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167部分

大明略-第167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紧凭严士蕃打声招呼,能治他什么罪?他并非三法司的,定个失察?还是徇私枉法?”。

    嘉靖帝果真随和,言语间竟如同一个县衙的知县。又似一位老者与青年之间的对话。

    “仅仅一桩小小的命案,严士蕃随便打声招呼,就有这么多人听他差遣,其中还不乏三品四品的,甚至更高的衙门。

    这么多年来,他严士蕃做所的事就这一桩吗?若是因为此事将他拿下,那之前做过的勾当,岂不是要销声匿迹?而隐在他身后的那些人,大多都会安然无事”。

    末了,嘉靖帝问道:‘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难道,这就可立律法之威严?’。

    “这个?微臣倒没有想过”。

    仲逸一脸疑惑,心中却连连叫好:‘眼前这位九五之尊的皇帝,果真有铲除严氏的念头’。

    圣心难测啊

    “刑部的樊主事,已升为五品郎中,说说看,你想要什么赏赐?”,嘉靖帝终于提到重点。

    “微臣只是个翰林院的庶吉士,能担此重任就是最大的赏赐,别的,未曾想过。只是”。

    仲逸起身拜道:“微臣恳请朝廷向繆小虎一家赏些财物,还有那些作证的村民,在衙门呆了那么长时间,也应得到贴补:当时正值秋收之际,他们地里的活儿,都耽误了”。

    “哦?自己不要赏赐,还惦记着博野县鄱家庄的村民?”。

    “哈哈哈”,嘉靖帝大笑道:“此事,准啦,准啦”。

第253章 正七品() 
“翰林院庶吉士仲逸,在督办调查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中,不辱使命、居中调度、有礼有节、弃恶扬善,擢升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次日午后,翰林院终于迎来了那道久违的旨意。

    至此,关于仲逸博野县之行,终于有了定论。

    不过,新的议论却再次开始。

    庶吉士为翰林院临时、过渡之职,而编修则是翰林院的正式职务。若庶吉士想担任此职:一般要等三年之后通过考核,被留馆之后才可以。

    而庶吉士在三年后能留馆被授予编修一职的,可谓是优中选优,非一般佼佼者可为。

    仲逸入翰林院不足一年,以庶吉士之职直接被授予编修一职,非但不用再苦熬三年之久,更是从无品佚,一跃成为正七品。

    从此以后,再也无人说他‘连个从九品都不是了’。

    不过如此破例擢升,也引起一些人非议,尤其保守的老臣,认为此举有些激进,仲逸太过年轻,难当此任。

    好在这是皇帝的旨意,私下非议的程度极为有限,很快也就听不到了。

    还有人说:让翰林院的庶吉士调查一桩命案,似有越俎代庖之嫌,这本是三法司的差事,翰林院本该做做文章、文笔、读书之类的才是。

    术业有专攻嘛

    不过这种说法更站不住脚:莫说小小的翰林院,就连礼部侍郎调任吏部,或者刑部尚书调任户部?

    难道,这就不是越殂代疱、术业有专攻吗?

    至于内阁对此事的态度,就更为蹊跷:博野县之事剑指严氏,他们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而徐阶作为主导此事的另一方推手,当然双手赞同,他还指望着仲逸日后继续对付严氏呢。

    剩下的,袁炜不会反对,其他人就更没有反对的道理:作为臣子,岂能不顺着天子的意思办呢?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也有人说仲逸这次得罪了严氏,日后的路,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

    眼下博野县的案子刚刚了结,而此案又暗指严氏,当此关口,他们绝不会向仲逸动手,否则就是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场面上的事,还是要做的。

    就在仲逸刚接旨不久,严士蕃恰巧来到翰林院。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歪打正着,总之,二人就算是碰面了。

    “仲大人,恭喜啊,以庶吉士接任翰林院的编修,实属罕见,年轻有为啊”。

    朝中人人皆知:严嵩长得高高瘦瘦、眉目疏疏,而其子严士蕃却短项肥体、一副富态相,身为工部左侍郎,却并未通过科举。

    此人奸滑机灵、通晓时务,对律法典章也颇为熟悉,且心机之深,极度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绝非等闲之辈。

    此刻,他正一脸笑意,举止随和,虽是初次见面,但如同故交般‘亲切’。

    只是,同非等闲之辈的仲逸,却不吃这一套。

    “严大人言重了,相比那些连科考都未参加之人,便可直接入仕,仲某差远了”。

    “你?”,严士蕃脸上微微一怔,片刻后却再次挤出一丝笑意:“不管怎么说,仲大人此次查清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也算是为我严家洗脱嫌疑,严某在此谢过”。

    此话再明白不过:即便‘查清’了命案背后之事,又能奈我严家如何?

    “那里,那里,此次查案,多亏锦衣卫的兄弟帮忙。否则,凭仲某一个小小的庶吉士,如何能处理如此棘手之事呢?”。

    “哦,对了”,仲逸连连自谦道:‘他们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严大人久在朝廷,想必知道这个衙门吧?”。

    仲逸的话更清楚:有锦衣卫的人暗中保护,你严氏动一个试试?

    “哦?看来仲大人与锦衣卫的人很熟悉嘛”,严士蕃皮笑肉不笑:“不过,锦衣卫肩负重任,仲大人回京后,就再未见过他们吧?”

    “是啊,想当初我们一起对付博野知县,大闹保定府,回京后,确实见得少了些”。

    仲仲微微一顿,却立刻开口道:“哦,对了,昨晚北镇抚司的一位千户大人,还有两个兄弟,就来过我府上,我们倒是说了不少话”。

    以严士蕃的能量,仲逸一行在博野县的行踪自然会被他掌握,况且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各处衙门都有严氏党羽,石成的身份自然瞒不住。

    不过仲逸方才有意说出昨晚石成来他府上,又将二人间的关系说的如此亲切,确实是严士蕃没有想到的。

    锦衣卫行事隐秘,不过这些话,严士蕃即使耳朵中听进去,嘴巴里却不敢吐出半个字来。

    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就是一记警钟。

    “仲大人深受皇恩,他日必将飞黄腾达”,说起北镇抚司的千户,严士蕃也不敢放肆了。

    “严大人又言重了,飞黄腾达不敢说,但求不要惹是生非”。

    严士蕃脸上再也挂不住了:“严某告辞”。

    仲逸冷冷一句:“不送”。

    你严氏权势再大,也有动不了的人:比如锦衣卫。

    有意激怒严士蕃,其实,仲逸另有深意:眼下博野县之事刚过,严氏自然不会贸然行事。

    如今,有锦衣卫的介入,更将此事变得复杂起来:若非十足的把握,严士蕃更不敢轻举妄动。

    罗龙文的管家罗二还被老庞头秘密看管,罗龙文通过掌控的药铺、当铺秘密敛财、各地通过药材运送到京城的财物,皆被掌握。

    “这些还不够”,仲逸心中暗暗道:“若徐阶等再次对严氏出手,而嘉靖帝痛下决心,将其一网打尽之时,再添一把火”。

    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先添一把火,再让各方势力介入。

    这一切,需要一个合适的机会。

    “仲大人,如此喜事,今晚理应请大伙痛饮一杯才是”。

    严士蕃走后不多时,翰林院的同僚纷纷来到仲逸房中。

    如樊文予升迁之时,翰林院的这些同僚,是必须要请的。

    “今晚,府上略备薄酒,在坐的诸位,定要准时赴宴啊”。

    仲逸急忙上前笑道:“晚饭时,我们每人作诗一首,如何?”,

    “好好,此举甚妙”

    “哈哈哈”。

    文人哪

第254章 外叔公(上)() 
“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唯看翰林仲编修”。

    “自幼善文章、多谋能断案。低头佳句出、仰面识真凶”。

    “你这算是诗吗?”。

    “此处又不是翰林院,何须如此古板?”。

    “为仲大人高升,干杯”。

    哈哈哈

    夜幕中,翰林院的同僚在仲逸府上欢聚一堂,平日里大家都是斯文人,但几杯热酒下肚,就变得随意起来。

    此处为仲逸私宅,众人皆属翰林院,正好畅所欲言、把酒言欢。

    这其中,有确实与仲逸平日里交好的,比如之前国子监的同窗。但其中也不乏有曲意逢迎之人:如今仲逸做了七品编修,日后少不了要他关照才是。

    好在这些人还不算‘海量’,文人不同于武将,后者非痛饮而不畅酣淋漓,而前者则更是将饮酒当做某种寄托,气氛远比饮酒本身更重要。

    当然,若在别人府中饮酒,还得讲究一个礼仪:不能喝的酩酊大醉。

    否则,摇摇晃晃、举止慌乱,有辱斯文嘛。

    “逸儿,刑部的樊大人来了,此刻就在客房”。

    这时,仲姝缓缓走了进来,她这也算是为仲逸解围了。

    “这位樊大人还真是有心,此次博野县之行,我们二人配合的倒也默契,不成想今日专门来府上”,仲逸刻意淡化他与樊文予的关系,宁愿将其定格与此次博野县之行。

    当然,这一层,几乎人人知晓。

    “既然贵府有客来访,我等也不便叨扰,咱们,改日,改日再饮”,翰林院的另一名庶吉士费思应立刻起身。

    “总算是走了,这些同僚,饮酒就饮酒,非要吟诗,吟诗就吟诗,非专挑别人的,还莫名其妙的修改几句,真是无趣”。

    见到樊文予与罗英走了进来,仲逸再也无须拘束了。

    “还说别人,就你方才所言,比‘诗’还‘诗’,绕来绕去,听着都晕乎”。

    樊文予笑道:“听说你升为七品,我特意带了一壶好酒,路过若一当铺时,就把罗英也叫上了,今晚,咱们还是蠡县的规矩,莫要那些繁文缛节”。

    听听,这哪里有一个刑部五品郎中的风格?真不知当初樊文予是如何通过科考的?

    若是不喜欢,那四书五经换的一张皇榜后,就再也不想翻起。

    这又是多少人的选择?

    “说起蠡县,怎么能少的了我呢?”。

    众人循声望去,却见门外走进一人来。

    “是李大人不让我提前告知的”,仲姝微微笑道:‘他说,看看你们是否背后说他坏话?’。

    李序南?

    “你们能来,真是仲某莫大的荣幸,快快请落座”。

    仲逸笑道:‘如今,樊兄已是刑部五品郎中,李兄是户部六品主事,还是老规矩,听二位的,怎么喝?’。

    “怎么喝都行,反正我负责为三位大人斟酒”,一旁的罗英打趣道。

    “好小子,改日有外出办差的机会,带你一起去,如何?”,樊文予示意罗英靠上前来。

    “那最好不过了,我为各位大人护行”,罗英笑道:“只怕没有人家锦衣卫——那般威风”。

    哈哈哈

    次日清晨,仲逸早早起床,今日他要去翰林院,还得抽空去袁府拜见袁炜,怎么说,人家都是自己的恩人。

    此外,外叔公文泰那里,也要去拜会,晚饭就在文府吃吧。

    因为博野县的事,一直不敢惊动外叔公,一来怕受牵连,另外锦衣卫的无孔不入也着实令人汗颜。

    不得不防啊。

    毕竟,与外叔公的这层关系,始终不能让更多人知晓。

    “吴大哥?你怎么来了?”,才出大门,却见外叔公的随从出现在眼前。

    “还真让老爷说准了,估计你还未出门”。

    吴风先是做了一个道喜的动作:“公子,听说你擢升为翰林院七品编修,恭喜啊”。

    吴风打小跟着外叔公,也算是文家人,自然不会称呼他为‘仲大人’。

    从昨日以来,仲逸听了太多的恭喜之语,但这次却是最令他感到真切的。

    “中秋将至,我与阿姐正打算来府上拜会外叔公,不知吴大哥一大早过来,是不是有别的事?”。

    吴风微微道:‘老爷最近身体不适,大多时日呆在家中,前段时间知道公子正忙于博野县繆家命案,回京后一直没有旨意,直到昨日听说旨意下来,这才命我一大早过来传话:晚上请你过去’。

    “我今晚就准备来府上”,仲逸急忙上前,急切的问道:“他老人家到底怎么了?医官是怎么说的?咱们现在就过去”。

    “不不,老爷年事已高,偶有不适、无甚大碍,你刚做七品编修,今日不去翰林院,恐遭人非议”,吴风继续道:“你晚上能来府上就行,我这便去禀告老爷”。

    “等等”,仲逸急忙转身走向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