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大周天下 >

第106部分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106部分

小说: 三国之大周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行人离开里门,车轮粼粼,马蹄的的,转上路,向城外的祖墓、祠堂去。

    他们近百人,有老有少,有车有马,一个个都是长衣博袖,衣带飘飘,走在路上,招惹了许多行人的目光。有认识的,给身边人说道:“这是俺们郡的周氏要出城去祭祖了。”

    周氏乃汝南望族,在城中名望极高,路人的行人都主动给他们让道。“周澈”虽是从后世穿越来的,但身为其中的一员,此时感受着行人敬仰、崇敬的目光,却也觉得“与有荣焉”。

    周氏的祖坟在城外十几里处,出了城,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

    坟地占地颇广,在墓地最前有一个祠堂。

    两汉时扫墓祭祖的流程、形式和后世差不多,周澈列在其间,跪拜伏首,身处祠前原野之间,听远处风声呜咽,觉近处庄严肃穆,恍惚间如回到了自己的前世,仿佛祭拜的是自家祖先,突有所感,悲从中来,不觉涕泪横流。一时间竟不知自己是谁人,自己是身在何方何时了。

    他想道:“这每年祭祖,祭的是先人,祭的更是传承啊!”

    快到中午的时候,整个祭祖过程完毕。众人车马返程。

    回到城中后,还不能散,依照历年的家族传统,还要聚集一处,辩论经文。不过,参与这个活动的就不是所有人了,而是弱冠以上的男子和已经开读经书的少年。辩经的地方是在周乘家。参与的众人先把车马放回自己家中,然后络绎到来。人数虽比祭祖时少,但差不多也有四五十人。周乘家的大堂没有那么大,坐不下这么多人,只能是长者登堂,少者跪坐院中。

    辩经大会持续了两个多时辰,从中午一直到傍晚,方才结束。周澈在院中坐了半天,他虽没参加,但却也听得津津有味,自觉学问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不得不承认,周氏的这个辩经,对族中子弟们的学问成长的确有很大的帮助。像周澈这样的中人之姿,只是在边儿上听听,就能深受启发。

    ……

    辩经会后,就是族宴了。依照习惯,族宴是男女老少都要参加的,只姓周的就百余人,加上他们的祖母、母亲、妻子、儿媳,乃至孙媳,只要能来的都来了,二百多人聚集一院,满满堂堂。

    奴婢、宾客们点亮了烛火,把院中映照得如同白昼。

    各家都带来了自酿的冬酒,——这酒是在十月上辛日时酿造的,专为元旦祭祖、饮宴所用。尊者居上席,幼者坐下首。落座、上菜后,诸周依次向家长敬奉椒柏酒。椒、柏皆是“仙药”,传说服之能令人耐老。

    这敬酒的次序是“年少者为先”,从小者开始。敬完酒,长辈们有年纪大的,或者身体不适、不能多留的就可以先回家去了。年纪太小的,也都可以跟着回去。剩下的,便多为四十以下,二十以上的壮年族人。周氏乃望族名门,酒席上也都保持着该有的礼节,族宴的氛围温和而欢愉。

    当夜的族宴,三更方散。

    族宴过后,元旦这一天的活动就算结束,但是依照风俗礼节,在底下的几天里,还需要走亲访友,“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向他们恭贺新年,表示祝愿和问候。周澈因以此为借口,早就提前向郡里请了几天的假。——乡长是百石吏,已经入了“秩”,虽然主要还是对县里负责,还是任免权却是在郡中,所以只能向郡里请假。

    依照律法的规定,请假是允许的,只要时间别太长就行。“吏病满百日当免也”,以病假为例子,如果够一百天,就要被免职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周澈先又去县里拜谒了县令黄琰。这一次,黄琰见了他,不止见了他自己,还召见了周涌、周祈等周氏的族中后进,和他们聊了挺长时间,最后鼓励似的说道:“你们都是本郡的俊才,早晚必获大用,要用心读书,不可懈怠啊!”

    拜谒完黄琰,周澈马不停蹄,接着又拜谒族中师长、长辈。在周乘家里,还得到了赐酒。临走时,他问送他出门的周涌:“伯涛,你这几天去不去颍川?”

    周涌闻弦歌,知雅意,答道:“你是想说荀公达么?”

    “对。自上次与他见了一面后,除了有几封书信来往,一直没能再与他相见。你这几天要是去颍阴的话,或者他来拜谒你的话,你能不能告诉我一声?”

    周涌说道:“过几天我可能要从家君去平舆,去完了平舆还要去许家,颍川怕是没空去的。不过,如果荀公达来了,我肯定会遣人去告诉你的。”顿了顿,又笑道,“皓粼,荀公达对你的评价可是很高啊!”

    周澈受宠若惊,这可是没有想到的。

    他与荀攸的那次见面,彼此只是聊天,没有说什么太深的内容,后来书信来往也都很客套,实在没有想到荀攸居然对他“评价很高”。他稳住心神,想道:“对我评价甚高?若是这样,我还真得抽个时间,尽快去颍阴见他一见了。”在本来的历史中,荀攸本来留下用兵奇策十二篇,但是失传了,他在史书上留下的东西不多,但才华是不容置疑的,《三国志》把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称为“曹魏五大谋士”。贾诩、郭嘉、荀攸用兵擅长奇兵,出奇制胜。

    想到这里周澈记起郭嘉好像也是颍川人吧,他不觉又想道:“希望有朝一日,也能与郭嘉见上一见。哈哈,郭嘉现在恐怕是个小屁孩吧。”

    从周乘家出来,拜谒完族中的长辈,他接着又拜谒族中同辈、晚辈里的好友。

    在去拜访同辈友人周祈的时候,周澈遇见了一个人………庐江周异……即周瑜之父。因为今天是周氏祭祖的日子,周异作为庐江周氏的代表来参加族祭。

    只见周异,一身儒袍,朗目俊眉,身姿挺拔,要悬长剑,英武气概。此刻周澈心里感慨:“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想起后世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绝唱。不过好像现在周瑜还没出生吧?!

    在周祈的介绍下,周澈与周异互相认识了周异虽然比周澈年长,但是按照辈分要喊周澈……三叔。

    “异拜见三叔。”周异行礼道。

    “伯奇免礼,快快起来。”周澈连忙扶起周异。

    一番寒暄后,周澈此时心思还是想着周瑜的事情:“伯奇,可婚否?”

    “不瞒三叔,家里之前刚给我安排了门亲事。”

    “那就恭喜你了,你瞧我,差点失礼了,第一次见面,这块玉佩,你且收下,权当见面礼了,有道是‘长者赐不敢辞’切勿推辞啊伯奇。”周澈解下腰间玉佩递给周异。

    周异既然听到周澈都这样说了,就顺水推舟:“诺,多谢三叔。”

    “伯奇啊,婚姻大事也,婚姻之后就是生儿育女。伯奇可曾想好儿女名字了么?”

    “这。。。。。。敢问三叔有何指点?”

    “你我今日初见,以玉佩相赠,那就取个‘瑜’字吧。”

    “周瑜?!。。。。。”

    。。。。。。。。。。。。。。。。。。。。。。。。。。。。

    查不到周异的字,所以自取伯奇。

    (本章完)

第134章 让你嘚瑟() 
在去拜访同辈友人周祈的时候,周澈遇见了一个人………庐江周异。因为今天是周氏祭祖的日子,周异作为庐江周氏的代表来参加族祭。

    只见周异,一身儒袍,朗目俊眉,身姿挺拔,腰悬长剑,英武气概。此刻周澈心里感慨:“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想起后世那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绝唱。不过好像现在周瑜还没出生吧?!

    在周祈的介绍下,周澈与周异互相认识了周异虽然比周澈年长,但是按照辈分要喊周澈……三叔。

    “异拜见三叔。”周异行礼道。

    “伯奇免礼,快快起来。”周澈连忙扶起周异。

    一番寒暄后,周澈此时心思还是想着周瑜的事情:“伯奇,可婚否?”

    “不瞒三叔,家里之前刚给我安排了门亲事。”

    “那就恭喜你了,你瞧我,差点失礼了,第一次见面,这块玉佩,你且收下,权当见面礼了,有道是‘长者赐不敢辞’切勿推辞啊伯奇。”周澈解下腰间玉佩递给周异。

    周异既然听到周澈都这样说了,就顺水推舟:“诺,多谢三叔。”

    “伯奇啊,婚姻大事也,婚姻之后就是生儿育女。伯奇可曾想好儿女名字了么?”

    “这。。。。。。敢问三叔有何指点?”

    “你我今日初见,以玉佩相赠,日后要是有儿或女,那就取个‘瑜’字吧。”

    “周瑜?!。。。。。”

    。。。。。。。。。。。。。。。。。。。。。。。。。。。。。。

    在周澈假期结束的前一天,高凯平又来了,没有说太多的话,只带来了横路亭的一句口信:“一切按主公的吩咐,事情都已办好。”

    周澈了然,这是在暗示:证据都已经准备好了。有了人证,有了证据,接下来就可以上报县里了。

    不过,有一件事挺奇怪,周澈请假的原因一半是为了走亲访友,另一半却正是为了暂时躲开季氏。为此,他还特地交代了监门老者,如果有不认识的人来找他,一概挡在里外。可是,这都连着好几天了,季氏却没有一个人前来求见,也不知是因为还没有意识到周澈要对他们下杀手,还是因为自恃豪强,没把这当回事儿?

    他问高凯平:“近日季氏可有异动?”

    “除了元旦的次日有个季氏的宾客来横路找老裴说情,希望能将吴庸放了之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动静。”

    “噢!”

    周澈点了点头,忖思片刻,猜不出季氏现在的状况,干脆也就不再多想,心道:“管他有无动静,管他是怎么想的,我只管按我的步骤,一步步来就是。”叮嘱说道:“你告诉裴君和枫之,就说动手便在这两三日内,教他们务必不可大意,一定要把吴庸看好了,把证据也都放好。”

    高凯平应诺而去。

    在他走后,第二天,周澈带着戚绣绣、郭强、孙信,赶着牛车,骑着马回到了乡舍官厅。一进官厅的大门,就觉得寺中气氛有些异样。

    看门的老卒和迎出来的吏员们表面上看来,似与往日不同,一样的毕恭毕敬,但那低垂的眼神中却分明有了不同的意味,有的是怜悯,有的是惊惧,也有的是幸灾乐祸,有的则是充满担忧。在他走过去后,好几个小吏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周澈听不清楚他们说的什么,但心中明了,此必是他们听说了吴庸被捕拿一事。他也不理会他们,将缰绳交给郭强,叫他和孙信帮着戚绣绣把牛车赶去后院舍中,自去厅中堂内,召诸小吏进见。他对着门坐在案后,看着站在堂前的诸小吏们,问道:“近几日乡中可有事?”

    一个带头的小吏答道:“前日许阳遣人来过,问乡长回来了没有。除此之外,并无他事。”

    “许阳遣人来过?说了什么没有?”

    “没什么,只是说等乡长回来了,请去他家中一见。”

    周澈微微颔首,心道:“这许阳遣人找我,不是为了元旦谒贺,便是也听说了我捕拿吴庸之事。过两天去见他一见就是。”

    他往堂前看去,忽然发现小吏中少了一人,刚才是有七个人迎他,现在却只有六人,心中一动,抬眼向院中看去,正见一人进来,可不就是少了的那个小吏?这小吏急匆匆地登上台阶,脱下鞋子,弓着腰步入堂内,恭恭敬敬地说道:“乡长,舍外有人求见。”

    ——周澈记得,这个小吏就是他元旦前临走时召见的两个佐吏之一,名叫原顾的,乃是专职听讼的一个吏员。他饶有意味地瞧了他几眼,问道:“谁人求见?”

    这个叫原顾的答道:“小人也不认识。那人只说是季家的宾客,奉其家主之令请乡长赴宴的。”

    “赴什么宴?”

    “这不是元旦才过么?想来应是想请乡长吃酒,以贺新喜的吧?”

    周澈嘿然,想道:“想不到我这乡所之中,也有季家的耳目!这小吏适才必是通风报信去了。话说回啦,我才刚回来,就有季家的宾客闻风到来,那季家离公所甚远,料来他家的这个宾客应该是一直等在乡所外了。难怪我在城中时,不见有人登门。”略微思忖,又想道,“这季家的酒宴,我是去,还是不去?”很快做出了决定,挥了挥衣袖,说道,“我刚回寺中,路上疲倦,你去给我谢绝了罢。”

    “这,……。”

    周澈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他,问道:“怎么?你还有话说?”

    原顾眼神闪烁,吞吞吐吐地说道:“这季家乃本乡右族,在乡中德高望重,极俱威势。乡长,就这么拒绝了他们的邀请怕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