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14部分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第14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莹莹说:“天下人都说九五之尊好,可谁知道皇上的苦恼呀!”

    嘉靖说:“其实,我的家乡安陆州很美,有兰台十八景值得一看。明初,李景隆的幕僚唐志淳在《石城晓望》诗写道‘石城烟霭净朝暾,鸡犬人家桑柘繁。天上星槎来夏口,云中江树接荆门。郢人白雪不可和,卢家莫愁犹有村。乘闲正喜看殊俗,打鼓插秧杨柳根’。”

    钱莹莹说:“什么时间,我们一起到安陆州去看看。”

    嘉靖说:“好!”

    黄锦得到嘉靖的命令,连夜赶去安陆州去接蒋太后。

    皇宫里,张皇太后有几个人正在给她汇报。张皇太后听说嘉靖皇帝要接自己的母亲到京城,不由得冷笑了。她说:“到京城也可以,那得按照藩王妃子礼对待。”

    杨廷和的儿媳妇,杨慎的老婆说:“这是难免,小地方来人总是做人这么小气。”

    张皇太后说:“还是你们读书人的儿媳妇懂事,说起那个藩王妃来一针见血。”

    这皇宫里,虽然还是张皇太后掌权,可是也有不少人把筹码压在了嘉靖皇帝一边。自然有人想嘉靖皇帝汇报了他们的谈话。

    听了这些话,嘉靖怒极而笑,说:“小地方来人。朕就是小地方的人,要是你们觉得自己是大地方的人就错了。我父王出生在北京,母后原是北京大兴人。”兴献王王妃蒋氏,嘉靖皇帝的生母,北京大兴县人。她生于成化十二年(1477年)二月初三日。弘治七年(1491年)十二月,册立为兴王朱祐杬王妃。弘治七年(1494年)九月十八日,与兴王就藩安陆。现在这些北京官二代却取笑起自己家人来,嘉靖皇帝自然十分恼火。

    钱莹莹说:“圣上何必和那些庸人一般见识。土著一般是被征服和消灭的命运。真正在大都市有所作为的人,大多都是外地人。大明朝开国太祖,汉朝高祖不都是外地人吗?相反,当年大宋汴京的土著,最后还不是如同猪狗一样被金人宰杀了。”兴王妃蒋氏为锦衣卫中兵马指挥蒋敩之女。

    嘉靖生母蒋氏是一个通情达理,知文弄墨,挺有主见的人。早在兴王府就著有《女训》12篇。蒋妃生有二男三女,长大成人的有永淳公主、永福公主,世子嘉靖皇帝朱厚熜。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兴王病逝后,由13岁的朱厚熜袭世监理王府事宜,蒋氏扶持幼子,把兴王府管理得井然有序。

    当嘉靖皇帝派黄锦迎接时,自然是想给自己母亲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没想到好事多磨,蒋氏从安陆旧邸登舟北上,十月四日抵达北京正东的通州城。

    安排去迎接她的礼部官员在张皇太后,以及杨廷和的授意下,以藩王妃子的礼仪迎接。黄锦看到情况不对,马上去向嘉靖皇帝报告。

    当蒋太后听说自己当作王妃而不是当作皇太后迎接,自己的儿子将被迫称她为叔母时,她说:“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蒋氏拒绝进入京城,并要即刻返回安陆。

    张太后和杨廷和等大臣一度想压制蒋太后。仅在入门礼仪上就视为王妃,不承认她是太后。为确保孝宗之统和张太后,杨廷和居然上书要求嘉靖帝称蒋太后为皇叔母。

    嘉靖闻讯后,流着泪入启皇太后张氏,愿避天子位,和他母亲一道返回安陆。朝廷和皇室既已拥立新帝,而且嘉靖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国家兴旺,百姓交口称赞。

    而且嘉靖皇帝只是做做样子,大臣们和张皇太后自己也不敢接受嘉靖的退位。

    张太后懿旨遵兴献王和蒋氏为兴献帝、兴国后,朝廷还接受了嘉靖迎接母亲从大明中门进入的最高礼仪。这时,蒋妃才同意进入京城,嘉靖在午门内候迎。

    张皇太后本想给蒋太后一个下马威,没想到蒋太后很硬,给顶了回来。

    嘉靖皇帝见了母后,说:“母后辛苦了。”

    蒋太后说:“我不辛苦,我儿广有天下,日夜操劳,这才辛苦。”

    黄锦说:“这下母子团圆,奴才心里也是高兴的。”

    嘉靖说:“母后的饮食起居都交给你了。你须用心去办,不可疏忽。”

    蒋太后入宫后,歇息了一阵,黄锦又为太后安排好了住处。第二日,嘉靖母子用完膳后,蒋太后说:“我们还是去看看张太后吧!自从当年一别,我们这有近三年没见了。”

    没想到张太后见了蒋太后母子,显得十分冷淡。几句干巴巴的话说完,双方就冷了场,虽然嘉靖皇帝在一边调和,但是气氛怎么也热不起来。

    回去后,蒋太后说:“这张太后和孝宗的差距太大了。当年,孝宗对你爹倒是不错。可怜孝宗这样一个皇帝,居然娶了这样一个不懂事的老婆。”

    嘉靖说:“当年宪宗爷爷好像听万贵妃之劝,要立我爹当太子。后来李东阳、刘大夏这帮子大臣胡乱上谏,才保住了孝宗的太子之位。这个张皇太后,态度还真是倨傲。”

    蒋太后说::“过去的事情,咱们就不说了。”

    可是,两人从此对张太后心里有了看法。

    (本章完)

第22章 大婚() 
被慢待的本生皇太后,开始为嘉靖皇帝张罗婚事。她觉得那钱莹莹就不错,想让嘉靖立她为后。

    张太后却不以然,他给嘉靖皇帝介绍的是都督同知陈万言女。陈皇后是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人,人长得高高瘦瘦,胸部倒是挺大。

    进宫后,张太后拉着陈皇后的手说:“你要帮我好好看着皇帝。”

    陈皇后暗想:自己只能两不得罪,要是经常向张太后打小报告。估计自己很快会小命不保,不过不答应却也不行,还是要两面讨好。

    蒋太后的意见又被挡了,她心里很不快,却也无法。皇帝的婚礼几期繁琐,不过按照嘉靖皇帝的意思,一切从简,就这样光是织造费用就花掉了六万多快新铸的嘉靖通宝。看着这银元一块块的往外花,嘉靖很有些心痛,他想这可以造多少枪炮呀!这枪炮又可以为国家打下多大的国土。

    见到陈皇后,他觉得这女人虽然美貌,但是却也未到勾人心魄的地步。不过,皇后也就是这样了。

    按照,本朝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的意见。结婚按照《礼记》中男女婚姻的六礼进行,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

    所谓纳采,即议婚,男方请媒人前去提亲。古代的风俗,媒人要拿一只大雁做见面礼。嘉靖皇帝提亲,自然不会只拿一只大雁,而是备下厚礼。这礼物有来自安陆州的酥饼、蟠龙菜以及葛粉,同时由来自西洋的自鸣钟一台,大明安路州工厂刚造出来的自行车,以及手摇电扇。

    都督同知陈万言收下礼物,他点头同意议婚,双方就进一步商议婚事。这种大馅饼砸中谁,谁也会统一呀!

    记者,就是问名,即询问女方姓名和出生日期。皇后陈蓉儿的生辰八字,龙虎山道士邵元节看后,说大吉。

    陈蓉儿答应议婚后,嘉靖主动将写着男子姓名和出生日期(即生辰八字)的庚书送到陈万家。

    纳吉,即订婚。既然龙虎山道士邵元节都说双方“八字”相合,嘉靖就正式准备礼物,请杨一清带着聘书去女方家求婚。都督同知陈万言收下了礼品,同意了这门亲事。同时,同时回复聘书作为凭证。

    应征,即送聘礼,正式订婚。嘉靖皇帝选择吉日,带着礼物,由张太后陪同到女方家正式订婚。女方回送给皇帝礼金800两白银,陈容儿通过媒人送给男子自己亲手做的金丝荷包,作为定亲信物。

    请期,即商议婚期。嘉靖先请人选择日期,然后写“请书”,请张太后派人送给女方,询问女方对于婚期的意见。陈皇后自然没有异议,双方就开始商议娶亲时的相关事项。

    亲迎,即迎娶新娘。也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项。这一系列操作下来,一个月已经过去了。嘉靖皇帝的头都冒汗了。

    本来,皇家的礼仪是由礼部官员拟定并负责执行。从纳采、问名开始,礼部官员就忙个不停。一系列礼仪都要在皇宫完成,送给女方的礼物也要公开展示。到了吉时,皇帝先接受百官的朝拜,然后派两名使者带着仪仗队和鼓乐队去未来的国丈家宣读诏书。国丈必须在大门口跪着迎接使者,奉旨并接受礼品,并把女儿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交给使者。礼仪结束后,还要款待颁诏的使者。使者吃过饭后,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宫,交给司礼监太监,任务就完成了。司礼监太监再去向皇帝汇报情况,皇帝再将得知的情况告诉大臣们。不过,嘉靖皇帝指示一切从简,可即使简单,已经有这么多环节。

    一系列繁琐的礼仪结束后,终于到了亲迎这一天,皇宫和国丈府中每个人的情绪都到了高潮。

    早在婚礼的前几天,陈皇后就和侍女们反复试验妆容。婚礼前夜,陈皇后沐浴化妆,梳发髻,打造出一个端庄的形象。

    迎亲队伍到达国丈府后,并没有急着接走新娘,而是由陆炳指挥锦衣卫轿夫把皇后的礼舆和龙亭抬到前院。接着,由黄锦指挥太监抬到后院的绣楼前,按钦天监太监规定的方位停放。陈皇后穿上皇后礼服,戴好凤冠霞帔,接受皇后的金册和金宝,然后回到绣楼等待吉时。

    吉时一到,陈皇后登上礼舆,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地穿城进入天安门,从午门正中的门洞进入紫禁城。最后,皇后在宫女的导引下进入坤宁宫,行大礼,入洞房。

    皇帝的洞房也以红色为主:门上贴红喜字和对联,床上挂百子帐,床上铺百子被,床头还要悬挂大红色绣着龙凤双喜的帐幔。入洞房后,皇帝和皇后先要祭拜天地和祖宗,然后行合卺礼,也就是喝交杯酒。

    陈皇后给嘉靖皇帝斟酒一杯,递给新郎;嘉靖皇帝抿一口,交给皇后,皇后一饮而尽。然后由嘉靖皇帝斟一杯酒,交给皇后;皇后抿一口,还给嘉靖,嘉靖再一口喝干。

    接下来,侍寝的宫女将皇帝带走,脱下礼服,换上便装。陈皇后则被宫女引入帐内,脱去礼服,再将皇帝引入帐内,两人才开始花烛之夜。

    嘉靖皇帝捧着陈皇后的脸想:男人爱后妻,女人爱前夫这句话真不错。这皇后在这时,显得吧钱莹莹可爱多了。

    大婚后,皇帝还要带陈皇后祭拜列祖列宗,拜诣张太后和蒋太后。张太后设宴招待祝贺,张太后对嘉靖说:“皇儿甚为英明,皇后贤良淑德,以后后宫的事情我会尽量交给陈蓉儿办的。”

    陈蓉儿说:“太后谬赞了,以后这后宫之中,还是要任凭太后做主。”

    张太后说:“蓉儿太客气了,不枉我白白疼你。”

    陈蓉儿说:“太后母仪天下,是臣妾学习的榜样。”一旁的宫女看着两人虚情假意,都暗自学着,在皇宫这个地方。你不能做一个普通人,必须学会口蜜腹剑,如果你交付错了真心,等待你的就是死亡。提高自己的生存技巧,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皇太后,皇后贵妃以及宫外来此的贵妇如何说话,她们都是人精,学她们这些不会错的。

    嘉靖皇帝见他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这些没有油盐的话,就借口自己有事,先走了。

    张太后见皇帝走了,有些不高兴,说:“难道皇上竟如此之忙,陪哀家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吗?”

    陈蓉儿说:“大明正在和日本征战,居然海疆也有些不平,塞外蒙古人也在觊觎。皇帝自然是忙的。”

    旁边的一名贵妇拉了拉张太后,她才止住了抱怨。

    (本章完)

第23章 宫外的药店() 
这时,嘉靖、陆炳、黄锦等都配着蒋太后说话。

    蒋太后问皇帝:“皇后在哪里?”

    嘉靖说:“在张太后那里,估计还要留她用膳。”

    蒋太后说:“你为什么不去吃?”

    嘉靖说:“不是过来看母后了吗?那里的饭菜,我是一口不肯吃的。我喜欢安陆州的饭菜。”

    蒋太后说:“安陆州的伙食那么好吗?”

    嘉靖说:“那是自然,故乡滋味嘛!”

    接着,众人开始吃饭。吃饭时,嘉靖说:“我准备在宫外开家药店,名字叫做福庆堂。”

    蒋太后说:“为什么要开药店?”

    嘉靖说:“邵元节道长颇通医术,他手里有不少好的丹药方子,还有那名医周文采更是药到病除。宫廷里的御医们对医术也颇有研究。如今,我们大明各地的药厂生产了不少新药,正好把这些方子都拿出去救人。”

    蒋太后说:“我儿慈悲。”

    嘉靖说:“其实,儿臣还有一个意思。医生接触百样人,我身居深宫,难免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少。虽然每天和杨廷和以及众臣玩心眼,但是对百姓的生活日渐淡漠。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