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194部分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第194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不畏惧敌人的战马,

    转身战斗吧!兄弟!

    永远是兄弟!

    哪怕在沙场上战死!

    我的心也是幸福的。

    辉煌的人生,

    战士的青春。

    我们的马刀闪着寒光,

    就像钟祥夜空下的星星。

    无数的战士,

    和我们都是朋友。

    大明的战士手牵手,

    我们从来没输过,

    无论是西伯利亚的荒原,

    还是波兰的平原,

    跨过莱茵河,

    我们依然是兄弟。

    唱着胜利的歌谣,

    痛饮敌人的鲜血,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

    永远是兄弟,

    我们大明的军队无敌。

    勇敢的战士,

    这就是大明的勇士。

    当大明的军队开进丹麦时,双方爆发了激战。明军以二十万大军直扑丹麦而去。

    这时,何无敌的军队正在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普法尔茨伯爵作战,普法尔茨选侯国的领主称为普法尔茨伯爵,这个头衔的意思是“王权伯爵”。

    在普法尔茨领地内,普法尔茨伯爵拥有行使王权的能力。普法尔茨伯爵作为一种职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该地的直接代表。但是后来这种职位变成世袭的了。

    历史上的普法尔茨选侯国比现在德国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大得多。普法尔茨选侯国原来的领土还包括位于莱茵河右岸的海德堡和曼海姆。

    最早出现的普法尔茨领地是洛林…普法尔茨,它从10世纪开始就存在了。在11世纪,洛林…普法尔茨的统治者是埃佐家族,他们是莱茵河两岸许多伯国的领主。埃佐家族大约在1085年绝嗣,因此普法尔茨的军事重要性也降低了,它的地位被它之下的一个伯国取代,即“莱茵…普法尔茨”。在13世纪初,莱茵…普法尔茨由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们统治,而巴伐利亚本身也是一个普法尔茨。

    1294年,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的后代们瓜分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领地,其中的长支获得了莱茵…普法尔茨和上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也被叫做“上普法尔茨”,莱茵…普法尔茨则为“下普法尔茨”。

    在1356年,来自捷克的德意志皇帝查理四世黄金诏书颁布后,莱茵…普法尔茨伯爵被列入七大选帝侯之列,称为“普法尔茨选侯”。领地在后代之间不停瓜分,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在16世纪初分成了分别统治西莫恩、凯撒斯劳滕、茨魏布吕肯诸地,这些地方都在莱茵…普法尔茨境内。

    以海德堡为政治中心的普法尔茨选侯家族在1530年代改信路德宗。

    双方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首府美因茨城下激战,来自和它隔岸而对的黑森州首府威斯巴登的明军不断增援大明军队,结果明军超过了十五万人,而普法尔茨伯爵只有区区五万军队,在大明的炮击之下,普法尔茨伯爵的士兵纷纷溃散。

    结果经过一天的战斗,普法尔茨伯爵身边的士兵只剩不足五千人,大明将普法尔茨伯爵的军队重重围住。普法尔茨伯爵想退进美因茨城,可是他已经不能如愿了。

    明军呼喊着向前冲锋,大明军队的步枪子弹和榴弹发射器的轰击将普法尔茨伯爵最后抵抗的勇气也给打没了。战前指望法军支援的伯爵望眼欲穿,但是法军不敢跨过莱茵河支援他。

    眼见自己再矫情下去,小命都可能不保,他不得不派人打出白旗接洽投降。何无敌接到投降的申请时,笑了笑说:“这伯爵大人也真是怪,好好劝说他接受改编。他硬是不肯,现在几乎全军覆没了,他倒想起投降来了。”

    最后,明军还是接受伯爵的投降,为大明增添了一大块土地。

    (本章完)

第358章 哭泣的拳头() 
明军几乎征服了神圣罗马帝国全境,现在只剩下瑞士联邦,以及卢森堡,还有萨尔州等少数几处土地还不在明军的控制下。

    但是,大明帝国的军队在何无敌的率领下,已经朝着瑞士联邦出发了。瑞士联邦自14世纪以来,就不断反对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因此,瑞士人有很强的自号感,同时他们也瞧不起德意志皇帝的部队,他称这些人为鱼腩部队。

    何无敌知道它们这是胡吹,1515年,在马里格拉诺战役中,瑞士同盟被法国、威尼斯联军击败,从此奉行中立政策。既然连法国都能轻而易举的打败瑞士同盟,那么强大的的多大明帝国征服瑞士也不是难事。

    大明的三十万大军已经准备停当,何无敌将军在进攻瑞士之前。先去萨尔州小试了一下牛刀,当五万大军围困萨尔州的时候,总人口不到十万的萨尔州百姓几乎哭了。

    萨尔州的诸侯立即向大明军队投降,明军一枪不发就占领了这个地方。

    萨尔州位于德意志的西部,西邻卢森堡,西南与法国接壤,面积2568。51平方公里。

    萨尔州与法国和卢森堡接壤,因此明军顺便进军了卢森堡。卢森堡位于欧洲西北部,,面积相当于中国一个县。其地形富于变化,在历史上又处于德法要道,地势险要,一直是西欧重要的军事要塞,有北方直布罗陀的称号。

    这里古代属高卢地区,居民属比利时部族,公元前1世纪为罗马凯撒军团征服。

    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侵入,成为法兰克王国一部分。

    法兰克王国分裂后,卢森堡地区在963年成为阿登伯爵西格弗里德的领地。1060年其后裔康拉德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卢森堡伯爵,卢森堡领地基本形成。

    1308年卢森堡伯爵亨利四世被选为神圣罗马皇帝,称亨利七世,开创了帝国的卢森堡王朝。

    1364年,卢森堡升为公爵领地。

    15世纪卢森堡为勃艮第公爵所控制。

    16世纪初转归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一世统治。因为这里是查理五世的领土,这里的国土面积有2,586。4平方公里。查理五世在此地建有要塞,虽然卢森堡仅有不到八千名士兵,可是他们依仗炮台不肯投降。

    因为卢森堡北部与尼德兰接壤,所以拿下此地有利于大明在尼德兰的战事。所以大明军队必须拿下它,但是这里的军事城堡林立,易守难攻,这里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阿登高原厄斯林区占全境1/3。南部为古特兰平原。

    为了攻占这片土地,何无敌集中了九百门火炮,将卢森堡的炮台整个犁了一遍。但是卢森堡的炮台底下是岩石基座,查理五世的士兵在地底挖有隧道。所以当明军接管城堡时,这些士兵又冲了出来。明军士兵被他们杀伤不少,好在大明士兵众多,加上武器优良,终于将他们消灭的一干二净。

    卢森堡公爵眼睛里满含泪水,他不想在自己手上将祖先的基业给毁了,可是他又无能为力。大明的军队击退了西班牙国王兼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派来的援军,他们彻底占领了卢森堡。大明有了进攻法国和尼德兰地区的跳板,法兰西王国虽然已经向大明宣战,打得却是一场奇怪的战争。法国军队既没有跨过莱茵河,也没有向自己的盟国派出一兵一卒。

    大明的军队在何无敌的率领下,要征服瑞士,何无敌说:“这瑞士人就是一帮农民,不知道天高低厚。大明帝国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这帮瑞士人。”大明将野战炮和榴弹发射器下放到了连队。

    从15世纪起,瑞士各州政府曾大规模养兵,供欧洲各国雇佣,从而造就了声誉颇隆的“瑞士雇佣军”。当时许多瑞士平民因经济贫乏,只得靠军事技术维生,谁给钱为谁服务。事实上,瑞士雇佣军在14世纪就出成规模,并且配备了独立的加农炮、来复枪,并有戟。

    瑞士兵是高度专业化的。他们有很厉害的长枪方阵,持剑与戟的兵士善于肉搏。在战斗中,瑞士兵只需要将自己的长枪放在前一个人的肩上。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瑞士兵形成了严明的纪律。后来,他们用少数的火绳枪与手枪来保护自己的侧翼,但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战术。

    从14世纪上半叶开始,随着瑞士反抗奥地利公爵的统治,争取自身独立斗争的发展,它象英国发展长弓那样,把长矛变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兵器。当然长弓跟长矛有着很大的区别。长弓基本上是一种单兵使用的武器,弓箭兵的技术也就是一种单兵技术,而瑞士长矛兵则与此不同,他手执长而不灵便的长矛,一旦离开了他的队列,则既无用武之地,又会变得孤立无援。跟英国弓箭手一样,瑞士长矛兵从小就开始技术训练,目的是要使他成为方阵中一名动作熟练而称职的士兵。这样一支军队的创建,并不是哪一个非凡天才的杰作,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

    瑞士长矛兵都是些体格强壮的山民,他们是自治市的公民或庄稼人。在瑞士方阵大发展的初期,他们出于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家乡的爱国心而操戈从军。当时方阵所用的主要兵器长矛,其长度达到了20英尺。矛的端部有三英尺长的一段用铁制成,以防止它被敌人的砍刀或战斧砍断。在方阵的正面往往形成一道由四至六排长矛兵组成的密集长矛屏障。瑞士长矛兵很少披带盔甲,只有前几排的士兵有时佩有胸铠。

    进攻时,长矛兵手持的长矛往往稍高于肩部,矛头微微向下。采取这样的姿势可以得到极大的向下插。防御时,头排士兵将矛柄支在地上,柄端顶住右脚,稍往上一点则靠近左腿膝部,左手前伸握住矛杆,矛头与胸高相平。后面几排仍保持进攻的姿势,四至六排以后的士兵则将长矛直立于地,随时准备走向前去替补倒下士兵的位置。

    方阵士兵的主要辅助兵器是戟。瑞士人把它作为瑞士民族特有的兵器,它在早期跟奥地利人作战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戟头上有一很重的斧头,背面是一尖铁或钩子,顶端是矛或梭标的尖头。14世纪初,瑞士人重新开始大量使用这种兵器。它能一下子穿透头盔,砍断剑锋或者击倒马匹。它也可以当作短矛来用,它的弯钩还能将骑兵拖下马来。

    早期采用纵队进行作战的瑞士军队用戟十分普遍,但在以密集队形作战时,特别是对付穿着盔甲和排着难以攻破的队形的敌人时,它的缺陷就十分明显。在1386年的曾帕赫战斗中,瑞士军几乎全部使用戟。虽然他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损失十分惨重。从此,他们便把戟跟长矛结合起来使用。瑞士军首先让长矛兵发起冲锋,骚扰敌人的横队或方队,然后位于纵阵两翼的戟兵就跟着冲进敌阵。

    在曾帕赫战役之前,瑞士的武器库里也还包括不少别的兵器。比如用双手执的剑,晨星棍,卢塞恩锤,当然还有十字弓等。这些兵器因威廉·特尔而曾经变得相当出名。但到了1500年,在由长矛兵和戟兵组成的瑞士军队中,除了十字弓外所有这些兵器都销声匿迹或变得无足轻重了。

    在瑞士人争取独立的斗争过程中,他们利用密集的长矛部队居进行冲锋,从而发挥出强大的冲击力。他们懂得,在平坦地域上,如果长矛兵能够不留丝毫间隔始终保持密集的战斗队形,就需要严格的训练和铁的纪律。

    瑞士人恰恰满足了这些条件,从而建成了一支在武器、机动性、团结精神和突击力量等方面可与马其顿方阵相比拟的军队。到了14世纪中叶时,瑞士军队终于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劲旅。

    瑞士方阵前进时,但见林立的长矛以排山倒海之势袭击对方的队伍,勇敢敏捷又不穿盔甲的瑞士兵排成整齐的队形向前推进,其速度只稍稍慢于他们常常与之交战的披着盔甲因而过于笨重的骑兵。这是瑞士兵接受严格训练的结果。即使在平坦的地形上,为使密集的队伍在高速前进时保持整齐的队形,必须进行反复不断的操练。瑞士军队在操练、行军、甚至发动攻击时都是按照战鼓声音的节奏进行的,他们是打着拍子行军的。方阵能够迅速变换方向,越过或绕过障碍,组成防御方队,并且能够带着伤兵井然有序地撤退。但它象其他以密集队形作战的步兵一样,也要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只是比别的步兵少受些限制罢了。瑞士军队素以善于克服一切天然的障碍而著称。遇到深沟,陡坡或者野战工事,尽管有时伤亡很大,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强攻。

    瑞士军以300人左右规模营队为基本作战单位,其中约有250名长矛兵,排成16乘16的方队,其余为戟兵或十字弓士兵。典型的瑞士纵阵通常由横排着的两个或三个连组成,其纵深至少跟横宽相等。

    速度和机动性是瑞士军队的战术要素。他们的军队通常编为两个或三个“战斗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