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21部分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第21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囊坏谰褪敲纷硬枧莘梗罄聪不赌罘鸬暮蟀卦旎示尤挥谜獾婪拐写撕挝薜薪5比唬舛际呛蠡傲恕

    何无敌说:“那就是了,既然你不肯完全服从他。牵涉到金钱,军队,和身家性命的事情,你都不愿意支持天皇。那他还是什么现人神。从我苏我入鹿开始,就不断有人弑杀天皇。源氏、平氏都没少干这样的恶心事。现在和天皇难兄难弟的室町幕府也干过这事。”

    岛津良子说:“那是,我们还有过南北朝呢?不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开进京都,我们干嘛不拿下武家领袖幕府将军,同时尊崇天皇陛下,进而收服全国各地别的大名呢?”

    何无敌说:“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我们还是要占领山城国,让大内义兴变成个实实在在的山城守护再说。”大内义兴听了这话,挠挠头皮,不好意思的笑了。

    为了对后柏原天皇表示感谢,他让岛津良子给天皇送去了一千两白银。

    在与细川高国和谈期间,明军与日本归顺军向但马的山名政丰。本来,最先要进攻的就是山名政丰。因为山名政丰对大明军队表现的很恭顺,所以大明军仅仅在此留下了一支两千人的高山族战队就离开了。

    这山名政丰也算是名门,起初他还和细川高国争夺过一阵幕府的领导权。

    那时,作为守护大名的山名氏以前可谓雄心万丈,他们在京都参与废立将军,控制幕府政权。没想到室町时代的文明十一年(1479年)闰九月四日,守护大名山名政丰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领地但马。

    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尚说:“你现在离京将使我很为难?”可他还是谢绝了将军的恳留后回乡了。原来,他当时的支配领地因幡国发生了叛乱。而叛乱的幕后操纵者就是山名氏的宿敌——播磨国的赤松政则。山名氏曾讨伐过制造谋刺幕府将军足利义教事件(即1441年的嘉吉之乱)的赤松氏,并曾将播磨据为己有。重兴赤松家的赤松政则一心想要“为先祖报仇”,不断攻击山名氏。返乡后的山名政丰平定了因幡的叛乱,还多次出兵播磨。他设置了守护所作为统治据点,并筑造了防守城(即位于今兵库县丰冈市的此隅山城)。后来,这两地又相继落入大内义兴和尼子家。

    这时,山名政丰已经无力对抗大明军队和日本归顺军了。山名政丰的隅山城内驻扎着两千人的高山族战队。山名政丰的儿子为了获得明军的支持,不断地讨好明军留守官员。

    但马国是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属山**,又称但州。领域大约为现在兵库县北部。石高约11。4万。大化改新后独立为一国。

    古代传说新罗的王子由九州登陆日本,沿着濑户内海一直来到但马定居。这说明马从古代就与朝鲜等邻国有着关系。自应仁之乱开始,守护山名氏入国,但内乱不断。现在明军镇压了但马的其他土豪,正如山名政丰儿子山名佑丰的意愿。

    何无敌听说了但马国山名家的顺从,他说:“不错,要是日本各地的大名都像山名一样顺从,那就太好了。”

    当大批明军包围山名政丰的居城此隅城时,山名佑丰主动打开了城门。按照山名佑丰的说法:“大明天军到来,是我山名家的荣幸,岂有抗拒之理。”既然,山名佑丰如此知趣,明军倒也不好对他们进行太严厉的打压。

    为了讨得何无敌的欢心,山名佑丰主动交出了生野银山,并请大明军队对但马的军队进行整编。当然,也有一些小土豪想反对明军,很快他们就遭到了大明军队的灭杀。

    丹后国也是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属山**,又称丹州、北丹。石高约11。1万石。丹后国的领域大约为现在京都府的北部。和铜六年(713),丹波国北部五郡加佐、与谢、丹波(后改称中郡)、竹野、熊野分出独立为一国。丹后是占据着丹后半岛的山**之国。西南和东南分别是但马国和丹波国,东边是若狭湾及若狭国,北面则是广阔的日本海。

    古代曾是丹波国的一部分,但于713年从丹波国分离出来,因处于丹波后方,因此被命名为丹后。国内大部分均为山地,只有竹野川和由良川流域有少量平原。但以北部太鼓山为中心突出日本海,由宫津湾和舞鹤湾所环抱,形成了天然良港,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从弥生时代开始,就与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有文化交流。同时离京都不远,京都文化也很流行,使本地文化水准较高。

    平安时代此地归属京都守护,后又归六波罗探题所管辖。可见中央政权对丹后还是比较重视。之后进入南北朝时代,形成了守护一色一族及本土国人组织化的支配体制。进入战国时代,一色、武田、细川等大名争乱不断。

    这时,一色义清发誓要守护丹后,可是当他的5000部队被明军大炮轰击后,他就下坡了胆。当漫山遍野的女真骑兵和蒙古骑兵冲过来时,一色义清被吓破了胆。北野一色家马上打白旗投降了,这样他才避免了明军在丹后国来一场射击练习赛。

    自从,明军攻灭尼子家后,他们把敌我人数悬殊的战斗都叫做射击练习赛。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由于武器的代差,明军打起日军来就像打靶一样轻松。

    (本章完)

第39章 掌控本愿寺() 
等何无敌将军拿下了丹后与但马两国,马上向摄津国的日军发起了攻击。

    这时,细川高国的部队根本毫无战意。见到大明军队前来,居然溃散了。听到岛津良子的汇报,何无敌有点无语。不是说武士道吗?日本国的武士不是罪讲究勇和忠吗?搞了半天,原来都是打顺风仗的货色。当武器有代差和力量悬殊的时候,日本国的武士比谁都怕死呀!

    更搞笑的还在后面,这摄津国的本地土豪见明军威武,居然主动来****。摄津国是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属日本京畿区域,为五畿之一,又称摄州。摄津国的领域大约包含现在的大阪市(鹤见区、生野区、平野区、东住吉区各区的一部份除外)、堺市的北部、北摄地域、神戸市的须磨区以东(北区淡河町除外)。在现今的日本大区,大阪府、兵库县等地仍存在以摄津为地名或车站名。

    摄津各地的分郡,住吉、百济、东生、西生、岛上、岛下、丰岛、河辺、武库、兔原、八部、有马、能势都派出了迎接代表。搞得好像明军来到这里来晚了似的,这里的商人脑筋灵活,胆子也很大。有些商人在迎接明军的过程中,就开始劝说明军在这里建设一座大城。要不是这里是在日本,明军可能会有王师北伐中原的感觉。

    这摄津国的日本民众是真正友好,他们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也难怪,这里位于畿内的西侧,北面是北摄山地的丹波国;西边是中国山地东端、六甲山地的播磨国;东北是京都盆地的山城国;东南偏南的平原地带是河内国;以南是通过界与和泉国相连;大坂湾的海对面是淡路国。国土的北边是山地,南方是平原。南部是濑户内海东端的大坂湾。

    自古以来便被称为难波津,是倍受重视的海上交通要冲。古代的仁德天皇在此建造了高津宫,孝德天皇建造了长柄丰碕宫,圣武天皇建造了难波宫。作为海陆交通的连接处,是开发较早的先进地区。自从平安时代便是西日本与朝鲜贸易的中转地带。之后平清盛在此修筑了大轮田泊作为日中贸易的据点,从福原迁都就能看出其对此地的重视程度。至室町时代,此地重要的战略意义仍未发生变化,幕府在此设立了半国守护,分郡守护等,一国内设置多数守护对此加以控制。管领细川氏世袭该地守护职,自应仁之乱后守护权威开始衰退。这里因内外贸易和农业较为发达,有着丰厚经济力的农民层逐渐武士化,形成了渡边党等有力的武士团。

    这些商人知道明军的钱包胀鼓鼓的,有着巨大的消费力,所以他们盼望明军早点占领摄津也是可以理解的。何无敌感叹:“如果日本都像摄津这里的人的话,那么明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事实上,摄津国也有一支不太和谐的力量。那就是石山地区的本愿寺,这座寺庙里的和尚有许多庄田,还有自己强大的宗教武装,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本愿寺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本院寺派的本山。净土真宗的创立者是亲鸾圣人(镰仓时代)。石山本愿寺(いしやまほんがんじ),原称山科本愿寺,是佛教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第8代门主莲如于1483年在京都山科建立的,后传到10代门主政如迁移到当时的摄津国石山〔今大阪市中央区〕,称“石山本愿寺”,是本愿寺派的本山〔宗庙〕所在。亲鸾圣人死后,女儿觉信尼于文永九年(1272年)在东山大谷建了一座庙堂,亀山天皇赐名为“本愿寺”(现在讲到的本愿寺,一般就是指西本愿寺)。院中藏有亲鸾圣人的骨灰及其画像。

    本愿寺宏伟的建筑群和宽畅的砾石广场与其显得较为简朴的入口大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著名的本愿寺两堂即为广场右边的御影堂(本愿寺的缔造性建筑)和广场左边的阿弥陀堂。其中,御影堂为僧侣和信徒们的聚集地。此外,本愿寺的其它建筑:唐门、日本最古老的北能舞台、书院、黑书院、飞云阁(国宝)等均是炫丽桃山文化的精华荟萃。

    本愿寺由于十一代法主显如两个儿子确定谁做继承人的关系分为两个地方:三男本愿寺准如之本愿寺,称西本愿寺。至此,本愿寺分为东西两家。准如一脉的西本愿寺法统,被称为“真宗本愿寺派”,仍以正统自居;长子本愿寺教如一脉的东本愿寺法统,被称为“真宗大谷派”。东西本愿寺同位于京都,已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线。

    本愿寺家是伴随着“一向一揆”的爆发而达到鼎盛的。加贺国暴动的成功说明了其威力的强大,这也对其他宗派和战国大名显示了力量。虽然本愿寺家的法主不主张发动暴动来挑战社会,但是没办法控制汹涌澎湃的信徒。莲如上人的“不得诽谤国法,不得诽谤佛法,不得轻慢地头“守护”的法谕也渐渐被抛弃,从东海到中国,从北陆到四国,到处都有一向宗的势力。

    一向宗的发展使得其他宗派和大名极为不满,他们决定联合起来扑灭一向宗。他们联合起来迫害一向宗信徒。莲如于1496年建的本愿寺于1522年被比睿山僧人焚毁,证如上人又重修本愿寺家,随着规模的扩大,本愿寺渐渐向着城市化发展。

    到1523年,大阪城的前身石山御坊就筑好了。它也成为一向宗的总部,指挥着全国的一向宗事务。

    本愿寺家所具有的宗教优势在战国时期很明显,连年的战乱使处于战国食物链最底层的农民贫苦不堪。而对净土真宗的信仰能使他们得心灵有所寄托,因此全国净土真宗的教徒数量惊人,轻易就可发动规模浩大的一向起义。大名们在镇压领内叛乱时无论怎样残忍都不能根除信仰坚定的一向势力。许多久经沙场的名将曾死在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一向一揆众的起义上。所以本愿寺家也是一般大名都不愿得罪的。

    看到这些和尚和信徒,何无敌心生一计,他派遣岛津良子和莲如和尚接触。许诺封他为日本国大法师。听到岛津良子的的话,正在打坐的莲如和尚睁开了眼,问道:“这是天皇加封,还是明朝皇帝加封?”

    岛津良子说:“天皇加封有什么用?明朝皇帝嘉靖信的是道教,他是九重天的天帝转世。封你的是明朝驻大日本国总督何无敌将军。”

    莲如和尚说:“何无敌将军是释迦摩尼佛转世专门来解救日本苦难的。”

    岛津良子知道,本愿寺摊子虽然铺的大。可是外面的一向宗和尚们多是野心家。这些人搞起义搞一向一国,搞成了就不服从本愿寺了,搞不成就跑到本愿寺来避难。何无敌将军封他为日本国法师,一是安抚他,二是让他有个名号,这样如果西日本和九州的一向宗教徒不听明军指挥。明军就会出动大军和本愿寺僧兵一起围剿。

    莲如和尚得了封号,拿到了明军赏赐的金钱,喜滋滋将僧兵交给了岛津良子指挥。

    (本章完)

第40章 幕府的屈服() 
明朝的大军终于还是开进了京都,面对旗帜鲜明的大明军队。

    细川高国居然不敢再生意点抵抗的心思,他乖乖的交出了自己在山城军队的指挥权。其实不交也没有办法,明军的大军已经包围了京都,山城各个公卿豪强如果不表态支持岛津良子和大内义兴,不向何无敌将军效忠,在三天之内他们就会遭到攻灭。

    明朝部队的海军力量登陆四国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