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

第55部分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第55部分

小说: 回到明朝的少年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家说:“三是整治关厢,遣散游民。”何谓“关厢”?《明实录·食货志》载:“在地曰坊,近城曰厢。”即城门外大街及其附近地区为“关厢”,也就是泛指城门外两三里之内的居民聚集地。早年间老北京城的城门外都有关厢,也是大量商贩和无业游民聚集地。从隆庆年间开始,朝廷令顺天府会同五城兵马指挥司整治关厢内外,并令所辖大兴、宛平二县配合,将整治重点锁定于永定门、德胜门、西直门、朝阳门关厢,因这四个城门处于京城的东南西北方向,城门内外聚集的人员最多。特别是德外关厢元大都时在城内,明朝建城时将大都北城墙往南移了五里,于是北边原本城内的五里地被划到了城外。因此,德外关厢区域最大,居住人口最多。顺天府制定了三条整治政策:其一,没有“京籍”(北京户口)者,须搬至离京百里外的地方;其二,房子可以拆走,如愿意空手出门,可以领到一些补偿款。其三,有“纳户执照”者(即工商执照),“营业者不得超过五人,超者裁之。”经过几个月的整治,北京各关厢内外居民大为减少。

    岛津良子说:“这不是因噎废食吗?愚蠢!”

    何无敌说:“有时间吗,我得面见圣上,和他说说。这些官僚,为了头上的官帽,为了迎合君上,没事找事,瞎琢磨,瞎折腾,坑民害民。小民的生意,都被他们折腾的散了伙。这些王八蛋正事不干,就干坏事。除了移民实边之外,皇上并没有别的意思,这些人妄自己揣测,为了自己升官,就不惜坑害我大明百姓。”

    岛津良子说:“你还是小心些,有些话陆炳,黄锦他们说更方便。”

    何无敌一拍桌子道:“有心救民,无力回天!那狗官们就为坑百姓几个钱,故意在户籍名额上做手脚,其实狗屁。”

    (本章完)

第120章 迎接明军的鲜花和牧场() 
何无敌和卫兵吃了肉串,愤愤的离开了,本来开心的夜宵,因为想到那些官僚的胡乱作为,不由得有些沉重。这北京的夜晚又黑又冷,似乎有零星的细雨,又有些许小冰雹。夹着北京特有的砂粒随风裹着,打在脸上钻进脖子里冰凉生痛。

    何无敌感到衣服薄了,身上像被冷气浸透了,觉得浑身有些僵硬。他又不想马上回去温暖的何府,他胸中有些郁闷,就同卫兵、管家,还有岛津良子在街上走着。

    何无敌对岛津良子说:“老百姓的日子难过呀!小民们受到这些官僚的盘剥怎么得了?那些河南、山东移民是因为没有饭吃,他们移民能改善生活。那些官僚,为了多捞油水,把京师生活得好端端的百姓用户籍政策赶走,真是混蛋!”“

    岛津良子说:“那百姓没有户籍,子女在上学,自己家老人在就医方面都存在问题。”

    何无敌说:“其实,那些百姓也真是愚蠢。除了公共道路之外,政府提供的服务是最不可靠的。现在私学这么多,教材又公开发行,只要能找个教育机构去上。到哪里上都不一样吗?为了鼓励民间办学,嘉靖皇帝还推出了在家上学联盟。这些百姓就是不开窍。至于医疗,你没钱,哪里都不给你看病?这些人一心上那大规模的西洋医院,也是脑子有病。”

    岛津良子说:“百姓多是弱者,多是愚民,他们哪里比得上你见多识广,这些人只会随大流罢了。”

    正说着,一只狼狗扑了过来。那狼狗在大街上窜起,直扑何无敌的头顶。何无敌刚进皇宫见了圣上,没有带武器。他只得挥拳砸去。两个卫兵抽枪就打,不等那畜生扑过来,便被火铳打中。

    那狼狗哼了几声,腿脚抽搐几下,就软倒在地不动了。

    两个卫兵说:“死罪,幸亏这狗没伤着将军。”

    岛津良子说:“这狗真像饿极了的狼。逮住什么咬一口算一口,没伤着呢罢?”

    何无敌说:“没有。其实,我十岁之前喜欢狗,那时我和狗能交流,这也是孩子们都有的一个本事。记得那时兴王府前有户人家养了只卷毛土狗叫做花儿,有一米多长,我不仅不怕它,还和皇上与它很亲密。当时,那狗受了别的狗的欺负,我们还未它打抱不平。过了十四岁后,我就对狗不感兴趣,还有些讨厌狗了。”

    众人正走着,从巷子口黑地里“呼”地窜出一个影子,长眼一看,正是那个在蒋太后酒楼的干瘦女子。她说:“你们好大胆,打了我的狗就想跑!”

    何无敌说:“你不好好在酒楼里点单子,跑出来做什么?”

    那恶女子说:“我下班了,刚解开链子遛遛我的狗。你们这群不长眼睛的,居然杀了我的狗。你们想跑,没那么容易!”

    何无敌说:“你个狗奴,你这蠢材,你的恶狗伤人,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那恶女子说:“在我张迩嬭眼里,人命不如狗。我们爱狗人士的世界是你们不懂的,总之我的狗死了就要找你们算账。”

    说话间,几个黑影走了过来。仔细一看,居然是几个顺天府的衙役。

    何无敌说:“你们好闲的工夫,大半夜在街上乱逛。”

    几个衙役见何无敌他们衣着不烦,其中还有一个女扮男装,怕是什么大人物夜访。一个扁平脸的演艺就客气的说:“职责所在,圣上怕这半夜的京城不太平,我们就在街上转悠,一保夜行百姓平安,二防盗贼。刚才有响声,不知道诸位是做什么的”

    张迩嬭说:“你们可要帮我做主,这几个人掏出火器打死我的爱犬。”

    何无敌说:“你自己也在酒楼点单谋生,装什么大个。”

    张迩嬭说:“张阁相是我大伯,你别欺负我朝中无人。”

    听了这话,几个衙役面有难色,那个扁平脸的衙役说:“在京城放枪,乃是重罪,你们还是随我们走一趟罢!”

    何无敌的管家出来,喝道:“你们好大的胆子?你们知道我家主人是谁吗?”

    张迩嬭说:“不管是谁,都不能比张阁相还大吧!”

    何无敌对衙役说:“我是不会随你们走的,你们倒可以到我府上。我就等着,看看你们顺天府尹敢不敢拿我。你那张阁相,我不曾拜会,但是我估计他也不会关心你的狗屁之事。你不过是一个狗仗人事的泼妇罢了。”

    这顺天府尹是大明国整个京师地区的治安与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今的京师市长,为正三品。在北京,它是有着跟御史台、步军统领衙门、九门提督府等衙门有几乎相等的权限。而且,顺天府还有承接全国各地诉状的资格,相当于一个小刑部。虽然顺天府阶层不高,很难在众多的事情上做出最后的决断,可是,顺天府尹却是可以直接上殿面君的。顺天府管的是北京的治安与政务,同时也联着六部以及上书房啊。也就是说,如果坐在顺天府尹位子上的那个官员,骨头够硬,他就有能力通过皇帝,影响、更改、甚至全面推翻众多衙门的决议。凭着一个职位的力量,能够同时插手众多中央部门的事务,而且还不算越权。

    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在元代为大都路,在明代为顺天府。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初二,明军占据大都城后,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改北平府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初隶属山东行省。次年,单独设立北平行中书省,治北平府,统北平、保定、大名等八府,三十七州、一百三十六县。1376 年(洪武九年)六月,改北平行中书省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辖境如旧。这种北平不再是全国首都的状况一直延续了三十余年。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故,其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采纳大臣黄子澄等人提出的削藩策略,以期如汉景帝般玩弄各地藩王。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遂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经过三年多的较量,最终取得了帝位,建元永乐,这就是明代著名的成祖皇帝。

    朱棣取得帝位后就有迁都之意,在与大臣密计数月而后行。1403年2月4日(永乐元年正月辛卯),下诏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二月,改称北平府为“顺天府”。同时,又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和北京行部,分管军政,罢废北平承宣布政使司,为迁都做好准备。此后,明朝政府多次向北京移民,组织人力疏通南北漕运河道。并从1406年(永乐四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到1420年(永乐十八年)城建工程基本完工。1421年正月初一,明朝正式迁都北京。废“行在”之称,改北京为“京师”,改原京师为南京,作为陪都。北京再次成为全国的首都。以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曾拟迁回南京,废北京“京师”之称,又改称“行在”,但还都之举一直未实施。至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又恢复北京“京师”之名,并终明一朝不改。

    明代京师作为一级政区,辖八府,二直隶州,十七个属州,一百一十六县,这一区城又称“北直隶”。其中辖北京地区的顺天府,据《明史·地理志》记载共领五州,二十二县。其中的四州、九县全部或部分在今北京市境内。即通州及其所领的漷县;昌平州及所领的顺义,怀柔、密云三县;涿州所领的房山县;蓟州所领的平谷县;以及大兴、宛平、良乡三个直辖县。今延庆县一带当时则归宣府镇延庆直隶州管辖。

    永乐迁都北京,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也使北京城又一次成为帝都。同以前历代中原王朝相比较,明代的中央集权统治有了进一步加强,这种强化从明太祖时就已开始。如中央机构中废除丞相制,改设六部,直隶皇帝,加强皇权统治。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建立布政使司(简称省)、府(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省一级以承宣布政使司为主,管民政、财政。为了防止权力过重,另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司法和军事,使地方官吏相互牵制。到明成祖时,集权进一步强化,北京作为都城则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内阁、京军和厂、卫机构的设置。

    明成祖迁都后,在皇帝与六部之间正式设置“内阁”,内阁大臣由皇帝钦选,由于在内廷殿阁办事,故称“殿阁大学士”。皇帝通过内阁控制六部,这是明成祖强化君主****的又一措施。但到明中后期,内阁大学士职权愈重,往往由他们为年幼的皇帝秉政,如九岁的英宗继位后,由内阁大学士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朝政多由他们议行。由于明后期皇帝多昏庸无能,国家大事往往经阁臣议定,再拟为皇帝指令,下达各部执行,造成内阁大学士专权,反而削弱了皇权。

    明政府在京城内外及周围州县设立七十二卫,成立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合称“京军”,负责守卫京城。英宗正统年间,经土木堡之变后,三大营损失惨重,后改团营。嘉靖皇帝恢复三大营旧制,改三千营为神枢营。驻守城区的士兵,日夜轮番值勤,守卫皇宫、内外各城城门、衙署以及主要街衢,京畿交通要冲、皇家陵寝亦派重兵守护。

    明朝还设立厂、卫,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特务机构。“厂”指的是东厂、西厂和内厂,这些是侦缉机构。三厂之中建立最早的是东厂(东缉事厂),建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地址在东安门以北(今东厂胡同)。东厂由皇帝直接指挥,司礼监(司礼监是明朝二十四宦官衙门中的第一个衙门,这里的宦官权势最大,他们是皇帝最亲信的奴仆)大太监掌管,称“厂公”或“督主”,专门负责缉访“妖言”、“谋逆”。他们遍布在各个衙门以至街头巷尾,凡遇“犯上”言行或形迹可疑的人,无论官、民一律缉捕。1477年(成化十三年),又在灰厂(今罗贤胡同东)旧址设置西厂,由大太监汪直操纵,它的爪牙遍及各地。1506年(正德元年)宦官刘瑾专权时,以荣府旧仓地设内办事厂,通称为内厂,属于监视特务的特务机关。

    “卫”是指锦衣卫,1382年(洪武十五年)始设在南京,后一度撤消。迁都北京后重设,地址在五军都督府西南(今天安门广场西南)。最初锦衣卫是皇帝的卫队,后添设专门的法庭与监狱,成为组织严密的军事特务机构,最高长官是卫指挥使,由皇帝委派,直接对皇帝负责。凡重要的政治案件均由锦衣卫审理。

    正因为如此,何无敌并不害怕阁相张璁。因为他一是深受嘉靖皇帝信任,二是要侦办这样的案件,其实应该锦衣卫出手。但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和张璁并不对付,加上这本来就是疯婆子张迩嬭无礼。

    正在衙役们为此事头疼时,一个锦衣卫百户带着几名手下经过,他停下脚步。见了何无敌,他大吃一惊,问道:“何将军,你奈何在此?”

    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