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帝国 >

第139部分

明帝国-第139部分

小说: 明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座城池内镇守的满人及蒙古人并不多,只有几千人,大部都是汉军及明降军。汉军和明降军临阵倒戈,满人和蒙古人在遭受重创后狼狈逃跑,曹杰和黄得功所领的两个近卫师轻松占领临清和德州。并以留一部兵力镇守这两个重镇后,马上再往沧州方向进军。

    山东境内,还有一些建奴人马,而德州差不多不是山东的北面门户。占领了这个城池,山东境内的建奴想轻松北撤,那几乎不可能。

    如果再占领了北直隶境内的沧州,那山东就完全被大明军队控制,并可以威胁天津卫及北京。沧州的得失,对建奴和大明军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多尔衮在败退之余。也没忘记防守沧州,除了令临清和德州的人马有计划地往沧州撤退外,再令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及其子尚建率两万人马,驰援沧州。

    曹越原本想让曹杰快速进袭沧州,将这座重要城池攻占,但在知道建奴的动向后,又打消了这念头,准备慢慢推进,以优势兵力威吓沧州守军。曹越觉得,自己还是稳扎稳打好,不能给建奴以各个击破的机会,毕竟建奴的机动性能远比装备了许多火器的大明军队好。

    经过短暂休整,补充了一些军面物资,曹越也在留了一个近卫师及一万原红娘子的人马守聊城后,率其他大军继续北行。

    这时候,又传来几个对建奴不利,对曹越大为有利的消息。归降建奴的原大明将领,姜让、姜镶兄弟,不知道什么原因打起了反叛满清,重新归附大明的旗号,宣布与建奴势不两立。姜氏兄弟起兵后,山西诸地奋起响应,朔州、浑源、宁武、代州、繁峙等地皆叛清复明,太原告急。

    多尔衮闻听此消息后,不禁大惊失色,赶紧令多铎和阿济格的人马加快回援速度。他自己也赶紧率军回撤到归德府一线,直接放弃了大名府。

    姜让和姜瓖兄弟先归附李自成的流寇,后附满清,现在又打起了反清的旗号,都把曹越逗乐了。

    姜氏兄弟中的第三个,姜瑄现在还在曹越的军中,只不过因为两位兄长的关系,姜瑄不可能受到重用。近卫新军改编后,原本非常有希望出任近卫师主官的姜瑄,却被曹越扔到五军都督府中做事,这次出征也充当了观战者。姜瑄自然知道自己为何会受这样的待遇,虽然他一再表白对大明的忠心,但他自己也知道短时间内没办法得到曹越的进一步信任,再被重用,只能按下心来,老老实实做事。

    他也数次给自己的两位兄长写信,让他们迷途知返,不要替建奴卖命。姜让和姜瓖再叛建奴,与姜瑄所写的信有没有关系,暂时没有人知道。

    听闻姜氏兄弟起兵反清,曹越手下的一些将领,马上建议曹越派人联系,并率军声援,但被曹越拒绝了。如此反复之人,曹越不可能伸出援手的,这兄弟俩的人马,还有那些投降过建奴的原大明军队,曹越不可能再接纳他们。就让他们与建奴拼个两败俱伤吧,这是认为最好的结果。不过曹越还是加快了北进的速度,准备集结重兵,攻打沧州,最终和从海路行进的水师一道,将天津卫攻下。

    姜氏兄弟的起兵,及曹越加快行进速度给建奴的威压,让曹变蛟受到的压力顿减。他给曹越传来消息,说很快就能打到山东来,与曹越会合。为了接应曹变蛟,也为了声援一下姜氏兄弟,不至于让天下人误解,曹越派出一支人马,摆出要同时攻击顺德府的态势。

    又一场大战,即将打响!(。)

第一百章 局势又起了变化() 
不过让多尔衮很意外的一件事发生了。

    他在与多铎数次密谈,最终制定了新的战略,并准备付诸行动时,突然有一支明军出现在归德府以远,并在击溃一部大清军队后,快速往南面逃离。

    这部人数至少有三到四万人的明军,并未装备非常大规模的火器,但都是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悍。在轻松击溃了正面遭遇的大清军队汉军及朝鲜军一部后,他们从容离开,往河南、山东方向进军。

    多尔衮闻报后大惊,马上亲自组织人马追击,不过终是迟了一步,被这部突然出现在北直隶南面的明军逃走了。

    多尔衮害怕这是明军偷袭的人马,他清楚曹越手中的骑军一直没很好地利用。他也相信,曹越手中的骑军战斗力不差,一直没使用有可能在等机会。也不排除曹越另有安排,令骑军借主战场大战进行的机会,再搞一次大规模的偷袭。

    当年曹越率军穿过了大清军队的密集防守,急袭盛京并得手的事,是多尔衮一辈子挥不去的阴影。

    不过在亲自通过审讯抓获的少量几名明军俘虏后,气极败坏的多尔衮终于得知,这部明军就是重创了大同城外大清军队,最后在攻击北京的途中不知去向的曹变蛟的人马。这结果让多尔衮稍稍松了口气,曹越没再使诡计,没有派出精锐人马进行偷袭,那危机感就不需要那么强烈了。

    在弄清楚这支明军的具体情况后,多尔衮也知道,曹变蛟离开大同,准备攻打北京都是虚张声势,目的只不过是突出重围,与曹越的北伐大军会合。

    曹变蛟的人马行动非常迅速,而且先行路线非常难以掌握。多尔衮在知道曹变蛟的人马击败了大同城外围城的大清军队后,害怕其部趁虚攻打北京,因此严令北京的守军加工戒备,并派了一支人马回师救援。并准备拦截曹变蛟部。只不过很快曹变蛟的数万大军不知去向,行踪都没办法侦知。拦截的人马没有与曹变蛟部遭遇上,这支数万人的军队,好像从地平线上消失了一样。

    这当然都是曹越派出支援曹变蛟部的特卫营将士之功。他们通过袭杀建奴的斥候,成功地封锁了曹变蛟部的消息,让建奴难以探测到。

    多尔衮一直在猜测,曹变蛟的人马并未在北京出现后,最终去了哪儿。原本多尔衮估计。曹变蛟的人马有可能借攻打北京之名,越过长城,去攻打辽东,和当年曹越率军偷袭盛京一样。他怕盛京再遭明军的攻击,也严令关外的大清军队,加强戒备。

    但最终曹变蛟的人马选择了突围南下,与北伐的曹越会合,这多少有点出乎多尔衮的意料之外。

    虽然这种可能多尔衮已经想过,但多尔衮认为,据大同而守让大清军队很头疼的这支人马。战斗力不错。曹越和曹变蛟都喜欢冒险,既然他们都喜欢冒险,那曹变蛟很可能率这支战斗力不错的人马攻打北京或者攻打盛京,以收获奇效。如果换成他,也有可能这样做,毕竟现在大清军队的大部力量,都集中在黄河一线,北京和盛京的留守人马都不多,急袭有可能取得成功。

    即使不能成功,至少能震慑大清军队。牵制一部大清军队。或者退回大同,守住大同这座坚城,也在战略上对大同构成了一种牵制,这也可以很好地配合曹越的北伐。在多尔衮想来。曹变蛟所领的明军突围南下,应该是下策,他有点想不明白曹变蛟为何要这样做。

    不过多尔衮对自己没对曹变蛟南下加以提防,任其来去自如还是非常恼怒和自责,他也清楚,这支生力军的加入。曹越的北伐大军力量更加强大。多铎和阿济格的人马虽然回援了,但明军继续稳扎稳打的话,想取得胜利也是有难度的。

    曹变蛟的人马能轻易从大清军队的镇防范围之内轻松突围,那说明这支人马的机动能力非常不错。现在大清军队制定的战略是大迂回包抄,断了明军的弹药供给之路,让明军的火器没办法发挥作用,曹变蛟的人马表现如此等战力,让新的战略能否成功又蒙上了阴影。

    而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又收到另外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被多铎和阿济格打的没有还手之力的李自成,在大清军队回师救援北直隶和山东后,再次卷土重来。

    原本急骤下降的流寇规模,再次迅速扩大,李自成的人马,又变成了几十万。这几十万人马,不甘此前的失败,在陕西重整后,再次誓师东征,准备夺回失去的陕西、河南等地,报此前之仇。

    “难道是曹越和流寇有了勾结,他们联合起来攻打我大清军队吗?”接到李自成部准备展开反攻后,多尔衮皱着眉喃喃自语。如果明军和流寇冰释前嫌,联合起来对付大清军队,那大清军队还要继续两线作战,有没有力量应付还是个未知数。

    多尔衮一阵阵的头疼,聊城之战的惨败让他的自信心大幅度地下降,他有点怀疑大清军队能不能顶住明军和流寇两线的攻击。只不过事情已经变成这样,大清军队也只能全力应付,至少要保证北京及整个北直隶不失,再想办法将明军和流寇各个击破。

    曹越自然也接到了李自成所领的流寇,从大溃败转向战略反攻。李自成部的境况变成了这样,这次大明军队的北伐主要目的也基本达到了。曹越也马上下达了密令,所有行动都放缓,如果建奴大举增兵沧州,那对沧州的进攻将推迟,他不急于进攻。

    曹变蛟部以迅捷的速度从归德府西面南下,沿途击败了遭遇到的建奴,最终冲出建奴重兵驻囤的势力范围,进入河南境内,这消息传来,让曹越大喜过望。

    他也马上派出人马,西进接应曹变蛟部到山东境内,与他的大军会合。

    也就在酷暑渐消的七月底,曹变蛟的人马抵达了聊城近,曹越亲自带着一部人马,前去迎接。(。)

第一百章 局势又起了变化() 
不过让多尔衮很意外的一件事发生了。

    他在与多铎数次密谈,最终制定了新的战略,并准备付诸行动时,突然有一支明军出现在归德府以远,并在击溃一部大清军队后,快速往南面逃离。

    这部人数至少有三到四万人的明军,并未装备非常大规模的火器,但都是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悍。在轻松击溃了正面遭遇的大清军队汉军及朝鲜军一部后,他们从容离开,往河南、山东方向进军。

    多尔衮闻报后大惊,马上亲自组织人马追击,不过终是迟了一步,被这部突然出现在北直隶南面的明军逃走了。

    多尔衮害怕这是明军偷袭的人马,他清楚曹越手中的骑军一直没很好地利用。他也相信,曹越手中的骑军战斗力不差,一直没使用有可能在等机会。也不排除曹越另有安排,令骑军借主战场大战进行的机会,再搞一次大规模的偷袭。

    当年曹越率军穿过了大清军队的密集防守,急袭盛京并得手的事,是多尔衮一辈子挥不去的阴影。

    不过在亲自通过审讯抓获的少量几名明军俘虏后,气极败坏的多尔衮终于得知,这部明军就是重创了大同城外大清军队,最后在攻击北京的途中不知去向的曹变蛟的人马。这结果让多尔衮稍稍松了口气,曹越没再使诡计,没有派出精锐人马进行偷袭,那危机感就不需要那么强烈了。

    在弄清楚这支明军的具体情况后,多尔衮也知道,曹变蛟离开大同,准备攻打北京都是虚张声势,目的只不过是突出重围,与曹越的北伐大军会合。

    曹变蛟的人马行动非常迅速,而且先行路线非常难以掌握。多尔衮在知道曹变蛟的人马击败了大同城外围城的大清军队后,害怕其部趁虚攻打北京,因此严令北京的守军加工戒备,并派了一支人马回师救援。并准备拦截曹变蛟部。只不过很快曹变蛟的数万大军不知去向,行踪都没办法侦知。拦截的人马没有与曹变蛟部遭遇上,这支数万人的军队,好像从地平线上消失了一样。

    这当然都是曹越派出支援曹变蛟部的特卫营将士之功。他们通过袭杀建奴的斥候,成功地封锁了曹变蛟部的消息,让建奴难以探测到。

    多尔衮一直在猜测,曹变蛟的人马并未在北京出现后,最终去了哪儿。原本多尔衮估计。曹变蛟的人马有可能借攻打北京之名,越过长城,去攻打辽东,和当年曹越率军偷袭盛京一样。他怕盛京再遭明军的攻击,也严令关外的大清军队,加强戒备。

    但最终曹变蛟的人马选择了突围南下,与北伐的曹越会合,这多少有点出乎多尔衮的意料之外。

    虽然这种可能多尔衮已经想过,但多尔衮认为,据大同而守让大清军队很头疼的这支人马。战斗力不错。曹越和曹变蛟都喜欢冒险,既然他们都喜欢冒险,那曹变蛟很可能率这支战斗力不错的人马攻打北京或者攻打盛京,以收获奇效。如果换成他,也有可能这样做,毕竟现在大清军队的大部力量,都集中在黄河一线,北京和盛京的留守人马都不多,急袭有可能取得成功。

    即使不能成功,至少能震慑大清军队。牵制一部大清军队。或者退回大同,守住大同这座坚城,也在战略上对大同构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