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武圣 >

第72部分

汉末武圣-第72部分

小说: 汉末武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为什么,谷内积水最多也只达到齐腰程度。

    若非山谷面积太大,与河道相接位置又不多,恐怕水淹之计就要失败。

    其实。

    以山谷内当时水位。

    只要鲜卑人能够沉着冷静,等到大水退去之时,也许根本不会有太大伤亡。

    毕竟,洪水根本不能超过士卒头顶。

    当然。

    很多事情也并不能这么算。

    以洪水冲击下来的速度,这些不善水性的鲜卑士卒,很可能被水冲倒在地。

    哪怕水位没有人高,在湍急流水的作用下,摔倒后仍旧有极大机会溺亡。

    然而。

    水淹之计最大杀伤不在其本身,反而是滚滚洪水带来的恐慌。

    人们只要恐慌,就会失去理智。

    数万兵马聚集在山谷内,失去理智后混乱状态可想而知。

    更何况,这还是在黑夜中。

    洪水本就带着强大冲击力,再加上士卒们带来的混乱,恐怕不少人都会被洪水冲走。

    继而,在众人践踏中死去。

    甚至还有可能,那些不会水的士卒摔倒以后,极力抓住附近士卒。

    结果两人扭在一起,摔倒在水中双双溺亡。

    哪怕关羽还未进入山谷,却也能够猜到里面惨状。

    当然也不能排除,还有许多沉着冷静之人,躲过了洪水的肆虐。

    也许那些人已经毫无战心。

    不过关羽身为三军主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小心谨慎才对。

    随着关羽命令的下达,士卒们列着整齐队伍,踩着淤泥谨慎进入山谷。

    山谷内,尸横遍野。

    然而在四周峭壁上,却也躲着许多瑟瑟发抖,面带恐惧的鲜卑、匈奴人。

    不仅如此。

    还有许多光着上半身之人,拿着武器畏缩的躲在山谷角落。

    淤泥中,更多却是那些气若游丝的鲜卑人。

    若非这些人躺在淤泥中,偶尔还挣扎几番,恐怕都会以为他们乃是死人。

    关羽略作估量,活下来的居然有一万余人。

    只是这些人大多赤手空拳,不少都气若游丝,根本没有丝毫战斗力可言。

    “投降,我们投降。”

    关羽刚刚率领军队进入山谷,那些侥幸活下来之人,全都面含恐惧的喊道。

    有些还拿着武器之人,急忙扔掉武器,跪倒在地请求投降。

    “兄长,如何处置俘虏?”

    看着万余残兵败将,关雄当即有些为难的问道。

    云中兵马不过三千,纵然加上并州其余郡兵,总数也只有万余。

    若没有于夫罗率领的匈奴人帮忙,想要弹压这万余俘虏,恐怕并不容易。

    关羽丹凤眼微微眯起,深深吸了口气。

    “贼人连年寇边,杀我子民,抢我财物,毁我田地,罪不容诛。”

    “敌军虽败,贼心未死,若不尽除,必生祸患。”

    “传我军令,所有贼人,无论投降与否。”

    “尽屠之!”

    关羽下达这个命令以后,哪怕关雄内心也是一颤。

    上阵杀敌,纵然杀掉再多人也无妨,可是屠杀俘虏自古不详。

    若非迫不得已。

    极少有将领愿意屠杀降卒,因为这样做的人,大多不得善终。

第107章 京观筑边塞() 
“自古杀俘不详,将军万万不可如此。”

    关羽话音刚落,蔡邕就急忙上前劝谏。

    蔡邕乃当朝儒士,崇尚仁义、胸怀。

    两国交战,战场纵有伤亡也在所难免,却不赞同屠杀俘虏。

    关羽道:“并非关某嗜杀。”

    “奈何云中兵少,这些人虽迫于局势投降,心中却桀骜难以驯化。”

    “若放其回归草原,半载即可再度组成军队,成为北疆心腹大患。”

    “假如留在云中,先不说会消耗海量粮草,亦会扰乱云中治安,反而不美。”

    “昔秦与赵国连年交战,虽屡有胜绩,却终不能彻底压制赵国。”

    “何也?”

    “盖因秦每战俘获赵卒,皆遣散回乡,赵国实力未损,顷刻即能招募军卒甚众。”

    “后长平之战秦国大胜,坑杀赵国降卒,使赵国内男子缺乏,国力始衰,再无力与秦争锋。”

    “鲜卑人口本就稀少,万余降卒完全能够组建两个大型部落。”

    “若尽屠之,则动摇鲜卑根基,至少二十年内鲜卑再也无力南下,北疆才能得到安定。”

    蔡邕闻言,欲言又止,最终只能微微叹息。

    就在此时,贾诩在徐晃的护卫下,缓缓走到面前,躬身行礼。

    “诩拜见明公!”

    看到二人安然无恙,关羽大喜过望,急忙上前挽住贾诩手臂。

    “此战能够这等斩获,皆赖先生之功。”

    “某定会上表朝廷,为先生请功!”

    贾诩闻言,却是摇了摇头,叹道:“此战虽胜,奈何水淹之计有失天和。”

    “诩又岂敢因此居功?”

    关羽愕然。

    他没想到,素以‘毒士’闻名的贾诩,居然会感觉水淹敌军有失天和。

    思量半晌,关羽终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盖因贾诩之功本就不好上奏。

    养寇自重,怂恿匈奴单于叛变,游说鲜卑联合入侵,本就是贾诩之谋。

    假如为贾诩请功,朝廷询问详情,却也不好回答。

    而此时。

    除了关雄、徐晃、于夫罗这些些知情人,其余诸将看向贾诩的眼神,都明显带着些许畏惧。

    并非这些将领胆小。

    他们在战场上,并不畏惧厮杀。

    然而人们都是血肉之躯,面对洪水这种自然伟力,根本无人能够与之抗衡。

    心中有畏惧,自然也是情理之事。

    “我方才听明公之言,准备屠尽俘虏,令鲜卑二十年无力南下,可有此事?”

    贾诩拒绝之后,当即出言询问。

    关羽还以为,贾诩也是准备出言劝谏,当即眉头微皱。

    不过考虑到贾诩的深谋远虑,心中倒也想要知道,对方又有什么想法。

    “正是如此,军师可有异议?”

    贾诩摇头道:“屠尽俘虏,自然是当下最好选择。”

    “然诩有一记,可令鲜卑三十年不敢南下,不知明公是否想听?”

    关羽闻言,不由微愣。

    二十年无力寇边,与三十年不敢南下,差距可并非只有十年时间。

    前者是无力。

    也就是说鲜卑遭此重创,就算有心南下寇边,却也没有能力南下。

    后者却是不敢。

    也就是说,纵然鲜卑有能力南下,却也没有那个胆量。

    草原上,二十年就可以重新培养一代人,组建成新的鲜卑军队。

    关羽倒想知道,贾诩到底有何良策,能够让鲜卑三十年不敢南下。

    “还请先生明言。”

    贾诩转身,看着那些横七竖八的无数尸体,幽幽开口。

    “明公可屠尽贼人尸体,而后将其尽数运往边塞,筑成京观以作震慑。”

    “如此。”

    “既能显明公之威,亦能威慑异族,两全其美。”

    人类都很健忘。

    虽说关羽现在声威浓重,鲜卑人闻之当即色变。

    可二十年后呢?

    那些新生鲜卑人长大,他们也许听过关羽的传说,却并没有见识过关羽厉害。

    纵然心有忌惮,也难保不会铤而走险。

    然而。

    若将鲜卑士卒尸骨筑成京观。

    以草原人普遍崇拜、畏惧强者,欺负弱者的性格,定能起到极大震慑作用。

    如此,让鲜卑三十年不敢南下,倒也并非妄言。

    不过这也得有个前提,那就是鲜卑没能出现一代雄主。

    否则筑成京观,反而会成为仇恨的导火索。

    听到如此建议,关羽不由默然无语。

    方才,贾诩还说利用水淹有失天和,现在就要将人家尸骨筑成京观。

    这种行为,果然不愧毒士之称。

    思索半晌,关羽最终还是决定依计行事。

    将贼人尸骨筑成京观,不仅能够威慑鲜卑人,还能给予境内百姓安全感。

    相信有了京观以后,那些因畏惧鲜卑连年入侵的流民,恐怕会蜂蛹赶往云中。

    “将军,还请放过我族儿郎。”

    “他们虽然以前跟随屠特若尸逐就叛乱,却也是我族子民。”

    “如今贼首已经伏诛,只要将军放过这些儿郎,我可以保证他们绝不敢再度叛乱。”

    就在关羽准备答应的时候,于夫罗却是上前请求。

    洪水过后。

    幸存者并非全是鲜卑人,其中还有三千余匈奴士卒。

    这些匈奴士卒,以前虽是屠特若尸逐就麾下,终究和于夫罗同族。

    于夫罗并不愿看到他们被杀,如此只能削弱匈奴实力,这才出言请求。

    关羽闻言,眉头微微皱起。

    按理来讲,此战匈奴人出力很大,有这种要求应该极力满足才对。

    然自臧旻身死塞外,见证了种族间战争的残酷以后,关羽心性就有了很大改变。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关羽并不想放过这些俘虏,以壮大匈奴势力。

    然而,他又不得不同意。

    先不说匈奴兵力,此时超过汉军四倍有余。

    就说于夫罗及其麾下,对关羽的巨大帮助,就让他没有理由拒绝。

    真要那样,未免显得太过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嫌疑也太重。

    “也罢。”

    “想要让别人不来侵略自己,畏惧、防备永远不是最好选择。”

    “只有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让其他种族都不敢觊觎华夏领地,才是堂堂之道。”

    “更何况,就算灭了鲜卑,打压了匈奴又如何?”

    “历朝历代,每当一个强大草原种族消亡,就会迅速被另外一个所取代。”

    “防备,永远结局不了问题。”

    想通这些,关羽脸上浮现笑容,道:“既如此,就先由你招降那些匈奴士卒吧。”

    于夫罗大喜,急忙出言感谢。

第108章 平巴郡之策() 
雒阳,皇宫。

    “朕果然没有看错人。”

    刘宏看着手中战报,脸色有些涨红。

    距离关羽水淹两族联军,已经过去了五日,战报快马加鞭被送到雒阳。

    这几年来,各地叛乱不休,大汉兵祸连连。

    刘宏虽不是什么明君,却也操碎了心,时常感叹大汉不复以前强盛。

    却没想到,关羽这个出身贫寒之人,居然能够屡屡带来惊喜。

    “段颎历经一百八十战,斩敌首近四万,却耗时十载,花费四十四亿钱。”

    “再看看关羽。”

    “平叛不足一月,就将数万异族彻底歼灭。”

    “此等功绩,比之段颎如何?”

    刘宏满面红光,情绪显得极其亢奋。

    关羽打胜仗固然令其欣喜异常,然而打了打胜仗,却又不耗费国库钱财。

    这才是最让刘宏欣赏的地方。

    大汉如今国库空虚,任何大规模战争都要耗费许多财物,国家根本难以支撑。

    张让垂首站在旁边,脸上露出些许忧色。

    没有人比张让更了解刘宏。

    别看刘宏貌似昏庸,做出来的事情也非常荒唐,其实心比天高。

    刘宏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汉武帝那种丰功伟业。

    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带领大汉走向强盛,国威名扬四海,令异族上表臣服。

    这也是为什么。

    刚刚及冠的刘宏,那么容易就在王甫的撺掇下,派遣三路大军远征鲜卑了。

    然而。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刘宏时常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也感叹没有霍去病、卫青那样左膀右臂。

    关羽的出现,再次燃起了刘宏心中火焰。

    张让甚至感觉,刘宏很可能会把关羽,当做是他的霍去病。

    事实也的确如此。

    霍去病年少英雄。

    十七岁便官拜骠姚校尉,因作战勇猛,斩获甚多被封为冠军侯。

    关羽亦是十七岁成名,一战而天下知,扬名塞外,鲜卑慑服。

    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是官拜骠骑将军,率兵出击占据河西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四万余人。

    历史如此巧合。

    关羽今年刚好十九岁,也是消灭两个异族四万余人。

    唯一有区别的是,关羽只是破鲜卑中郎将职位,霍去病十九岁却已经是骠骑将军。

    “陛下不会想要升其为骠骑将军吧?”

    想到这里,张让顿时感觉心中惶恐。

    以前知道刘宏想要重用关羽,张让还有心和关羽打好关系。

    奈何关羽对十常侍感官非常不好,如果继续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