝诫湖北军的将士,不要做出大逆不道的事,如果他们不追随左良玉叛乱,迷途知返,朝廷不会责他们的罪。但要是继续和左良玉一条道走到黑,那定严惩不怠。

    曹越在收到消息后冷笑一声,马上就传令已经待命许久的红娘子部,依计划向湖北进军,准备消灭左良玉部,同时传令留守南京江北的几个近卫师,狠狠打击左良玉部,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叛乱,决不能让左良玉的叛乱祸及更多地方。

    曹越同时传密信给南京的孙传庭,要他密切注意朝堂上众官员的动向,防止朝中官员暗中支持左良玉。他再令锦衣卫的常延龄、曹超等人,严密监视南京城内的一举一动,避免有人趁机作乱。他再给钱谦益、吕大器、方以智等人密令,要他们发动东林党、复社成员,群起声讨左良玉的叛乱。

    虽然说以前的周皇后现在的周太后及小皇帝朱慈炯的身份南京官员基本没有怀疑,但左良玉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说朱慈炯是假冒的,周太后是被曹越所迫,那就必须要做出应对,掌握天下言论,避免不明真相的军是被左良玉蛊惑,南京城内的言论必须要控制,东林党和复社的作用也要发挥出来。还有,周太后及那些有幸逃出北京的皇室成员。还有朱媺娖这些最能证明朱慈炯身份的人也要站出来表态。尽量孤立左良玉。

    《大明近卫军报》也要用更多的版面报道这件事,将左良玉那些见不得人的事都报道出来,并隐指其得到建奴的支持才有胆量造反。

    “大明王师与建奴正在聊城血战,逆贼左良玉竟然趁机作乱。与建奴苟合,甘愿与吴三桂、唐通等人同流合污,妄图将大明江山献与外虏,几万万大明军民定不会答应。所有有血性的大明军民,拿起你们手中的武器。以最大的决心、饱满的信心与一切反明反力做斗争!”近卫军报大大的红字檄文将军方的态度完全表明,许多人正是看到了军报的檄文,被里面的内容鼓动,加入大明近卫军的行列。

    在曹越率军北伐后,大明近卫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