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27部分

大明略-第227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个叫刘大顺的二头挥挥手,大声说道:“都听好了,好好干,有女人孩子的,多给家里攒银子,光棍一条的,多给自己攒点酒钱、赌钱”。

    “得嘞,保证办的妥妥的”。

    人群中,打手们一阵欢呼:“换班值守的人也到了,办完此事,咱们去镇子上喝酒、赌钱去”。

    “老子晚饭还没吃呢,先走一步”。

    刘大顺似乎更着急,吩咐一通后,唤来一匹高头大马,片刻的功夫,便缓缓出了院门。

    “噌”的一声,树上那道身影,也瞬间滑了下来。

    “大顺哥,走好啊”。

    门口守卫几声寒暄,刘大顺随意回了几句。

    月光下,马蹄声起,他直奔三边镇而去。

    熟门熟道,经常往来与大煤矿与三边镇,虽是夜路,也无非抬抬脚的事儿。

    看他这火急火燎的样子,应不单单是为了赌钱、喝酒。

    怕是与暖香楼的女子,早就约好了吧?

    “怎么?突然起风了?不对啊”。

    刘大顺突觉身后一阵快风袭来,胯下马儿一惊,狂奔而去,才走几步,只听一声长鸣,却突然收住前蹄,像是被人牵出了缰绳。

    “咦,我怎么,就到了地上呢?”。

    刘大顺一阵哆嗦,头皮发麻,半步也动不得。

    不敢转身,也不敢喊叫,他已明显感觉到:身后有人。

    说起来,从大煤矿到三边镇这条路,他也走了不少次,偏偏在这儿,晚上没有打手看守。

    难道,这是一种巧合?

    虽出身山野农家,也没读过什么书,但刘大顺,并不相信鬼神之说。

    这一切,只因一个很‘厉害’的人,曾给他讲过一句话:世上本无鬼,传者居多、信者居多,皆因心中那道魔。

    这个很厉害的人,曾在京城一个很大的衙门里做大官,虽然他自己喜好相术推演之术,但他说这是阅人之术、经验之谈,绝非鬼神之术。

    刘大顺相信这个大官说的,除了因为他是京城大衙门的,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大官,曾经救过他老娘一命。

    数年前,刘大顺的老娘患了重疾,为抓药,他将家中唯一一件祖传之物……一对玉核桃,押给同村一个富户,换的现银,二人约定:一个月后再来赎。

    同时,需额外支付一笔利息。

    一个月后,刘大顺拿着银子去赎东西,谁知那人却坐地起价,多要三倍的利息,二人争执不下,最后闹到县衙。

    此时,县衙里正好来了京官巡检,但这位京官并未插手此事,而是吩咐自己随从,私下给了刘大顺一笔银子。

    由此,刘大顺将玉核桃高价赎了回来。而剩余的银子,可继续为他老娘抓药。

    有了这些银子,刘母的病情也就慢慢好了。

    同时,几乎连锅都揭不开的刘大顺,也有了度日的口粮。

    刘大顺是个孝顺的人,他与老娘相依为命,谁对他老娘不利,就是要他的命。谁对刘母好,那便是天大的恩德。

    至此,他便将这位京城的大官,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并立下誓言:只要这位大人有吩咐,即便是豁出性命,也万死不辞。

    人终有一死,尽管两年后,刘母寿终正寝,但她能平安度过余生,已是万幸。

    从那次之后,刘大顺明白了一个道理:能救下她老母的,不是鬼神,而是那位恩人。

    他的这位恩人,那位京城的大官,不是别人,正是仲逸在刑部大牢里的狱友,被狱卒称为‘疯老头’的原大理寺左寺丞……倪庚辉。

    “刘大顺,我说的没错吧?”。

    ‘故事’讲完或,仲逸缓缓走了过来:‘大煤矿之事,不仅是倪大人的心愿,更是为千万百姓指条活路’。

    “原来是恩公倪大人派来的,请受小的一拜”

    这时,刘大顺立刻上前拜道:“我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我老娘临终前曾说过:倪大人是个好官,又对我刘家有恩,但凡他有所差遣,绝无二话”。

    他望望四周,问候继续道:“上次,倪大人来榆林府时,似乎就察觉道:回京后或有不测。当时,他曾向我说过:若有人说出上述这番话,如他亲临,大煤矿的事儿,还要继续调查”。

    末了,刘大顺有些不解道:“只是,他特意叮嘱:让我在大煤矿继续原先的做法: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千万不能被人察觉,到时他会向衙门为我求情”。

    “好,是条汉子”。

    仲逸直言道:“倪大人说的对,你继续原先的做法: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到时,无论取证、作证,自有你出力的时候”。

    末了,他补充道:‘此事办成之后,我会设法为你安排去处’。

第345章 门口守卫() 
两日后,仲逸与程默离开三边镇,匆匆向知府衙门而去。

    “仲大人,咱们就这样走了?马三不会说什么吧?”。

    马背之上,程默小心翼翼跟在仲逸之后,他的骑术实在不怎地,在城中平坦大道尚且凑合,但在这山野小道,却有些力不从心了。

    这话说的,到底是舍不得离开三边镇呢,还是离不开暖香楼,那个叫香玲儿的姑娘?

    大煤矿也领教过了,所谓做买卖的规矩,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此刻再留在三边镇,意义不大。

    “马三与康知府有来往,好在我未与他碰面,再待下去,我们就真的要掏银子,做那笔买卖了”。

    快马轻装而行,仲逸极为享受这种人马合意的感觉,他笑道:“我们在店小二面前演了一出家中有要事、需要急速归去的好戏,又给了赏银,那小子自然知道该怎么说”。

    “反正,三边镇是个三不管的地方,人家连咱的来头也不问,谁会在乎呢?”。

    仲逸加快步伐,不由的催促着一旁的程默:“抓紧时间赶路,再不去知府衙门,恐怕有人要着急啦”。

    “啪”,程默用力甩了一鞭子,大声说道:‘我知道,着急的人有两个:知府康祺担心我们微服私访,节外生枝的查出什么,而同知李大人,则是想着与我们早些会和,一起办差’。

    这小子果真脑袋瓜好使,知道李序南与仲逸关系匪浅,还懂得一起办差。

    人,有时就得要好好调教,除了跟着一个可靠的人外,还要多多见见世面才行。

    “孺子可教也,到了翰林院,为你报功”。

    一阵风过,仲逸胯下马儿飞奔而去,程默被远远甩在身后。

    “等等我,等等我”。

    午后,榆林府城。

    “仲大人,前面就是城门口,是不是该换过乌纱官服?咱们毕竟是翰林院的,怎么着,知府衙门里,也要有个迎接仪式吧?”。

    这身官服,还是他们提前藏好的,因为要在三边镇住店,担心店小二搜他们的包袱,才只好出此下策。

    程默用他极其‘智慧’的口味说道:“你刻意摆摆架子,反而让他们觉得咱们就是随便转转,而后回京城交差。如果这样进去了,反倒显得咱们似乎掌握了什么”。

    这小子,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再说,翰林院是什么衙门?多少内阁辅臣、六部堂官,就出自与此,一个小小的知府衙门,呵呵。

    “呵呵?你想多了,咱们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才五品,人家知府四品,是龙是凤,那是以后的事儿,但现在,就是比人家品佚低”。

    仲逸似乎并未换戴衣冠的意思,不过程默几句玩笑之言,也似乎有些道理:在有的人来来,若没有一点架子,还以为你是好欺负的。

    官威官威,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

    “官服就不换了,我们本就是为了解民情的,穿成这样,到哪儿,都被老白姓躲得远远的”。

    仲逸缓缓下马:“不过,到城门口,陪这写守卫玩玩,倒是可以。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份后,知府衙们立刻就会知道”。

    “站住,干什么的?”。

    二人刚至门口,却被守卫拦了下来。

    这情景,如同当年刚下凌云山,去找蠡县知县樊文予时,被城门守卫刘三儿拦截的场景。

    时过境迁,当初他只是个无品无阶的“仲先生”,现如今则是翰林院六品是侍读。

    “交给你了,先在城门口坐会儿,也算考察民情嘛”。

    仲逸将缰绳递给程默,自己则找个凳子坐了下来。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不过,程默可不是秀才,看他如何与这些人周旋?

    顺便,再证实一些想法。

    这时,一名守卫立刻走了过来:“哎,你怎么坐下了?这是你能坐的吗?也不看看是什么地方?”。

    程默急忙上前:“怎么就坐不成了?这里,难道不是大明的天下吗?”。

    “呵呵,紫禁城也是大明天下,你怎么不去那里边找把银子来坐坐?”。

    “你以为我家公子就去不得紫禁城?就没有一把椅子?”。

    “少在这里瞎唬唬,风大,也不怕闪了舌头。快说,你们是干什么的?”。

    “做买卖的?怎么地吧?”。

    “做买卖的?做买卖的多了去了,做什么买卖的?”。

    这时,程默意味深长的回了一句:“在榆林府,还能做什么买卖?你天天守着城,会不知道吗?”。

    经这么一说,那差役倒停止了询问,他缓缓上前,再次盯着盯着眼前的程默,目光最后又落在一旁逍遥自在仲逸的身上。

    近日,知府衙门倒是传过话,说是京城有个翰林院侍读来城中,这才稍稍加强戒备。

    不过,看看仲仲逸与程默这二人的言行举止,全无朝廷命官的处事之风。

    一句“在榆林府,还能做什么买卖?”,似乎比京城还管用。

    很明显,这个所谓的‘买卖’,除了大煤矿,还能有什么?

    “行,如今,做买卖的都是爷,我也不想多问”。

    那守卫一脸的阴阳怪气,连连挥手:“走吧,走吧”。

    这么一说,程默却不干了。

    “翰林院六品侍读仲大人,奉旨来此办差,你等如此怠慢,是何居心?”。

    这话说的虽有点过,不过好在他还将“体察民情”说成是办差。

    都在城门口官服乌纱的亮相了,还怎么体察?

    不过,所谓明察暗访:在三边镇的暗访已结束,是时候在知府衙门露露相了。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若是一直这样‘潜伏’下去,反而使知府康祺等人心不安了。

    事情做到明面,大家都相安无事。

    “你,真是京城来的仲大人?”,那守卫的语气立刻变得缓和起来。

    “放肆,假冒朝廷命官,这么大的罪名,谁敢假冒?不想活了?”。

    虽是初次离京对付这种场面,程默的架势还真像那么回事:“不过,这话又说回来,若我们这大人就是翰林院的,你又该当何罪?”。

    “小的该死,小的有眼不识泰山,请仲大人恕罪”。

    闻听此言,门口所有守卫急忙纷纷围了上来,一脸虔诚拜道:“拜见仲大人”。

    此情此景,与方才那副嘴脸,截然不同。

    “站住,你要去哪里?”。

    见前面一名守卫扭头离去,程默急忙叫住:“不会是要到知府衙门,叫你们知府大人去吧?”。

    守卫急忙收住脚,转身唯唯诺诺道:“知府大人说了,迎接仲大人,是应该的”。

    “不必了,知府衙门公务繁忙,差事要紧”。

    仲逸径直向前走去:“本官来此,也就是各处走走、看看,任何人不准跟着”。

    这话说的,分明就是在提醒这帮守卫:你们就派人跟在后面,看看本官到底是如何体察民情的?

    “是,一切听仲大人的”。

    城门守卫头领立刻向属下吩咐:“快,告诉城中的弟兄们:翰林院的仲大人进城了,千万保护好,马上报告康大人”。

    一个小小的六品,自然犯不着要寸步不离的护随。

    不过,派人看看这位仲侍读去哪里体察民情,倒是真的。

第346章 走街串巷() 
“小哥,像你这样一个小店,一年能赚多少银子?”。

    进城后,仲逸带着程默缓缓行走在大街上,路过一家小店,不由的问了起来。

    “这位客官,赚多少银子,还真不能告诉你”。

    那年轻的店家环视四周,再次对仲逸打量一番,而后随意说道:“不过,我们知府大人爱民如子、治理有方,百姓们的日子过得不错,百姓们富足,小店自然生意就好了”。

    就这么一句,却对答如流。

    此举,若非发自肺腑之言,则是早有准备。

    但凡店家、伙计,或长期赶路远行之人,往往都有一双洞察人情、察言观色的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