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大周天下 >

第32部分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32部分

小说: 三国之大周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澈注意到他的那两个同伴似曾相识,应就是那夜来过的铁家兄弟,把铁明扶起,笑道:“铁君,本该早去拜访,只因一直忙,不得闲。我对你闻名已久,今夜总算相见。”

    铁明诚惶诚恐,说道:“怎敢劳动澈君!要说拜访,也该是俺来拜访澈君才对。”

    “今天严君去贵里中,……。”

    “对,对,今天严君下午去的。”铁明猛敲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追悔不及地自责说道,“都怪俺当时糊涂,以为最多能出十四五人。严君走后,俺越想越觉得过不去,劳烦严君跑一趟不说,别因此再耽误了亭部的大事。……,故此,又仔细算了一下,再多出个十来人不成问题!”

    他小心翼翼地问荀贞:“……,澈君,总共出二十五人,可够么?”

    他又补充:“俺适才来的路上听韦君说,为这次‘备寇’,安文里出了二十石的米粮。俺们里虽说不富,但亭部‘备寇’是为了整个亭部着想,俺们不能落于人后,多的不行,少的还可以,俺与里父老商量了一下,决定在出人之外,也再报效亭舍十石米粮。”

    他说完了,挺没底气地问周澈:“澈君,你看行么?”

    从十五个人直接升到二十五人,外加十石米粮。周澈心道:“看来我猜错了,姜俏跑这一回,还真是挺有作用。”对这个结果很满意,看铁明战战兢兢的样子,他决定安慰两句。毕竟,铁明作为坪北里的里长,以后打交道的日子还长。

    他笑道:“铁君来前,我还与庆君、裴君说起,‘备寇’虽是为亭部安危,但这种事情毕竟不能勉强。我也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贵里虽然人多,但人越多,事情越多,越麻烦。能出多少人,是否可以额外多出些米粮,我并无话说。贵里的事儿,全凭铁君做主!”

    夜风很凉,周澈穿着袍子还觉得不暖和,铁明的额头上却汗水涔涔,他咬牙说道:“是,是。……,要不三十个人,二十石米粮?”

    周澈楞了一下,重复说道:“三十个人,二十石米粮?”

    铁明见他迟疑,再也撑不住了,“扑通”一声,再又跪拜在地,带着哭腔大声说道:“澈君,最多三十石米粮。这已是本里的极限,真的是半点也不能再加了!”捣蒜似的,连连叩首。

    铁明和另外两个人走了好一会儿,周澈还没回过神。

    他一方面是觉得铁明好笑。先是十五个人,再是二十五人,最后三十个人。先是半点米粮没有,接着十石,接着二十石,最后三十石。跟挤牙膏似的,一点点增加,直到自称的“极限”。这位里长是个妙人。

    另一方面,他是为姜枫的声威吃惊。姜枫人都去了阳翟,只他的幼弟出面,来去仅仅半顿饭的功夫,就把严伟没能办成的事儿给办好了。要知,严伟不但是“本亭亭卒”,而且是本亭人,而姜枫只是个黔首,而且还不是本亭人。

    他自觉已经高估了姜枫的能量,但以眼下这件事儿来说,他暗自喟叹:“一人之威乃至於此!我还是低估了啊。……,也难怪他敢独身犯我亭舍。”

    (本章完)

第40章 汉室宗亲() 
周澈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话会出自太平道之口,但见陈盼言辞恳切,态度诚挚,不似作伪。

    周澈怀着一颗好奇之心说道:“是啊!民间尚武,风俗剽悍,轻田作而好末技确实不是件好事。但民风如此,又有什么办法呢?”

    陈盼说道:“周君名门子弟,你们嫡长房那派在孝顺皇帝时可是号称‘五经纵横’,君知孟子说教梁惠王的故事么。君今虽只辖十里之地,但也算为政一方了,何不效仿先贤之说,劝导百姓呢?”

    “孟子?梁惠王?盼师说的可是《梁惠王章句》篇么?”

    “正是。”

    “先贤与君王?!。我小子无德,怕是学不了啊。”

    “我听说君到横路任职亭部,乃是不愿为劳形之吏,而愿为生民做事。既然有这样的志向,还怕有做不成的事情么?”

    周澈也不知该高兴还好,还是该苦笑才好。天地良心,他对族公周乘说那番话的时候,是绝对没有想到将之外传,以此博得声誉的。此前陈松也因为这个夸赞过他,还说仇季智不止陈留才有。

    仇季智,仇览,东汉名士,四十岁任亭长,后入太学,(详见《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周澈旋即笔直地跪坐席上,双手放在膝上,肃容说道:“盼师所言甚是,我知错了。”

    不管陈盼是何出身,不管他是不是太平道人,也不管他数年后会不会造反,至少他的这几句话是“长者之言”。

    陈盼笑道:“在下不过一个乡野鄙人,略读了些书,和周君你是不敢比的。几句随口的话,如果觉得对,是在下的幸事;如果说错了,还请帮我纠正。”

    “自我来亭中后,日夜所思,都是该如何造福一方。但一来年岁小、没经验,二来不熟悉地方,到现在为止,还没能有一个成熟的思路。盼师,请你教我。”

    周澈诚意请教,陈盼也不遮掩,说道:“亭内有六个里,住民一千多口,要想治理好,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请盼师教我该怎么办?”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云:‘名正则言顺’。依我看来,能把这两条做好也就足够了。”

    “愿闻其详。”

    “乡里野人,多不通律法,君可遣人至各里中,分别教之。律法,就好比规矩,有了规矩,百姓们知道了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亭部中的一切就都井井有条了。”

    “然后呢?”

    “在这个基础上,君可以再亲身作则,教导百姓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当百姓们分清了本末之后,知道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之后,亭部中自然也就翕然宁静了。”

    陈盼的这两点建议,没有特别出奇的地方,老成之言而已,但可谓“堂堂正道”。周澈如果按此实行的话,短期内或许看不到效果,一年半载后,必有成效。但他并不满足,又追问道:“耕作为本,余者为末的道理很容易对百姓们讲清楚,但讲清楚了之后呢?该如何具体行事?我该怎样亲身作则?”

    “周君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亲身作则么?”

    “真的不知道。”

    “可你已经开始在做了啊!”

    “……,我做什么了?”

    “周君扣押武柏,不就是亲身作则么?”

    “盼师的意思是?”

    “乡里轻侠无赖,结帮成群,整日游戏浪荡,一言不合,动辄拔刀相向,不惜流血五步,实为乡间最大的祸患。仇季智任蒲亭长的时候,首先不就是严肃地整治轻侠么?将他们皆役以田桑,并严格规定地惩罚制度。有违反的,必严惩不贷。”

    “噢,盼师是想让我?”

    “不错,君既然仰慕仇季智,那么按他治理亭部的办法来治理横路亭就足够了啊!”

    陈盼所言是至理名言。如果现下是太平盛世,按此办法治理亭部自无半点问题,只可惜,周澈心知乱世将来,为能在乱世中聚众保命,他拉拢轻侠还来不及呢,又怎么能严惩他们?

    他暗暗叹息,想道:“掀起乱世的正是太平道信徒,而现在劝我严惩轻侠的却也是太平道信徒。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讽刺。”又想起了陈松,“陈松把他当作对头,但在整治轻侠这一块儿上,他们两人却不谋而合,意思相同。嘿嘿,嘿嘿。”心里这么想,脸上没显露半分,赞道,“贤哉盼师!”

    “些许粗陋的见识,哪里敢当的一个‘贤’字?”

    “除了惩治轻侠,我还应该做些什么?”

    “安文里之所以富足,不止是因为他们的田地多,还因为他们种植了大片的桑树。有了桑树,便能养蚕,养蚕便能纺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按一家五口人,女子两人来计算,一年下来,足可织成布帛数匹。一匹布长四丈、宽二尺二寸,可以做成一身大人的衣服。如此,不但足够自家穿用,多出来的还可以拿去卖钱,贴补家用。”

    “哦?!是要动员百姓,多植桑树么?”

    “朝廷本有法令,桑树种植的多少也算考核的标准。如果劝导百姓种植桑树,一来可以使得百姓富足,二来也可满足考核。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呢?”

    陈盼刚才话中有一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出处是《汉书?食货志》;再之前,他还引用过孟子、孔子的话。当世不比后世,读书不易,他能随口引用史籍、经典中的语句已经让周澈吃惊不浅。此时,又听他说“朝廷本有法令”,竟是不但熟读典籍,更通晓朝廷律令。周澈无法再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太平道头领来看待了。

    他想进一步地试探一下陈盼的才干,故意为难地说道:“劝民种桑当然很好。可是,购买桑苗以及种植入土都需要组织,并且需要钱财。组织倒也罢了,这钱财该怎么凑集呢?”

    陈盼笑道:“立民约树僤碑。”(僤,dan)

    “哦。”周澈恍然,拍了拍额头,笑道:“要非盼师提醒,一时还真没想到这个办法。”就是有点像后世的造桥铺路或者修寺庙,通过募捐,然后在桥头或者寺庙刻名字立碑记之。

    当然咯,陈盼说的办法,不是募捐,应该是类似于合约的东西……本里本村家家户户都出钱,按照出钱的多少,分得桑苗数目不同。

    只不过汉代造纸术不发达,这样重要的事情,一般会请石匠刻碑,立在里坊。这样的合约模式在汉代称为“僤”(详见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相关问题研究)

    周澈复问:“既然有此良策,为何不在贵里之中施行呢?”

    “今日我与荀公和本里诸君会集里所,正是为了商议此事。”

    何举半天没说话,早就憋不住了,这时总算找到了机会,急忙忙地插口说道:“这两天没能去亭舍拜见,也正是为了忙碌此事。”

    “噢?原来如此!这是好事儿啊!……,不知商议得如何了?可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么?”

    “已经商议得差不多了,各家各户各出多少钱,也大致定下来了。只等把钱收齐,便去县中市里购买桑苗。等到今年雪后,立春之前就能种下了!”

    “若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请尽管开口。”

    “如有难处,少不得麻烦亭部。”

    话说到这里,该说的基本都说了。周澈见屋外天色将晚,起身告辞。何举一直把他们送出里门,这才折回。

    “周君留步。。。。”

    周澈回头看见是陈盼在叫他:“盼师,还有何事?”

    “君还记得前几日遇见吾师及师姐么?”

    “记得,啊!对了,今日怎不见尊师?”周澈拍额道。

    “劳周君挂念,家师和师姐已经北上冀州了,临行之前,家师对我言语,澈君所练功法筑基已成,却不得聚力之法。”

    “哦?!莫非是想我入太平道?!”

    “君是聪明人,我就不复多言了。”

    ……

    回到亭舍,周仓、韦强等人尚未归来,庆锋迎接上来,牵马入厩,因见周澈恍恍惚惚的,关切地问道:“澈君,怎么了?可是在泰坪里办事不顺么?”

    周澈回过神:“倒也不是。……,阿庆,你久在亭部,应该比较了解泰坪里吧?你觉得陈盼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盼是本地名人,庆锋确实很了解他,回答说道:“是个好人。……,怎么问起这个了?”

    “我与盼师只见了两面,第一次见面时,因为陈君、刘君的缘故,闹得很不愉快,但他并不因此记恨,反而与我挚诚相见。适才在泰坪里时,他给我提了几个治理亭部的建议,都是良策啊!”将陈盼的话转述给庆锋。

    庆锋道:“确实良策!这么说,澈君打算按此行事了?”

    周澈避重就轻,避开“整治轻侠”这一条,单说推广桑树,回答说道:“等把各里的人召集齐了,备寇的操练上了轨道,便开始动员全亭种植桑树。”

    庆锋说道:“澈君,你虽来了才没几月,但俺觉得你比仓君强多了。”

    “这话怎么说?”

    “仓君在这儿当了好几年的亭长,也没说过推广种桑。”庆锋出身农家,当然知道对农家来说,种植桑树的好处有多大。

    “话不能这么说。前几年的大疫,全靠了仓君,本亭才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害。只这一点救人活人的功劳,我就远远比不上啊。”

    红日西沉,周澈立在舍院门口,观看官道。不知不觉,在泰坪里待了大半天,只早上的那点饭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