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40部分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第40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炼铁炉操作的半连续性,即出铁后用泥堵住出铁口,鼓风再炼。而欧洲早期炼铁则是等炉冷却后才把铁取出来,然后再熔化冶炼。

    三是独创了一套钢铁生产系统,即把铁矿砂炼成生铁,再由生铁炼成熟铁,然后由生铁、熟铁合炼成“灌钢”。这种炼钢方法在当时的欧洲还没有出现。四是熔剂的使用。即在炒铁炉的生铁上撒上泥灰,用作熔剂,然后用木棍搅动,以帮助氧化。

    有了这种技术做基础,加上大明与西洋科学家的共同发力。大明钢铁研究院把它改造成了平炉制钢法,这种把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炼钢的方法,又反过来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因为建设钢厂需要你大量用钢。

    第制铁工业城镇不断兴起。广东的佛山镇,在景泰年间已经是“民庐栉比,屋瓦鳞次,几万余家。工擅炉冶之巧,四方商贩辐辏”的铁手工业市镇。江苏的吴江县厢村,嘉靖时“有前后二村、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震泽县的檀丘镇,成化中年“居民四五十家,多以铁冶为业,至嘉靖数倍于昔”。

    嘉靖皇帝完全解散了匠户,嘉靖以前明朝还有匠户。在元代,铁冶业是实行以奴役劳动为主的工匠制度。工匠分为“系官人匠”、民匠和军匠三种。他们在官营铁冶业的矿山或作坊服役,在匠官和工长的监督下劳动,倍受残酷压迫。特别是军匠,经常受到封建官吏的鞭笞,丧失了人身的自由。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大大阻碍着铁冶生产的发展。

    元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这种落后的工匠制度,使匠户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如各地遣派到京师的匠户是“以三年为一班,更番赴京轮作。三月为期交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重新规定为五年一班、四年一班、三年一班、二年一班、一年一班等五种服役办法。在这种工匠制度下,官营铁冶所的夫匠为官府服役和为自己劳动的时间分开了。当时遵化铁冶厂的民匠、民夫就是“每年十月初到厂办料,次年三月终放回,即一年中半年为遵化铁冶厂开矿炼铁,半年归本人自由支配.这样工匠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钢铁生产的发展。

    明初,封建政府鉴于官营铁冶业的工匠不断逃亡、怠工,以至暴动,致使官铁冶开闭无常,日益走上瓦解、衰落的道路。明政府于洪武二十八年被迫下令罢除各处官冶,允许私人自由采矿冶炼,按产量纳税三十分之二。从此,明代的民营铁冶业就大为发展。

    嘉靖年间的造船业更需要大量钢铁制作铁锚、铁钉、铁环之用。从嘉靖元年开始,每年仅造漕船一项就需铁8393070斤。

    同时,大明国对外贸易中大量铁制品的出口,也促进钢铁生产的发展。明帝国是海外贸易高度发达的一个国家,许多铁制品特别是铁锅、铁针等已向日本、柬埔寨、缅甸、爪哇、吕宋(菲律宾)、越南交趾和朝鲜等国家大量出口,甚至还有远销欧洲。

    从嘉靖元年开始,大明国的钢铁产量开始激增,到了嘉靖五年,大明国的钢铁产量居然达到了60万吨。

    钢铁为明王朝提供了动力,和钢铁工业一起发展的还有采煤业。

    因为征服了日本,所以明朝的铜产量激增一倍,铜能够为明朝军队的新式连珠铳提供子弹。而更多的子弹,更多的枪支,大炮将征服更多的土地。

    同时,征服日本,给明朝带来了足够的白银和黄金通货。事实上,日本的白银出口在明朝的何无敌将军征服它之前,曾经占据世界30%的份额。现在,这些都归大明朝了。

    尽管,大明宝钞在嘉靖皇帝正确的经济政策下保持着足够的信用。但是,大量金银通货,带来的储备货币,同时造成的信用扩张,更是造就了嘉靖初期的经济大繁荣。

    军事订货造就了工业部门的大发展,战争成了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大明百姓和官员、贵族们对土地的渴望,让何无敌将军对俺答汗的战争不可避免。新的征服迫在眉睫,何况俺答汗占据了大同城。而大同城是明朝重要的煤炭基地,虽然蒙古人不会使用煤炭,但是不代表明朝军民不会。

    明朝的报纸叫嚣着战争,杀光蒙古人的口号不止一次在狂热分子的口中响起。甚至有些愤青开始殴打富人们的蒙古仆役。

    对于此,锦衣卫迅速出动。愤青们被逮捕,统统判处苦役,罚他们到各处矿山做苦工,挖煤练铁。

    (本章完)

第92章 女真雇佣军的暴虐()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何无敌从宣镇出兵,直取大同和板升城。其中取大同一路,由何无敌率领,其中有骑兵两万,步兵三万,大炮五百门。另一路由章项阳率领,由女真铁骑一万,外加一万大明新军骑兵,同时还有京师十二营的两万部队。

    大同城里居民已经在蒙古鞑子的统治下过了一年时间,蒙古鞑子们身上气味难闻,喝了酒也会耍酒疯,但是他们并没有屠城。于是,人们也就开始慢慢习惯这种生活。

    当人们开始习惯的时候,大明国的战神何无敌率军前来了。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历史?反正在大同城的居民看来,这些人是无事自扰。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蒙古人虽然坏,但是呆久了,也就不觉得。大明新军的纪律虽然好,但那也只是听说。大同城里的蒙古人探子还传说明军一旦进城,将会屠城,以报复明朝百姓和军民投靠俺答汗。

    大同镇是明代九边之一,发挥着屏障内地的作用,它的很多方面如防御工程的修筑和军需补给等都有自己的特点。由于它距离京师较近,因而较其它军镇来说,更多地受到蒙古军队的进攻。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军事进攻的目标直指中原。元顺帝在明军的压力之下,主动退出京师,撤回塞北,元朝灭亡。次年,明军攻大同,元朝大同守将亦不战而逃,大同从此归属明朝。

    蒙古势力虽然退出中原,但军事力量因主动撤回塞北而得以保存,给明王朝留下了严重的边患。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在北方边境先后设置了“九边”重镇。

    大同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称镇,属于早期设置的“九边”之一,决非偶然。成祖时,阴山和黄河天险已非所属。加之永乐初,在兴和卫已经废弃的情况下,大宁都司和东胜卫又先后内徙,整个防线向南推移数百里,这样大同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边防一线。大同战略地位重要,它“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归京师之藩屏”。

    瓦剌于英宗正统年间军事力量达到空前强盛时期,遂于正统十四年(1449)发动对明朝的攻击。七月十五日,大同守将战殁于阳和,边军多逃匿,大同所属诸堡依次陷没。羽书飞至京师,英宗在宦官王振的唆使下率兵亲征,但很快于土木堡丧师被俘。瓦剌军统帅也先挟持英宗,继续深入内地。

    此时,大同镇“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参将郭登于关键时刻激励将士,修缮兵甲,并于当地实行招募,充实兵源,坚城备战。也先见以英宗为质、欲下大同的计划不能实现,便转攻白羊口,逼近京师,不想在北京亦受挫,遂又转而于景泰元年三、四、五、八月频频攻大同。这当然是也先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攻下大同,迂回到北京侧背,仍不失为图取之的一个方案。朝廷此时出于对大同地位的清醒认识,战时政策即包括了景泰元年二月以石亨率军三万出巡大同。这样,大同守军与瓦剌军队之间对抗达一年,大小数十战,很少败北。特别是栲栳山(今山西阳高县)一役,郭登以骑兵八百破对方数千,“为一时战功第一”。后来经过郭登的经营,大同“马至五千,精卒数万,屹然成巨镇”。在同瓦剌的交战中,大同守军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伍编制,将士兵五人一伍,十伍一队,十队统领于一都指挥,并配合以战车火器等,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大同可谓兵利城坚。

    英宗天顺间,蒙古诸部进入河套,从此河套关中一带成了重灾区,而以大同距离之近,自然不能清静,所谓:“(诸部)出套则寇宣、大三关,以震畿辅。”

    这时,大同城内,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城廓和十余万居民。等何无敌的部队接近大同时,那里的蒙古军队已经达到三万人。、

    蒙古军队占领大同后,为了防备自己被明朝军队截断后来,拆除了大同周围的各个堡垒。并且在大同附近留下了一万蒙古军队,随时支援大同城。

    有人建议何无敌将军用水淹没大同,这样可以减少士兵伤亡。何无敌将军拒绝了,他决心用炮兵攻克大同。这样,可以让国内的复古派看看先进武器的威力,同时减少他们对明朝拓边战争的反对之声。

    何无敌派出一万大明新军骑兵和一万步兵,向停留在大同城下的蒙古军队发起猛攻。在野战一百门火炮的帮助下,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大明军队将大同城外蒙古军队彻底驱逐。

    与此同时,大明军队完成了对大同城的最后包围。何无敌将军将所能搜集和运用的四百门火炮从四个方向将大同包围。

    城内的蒙古骑兵不甘心就此灭亡,他们组织了一万人敢死队从东门和北门向城外冲击,结果守候在城外的明军炮兵对他们给予了一顿猛烈的炮击。

    侥幸冲出炮火重围的蒙古骑兵,又受到了列阵的明军步兵的射击。大同城每面都有五千火枪手,他们分成五排不间歇的朝蒙古骑兵射击。

    结果一万名蒙古骑兵,除了退回城内的一千多人外,其中近九千名蒙古骑兵全部被歼。战后,何无敌派出在大同城外抓获的蒙古俘虏劝告他们投降。但是,蒙古守将拒绝了。

    当天傍晚,何无敌将军就宣布对大同城发起猛攻。这时,围攻大同的明军达到了四万人之多,是已经伤亡近万人的蒙古士兵的近两倍。

    晚上九点,明军的突击部队和炮兵都按预定计划进入集中地域,并占领了预先构筑好的阵地,完成了最后的进攻准备。

    随着何无敌一声令下,明军队大同城的的总攻正式开始。明军的四百门各种口径火炮,调好射击落弹点,集中地向大同城猛烈轰击。一排排的炮弹掠空而过,飞向蒙古军队阵地。大同城内顿时变成了火海。在明军的猛烈炮火打击下,蒙古人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很快被摧毁。

    (本章完)

第93章 荆襄流民() 
许多蒙古人的弓箭还没有射出,就被炮弹炸死。

    蒙古军队架设的那几门从原大明边军手里抢来的大炮,已发炮弹还没发射就被击毁。站在城墙的蒙古军队,被迫放弃前沿工事,退守到后面的民居小巷。

    何无敌的炮兵部队用猛烈的炮火整整轰击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天亮,大明的部队才真正发起冲击。明军的大炮已经将大同城市的城墙打出数个缺口,明军从这些缺口里乘势进攻。见到炮击停止,一些勇敢的蒙古士兵还冲上前来反击。这些蒙古人的抵抗毫无意义,攻城明军配备了小型野战炮,对着冲上来的蒙古军一顿炮轰。他们顿时血肉横飞,剩下的蒙古士兵感到大势已去,放弃了毫无意义的抵抗。

    经过不到二十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明朝的军队终于重新占领了大同军镇。整个进攻当中,明军付出了伤亡三百人的大家,而俺答汗的守卫大同城的三万蒙古军队和一万蒙古后备部队全军覆没。

    明军夺取大同城,让俺答汗的部众惶恐不安。如今,俺答汗的七万大军有四万已经被全歼,剩下三万骑兵有两万被围困在板升城内,估计被歼灭只是时间问题。

    俺答汗每天都烂醉如泥,他的夫人劝告他要少饮酒。俺答汗说:“我爷爷达延汗都死于明军之手,他的孙子我又怎能独活?”

    原来俺答是达延汗的孙子,他父亲巴尔斯博罗特继承了右翼三万户。后来,右翼三万户中的兀良哈万户,扯旗造反了。同时,兀良哈万户的诺颜突畦、格儿博罗特还起兵攻打喀尔喀万户,达延汗派使者调解也完全不理。

    巴尔斯博罗特继早死,所以俺答以及他哥哥济农衮必力克也率军协助。那时,俺答年仅16岁。初出茅庐便表现不俗,在巴勒吉地方(今外蒙古肯特省北部巴尔吉河流域)大败兀良哈军。俺答每次都率军参与,功勋赫赫,而且获得了大量属民和财物,自己的实力不断壮大。残破不堪的兀良哈无法抵挡俺答,突畦、格儿博罗特等诺颜率部投降。

    战功最高的衮必力克、俺答和他们的四弟伯斯哈尔,他们分得属民最多,顿时成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