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孺子春秋 >

第364部分

孺子春秋-第364部分

小说: 孺子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荼到来后,发现居庸城已经建造了有大概模样,看着眼前的雄城,吕荼难免会有感叹。后世的居庸关,嘿,没有想到因为自己提前诞生了。

    吕荼到来,便命伯牙去主持建造承德城还有山海城的事宜,伯牙带着人离开后。赵氏使者赵无恤求见。

    吕荼听到赵无恤来见他,不由愕然,他从孙武口中已经得知了消息,赵无恤是这次赵氏助代国的主将,他竟然如此大胆敢来自家军营求见自己,难道不怕死吗?

    大帐当中,赵无恤手持符节,刚正的站在齐国众军将面前。吕荼看着赵无恤,就像看到了当年第一次伐楚之战时自己孤身出使郯国的自己。

    “齐国使臣晏荼,拜见郯子”

    “你是齐国使臣?”

    “正是!”

    “你今年多大了?”

    “一十四岁”

    “一十四岁?难道你不怕死吗?”

    “怕死。活着才能有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

    想起过往的一幕幕,吕荼不由的把当年郯子问自己的话问向了赵无恤,只是语气和语式有些变化,毕竟吕荼不是郯子,齐国不是郯国:“你是赵氏使节还是晋国使臣?”

    赵无恤听到吕荼如此问,恭敬道:“齐伯,我是赵氏的主将,晋国的,的,的使臣。”

    赵无恤说话还是有些结巴,帐内不知道赵无恤和吕荼当年“感情纠葛”的将士纷纷窃笑,交谈说:就这样口角都不利索,还当场使节,欸,晋国无人吗?

    帐内的嘲笑声传入了赵无恤的耳中,赵无恤却无丝毫脸色的变化,他只是目光清澈的看向主位上的吕荼。

    吕荼捋须,对于赵无恤的回答,他很赞叹,明明晋国已经名存实亡,可是如今赵无恤还打着晋国的旗号,这说明,赵无恤是一位有大局观知道用金蝉壳保护自己的男人。

    “你今年多大?”吕荼又问道。

第691章 浪人进北平,抢人大战() 
    “弱冠有余”

    赵无恤不知道吕荼为何这样问他,毕竟当初吕荼在晋国时,救过自己,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岁数多大。

    “弱冠有余?年华正好!那你不怕死吗?”吕荼再次逼问道。

    吕荼他如今是铁了心想用当年郯子问他的语气逼问赵无恤,看看他,会如何回答。

    吕荼的话很淡,但是帐内众人听罢无不肃然,杀气腾腾的看向了赵无恤。

    赵无恤听到吕荼如此说,心下一跳,他现在是完全搞不懂吕荼的心思了。他认识的吕荼,是一位你不去害他,他绝对不会去害你的仁慈之人,只是如今他为何这样威胁逼问自己?

    难道是?

    赵无恤突然想起他父亲给他讲过吕荼当年出使郯国的美谈旧事,眼睛顿时亮了,他隐约猜出了吕荼的想法,恭敬道:“死?怕?”

    “不怕!我,已经死,死过,很多多次了。”赵无恤摇了摇头,语气无比的铿锵与坚定道。

    帐中有些将领听到赵无恤的话,无比的鄙夷,心说,吹牛也不怕把你家祖坟给吹没了。

    在众将的眼里,赵无恤作为赵氏的下一代家主,自然是风吹不着雨打不着,锦衣玉食,辉煌人生,怎么可能死过很多回了?

    所以赵无恤的话在众人眼里其实就是虚张声势,吹牛糊弄人。

    吕荼却是点了点头,想当初见到赵无恤时,他那落魄的模样,他自然懂赵无恤“死去多少回了”是什么意思。

    可怜的孩子!

    吕荼接下来并没有再难为赵无恤,和他细谈起正事来。此次赵无恤前来,所为者三:一,对当初赵氏攻伐白国之事道歉;二,解释晋军出兵代国的原因;三,再次重申赵氏和齐国的盟约关系。

    对于第一件事,吕荼是让赵氏做出些赔偿给白国算作道歉的诚意,赵无恤答应。这事双方便过去了,毕竟白长腿并没有出事,他那个叫头曼的儿子也没有受伤。

    第二件事赵无恤说晋军之所以出兵代国是因为代国的国主的君夫人是他的姐姐,见姐姐之家有危难,所以不得不出兵。

    对于此点,吕荼看了一眼赵无恤,心说在后世史书上记载,你就是利用你姐姐把你姐夫一家给杀光了,然后吞并了代国。如今倒好,说出兵代国是为了保护你姐姐的一家人。糊弄鬼呢?

    不过赵无恤的眼光仍然很清澈,清澈的都让吕荼认为史书记载的是不是有误?

    当下他对赵无恤言:齐晋两国各自退兵,中山国和代国的事,让他们自己解决,若是赵氏不放心的话,可以让中山国国君盟誓,就算将来打破了代国国都,也定然不会伤及代国国君一家性命,如何?

    赵无恤沉默许久,最后点头称是。

    第三件事就是重修盟约问题,吕荼自是答应。半个月后,吕荼召集代国,中山国,晋国三方,祭祀牺牲,盟约天地,把各自的地盘重新划分后,便各自带军退回了。

    接下来就是中山国和代国旷日持久的撕逼大战。

    赵氏为防止万一还是屯兵在了夏屋山,齐军则是屯兵居庸关。两只猛虎静静等待中山国和代国的大战之后的结局。

    天气进入金秋时节,吕荼把剩下的仆从军分封在燕国旧土完毕后,知道是该返回国都的时候了。临走前,仆从军一些将士跪求吕荼在燕地开办学宫,让他们的子弟也有机会学习六艺。

    吕荼闻言眼前一亮欣然答应,把前燕国国都蓟城宫殿改为蓟下学宫住址,遣诏书去历下学宫,聘请优秀夫子前来任教。

    消息一出,整个燕地沸腾。

    燕国,哦,不,此时应该叫北平郡了。众将为了恭颂吕荼的平定北方燕国胡戎的功绩,上表劝说改燕郡为北平郡,吕荼推却再三,最后答应。

    至于北平郡郡守的人选,吕荼调文武通才的卜商为第一任郡守。伯牙则在卜商到任后,把手中建城的工作交给卜商,他本人则返回临淄等待任命。

    卜商到任如何把北平郡近百万的寡妇和齐国三十万仆从军婚配的事不讲,且说吕荼带着不到一万之军往卫国赶。

    这一万大军,其中有两千多都是参加过对燕对胡戎代的“权二代”,所以吕荼身边真正的精锐士卒不过七千。

    至于其他的一万正规军,吕荼都把他们分封在了古黄河和燕山以南肥沃的土地上了。他们此时正忙着和国相府派来的官吏丈量自己的土地呢?

    其他剩下的这些人,他们也有封地在燕国旧地,但是因为地盘较大,反正也跑不了,只是给家人去信,让他们派人去接管就行了。

    这次齐国继灭吴国,人口大南迁之后,又是一场人口大迁移,只不过这次是往北方迁移。

    为了保证人口能顺利迁移,吕荼去诏书让国相府派专人督促此事,并给各大城令还有郡守发文: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横加拦阻浪人北迁。

    其他郡的郡守和大城令自然不敢违背吕荼的昭令,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才外流”。

    当然也有勇气的城令他们为了留住浪人,“抢人”,发出了“福利政令”,当地的乡绅们也纷纷提高了对浪人的待遇,浪人们因此着实留下不少。

    这是春秋末年版的“抢人大战”!当然他们所抢的只是浪人的劳动力而已。

    而被分封在燕国旧地的士绅听到吕荼的政令后,无不高呼吕荼英明,毕竟如今北方是地多人少,没有人他们就算有地也生不出财富来,如今浪人来了,他们就可以雇佣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佃农,为自己耕地。

    其他地方就苦了,毕竟浪人就那么多,还被吕荼带走了精壮三十万,一时间齐国境内出现了用人慌,浪人劳动力价格暴涨。有不少乡绅叫嚷着去发动战争,只是这次战争发动对象不再是土地大国而是要对人口大国。

    吕荼也收到了不少奏章,说鲁国扰境,宋国在河水上游截流,甚至连齐国的盟国陈国蔡国也被官员举报,要对他们发动战争。

    吕荼看着这些奏章彻底无语,为了得到更多的奴隶和浪人,你们值得吗?

    不过眼前离三年之期的黄池会盟越来越近了,自己的确得准备准备。

    就在吕荼在行军大帐中沉思的时候,两名童子不知何时爬到他的案桌边:“抱,抱”

第692章 威名赫赫,不过家乡儿女() 
    吕荼从自己的审批工作中醒来,看着眼前两位刚会走的小儿子是哈哈大笑,上去一把抱住了二人。

    这两个孩子正是那对双姝所为吕荼生的儿子。老大叫鼓儿,老二叫瑟儿,取意“鼓瑟为弟兄音”之意。

    大军返回临淄,这次场面更是宏大,灭掉燕国,无终国,消灭孤竹令支余孽,把胡戎赶走到燕山以北,这是桓公也没有过的功绩。

    那些曾经想让吕荼称王,后来被各种政治原因打断心思的人,如今心思又起了。

    吕荼站在在兵车之上看着驰道旁迎接他凯旋而归的士人,他挥手表示谢意,众士绅欢呼。吕荼后面是大将孙武,孙武之后是四猛将,四猛将之后是宗楼,苑何忌,乌枝鸣,国书等将,再往后是各级将尉,还有那些立功而回的二代们,最后才是精锐虎贲之士。

    整个队伍约五里长,他们每到一处,迎接的人群皆是高呼,特别是那些二代们,他们的父母亲人见到他们凯旋而来,或站在兵车上,或骑在战马上的英雄模样,更是撕心裂肺叫喊。

    二代们也是兴奋,拿着帽盔挥手致意。

    在迎接的围观人群当中,有两位长相特别漂亮的男子,若是吕荼看到一定会惊愕不已,因为那两人,一个是他的夫人南子,一个是他的女儿,棠姜。

    此刻南子对着棠姜正指指点点那些站在兵车上战马上牛气哄哄的“二代们”:

    “那个威武霸气的,不用看了,那是你兄长吕渠”

    “那个嬉皮笑脸的叫孙驰,是大将军孙武的少子,如今已经是将军了,听说在与燕国决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那个叫伍修,是国相伍子胥之子,虽然武略不及那孙驰,但是好在这人知晓音乐”

    “那个叫”

    棠姜听的是时不时脸红。原来南子正在给棠姜找夫婿。

    国相府,将军府,大宗府,御史府四大巨头带着临淄内外高官在凯旋门迎接吕荼入城。

    吕荼看到迎接他的人中没有蒲余候和御鞅的身影,眼泪顿时就掉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终究还是没有见到这两位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最后一面。

    他强忍心中的难过,按照他自己的传统规矩仍然没有入城,而是带着文武百官,押着燕国之鼎,无终国之鼎,孤竹之鼎,令支之鼎去了祖祠。

    把鼎置放在祖祠内,祭祀牺牲,宣读告慰文书后,吕荼和以前一样,带着文武围着那密密麻麻的摆放鼎的地方转了三圈,说些燕国之灭后自己的感悟,以及对众文武的告诫,最后才急匆匆的回临淄城了。

    众文武见状若有所思,他们回首看着祖祠内,那巨大的放鼎广场,此刻象征齐国的鼎放在最中央最高的地方,下面是一排排密密麻麻排放整齐的大小之鼎。

    转眼间,齐国灭掉的国家已经近乎五十,灭在自家君上手中的国家,已经有了近二十,这太让人感慨了。

    齐国,如今领土北到燕山,南到浙江(古钱塘江)大别山,东到大海,西到太行山,可谓是天下九州领土,独占其三。想必当年最大的夷人联盟蚩尤军团所控制的地域也不过如此吧!

    众人感慨一番,便各自带着各自的二代们回了家中,他们有很多话也要和自家二代们说。

    因为宫内的已经传出了消息,大公主棠姜要学长公主一样,自己选夫婿。

    能和公族搭上关系,自然是他们这些人所期望的。

    吕荼带着吕渠去了蒲余候和御鞅府,祭拜了这两位功臣,最后才来到临淄宫门外,看到高高低低的大人小孩来欢迎自己,整个人都傻了。因为他发现又多了几个小孩,那岁数比鼓瑟二兄弟大。

    藤玉带着众人见礼,说之所以没有告诉吕荼,是因为他的妻妾们怀孕,怕生产时,让吕荼他在战场上担忧而分心。

    吕荼听罢看了一眼藤玉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发现为他生下子息的都是身份较低的女人,如长发己氏。

    藤玉也生了子息,但是又是女儿,所以在吕荼看来想必是藤玉不愿给吕渠去信的另一大原因。

    毕竟其他女人生的都是儿子,就她又是女儿。若说她是妾还好说,可是她毕竟是正夫人,没有嫡子总不是个事。

    吕荼先给自己的妻妾说了会话,然后给那些新面孔们取了名字,最后把目光才看向老大棠姜,老二吕文,老三燕姜,老四茉姜,老五吕恒,老六吕圭,老七吕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