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36部分

大明略-第236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刻将鞭条盘成一个小圆饼,用一小块布巾包起来,仲逸走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带走。

    轻轻哼起小调,程默端起水盆,一块才拧干的布巾:擦拭桌椅,收拾茶具,摆放书册

    自从被安排做仲逸的杂役来,程默觉得这屋子里一切格外亲切,如同他家一样。

    “不对啊,那条鞭子暗示大煤矿的血腥,看到它,就似乎看到苦力们那地狱般的生活”。

    程默突然停下手中的活,心中暗道:“这应该是呈给皇帝的,怎么能给裕王殿下呢?”。

    “还好,还好,现在仲大人还未去王府,见完掌院学士再说吧”。

    急忙将皮鞭放回,程默再次收拾起屋子来。

    这叫什么?这叫处事不惊。

    小调再次哼起

    午后,裕王府。

    进了王府大院,仲逸心情还算不错:有程默的提醒,他没有将皮鞭带到王府,这虽不是什么大事,但要被人揪住,也能做点文章。

    原本以为,想借助裕王之手,再推严氏一把。至于徐阶,一直是严氏死对头,再有朱载垕的助力,便多了一份把握。

    一时着急,险些犯错。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仲逸自嘲道:更何况,自己是算不上是真正的智者呢。

    权当是刚从西北回来,一时还没有适应过来吧。

    “仲大人,殿下在后花园,唤你过去”。

    王府一名侍卫上前禀道,同时伸出一只手,为他引路。

    后花园?朱载垕还果真说话算话。

    当初,仲逸来王府时,还是冬日,朱载垕以花园空地可以种些什么为题,听听仲逸的意见。

    最后,这位千岁爷觉得这一块空地,种些花草难免可惜,可以种高粱、大豆。

    而仲逸则以:出播、夏长、秋收为题,将这一块地,比作天下田地、收成的风向标、晴雨表。

    无论无心之谈,还是有心之言,原本以为就是说说而言。

    现在看来,这位有储君之尊的朱载垕,确实想拿它做点文章。

    若真如此,按时间推算,此刻后花园那块空地上,应该长满了高粱、大豆幼苗吧?

    别的不说,至少,他们二人今日见面的话题,是有了。

    “下官见过”。

    来到后院,仲逸正欲施礼,却被朱载垕抢先说道:“仲侍读不必多礼,快过来看看,这些幼苗长势如何?”。

    一身布衣,一把锄头,地里的土刚刚被松过,些许杂草被铲除。

    那块空地上,果真是一株株的嫩苗。

    春耕下种、夏长除草,很明显,朱载垕这是在完成第二道程序,他真的要‘下地’干活了。

    哦,仲逸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对朱载垕的说话算话:佩服、佩服。

    “下种当时,地平整,阳光足,勤除草,长势颇好”。

    仲逸实在无词了:“殿下真令下官……大开眼界”。

    “如你当初建议,不要刻意额外施肥、浇水,下雨便是下雨,干旱便是干旱,不能因为在王府的后花园,就特殊对待。如此,才能看出一年田地真正的收成”。

    朱载垕笑道:“怎么样?看样子,今年,田里的收成不错吧?”。

    这话说得,凭这点高粱、大豆苗,就来判断一年的收成,怎么听着好像有点一叶障目的感觉。

    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言语间,二人再次来到院中那木亭之下,下人们急忙奉上茶水,同时将一块湿布巾递了上来。

    朱载垕熟练的擦擦手,而后轻轻接过茶杯,笑着对仲逸问道:“你刚从西北回来,说说看,那里的庄稼长势如何?当地百姓生活如何?民风民情如何?”。

第359章 再进王府(下)() 
木亭中,仲逸才落座,便要回答朱载垕一连串的三个问题。

    “西北多旱少雨,今年开春尤甚,上个月,下过一场春雨,但雨水太少,只能润湿地面薄薄一层。下官返京时,当地耕农大多还未播种”。

    仲逸据实禀奏:“若百姓们不种地,几乎再无其他收成。如种茶、养蚕制丝,气候所致、水土不服;瓷器、木制品、酿酒,这些又不成规模”。

    不用说,朱载垕问的庄稼收成如何?当地百姓生活如何?皆是否定答复。

    “至于民风,西北人性情豪爽,做事实诚,能吃苦耐劳,也愿帮助亲朋四邻”。

    仲逸继续道:“只是如此辛劳一年,日子却依旧过的疾苦,下官深有感触”。

    仲逸刻意没有提到大煤矿与税赋两项,不过二位钦差到京后,朱载垕必知晓此事,而他所问的三个问题当中,也似乎并未涉及这两项。

    至少,没有明确指出。

    大煤矿不靠天吃饭,无论干旱多雨,谈不上收成,因大煤矿而改变生活的,只有三边镇,以及该县的百姓,其他临县甚少。

    大煤矿,还波及不到整个榆林府,甚至西北。

    三边镇附近的民情,不是整个榆林府,也不是整个西北的民情。

    如今,大煤矿之事已闹到朝廷,皇帝亲自过问,当地衙门不敢轻易行事,苦力各自逃散后,也再无人敢抓回去。

    毫无疑问,三边镇那些做买卖的人,会渐渐离去,没有苦力与打手维持生意,自然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大煤矿暂时得以控制:至少没有人再抓苦力,更没有人拿皮鞭抽打他们,这些人回到各自住地后,还可以耕种田地。

    至于查出背后的官吏,那是朝廷的决断,与百姓并无直接关系,他们已可以正常生活。

    这仅仅是大煤矿,而整个榆林府,甚至陕西布政司,百姓疾苦的症结,并未解决。

    这么大的一件事,从长计议只是暂时的。无论如何部署,先要得到朝中更多人的支持,才是真的。

    不用说,获取朱载垕的支持,更是重中之重。

    话题既已抛出,就看他怎么接了。

    咳咳,大概是干活累了,朱载垕身子向后靠住,举起茶盖,轻轻压着浮起的茶叶。

    这副神态,才是真正的‘品茶’。

    这个茶不难品:对仲逸而言,王爷就是王爷,皇帝就是皇帝,即便是储君,也无法真正代表朝廷。

    朱载垕不是朱厚熜,有些事儿,还是不能向他禀报。

    而在朱载垕看来:仲逸这位翰林院的侍读,是在高拱走后才来的王府,而关于这位仲大人,朝中早有传言:他是父皇的人。

    对仲逸的身世,朱载垕也曾派人查过,但结果却没有多少发现:祖籍山东济南府,当年发了一场大水,当地很多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仲逸的父母也无从查起。

    后来,在蠡县县衙,仲逸做了知县樊文予的幕友,再后来到了京城,捐纳入国子监,取得国子监监生身份,科举高中,最后进了翰林院。

    至于若一当铺,有袁若筠和樊文予的协助,仲逸已妥善修改记录,按照上面显示的记录来看:这个当铺刚开业时,就登记在老姜头名下,后来到了罗英名下。

    因罗英之前在蠡县做过差役,后来由他兄弟顶了差事,樊文予到刑部后,便帮助罗英在京城落脚:先做了当铺伙计,后来自己将店盘下,做了东家。

    当然,盘点所需的银子,皆是以罗英的名义付的,为此,仲逸还专门为罗英想好一套说辞:说他将家中一只祖传古董卖了,花光所有积蓄,甚至向亲友挪借等。

    修改记录,发生在罗龙文离京后,仲逸入国子监前。

    那个时候,仲逸还只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人物,但有袁若筠、樊文予,甚至外叔公文泰的协助,能量就大了许多。

    如此,要完全换掉一个当铺的记录信息,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如此一来,朱载垕查到的结果却是:在仲逸初来京城时,只是协助樊文予做些类似幕友的事儿,连住的地方都是租的。

    到翰林院以后的经历,朝中几乎人人得知:仲逸先是以庶吉士的身份,督办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回京后,他便成为翰林院七品编修。

    后来,鞑靼军直逼京城,仲逸以编修身份领钦差副使,负责与鞑靼军谈判,并去大同核查仇鸾指挥战事始末。

    返回大同时,因与一个抚琴女子同居一室,仲逸被押入大牢,但很快出狱,且成为翰林院六品侍读。

    这两次非比寻常的经历,才让人们有了这样的说法:仲逸这个小小翰林的身后,站着的是九五之尊的…皇帝。

    如果没有破格重用,此时的仲逸,恐怕还是个小小的庶吉士吧?

    而能做到如此大手笔的,除了皇帝,还能有谁?

    这种情形下,朝中流传的说法,不得不信。

    之前,在裕王府的侍读是高拱,如今他已领了新的差事,偏偏在这个时候,仲逸入了王府,做了侍读。

    朱载垕,岂能不下一番心思吗?

    他这位千岁爷,在小小翰林院侍读面前,同样是有所保留,甚至忌惮的……忌惮他身后的那个人。

    真费劲

    “那里有个叫大煤矿的地方,你去过没有?”。

    朱载垕知道: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已有了答案,而大煤矿才是重点所在。

    这个结果不难预料,说起榆林府的事儿,就会说起大煤矿。

    “启禀殿下,大煤矿发生打斗时,下官正与当地的同知大人在一起,因当时情形不明,衙门还未定论,下官不便前去。到三边镇时,听说钦差大人就在镇上,于是,下官就将这件事,告诉他们”。

    这是当初仲逸与李序南约好的说辞,现在到了王府,已没有必要刻意隐瞒:裕王对他此次西北之行的真正目的,想必早就知晓。

    仲逸心中再清楚不过:无论扳倒严氏父子,还是为西北百姓解忧,要获取朝中支持,而朱载垕是十分关键的一个人。

    “哦,原来是这样啊,你还是应该去看看的,那怕是当地衙门过问之后呢?”。

    很明显,双方都无推心置腹的意思,朱载垕知道:这个话题,也就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了。

    “也罢,还是说说咱们眼前这块地吧,除草之后呢”。

第360章 师兄有喜() 
傍晚时分,仲逸从翰林院出来后,径直向林府而去。

    这是他与师姐昨晚约好的。

    早饭后,仲姝就来找阿嫂林姚姚,在京城,平日里能陪她说说话的,除了袁若筠,就是她了。

    前些日子,林姚姚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吃喝也变得挑剔起来,后来找郎中号脉,确诊为喜脉:阿嫂有身孕了。

    知道这个消息后,师兄林宗武可高兴坏了,只是千户所事务繁忙,照顾林姚姚的任务,自然落到仲姝的身上。

    林姚姚在叔父林啸义身边长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林啸义曾是济南卫司指挥使,后来做了山东都司的指挥使,

    有这样一个叔父,林姚姚也算是见过大世面,二人在一起,自然有不少话题。

    但让仲姝照顾她,与其说是照顾,倒不如说是找个说话的人,平日里干活的任务,还是要交给府里丫鬟、甚至老妈子身上。

    “今日大喜,我们连干三杯”。

    众人坐定后,仲逸提议:“祝师父身体康健、早日著成兵书,也为我们师兄妹三人重聚,再喝一杯”。

    两杯酒后,仲姝笑道:“第三杯酒,应该敬阿嫂,还有我们的小侄子”。

    哈哈哈

    用过晚饭后,仲姝陪林姚姚去隔壁屋,宗武特意取来一坛好酒,又吩咐后厨加了几味下酒菜。

    “这是我在甘西练兵时,从当地买的,西北的酒,口味霸道”。

    他取来两只酒碗,满满斟上:“今晚,咱们一醉方休”。

    自从做了千户所的正千户以来,宗武很少饮酒,醉酒误事,身为千户必须要带好头。

    今日则不同,与师弟对饮,属于家宴,可尽管放开喝。

    还是老规矩:连干三碗。

    “师兄,当初你去漠南一带,又深入鞑靼军腹地,可曾有确切的御敌之策?”。

    仲逸的酒量确实不敌师兄,喝的有些猛,还是说正事吧。

    众所周知,师兄数次与鞑靼、倭寇交战,两军阵前经验丰富,而这正是仲逸所欠缺的。

    “人太多、心太狠、善骑射、好动武,不思悔”。

    宗武自饮一杯,放下酒碗继续道:“打不死,还要来。对付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御敌之策:彻底消灭”。

    说真的,看似一句带有几分醉意的话,但确有几分道理。

    世上就这么些人,好像没有打打杀杀就活不下去,那怕刀光剑影、你死我活,也是一种乐趣所在。

    否则,他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世上就有这么些国,或者族,好像没有战争就活不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