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140部分

大明略-第140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弟,你可知道,此次盛典是多少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若是能得到圣上垂爱,升个一官半职的,不在话下”,费思应叹道:“否则就一辈子呆在翰林院,何时是个头啊?”。

    见推辞不过,仲逸只得向他点拨一句:“费兄,以兄弟之意,何不将‘长生不老’,改为‘万寿无疆’,可好?”。

    “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费思应来回踱步,嘴里嘀咕半天,最后恍然大悟道:‘妙,妙啊,仲老弟你真是’。

    “费兄,在下还有些事处理,先走一步了”,仲逸已转身离去。

    才躲过翰林院的费思应,原本想回家躲个清静,却不成想早就有人在等着他了。

    好在来者不是别人:樊文予、李序南。

    “仲老弟,你可算回来了,这次你一定要帮帮为兄啊”,论起文采来,樊文予确实差了点,自从做官以后,他的心思就不在这舞文弄墨上了。

    人各有志,原本就不喜一套文绉绉的樊文予,当初学贯古今、诗词歌赋也只是迫于无奈,此刻自然要犯难了。

    “这有何难?以李兄的文采,那简直易如反掌,找他更合适”,连日以来,都是四六对偶之句,仲逸实在无心继续。

    李序南听的此言,连连摇头叹息:“兄弟有所不知,我也正为此事发愁,我们户部那些同僚,论文采,哪能与翰林院和礼部比?”。

    原来,户部的一名郎中,已暗示李序南替他作一篇。

    “什么?这种事还有代笔的?”,仲逸笑道:“那李兄不止要写两篇吧?惨啊”。

    “代笔怎么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樊文予不以为然道:“你们没听说人议论嘛,当朝首辅严阁老,他的不少佳句就是其子严士蕃代笔,保不准,这严士蕃也有人代笔呢”。

    “看看?樊兄如此一说,还用我说什么吗?”,见樊文予如此一说,李序南倒省事了,他只得向仲逸做个无奈的表情。

    呵呵,仲逸心中暗暗一笑:今日翰林院费思应所写“佳作”,不就由他代笔了一句吗?

    “朝廷的旨意是,自愿奉上佳作者,自愿,并非必须要作啊”,仲逸简直无语了:‘要不,咱们就不写了吧?’。

    “那可不行,为兄刚刚做了刑部六品主事,此次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樊文予立刻着急了:“仲老弟,我的仲贤弟,此事,你必须要帮忙,否则为兄就不走了”。

    哈哈哈哈,李序南都替仲逸担忧。

    “樊大人不必着急,说是青词,不就是一篇文章嘛”,三人正在交谈之际,却见仲姝走了进来。

    “青词体,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上天祝词,只是一种文体而已,无非就是填充一些歌功颂德,玄乎神乎之言而已”,见眼前三人为此发愁:有的不愿写,有的是不会写,仲姝无官无职,只论文笔,她反倒轻松许多。

    “仲姝姑娘,你说的太好了,早就听说你文采非凡、妙语连连,若真能帮樊某这个忙”,樊文予如同见到救星,一时激动所致,却不知该说什么:“到时,丝绸、首饰,你随便挑”。

    哈哈哈,李序南与仲逸更无语

第211章 青词连连(中)() 
此次盛典实则拼的是文采,作为礼部侍郎的袁炜自然不会闲下来,如同其他人一样,除了日常办差外,他也准备了一篇‘佳作’。

    对于袁炜来说,一篇青词体的文章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在年少时,袁炜被当地人称为‘神童’,据说他出生前,爹娘曾同时梦见一头黑龙降临。果然,他生而黧黑,双瞳炯炯如电,长得短小精悍。

    小袁炜五岁能作对,十岁随父观知县审案,当时恰巧有两只白鹤翩翩起舞,县令便说出:“三清殿上飞双鹤”之句,谁知小袁炜却立刻对出:“五色云中驾六龙”。

    此言一出,众人欢呼,连连叫好。

    后来知县又出一句:“投子四方开六面”,小袁炜并未犹豫,继而答道:“丈夫一德贯三才”。

    从此,‘神童’的美名便由此传开。

    按照师父凌云子所说,这是别人后来添油加醋?还是当时确有其事?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从袁炜后来的经历来看,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至少,在才学这一块。

    当年科举之时,袁炜拔得进士第三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迁侍读学士。

    嘉靖帝常于夜半传出纸片,命朝臣们撰写青词,每每此时,袁炜凭借其才思敏捷,就能举笔立成,且是众人当中,是最为工巧,最合上意之人。

    如此一来,他升迁之快,平步青云,自然就不便多说。

    不过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慧眼识才,因为礼部的关系,他担任考官,着实选出一些人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这几日在翰林院还有不少人说起的佳作,就是出自袁炜之手,其中就包括同为庶吉士的费思应,昨日有意让仲逸修改的那一句: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闻于天,天生嘉靖帝,万寿无疆。

    其他人模仿,无非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袁炜自负擅文,但凡遇到别人所作之词便极为不悦,甚至予以诋毁、讥诮。

    有时,连他的得意门生都不留情面。

    当然,这些都是仲逸到了翰林院之后才知晓的,在商言商,如今入仕为官,自然考虑的就不一样了。

    这日中午,袁炜正好路过翰林院,作为文人的‘楷模’,翰林院的前辈,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佼佼者,众人立刻上前向他打声招呼。

    “袁大人好,见过袁大人云云”,更有不少巴结者干脆拿着自己的‘佳作’向袁炜请教一番:‘晚辈拙作一篇,还请袁大人批评指正’。

    “年轻人,就应该脚踏实地,切勿好高骛远,更不能眼高手低”,晚辈请教,袁炜自然是指点一二,只是他连对方手中之‘佳作’看都不看一眼:“盛典之上,大家当然要认真对待,诸位都是翰林院的能人贤士,袁某就不再这里一一点评了”。

    呵呵,他这意思分明是在说:你们啊,还嫩了点,想要一篇青词得宠,继而平步青云,还差的远了点。

    “袁叔叔,常听家父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小侄儿昨晚恰好作一篇赋,不是青词体,只为解闷,袁叔叔总该要指点一二吧?”,老爹是礼部的郎中,费思应这一声‘袁叔叔’叫的亲切,为了加深印象,竟抛开青词不说,单独请教起来。

    这话说的,好歹人家有个在礼部的老爹,不然这交情如何攀附呢?

    “哦?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远见,不错,不错,做文章就应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不要想着争锋相对”,袁炜一副高姿态,唯独还是不看费思应的文章:“改日来府上,我们也好交流一番”。

    “小侄儿万分有幸,只是交流不敢,到时请袁叔叔批评指正才是真的”,见有了回应,费思应立刻顺势往上爬。

    “好说,好说”,袁炜随意客套一句,眼睛却朝仲逸这边瞟过来。

    “逸儿,怎么样?你准备的如何?刚来翰林院,要做足文章啊”,袁炜笑道。

    当初来翰林院时,仲逸并未向同僚提起他与袁炜的关系,袁炜也没有明确表示对他有特殊照顾,毕竟中间隔着凌云子,若是别人问起来,反倒不好说。

    对此,仲逸一直记着师父的话:不要依附于任何人。

    在朝廷要做到独树一帜,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是一心贴着某人身后,也无必要。

    逢场做戏,站队有时在所难免,但只是所见略同与略不同而已,站队不同于奴才,没必要事事都听某一个人的。

    一向如此,可为何今日袁炜在这么多人面前,单独提起自己的名字,还称呼一声‘逸儿’。

    显然,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仲逸与袁炜的关系要比费思应那声“袁叔叔”、‘小侄儿’之类的要亲密的多。

    因为,这是袁炜主动称呼他的。

    虽因师父凌云子的关系,仲逸私下自称为袁炜的学生,但细细说起来,袁炜不是他的主考官,说门生故吏有些牵强。

    故此,在众人面前,这样称呼是不合适的。

    “启禀袁大人,晚辈不擅这种文体,所以一直还没有写”,一时拿不定主意,仲逸只得继续装作不知情:“朝廷不是说自愿奉上各自佳作,晚辈打算此次就不”。

    可不是这样吗?在袁侍郎面前,我敢说自己会写那东西嘛?无论是师父,还是袁若筠的关系,断断没有因为这点小事惹的袁炜不高兴。

    况且,当初进翰林院,人家袁大人确实在后面起了不少作用。

    “哈哈哈,不会可以学嘛,你身为翰林院的庶吉士,这种事怎么能少的了呢?”,袁炜意味深长道:“上次在街上偶遇,袁某的马车出了点问题,还多亏你帮忙,还记得你哦”。

    马车?帮忙?仲逸一头雾水。

    “哈哈哈,袁某在礼部还事事处理,先告辞了”,袁炜在众人的拜别与欢送声中缓缓离去。

    这唱的是那一出啊?

    “仲逸,真没看出来啊,你竟与袁侍郎有交情?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告诉我们呢?”,袁炜走后,翰林院的几个同僚立刻向仲逸围了上来,其中大多为当初同在国子监的监生。

    “仲兄,你回头帮我们引荐引荐呗”,人群中,原本与仲逸不熟的人也立刻多嘴起来:“今晚,王家酒楼,我请你喝一杯,我们也好交流一二”。

    “诸位,你们太看的起仲某了,袁大人方才不是也说了吗,我只是与他偶遇,偶遇,算不得什么交情,我见他一面都难,如何为你们引荐?”,仲逸只得连连推辞,心中却一直在想着方才那一幕。

    “哦,我明白了,袁炜既未表明他与师父的关系,又刻意编出与自己有些交情,此举正是给别人看的”,见众人慢慢散去,仲逸心中渐渐明朗起来。

    如此一来,无非有两个好处:他在翰林院不会平白无故受冷落,至少,他也是后面“有人的”。

    还有一层,那些负责考核的上司,若是知道此事后,为了卖袁炜一个面子,少不了会提拔一下自己。

    至少,能为他说句好话。

    高人啊

    仲逸心中暗暗道:‘这里边的水,深着呢,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第212章 青词连连(下)() 
数日之后,众人翘首以盼的盛典终于拉开帷幕,只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那些想以一篇青词体平步青云之人,恐怕要失望了。

    莫说地方总督、巡抚及藩、臬二台,仅是京城,除了内阁、各阁大学士,还有六部九卿,这个衙门、那个衙门的。

    六品以上职务者,多了去了。

    若这些人个个都能面圣,而后每人念一篇各自‘佳作’,那嘉靖帝恐怕耳朵要出茧子了。

    如同每次商议朝廷大事一样,此次筛选由几位重臣主持,众人所写文章先由这几人初审,而后选出其中‘佼佼者’,再呈于嘉靖帝。

    这几人当中,有严嵩、严士蕃、徐阶、高拱等,个个皆非等闲之辈。

    当然,这种场面,自然不会少了袁炜。

    严嵩高居内阁首辅,严士蕃虽只是个工部侍郎,但因其父的关系,好多场合都少不了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徐阶身为内阁次辅,官居礼部尚书,仅是礼部这个头衔,就不能少了他。

    能做的礼部尚书,自不是等闲之辈,徐阶曾是嘉靖年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曾因过失被贬,之后谨慎行事,累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早在若一当铺时,仲逸就曾听外叔公文泰说过:倒严一派中,这个徐阶正是核心人物之一。

    起初徐阶不肯依附严氏,此举顿时令严嵩警惕,他的处境一度极端危险,后来他改变策略:开始示弱。

    表面事事顺着严氏,甚至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之孙,双方矛盾由此缓和许多。

    后来随着徐阶势力渐渐铺开,二人间再次相互倾轧、抵牾日著,这在朝中几乎是人人皆知之事,只因徐阶之前示弱与讲和,严嵩父子并未觉得双方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朝中之事,本就各有所属、各有所图:站队、分派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视此种争端为常态,严嵩把持朝政多年,自认根深,不为他人所动。

    故此,这种争执与争端也就存续下来。

    日子久了,大家就见惯不惯,这种情形,嘉靖帝自然不会充耳不闻,但帝王之术,讲究一个制衡之术;绝不能让一家独大。

    堂堂朝堂,若没有一点争斗,反倒不正常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人名叫高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