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07部分

大明略-第207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西、河西走廊中段,一块硕大不毛之地,四面环山,异常僻静。

    天寒地冻、风沙凛冽、冷风刺骨。

    虽有群山围绕,依旧无法阻挡这该死的鬼天气。

    一月前,当地卫司衙门接到旨意,说是要在此处建立一个备用军营,及一个校场。

    鉴于此,卫司指挥使便命人将这块硕大的空地圈起,山道唯一的入口也被封了起来。

    同时,卫司下令:靠山五十里之内,不得任何人踏入。

    尤其猎户、军士。

    至于农户,大可不必刻意禁止,此时天寒地冻,片土不得动,颗粮不能下地,他们自然不会来此处。

    数日前,当地卫司开始全面操练,尽管都是日常套路,无非列队、冲杀呼喊几声而已。

    他们早出晚归,大多人对此极为不满,只是后来听说,这样的操练也只进行十日,算是春节前最后一次,众人这才默默忍了下来。

    这日傍晚,当地卫司将士们还未结束一日的操练,一支人马秘密潜入,直奔那四面环山相围的、硕大空地而去。

    风沙冽风之下,这支人马长驱直入,仿如无人。

    当然,此处确实无人。

    除当地卫司禁止任何人出入外,这支人马早已派出秘哨前去打探,确保万一。

    此事,除当地卫司指挥使外,再无他人知晓。

    当然,指挥使还命亲信,做好其它军需供给。

    片刻后,这支人马已抵山脚。

    “千户大人,穿过那个山道口就到了”。

    周百户上前禀道:“是否开进?请千户大人明示”。

    林宗武立于马背之上,他再次环视四周,之后单手一挥,众人立刻向前而去。

    硕大一块空地,由此及彼,足有百里之余。

    此处,沙土连连,偶有干草干枝、石块在地,时有坡度,也只是一个小小的障碍而已。

    若遇敌手,除奋勇杀去,再无其他可避之处。

    空地南侧有一排帐篷,帐篷之大犹如一座小山。“小山”下,有几口水井,旁有动土迹象,应是新打的。

    看来,此处便是他们驻军之处。

    “千户大人,千户大人,前边一排栅栏草棚,里面有马匹、草料”。

    一名总旗从北边策马而来,他面露喜色,上前禀道:“千户大人,马棚一侧还有一排草棚,里边关着野山羊、野鸡、野兔,还有野鹿”。

    末了,他笑道:“有好几百只呢,旁边有吃食,但无人喂养,看样子都饿坏了”。

    “弟兄们,此次密训,是受朝廷旨意,承蒙圣上厚望,诸位务必珍惜此次机会,每次强训如同实战,再造我英勇千户所之威”。

    半个时辰后,所有人马再次整顿完毕,千户宗武上前训话,副千户谭辽立于一旁。

    “所用军需,指挥使大人已为我们备好,本千户与你们同住帐篷。除口粮外,每日会放出十只猎物,百米之外开射,打完为止。就算是我们的下酒菜了”。

    哈哈哈

    片刻之后,一阵锣鼓响起,笑声不再,一片寂静。

    宗武一脸肃威:“此次密训,朝廷以备好战甲、马匹、斩马刀、勾镰枪、连环锁。先以每个百户所为方队,最后千户所协调作战,交叉掩护”。

    末了,他补充道:“本千户与副千户谭大人不定时巡视,根据优劣奖惩,敢有懈怠者,严惩不贷”。

    这时,副千户谭辽缓缓上前:“破马阵、连环阵法,其要害所在”。

    **********

    京城,仲府。

    阳光洒下,院中一片祥和,屋内炭火旺旺,炉上水壶嘴边冒着阵阵热气,一副温馨之意。

    仲姝早早起床,精心洗漱一番,用过早饭后,便开始整理书册。

    自从仲逸到了翰林院后,接触到的书卷就更多了,由此仲姝也就更加忙碌:抄书,摘录,还要列出心得。

    对师父凌云子著兵书来说,仲姝所摘录之处,那怕仅是提供一个参考,也足以让她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今日,仲逸不用去翰林院,也算是他出狱后难得第一个清闲之日。早饭过后,袁若筠便带着丫鬟莺儿来到府上。

    本来年关将至就够喜庆了,有这位袁大小姐来,就更热闹。

    刚进门,袁若筠便向仲逸嚷嚷道:“我的师父、仲大人,怎么说你如今也是翰林院的六品侍读,这宅院是不是也该换换了?”。

    她皱皱眉,连连摇头:“嗯,小了点,装饰也简单了点,应该换个更大的”。

    “再换也无法与你们袁府相比”。

    仲逸干脆也摆起‘师父’兼‘仲大人’的架子,一本正经道:“这朝廷有规制:宅院府邸,一等为公候;二等为一品、二品大员;三等为三品至五品;四等为六品至九品”。

    末了,他笑道:‘五等嘛,就是庶民庐舍了’。

    袁若筠眼睛瞪得老大,一脸的疑惑加崇拜:“这么说,你住的就是四等了?”。

    仲逸笑道:‘对,你都看到了: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土黄,黑门铁环……知足吧’。

    “想不到还有这般繁琐规矩?无趣的很”。

    袁若筠突然笑道:“师父,你赶紧升五品吧,起码也是个三等住宅”。

    一旁的莺儿插话道:“小姐,仲大人说的对,能在京城有这么一处住宅,已经很不错了。想想看,一家人住在这里,炉火旺旺、茶香四溢,再看看书、说说话”。

    袁若筠微微点点头,冲莺儿笑道:‘既是这样,那你便留在这里,天天陪仲大人看看书、品品茶、说说话,岂不是更好?’。

    “小姐,你真坏”,莺儿顿时红了脸。

    住宅的事儿暂且就这样,但这位袁大小姐却一刻不得闲。

    片刻之后,她又向仲姝叫苦连连:“阿姐,家里的饭菜吃腻了,要换个口味”。

    仲姝那里会做什么饭菜?看来又得要上街跑酒楼小吃店了。

    只是,现在距离午饭尚早,闲来无事,袁若筠建议与众人对弈一番。

    仲逸摇摇头,一脸的无奈:袁若筠的棋艺,若按‘琴棋书画’那个意思来,还有点感觉。

    但若与师姐对弈,那便是小巫见大巫,毫无看头。

    才一局,立刻便没了兴致。

    “要不?师父给我们展示一番轻功如何?”。

    袁若筠一脸欣喜:“若此处多有不便,那教教我们也行,就从入门开始吧”。

    仲姝叹道:‘还是说点别的吧,若轻功有那么好学,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能飞檐走壁了,那还了得?’。

    哈哈哈

    众人正在说笑之际,却听院外传来一阵敲门声。

    “李兄,你怎么来了?”。

    见来人是李序南,仲逸心中便猜出了大概。

    看他衣冠整齐,不忙不忙,想必并无发生意外。

    “兄弟,借一步说话,就一顿饭的功夫,一会我还要回户部呢”。

    李序南并不认识袁若筠与莺儿,他将仲逸拉到书房,压低声音道:“我有一事不解,特找你商议,还请兄弟出个主意”。

第316章 户部也盯上() 
仲府,书房。

    李序南似乎刻意压制情绪,但相比他以往那般稳重,此刻,还是略显着急。

    “你说怪不怪?今日户部再次盘点,偏偏少了一千两库银,查了半天,竟是我那日签署的………那笔银子”。

    李序南来回踱步,连茶也顾不得喝一口:“后来竟有人说是我吞了这一千两银子”。

    “哦?还有这样的事儿?我相信李兄的为人,你向来洁身自好,岂会为区区一千两银子而涉险?”。

    仲逸心中最明白不过,那晚,他将秘密潜入李序南府上栽赃放银子的人抓住,之后便将其囚禁于李府。

    他对此人略施小计,无非是家中妻儿老小,是别人要陷害李大人,他不便做这个替死鬼,并保证他一家老小安危。

    次日,仲逸将此人交于刑部,特意关照樊文予。

    剩下的事就不劳他操心:想必户部的赵郎中与兵部的严磬,立刻会差人将此人赎出。

    至于樊文予,当然愿意做这个顺水人情,此事本不由刑部管,他只是命人随意看管起来,有人来赎,自然要放了。

    严磬通过栽赃一事,只是对李序南的一个敲打,意在警告他:以后有些账目,不要查的那么紧,尤其是他们兵部的。

    最重要的,是关于军备的开支。

    仲逸心中最清楚不过:仅凭此事,是无法将严磬以及他身后的戎一昶问罪,自己当然不能露面,否则会打草惊蛇。

    经过如此部署,李序南的麻烦自然被解除,而别人也不会问及,是何人将派往李府栽赃之人,抓到刑部?

    毕竟,能在京城做官,谁身后没有一点势力?

    当然,这一切,李序南却毫不知情。

    “谁说不是呢?莫说一千两,在我李某人看来:读书人的名节,即便万两黄金,又岂能屈从?”。

    李序南不解道:‘说来也怪,正当我们户部的赵郎中,前来过问此事时,他的一名随从上前向他嘀咕几句,他脸色骤变,而后便匆匆离去’。

    “再后来呢?怎么样了?”。

    仲逸如同一个看戏之人,尽管他早已知晓这个结果。

    呵呵。

    李序南苦笑道:“后来赵郎中说是他的属下搞错了,还狠狠的训斥了库使,并向我道歉,说此事与我无关”。

    “这不就结了吗?来来来,大冷的天,先喝杯热茶,上好的西湖龙井”。

    听李序南说了结果,仲逸如释重负道:“李兄,以后当差,千万要小心才是,京城不比蠡县。你做知县时,县衙你一个人说了算,但京城不同,尤其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

    “兄弟所言甚是,那赵郎中临走之时,看我的眼神极为复杂,虽仅是瞬间的对视,但足以令人汗颜,我从未遇到过这种目光”。

    李序南端起茶杯,依旧心事重重:“看来,是我挡住了某些人发财之路,成了人家的绊脚石,恐怕就是那个兵部的严磬,他与我们户部的赵郎中定有勾结”。

    看来,这位一向以文采见长的李序南,终于看到症结所在。

    仲逸无法说出自己参与此事,否则,轻功便会被人知晓,眼下李序南已无大碍。

    至少,短期之内,不会再有人对他动心思了。

    这时,仲逸起身而立,他郑重其事道:“李兄,一千两银子的事虽了结,但万不可大意”。

    “嗯,请仲兄弟直言”,李序南急忙点头回应。

    “严磬是兵部郎中,他与赵郎中联合起来,其意再明白不过:你看朝廷向兵部所拨银两中,是否有出入?不管之前,还是最近的,尤其严磬所管辖的范围”。

    仲逸继续道:“此外,日后再有其他异常之处,你务必要尽快找樊大哥,我们三人商议之后再做定夺,如此才能万无一失”。

    李序南连连点头,却不由的沉思起来:“前些日子,朝廷向兵部拨了一批银子,用于扩充军备,涉及的有衣甲、兵器、马匹等,数目不小,不知是否与此事有关?”。

    “李兄,此事事关重大,你只是户部主事,不可过问太多,只需细心留意即可,万不可操之过急”。

    仲逸特意说道:“尤其,不能让外人知晓你我的关系,当然,还有樊大哥”。

    李序南微微一愣,而后再次点点头。

    当年陆家庄之事牵扯到严磬,仲逸从未与此人正面接触,不便暴露太多。

    为进一步打消李序南的疑虑,仲逸只得再次解释道:‘兄弟我奉旨查案,得罪了不少人,为免节外生枝,还是小心些为好’。

    “原来是因为这个”,李序南笑道:“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行的正,做的直,有何所惧?你说的也有道理,毕竟,京城不比蠡县啊”。

    二人就此交谈一番,李序南终于放下心来。毕竟在衙门做事多年,他对这些门门道道也知晓。

    只是,经仲逸这么一说,就再无顾虑了。

    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信任,大概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吧。

    有时,再强硬的人,也需要一个能敞开心扉说话之人。

    更何况,像仲逸这种,可以排忧解难的兄弟呢?

    “李兄,记住兄弟的话:千万不要让外人知晓我们的关系”。

    见李序南要道别,仲逸再特意叮嘱一番。

    “李某多谢仲大人教诲”。

    李序南打趣道:“我这便要回户部,改日再聚,连同樊大人,我做东”。

    仲逸急忙起身相送,隔壁屋里还有袁大小姐,这个难伺候的主儿,千万不要把他给吓住了。

    “有件事我倒给忘了”。

    临出大门之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