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172部分

大明略-第172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交谈,或许才是二人皆能接受的。

    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一种默契吧。

    当晚,朝廷来了旨意:着翰林院正七品编修仲逸领钦差副使衔,去大同、北直隶、包括京城等处,专司核查此次鞑靼入京一事始末。

    但凡所涉及的衙门、文武官员等,皆应全力配合。

    同时,这个副使还要一个差事:离京之前,全权处置与鞑靼谈判事宜。

    此次谈判:不得有损大明之威,谈判无果………优于随意应允。

    与此同时,宗武所在的千户所,也来秘密传旨之人

    ******************

    次日午后,一个阴雨沉沉的日子,街上百姓依旧忙于各自家事,这段时间以来,因城外鞑靼南下之事,城中不少人日常出入也受影响,但更多则是:恐慌多于对策、言语胜过行动。

    在普通家户、普通人看来:城外的战事,总会过去的。

    如何应对?如何不应对?那都是朝廷的事儿。

    为官难知民之苦,为民难解官之忧。

    此刻,身为钦差副使,却专司与鞑靼谈判之事的仲逸来说:今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怪哉,既有副使必有正使,只是正使另有‘正事’,这两方交涉之事,自然也就落在,仲逸这个唯一的副使身上。

    传旨太监事后曾秘密叮嘱仲逸:此次命他为副使之事,不会记入朝廷纪要,更不会载入史册。

    包括身为翰林院编修的史官,仲逸自己也不得将此事记录入册。

    不知此举为何意,更不知自己是否为孤例。但既已领命,又因眼下战事所迫,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同样不能记录入册的,还有仲逸去大同、北直隶、京城等处,核查此次鞑靼入京一事的差事。

    不知这一切,是否与他昨日面圣时,在朱厚熜面前的那番话有关?

    亦或是因在翰林院的那声喊叫,确实足够“出言不逊”。

    总之,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

    与当初在博野县时一样,仲逸身边依旧有一批随从协助,或许是上次配合默契的缘故,此次的随从大多照旧。

    除石成外,另有十二名随从,皆是来自锦衣卫北镇抚司。

    无论与鞑靼交涉,亦或去各地衙门办差,带者这帮人,简直如虎添翼。

    有时,他们比尚书、侍郎还要管用。

    初次领如此棘手的差事,尽管思虑良久,甚至于这个计划在很大程度也是仲逸自己提出,但他还是慎之又慎。

    起初,鞑靼俺答提出:派三千人入城进贡,此举无异于直接将他他们的目的付诸实际,而根本无需谈判。

    当时,仲逸一口回绝:“臣子拜见天子,还要带三千兵马,成何体统?若担心城中有变,何不由本钦差副使,亲自出城前来?”。

    末了,仲逸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脚下有何担忧之处?本钦差副使,不带一兵一卒,如何?’。

    鞑靼俺答得知这个回复后,极为惭愧,一向喜好动武的他,本有争强好胜之心,如今大军兵临城下,却被一个小小的翰林编修所耻笑,岂能咽下这口气?

    之后,鞑靼部商议一番,决定派出五十人小队,由一名专使、两名副使所率。

    谁知,仲逸依旧不许,他责令:除专司谈判之人外,随从不得超过十名。同时,无论参与谈判之人还是随从,皆只需称呼朝廷规制给予的官职,不得再冠以其他称呼。

    最后,他还是那句兜底之话:若如不行,本钦差副使亲自出城交涉,都是大明的土地、大明的子民,有何所惧?

    步步紧逼,其结果自然无须多言:鞑靼只得答应仲逸的所有条件。

    如此几番,一个时辰后,双方参与交涉之人,才终于坐到了一起。

    鞑靼部:一个名叫阿帖木尔的指挥使,以及身后的八名随从。此外还有一名文官模样的中年人。

    据他们所说,此人姓魏,只是个书办。

    按仲逸当初定下的规矩:鞑靼部所派之人,只能报上朝廷任命的官职,不得再冠以其他名号。

    他们确实照办了。

    阿铁木尔曾与宗武在北方战事中对决过,此后连连升迁,从当初的五品千户成为三品指挥使,这本不是什么秘密。

    而至于那位魏书办,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或许正是这位名不见传的魏书办,才是真正主导谈判之人。

    至于阿帖木尔,他或是想借此机会刺探城中布防,亦或是有护卫之责。

    或者,还有一种可能:派他来前来,就是个壮威的。

    毫无意外,对仲逸而言,他早有部署:不管来人多少,不管所来之人为谁?

    他皆是一人应对。

    当然,一旁的石成还是少不了的。

    之所以留下石成,非是因他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的来头,更非因他那过人的手段与身手。

    作为仲逸必须的随从,除了正常办差外,石成等还有另外一个职责:他们,就是朱厚熜的一双眼睛。

    充当耳目,或许是每个锦衣卫的初衷,亦是他们的宿命。

    “朝廷是没人了吗?为何要派一个小小的翰林院正七品前来?”。

    双方才见面,阿帖木尔却立刻开口:“兵部没人了吗?五军都督府没人了吗?内阁首辅年事已高可勉强,但起码也得个尚书、侍郎什么的吧?”。

    “呵呵,指挥使大人有所不知,朝廷有个规矩:但凡处置大事,就派德才兼备之人前来;但凡可大可小之事,就派德才平平之人处置”。

    仲逸微微笑道:“仲某不才,亦无甚德行,只能处置区区小事了,还请大人多担待”。

    “这话?怎么听着这么耳熟?”,阿帖木尔转身向那名书办问道:“到底是哪里听过呢?”。

    “仲大人,如今我部兵马就在城外,一路上也是所向披靡,事已至此,我等也就不要逞口舌之快了吧?”。

    魏书办示意阿帖木尔退后,自己则缓缓上前道:‘咱们,还是说正事吧’。

第262章 谈判(下)() 
话说仲逸正在谈判交涉之际,城外的朝廷守军却接到军令:连同各地来的增援兵马,积极备战随时准备出击。

    此举意欲何为?再明白不过:一旦双方谈不拢,只能开战。

    与此同时,一支表面松散、极不起眼的人马秘密出城。

    城外两军紧张对峙,这支人马却迎风而上、快速潜行。

    照此速度,他们很快便可绕到敌军后方。

    处置大事用德才兼备者、可大可小之事,可用德才平平者。

    此言一出,仲逸这个‘既无才学、又无甚德行’之人,只能委以此任,来全权处置双方交涉之事。

    阿帖木尔一向以勇猛自居,只因此时身处京城之中,眼下又是谈判,他只得配合身边这位魏姓书吏。

    而对于那些典故、典籍之类,阿帖木尔知之甚少,又想参与其中,又想反击几句,也只得不懂装懂了。

    魏书吏不想逞口舌之快,又怕阿帖木尔与眼前这位翰林院的编修在交涉时闹出笑话,他只得尽快切入正题:谈正事。

    魏书吏此言一出,仲逸立刻赞许:“谈正事?好啊,你们打算何时撤军?”。

    “撤军?我说这位翰林大人,舞文弄墨、吟诗作赋,本将或许不如你,但这排兵布阵,你恐怕就是外行了”。

    说到战事,阿帖木尔顿时来了兴致:“何时撤军,那就要看朝廷的诚意了。我们既一路杀到京城,岂是说撤就撤的?”。

    “放肆,仲大人乃朝廷钦差副使,不是什么翰林大人”。

    都是从武之人,说到火爆的脾气,石成一点都不亚于阿帖木尔。

    “你是何人?这里轮的到你说话?”,阿帖木尔一脸不屑,心中却在暗暗盘算:连仲逸都只是个正七品的小翰林,他的随从又能大到那里?

    “这位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石大人”,仲逸淡淡的解释道:‘哦,只不过石大人今日未着官服,若论品佚,在仲某之上’。

    锦衣卫的名号无人不知,阿帖木尔自然不会陌生,他更明白:能在锦衣卫做到一定品佚的……绝非等闲之辈。

    戎马半生,阿帖木尔自不惧生死,但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更何况还有魏书吏在。

    一言不合,被这些身着飞鱼服、腰跨绣春刀的人当场灭掉,也不是没有可能。

    老子不是怕你,只是担心身边的魏书办手无缚鸡之力。

    等着

    阿帖木尔自我安慰一番后,决定暂时先忍了:即便谈判不成,等回去向大汗交差之后,再战不迟。

    此刻,他都有些后悔领这个差事了。

    而令阿帖木尔更为疑惑的是:眼前的这个七品翰林,为何与以往所接触到的文臣武将,大不相同呢?

    “两军阵前交涉,管锦衣卫什么事儿?”,阿帖木尔只得说这么一句不痛不痒的话,谁让他多嘴问一句呢?

    “那交涉之事,又管你什么事儿?”,石成接过话茬儿,一脸正色道:“作为随从,你我不要插话,可好?”。

    这时,魏书办立刻上前道:“好,从现在开始,除本官与钦差副使外,其他人不得插话”。

    看来,这位所谓的书办,地位应在阿帖木尔之上。

    “仲大人,我军自北向南,一路而下,朝廷大军连连败退,若真能抵挡我大军,又何尝会让我们攻至京城?”。

    魏书办所言,依旧放在战况上:“如今,从各地所获的财物足可支撑一阵儿,且可随时就地补充,而朝廷守军连连败退,从各地来的增援兵马,更无济于事”。

    末了,魏书办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道:“事已至此,撤军与否?决定权不在你,而在于我,答应我们大汗的条件,才是明智之举”。

    此话再明白不过:如今鞑靼兵临城下,他们开出的条件,朝廷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

    “说起这事,仲某倒想起一个故事来”。

    仲逸缓缓起身,饶有兴致的为众人做起‘说书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邻居,一家姓张,一家姓李。他们本属一脉血统,但却并不和睦。偶尔拌拌嘴、吵吵架,似乎非要整出点摩擦来才可罢休。

    这一日,张家要向李家借粮食,李家自然不许,于是张家便打算去窃,因李家早有防备而行窃不成。

    后来,张家便花银子请山匪去抢李家的粮食。

    抢走之后,见李家并无多大的反应,于是张家便继续向李家索要金银、衣物、甚至于房屋。在他们看来,只要李家不同意,再抢一次不就行了?

    终于有一次,李家忍无可忍,联合村中其他村民予以反击,非但将张家人全部制服,而且再报官之后将那伙山匪也剿灭,所有村民都为之大快人心”。

    “为何张家人被制服之后,村民们却大快人心?因为抢人者无道”,仲逸笑道:“为何那些村民要全力帮助李家?

    因为村民们都知道:强盗就是强盗,今日抢了李家,明日就会抢王家、赵家,大家若不沆瀣一气,迟早会一起遭殃”。

    “呵呵,故事是个好故事,但故事……终究只是个故事”,魏书办虽能=品出其中之意,但只是淡淡应了一句。

    他知道,仲逸‘故事’之后的话才是重点。

    “如今,你方虽兵临城下,但供给大多是掠抢而来,加之长途跋涉,大多人已疲惫不堪、水土不服,用不了多久,便会战斗力骤减”。

    仲逸竖一指而展全掌:“北方只是大明一部,你们也只以一隅而抵全国,无异于以石几卵。京城本为一国之首,天子所在,文武百官聚集,城池固如金汤、易守难攻,各地援军纷纷而至,对付区区城外这点人马秋风扫落叶”。

    魏书办又欲反驳,仲逸却制止道:“况且京城各处,你们一路之上所过各处,民怨极大,为何?因为你们抢了他们的东西”。

    “若是大家联合起来,人人举刀、全民守护,誓与城池共存亡,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仲逸来到魏书办面前:“到时,你们的供给没了。恐怕连藏身之处再也难觅,谈何撤军?”。

    鞑靼本就没有打算一战到底,先入为主的以为:朝廷会答应他们的请求,经仲逸如此一说,魏书办便一时无以应对。

    “还有一事,想必二位比仲某,更清楚”。

    见火候差不多了,仲逸决定再添一把柴禾。

    “众所周知,贵方内部不止俺答一部:北元一部、小王子一部,还有西部的卫拉特瓦刺,若你们执意孤军深入来京城,那后面的事儿,就不好说了”。

    “哦,对了,还有女真一族,想必二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