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大周天下 >

第36部分

三国之大周天下-第36部分

小说: 三国之大周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君如有需求,可随时呼唤,在下告退。”周澈作揖出去。

    。。。。。。。

    周澈到厨房找周仓:“元福,煮些饭,炖个鸡蛋羹,今晚来了个贵客。”

    阿福很快就回来了,请了周澈、周仓表到前院客厅。

    三人分案而坐,刘表上座。

    “刘君,这位就是本亭亭长周仓,字元福。在下亭父周澈,字皓粼。”周澈指了指周仓。

    “仓君,澈君。请!”刘表举爵示饮。

    “刘君,请!”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君可是鲁恭王余之后?”周澈问道。

    “然也。澈君,我瞧见外面院子地面上,有兵器划痕印记,可是二君皆爱习武?”

    “刘君好眼力。”

    “我对学武不太了解,虽然我自己也练过武,但是觉得武者再强,不过是一把杀人利器,真正握刀之人,却未必会武,如高祖皇帝,武艺平平,但又能率十万大军先入关中定鼎天下,开创汉家基业;再如留侯张良,一介书生,却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再如他们虽不会武,却是真正握刀之人。”

    周澈倒有了几分兴趣,刘表也是汉末名人,见识要比一般人强得多,周澈也希望能从他这里了解到这个朝代。

    “我其实也赞成刘君之言,武者再强,不过是杀人利器,真正握刀之人,却未必会武,不过我出身寒微,家世庶出不是嫡系,也无渊博的学识,刘君觉得我可能成为握刀之人吗?”

    刘表沉默片刻,摇了摇头,“不能!”

    其实刘表心中很明白,一些寒门子弟把希望寄托在从军建功之上,“功名只须马上取!”这样的话乍听起来确实让人热血沸腾,但事实上却只是哄骗寒门子弟替朝廷卖命的说辞。

    一万人个普通人家的子弟,也未必有一个能活着达成自己的梦想。

    而那些前往军中获取功名的世家子弟则根本无须冒险,他们的功勋自然会由寒门子弟的尸体来堆积。

    士卒取功名靠得根本不是什么马上的战绩,而是身体里流淌着的某位大人物的血液。

    他叹了口气,“像老弟这样无背景无家世,要想向上走一步都千难万难,除非得到帝王垂青,可这样的机遇又能有几个人遇到。”

    周澈缓缓道:“一片土地上如果长满了大树,底下的其他庄稼就会因见不到阳光而死去,不幸我就是这样一棵庄稼,既然我无力将其他大树铲除,那我也必须努力成为一棵大树,幸而上天给了我一副强健的体魄,让我得以走上学武之路,对我而言,学武不过是一条向上走的途径,一种获取功名的手段,才有出头的一天,”

    “成为绝世猛将又能如何?所谓‘剑圣’王越还不只是宫廷娱者。”

    刘表冷笑一声,“项羽武艺盖世,还不是乌江自刎,功名只是世家子弟的游戏,平头百姓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什么时候摆上棋盘,什么时候取下来,都是执棋者随心所欲的事,棋子根本没有资格为自己的命运鸣不平,执棋者也不会在乎棋子心中想什么。

    如果士兵真能凭着英勇奋战而得富贵,还有谁会闻金鼓而匿身?如果朝廷真地能做到“马上取功名”,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宁可造反,也要逃避抓壮丁。”

    周澈不赞成刘表的宿命之论,反驳道:“可如果连成为棋子的机会都没有,那和街头的走卒小贩又有什么区别,段纪明正是因为武艺盖世,才得到帝王垂青,封为太尉,得到了向上走的机会,一个人如果不奋斗,不争取,自甘平庸,那他一辈子也不会有任何成就。”

    刘表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低声道:“有志不在年高,天无绝人之路。是在下孟浪了,还望澈君海涵。”

    (注:路引……古代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叫“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路引“实际上就是离乡的证明。)

    (本章完)

第46章 督练行伍() 
推杯换盏,对饮成三人,不知不觉已是入夜子时,刘表醉卧几案,周仓也好不到那里去,周澈还有一点意识,叫刘表的随从阿福,扶刘表回房,自己则拖着周仓到院子水井旁,用井水泼周仓。

    “三叔!你下手也太狠了,给俺这样醒酒。”周仓抱怨。

    “给!先擦干,再去换衣裳,一会把厅堂收拾了。我出去巡夜。”周澈递过一块方巾布。

    “俺晓得了,三叔。对了!天冷,三叔披件袍子。”周仓接过方巾布道。

    “收拾完早点睡吧,俺巡夜去了。”周澈进屋取袍,挎刀而去。

    。。。。。。

    周澈坐在田埂上,迎着冷风,望着茫茫天际,星斗密布,有的闪烁不定,有的悬凝不动,有的晦暗无光,有的灼灼耀射。

    心中暗想,刘表那一番话,并无道理,在古代还是十分看重出身的。

    周澈任职亭部,固然是想依靠刷声望这条捷径迅速走上仕途,但另一方面,在亭部也能使他开阔眼界,广交豪杰,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

    但是历朝历代的最好资源都集中在上层,芸芸众生拼命争夺的一点蝇头小利,在上层人眼中却不屑一顾,环境决定地位,周澈要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他就首先要改变自己环境。

    周澈无论前世还是今生都有着深刻的体会,社会是分阶级或者阶层,如果他不想像蝼蚁一样生活在最底层,他就得寻觅一切机会向上走,虽然那次遇见董卓那次他确实是很想投靠,但是作为后来人,他知道董卓的下场;在洛阳也是,本欲投靠宦官,但是想想阉宦也是没有好下场。错失了两次进入大汉中层社会的门票。

    之后回到汝南,凭借原来周澈的记忆才知道,从中层走入上层要远比从下层走入中层难得多,道路也更艰险,需要他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周澈想着黄巾起义还有十来年,虽然他是名门周氏出身,但是是偏房庶出,努力刷声望还是有希望的。

    汉末就像一座失火的仓库,每个人都想从仓库里多搬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每个人的手段不同,西北羌乱、李文侯、北宫伯玉、张角、董卓、袁术等人不过是纵火者,他们没有机会进入仓库,注定将一无所获。

    而张角是搬运物资的第一个探路者,最后却葬身于火海,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刘焉,这些人才是真正进入仓库抢夺物资的参与者。

    如果他周澈也想在着火的汉末仓库中分一杯羹,那么他就必须占据有利的位置,靠近更便利的通道。

    而武艺不过是他进入上层社会的一种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刷名望、刷资历。

    不仅要学到更高深的武功,还要抓住一切机会,使自己的实力迅速得到提升,毕竟汉朝仓库的大火已经点燃,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起初周澈确实是本着投靠谁谁的想法,但是残酷的社会让他觉得好好的人不做,干嘛要去做狗?!

    其实刘表说的很对,这个年代寒门入仕何其难也,贫民基本就别妄想了,你饭都吃不饱,哪有什么钱买书看。

    周澈望着漫天星斗,想到本朝有一名将朱儁(jun)他的仕途之路可以说是很标准的一个东汉寒士的入仕之路。

    两汉以孝治天下,朱儁之出名正是因为孝,“以孝养致名”,由此得以出仕为县门下书佐。

    县门下书佐虽是县令长的门下亲近吏,但还只是个低级吏员,像朱儁这样母为贩缯者,不是士族出身的“寒士”要想往上升迁仍是不易。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为让百姓能吃饱饭,重农轻商,两汉之世,先是商贾不能入仕,后是有市籍者不能入仕,汉之“七科谪”,七种被征发去边疆戍卫的人,“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从贾人到第七其实都是商贾。

    朱儁家应是没有市籍的,但要想在仕途上有进一步地发展,非得远远超出常人不可,他就投时任本县县令长的“八厨”之一度尚之所好,盗母缯给郡人周规还债。他盗了母缯,家里失了产业,他母亲责骂他,他说:“小损当大益”。

    “八厨”与“八俊”等都是当世名士,所以名为“厨”,是因为能“以财救人”。他的这个举动得到了度尚的“奇之”,就像他说的“小损当大益”,被度尚荐入郡朝。

    入郡朝后,他开始只是“稍历郡职”,后来尹端来任太守,他被擢为郡主簿。从县门下书佐到郡主簿,这是一个极大的飞跃。他被尹端擢为郡主簿,他就是尹端的“故吏”了。两汉的中央集权不如后世,有先秦遗风,郡吏视郡守为君,郡府是一个小一朝…廷。

    再如颍川名士陈寔功归于郡守,过归于自己,由此得以扬名,被士子、长吏看重。再者还有后世所赞颂的“白马将军”公孙瓒曾为郡门下书佐,刘太守获罪,被发配去日南,公孙瓒决定同去,乃先去北邙祭祖,说:“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瘴气,或恐不还,与先人辞於此”,“时见者莫不殻ъぁ薄K墒茄锩

    最著名的莫过于“四世三公”的袁家。袁安完全是靠自己的铁骨铮铮、一腔正气,做到三公之位。他的后人却并非如此。如袁逢、袁隗等,对国家没有尺寸之功,但依然身居高位。他们靠的就是对官场规则的熟悉,对世俗的逢迎。他们与先祖的坚持正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袁家世代为三公,三公有举荐人才的权力。百余年下来,袁家门生故吏满天下,在汉末享有崇高的威望。这成为袁氏子弟最大的政治资本。袁绍、袁术借此成为一方霸主。二袁失败后,袁家逐渐衰落。

    门生、故吏把他们的老师、举主看得比朝廷都重,打个比方……周澈得到袁家推荐出任某郡太守,然后推荐周澈的这个人,因为别的事情犯罪了,被抓了,周澈就应该闻讯后立刻辞官而去,追赶他坐的槛车一块儿去京师,如同前段所说的公孙瓒一样。

    这种因为私人的感情而放弃朝廷的公职,这是不对的,但是风俗如此,尽管被少数有识之士认为不对,朝野却都称赞这种行为。

    所以当尹端获罪时,朱儁做出了同样的行为,他“赢服间行,轻赍数百金到京师,赂主章吏”,使尹端免了弃市的死罪,输作左校。这样的下吏、臣子,作长吏的都喜欢,所以朱儁被后任太守举为孝廉。

    说到这里就必须谈一谈两汉的选官制度。总所周知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最有名的就是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到清光绪,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相对而言,汉代没有科举制度,它是通过三种办法:征、辟、察举。

    征:征召,皇帝直接聘任士人为官。

    就是说你的贤名或者才能直达天听,皇上都知道了……如司马相如,哇,这哥们厉害了,皇上都听说了,得嘞,来京城做官吧。这真是走大运了,运交华盖,起步就是品级两千石的级别……郡守。不像科举,中个状元,那也才六品官,要从底层开始爬。当然电视剧是骗人的,中状元就八府巡按,太玛丽苏了。

    除了司马相如,还有那个“马前泼水”的朱买臣,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被征召了,直接官拜两千石,回会稽郡做太守。

    问题是这种人太少了,周澈根本没机会。

    辟:辟召,大臣高官聘任士人为官。比如大将军、大司马这类的三公高官,看中你了招募你做幕府,这个也少。

    所以汉代普遍是……察举,即由地方官员向朝廷推荐人才。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长官选举贤能,向朝廷推荐出任官吏。

    后世初中语文里,好像有篇乐府诗……“举茂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茂才即秀才,为避讳刘秀的秀,才改的。汉代秀才、孝廉就相当后世的进士,

    所以朱儁有了孝廉的身份加上他此前为尹端的奔走,他以后的仕途就青云直上了。“再迁”,两次升迁后朱儁即主政一方,为“兰陵令”,当上了县令。令,是大县的长吏,六百石到一千石的品秩了。

    这是朱儁做为一个“寒士”的艰辛入仕之途,他入仕很不容易,就他个人来说,他有眼光、敢下赌注、有决断,确实是一个少见的人杰。

    选秀才和选孝廉也不适合周澈,周澈是穿越而来的,文言文也就课文见过。后世你会点文言文就可以出去装个比,这小子有国学基础,在古代,普通的儒生就能喷死你,别指望用那点皮毛去收服谋士;孝廉么?周澈也不行,因为原来的周澈就是受不了主母大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