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武圣 >

第134部分

汉末武圣-第134部分

小说: 汉末武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如此,关羽才能不负先祖,不负自己穿越者的身份,不负先帝知遇之恩。

    想要匡扶汉室,稳住这些诸侯,尽量拉拢他们共襄义举,方为上策。

    也许有人会说,真想要匡扶汉室,避免天下大乱,索性直接杀光在场诸侯,自然可以掐灭源头。

    此言差矣。

    先不说,关羽没有能力击杀在场诸侯。

    就算能够将他们全都杀死,也势必会有其余诸侯割据地方,关羽也将成为天下公敌。

    更何况。

    大汉之所以乱到这种程度,原因太多,就连关羽也没有办法理清。

    是大汉如今局势促成了诸侯割据,而非诸侯割据促成了大汉的没落。

    纵然没有诸侯割据地方,以朝廷如今财政状况,也无力平定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

    那个时候,哪怕关羽执掌朝堂,也会如同先帝那般,每日疲于奔命四处平叛。

    最终,也是将让国库变得无比空虚,不得不想办法弄钱粮。

    “麾下将领都乃沙场武人,性格刚直,若有冒犯之处,还望本初兄莫怪。”

    “关某此行,为兴大义而来,若欲匡扶汉室,还要有诸位相助,方能成功。”

    看着关羽真诚的脸上,丝毫没有初次见面时那种傲慢,袁绍反而有些不适。

    只不过,关羽已经给了台阶。

    如今形势不如人,袁绍哪怕心中仍旧有些不快,却也不好发作。

    曹操急忙上前,转移话题道:“敢问君侯,先帝遗诏何在?”

    关羽闻言,先是环顾在场诸侯,而后郑重从怀中拿出先帝遗诏,率先递给了曹操。

    曹操曾在雒阳为官,而且官职不低,自然知道诏书真假。

    他先是将诏书内容仔细阅读完毕,再三检查诏书不假以后,当即有些激动。

    “诏书属实。”

    “先帝果真有夺何进兵权,除掉祸乱朝纲的十常侍,立皇子协为太子,且令君侯领兵入京之意。”

    诸侯也都凑到曹操身后。

    他们看完了诏书内容,也分辨了真假,当即都将目光放在了关羽身上。

    关羽沉声说道:“吾奉先帝遗诏,为兴大义而来,意欲扫除奸佞,匡扶汉室,诸位可愿助我!”

    曹操、孙坚率先答道:“骠骑将军既有先帝遗诏,我等自然拼死相随!”

    刘岱、鲍信等人亦是说道:“愿奉骠骑将军为盟主,讨伐逆贼,匡扶汉室!”

    袁绍面沉如水。

    他心中虽然非常不愿,可是看着众人反应,却也只能出言应和。

    “愿听骠骑将军调遣!”

第217章 立军法() 
看到众人如此轻易,就推举自己为盟主,关羽却是有些疑惑了。

    他本以为,以诸侯骄傲的性格,肯定会瞧不起自己出身,想要号令诸侯有些难度。

    不过细细想来,诸侯有此举动,倒也是情理之中。

    论功绩,纵观整个大汉,也无人能和关羽相提并论,更不用说在场诸侯了。

    除了孙坚、曹操以外,其余诸侯根本没有什么骄人功绩。

    论威望以及统兵才能。

    关羽百战百胜,威震华夏,叛军闻之即丧胆,在场诸侯更是不能相提并论。

    论官职,纵然不算丁原册封的骠骑将军,关羽官职也冠绝诸侯。

    还有就是,关羽麾下士卒精锐,将领善战,诸侯也不敢轻易得罪。

    最为重要的是。

    关羽不仅占据以上所有优势,还拥有先帝遗诏,又有曹操、孙坚支持,这才让诸侯愿意跟随。

    假如诸侯无视先帝遗诏,不听关羽号令,就没有领兵攻打定远的借口。

    若强行兴兵,只能背上叛逆名声。

    眼看关羽统领诸侯已成定局,袁绍却仍旧想打击一下对方声望。

    “骠骑将军,河内太守亦为会盟诸侯之一,何不将其释放,交还王太守麾下军队?”

    诸侯闻言,亦是将目光放在了关羽身上。

    关羽闻言,却是眉头紧皱,继而摇了摇头。

    “吾率军攻下河内郡,并非为一己之私,只是想要占据河南尹北方,威慑雒阳耳。”

    “在此之前,吾数次作书于王太守,欲从河内借道,王太守非但不允,反而令人死守箕关,阻止我军东进。”

    说到这里,关羽环顾众人。

    “且吾攻入河内以后,河内百姓、士族,无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诸位可知为何?”

    孙坚好奇问道:“为何?”

    关羽答曰:“只因王太守在河内时,行政颇为失德,致使河内怨声载道。”

    曹操急忙问道:“敢问骠骑将军,王太守施政有何失德之处?”

    关羽道:“王太守令属下暗中寻访,但凡发现有人犯罪,无论有无证据,都将其扣押严刑拷打。”

    “不仅如此,还逼迫罪犯家人花钱抵罪,若不交钱,宗族、家人就要一同获罪处刑。”

    “罪犯获罪,又与家人何干?”

    “无故牵连家人、宗族,百姓如何不会怨声载道。”

    “不仅如此。”

    “还有贪官污吏欺上瞒下,肆无忌惮抓走富户勒索财物,以致冤案不断。”

    “朝廷本就叛乱四起,王太守此举非但不能牧守一方,反而是官逼民反。”

    “如今将其拿下,正好还河东百姓一个安宁。”

    “诸位若是不信,大可派人前往河内探访,关某若有一句假话,但凭诸位处置。”

    众人闻言,当即不语。

    关羽其实也没想到,王匡行政居然如此苛刻。

    事实上。

    历史中王匡也如此做,导致百姓怨声载道,王匡却不自知。

    后来有人写信给王匡,告知百姓所想,王匡方才悔悟。

    关羽见众人不语,再次说道:“且此次为讨逆而来,我既然已经占据河内,王太守必然心生怨恨。”

    “若归还其部,难保不会影响会盟。”

    “待此战结束以后,我定会给王太守,以及河内百姓一个交代。”

    曹操嫉恶如仇,说道:“骠骑将军此举大善。”

    桥瑁道:“既然已经决定会盟起兵,骠骑将军不妨升坛立约,歃血为盟,告知天下,如此方能名正言顺。”

    诸侯闻言,亦是齐声说道:“自当如此。”

    关羽颔首,遂与众人商议升坛会盟之事。

    三日以后,酸枣城东筑起了一个高坛,四周聚集了千余将校,亦有数万兵马。

    眼看时辰已到。

    关羽在诸侯簇拥下登坛,站在了最前面。

    他气沉丹田,大声喝道:“汉室不幸,皇纲失统。”

    “贼臣丁原伺机占据神都,欺凌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

    “并州牧关羽、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长沙太守孙坚、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

    “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

    “有渝此盟,必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有渝此盟,必坠其命,无克遗育。

    言下之意,就是违背盟约者,不仅要殒命,还会绝后,这个誓言不是一般重。

    关羽辞气慷慨,涕泣横下。

    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关羽及诸侯割破手指,滴血入酒坛,而后每人眼前一碗酒。

    “喝了此酒,共讨国贼,兴复汉室!”

    “共讨国贼,兴复汉室!”

    诸侯齐声高呼,而后将碗中血酒一饮而尽。

    歃血为盟毕。

    关羽挥舞手臂,厉声高呼:“我等既为兴大义而来,自当有王师风范。”

    “若毫无军纪,祸乱百姓,又与盗匪何意!”

    “我既为盟主,自当颁布军令,约束诸侯以及各部。”

    诸侯闻言,脸上虽有不自然之色,却也没有人开口说什么。

    很显然。

    关羽所颁布的军法,在此之前已经与诸侯通过气。

    军法虽然严苛,却也都在情理之中,哪怕诸侯心中有些发憷,仍旧不好出言反对。

    坛下众人闻言,都将目光放在了关羽身上。

    关羽深吸一口气,当即气沉丹田,开始宣读军法。

    “其一: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按不伏,此谓悖军,犯者斩之。”

    关羽刚刚喊完,附近台下的张飞等人,亦是齐声呐喊。

    他们如此举动,也是为了让在场所有人,都听清楚军法内容。

    这个时代,毕竟没有话筒。

    哪怕关羽声音很大,数万人排成的队伍仍旧很远,若没有众人齐声宣读,恐怕很多人都听不清楚。

    “其二:呼名不应,点时不到,违期不至,动改师律,此谓慢军,犯者斩之。

    ”

    如果说,第一条讲得是宏观军律,让士卒们知道最简单的进退、起伏军令。

    那么第二条军令,就是为了治那些行为散漫的军卒。

    “其三:夜传刁斗,怠而不报,更筹违慢,声号不明,此谓懈军,犯者斩之。”

    第三条军令,为的是防备有士卒懈怠,不能严格完成主帅下达的命令。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将,不听约束,更教难制,此谓构军,犯者斩之。”

    第四条军令,为的是防备士卒们相互抱怨,动摇军心。

    只不过,这一条军令,就显得有回旋空间。

    更教难制,方才斩首。

    也就是说,假如有人只是稍微抱怨,如果能够及时改正,也会被免罪。

    假如有士卒屡教不改,只能斩首示众。

    “其五:扬声笑语,蔑视禁约,驰突军门,此谓轻军,犯者斩之。”

    军队要保持严肃气氛,太过轻佻就会影响军容、军心。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不利,旗帜凋弊,此谓欺军,犯者斩之。”

    行军打仗,武器装备非常重要。

    假如士卒连自己的武器装备,以及部队旗号都保养不好,战斗力肯定高不到哪里。

    “其七:谣言诡语,捏造鬼神,假托梦寐,大肆邪说,蛊惑军士,此谓淫军,犯者斩之。”

    “其八:好舌利齿,妄为是非,调拨军士,令其不和,此谓谤军,犯者斩之。”

    “其九:所到之地,凌虐其民,如有逼**女,此谓奸军,犯者斩之。”

    对于这点,关羽再三强调。

    盟军总兵力超越二十万,营寨跨越百余里,并非所有士卒都严于律己。

    假如有人胡作非为,欺凌百姓、逼**女,大军所过之处,必定哀鸿遍野。

    关羽想要占据关中,就必须尽可能保证关中百姓不被祸害。

    只有如此,关羽才能得到百姓拥戴,才能保留足够人口,为以后做打算。

    “其十:窃人财物,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犯者斩之。”

    “其十一:军民聚众议事,私进帐下,探听军机,此谓探军,犯者斩之。”

    “其十二:或闻所谋,及闻号令,漏泄于外,使敌人知之,此谓背军,犯者斩之。”

    “其十三:调用之际,结舌不应,低眉俯首,面有难色,此谓狠军,犯者斩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

    “其十五:托伤作病,以避征伐,捏伤假死,因而逃避,此谓诈军,犯者斩之。”

    “其十六:主掌钱粮,给赏之时阿私所亲,使士卒结怨,此谓弊军,犯者斩之。”

    “其十七:观寇不审,探贼不详,到不言到,多则言少,少则言多,此谓误军,犯者斩之。”

    关羽宣读军令完毕,坛下将官以及士卒,脸上全都露出畏惧之色。

    不少人都窃窃私语,觉得军法太过严苛。

    关羽将众人表现尽收眼底,也知道他们心中的担忧。

    他厉声喝道:“我等兴大义,聚义军,讨叛逆,为的是报效朝廷。”

    “若不能严于律己,遵守军法,又与盗匪何异?”

    “且军令严苛,亦为能胜耳,军纪散乱,最终战死的还不是诸位袍泽?”

    “军令如山,哪怕我为盟主,若不遵守既定军令,亦当斩首示众。”

    “若遵守军法,只要立下战功,皆论功行赏,绝不亏负!”

    坛下众将校闻言,齐声呐喊:“我等愿遵军令!”

第218章 楚河汉界() 
却说关羽颁布军法以后,当即对着诸侯麾下将官三申五令。

    不仅如此。

    关羽还让贾诩等人誊抄军法,分到每一位六百石及以上将官手上。

    军法太长。

    虽然都是军旅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